弦乐器

时间:2021-10-26 15:31:36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弦乐器

弦乐器

弦乐器(弦乐器)

弦乐器是乐器家族内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古典音乐乃至现代轻音乐中,几乎所有的抒情旋律都由弦乐声部来演奏。可见,柔美、动听是所有弦乐器的共同特征。弦乐器的音色统一,有多层次的表现力:合奏时澎湃激昂,独奏时温柔婉约;又因为丰富多变的弓法(颤、碎、拨、跳,等)而具有灵动的色彩。

弦乐器

目录 发音方式 拨弦式 西洋乐器 中国乐器 收缩展开 发音方式

弦乐器(strings)的发音方式是依靠机械力量使张紧的弦线振动发音,故发音音量受到一定限制。弦乐器通常用不同的弦演奏不同的音,有时则须运用手指按弦来改变弦长,从而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 弦乐器从其发音方式上来说,分为弓拉弦鸣乐器(如提琴类)和弹拨弦鸣乐器 (如吉它), 击弦鸣乐器(钢琴)。弓拉弦鸣乐器: 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倍低音提琴(Double Bass)、二胡; 弹拨弦鸣乐器:竖琴(Harp)、吉它(Guitar)、电吉它(Electric Guitar)、 电贝司(Electric Bass)、古琴、琵琶、筝;击弦鸣乐器:钢琴。

拨弦式

古典式弦琴

弦乐器除了弓弦乐器以外,还有拨弦乐器。其中西洋拨弦乐器统称为古典式弦琴,最具代表性的有古典吉他、竖琴、鲁特琴等。管弦乐队中常用的拨弦乐器,只有竖琴(Harp)一种。竖琴是一种竖立的三角形的大型拨弦乐器。有四十六根弦,按照降C大调的音阶排列。下面有七个踏板,控制七种不同音名的弦,每个踏板可以使它所控制的弦升高半音或全音。竖琴是用两手拨奏的,音色清朗如水。最富于特色的奏法,是急速地先后奏出同一和弦中的各个音,称为琶音。柴科夫斯基的舞剧《胡桃夹子》第二幕第三景中的《花的圆舞曲》有一段美妙动人的竖琴独奏,弹奏的就是琶音。竖琴在乐队中常常作为伴奏乐器,尤其是和长笛或小提琴等乐器相结合时,音色最为和谐。竖琴也象钢琴一样,可以演奏音域宽广的多声部乐曲。它不仅是一种乐队乐器,同时也是一种表现力相当丰富的独奏乐器。

竖琴

竖琴与鲁特琴、古典吉他等古典式弦琴同源,是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早期的竖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阶排列的弦,所奏调性有限。现代竖琴 是由法国钢琴制造家S·埃拉尔于1810年设计出来的,有四十七条不同长度的弦,七个踏板可改变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调性。 由于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美丽的音质,竖琴成为交响乐队以及歌舞剧中特殊的色彩性乐器,主要担任和声伴奏和滑奏式的装饰句,每每奏出画龙点睛之笔,令听众难以忘怀。 在室内乐中,竖琴也是重要的独奏乐器。独奏时能奏出柔和优美的抒情段或华彩段,极具感染力。

古典吉它

古典吉他原名“六弦琴”或“六弦比维拉琴”,属室内乐器,多见以独奏形式。因其音量较小,较少用于各类乐队中。理想的古典吉它,琴体的底板和侧面应由优质的热带玫瑰木制成,面板的常用材料采用红松木,弦品和琴颈 分别由乌木(或黑檀)与桃花芯木制作。六根琴弦中①至③弦为光滑的单股尼龙弦,④至⑥弦为外缠细金属丝的`多股尼龙混合弦。 古典主义时期之前的“吉他”既有四根复弦、五根复弦,复弦的缺点是弦数多导致调音较麻烦,因而很快五根单弦的改进形式开始流行。1790年,德国人在改进后的比维拉琴上加上了第六根弦,使现今吉他EADGBE的六弦式定音首次出现。古典吉他硬件工艺的定型源自十九世纪中页西班牙制琴家进行的改良,确立了沿用至今的65cm国标弦长。1946年,美国科学家伯特。奥古斯汀开发研制出了尼龙弦,并应用于古典式弦琴(古典吉他、竖琴、鲁特琴等)的琴弦材料改良。尼龙弦不仅能承受更高的张力与更剧烈的物理环境变化,而且寿命也更长,对古典吉他的音色、音量也能有极大的改观,从此几乎完全取代了较脆弱的羊肠弦。 许多古典吉它名曲根本无法改编为用其他乐器 演奏的乐曲,因为这些名曲中蕴含着独特的技巧,其他乐器是根本无从模仿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古典吉它在音乐体系中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鲁特琴

欧洲的鲁特琴,在图书中最早可追溯到1270年的Cantigas de Santa Maria,大致上来说,中世纪的鲁特琴无论在外型、演奏技法、乃至于音乐都与阿拉伯鲁特琴十分接近。直到15世纪末,欧洲的鲁特琴才有他特有的发展,主要是由于技法的改变,人们开始使用手指弹奏,因此多声部作品得以在鲁特琴上演奏,新增了第六弦组,外型显得修长而优雅,之前鲁特琴常常用昂贵的材料制作,尺寸不一,做工精致。但是标准的鲁特琴是梨形的,它有一根单弦和五组复弦,调音为G-c-f-a-d’-g’琴颈上有琴格,弦钮箱向后弯成直角。在鲁特琴上可以演奏和弦、旋律、跑句、各式各样的装饰音,甚至对位乐曲;它是用作伴奏歌唱的独奏乐器,也可用于重奏中,技艺娴熟的演奏者可以奏出多姿多彩的效果。鲁特琴曾经是欧洲最富盛名的宫廷乐器之一,直至古典主义早期键盘乐、交响乐兴起,鲁特琴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也一直流传至今。

弦琴(ling)

弦琴(ling)模式是所有古典式弦琴中定型最晚的,至21世纪初才得以整合成乐器类目,它的前身在历史中多以鲁特琴改进方案、概念图纸、概念琴等形式间接存在或不断出现。古典主义早期,键盘乐的全面兴起使独奏乐格局面临重新洗牌,昔日辉煌的鲁特琴开始走向衰退。为了试图扭转局面,鲁特琴制作家也曾模仿键盘乐作音域拓宽,由于只能通过增设低音弦向低音区拓展音域(最多甚至到达14对复弦),其改变也较为有限,无法比拟全面拓宽音域的键盘乐。鲁特琴曾出现过增设高音弦的改进方案,当时缺乏先进的材料学支持,软质弦只有羊肠类动物纤维材料,稳定性相对较差,过细直径难以胜任过高张力(会导致羊肠在短时间内发生直径改变等物理性衰减),因而这些方案未能得到发展。二十世纪上半页,延展性极佳的尼龙弦被发明,为古典式弦琴向高音区大范围拓宽音域带来了新的可能,几度被人遗忘的改进方案也开始出现转机。ling式方案已不仅仅是鲁特琴的单一发展,而是全面整合了古典吉他、鲁特琴以及架式弦琴的部分发展成果,催生了把式弦琴中的一个新类目。ling琴的音色自然也包含这些相关乐器的特性,既有鲁特琴悠远深邃的低音,又有古典吉他圆润饱满的中音,更有竖琴般纯净空灵的高音。结合现代产品学倡导的人性化设计理念,优化并厘定了弦长、弦距、弦张力、琴体外形、演奏方式等特有指标,使演奏者得以在承受较低负担的前提下表现更高难度曲目。

西洋乐器

小提琴

小提琴是一切弓弦乐器中流传最广的一种乐器,也是自17世纪以来西方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 四弦小提琴是16世纪从老式的三弦小提琴发展来的,1650-1730年间经斯特拉迪瓦里、 阿马蒂和瓜尔内里等家族加以改进而臻于完美。再后来的改良包括加长指板,增加腮托,用钢丝和尼龙丝取代肠线琴弦等。 小提琴是最具表现力的乐器之一,演奏技巧极其丰富,作曲家们经常用以引发作品的基调。 小提琴在交响乐队中,分为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常担任乐曲的主旋律,第二小提琴 则担任乐曲主要声部的和声伴奏。此外,小提琴也常在室内乐和小品中常用于独奏。小提琴又成为当代流行乐和爵士乐的当家乐器之一。

中提琴

中提琴仅比小提琴大七分之一,外形几乎一模一样,同样广泛应用于管弦乐队、交响乐队 以及室内乐(尤其是弦乐四重奏)中。但中提琴通常担当中音声部,为主旋律起伴奏和衬托的作用, 极少用于独奏。不过偶尔也以独奏乐器的形象出现,如在柏辽兹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中, 中提琴的独奏就占了相当比重。中提琴的音质别具一格,近似鼻音的咏叹,非常适合表现深沉与神秘的情调。

大提琴

大提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是一种叫作“低音维奥尔琴”或“膝间维奥尔琴”的 15世纪的乐器演变而来。维奥尔琴的体积不像大提琴那么大,弧形也不那么明显,但演奏时可以夹在两膝之间,像大提琴那样用弓拉奏。 大提琴最初在意大利语中被拼作Violoncello,后来逐渐简写为Cello。 大提琴以其热烈而丰富的音色著称,是交响乐队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适合扮演各种角色: 有时加入低音阵营,在低声部发出沉重的叹息;有时以中间两根弦起到节奏中坚的作用。 大提琴最为辉煌的时刻,要数作曲家赋予其表现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个大提琴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响乐队中的任何其他乐器都相形见绌。

倍低音提琴

倍低音提琴体积庞大,需站立演奏。它有两种基本形制:一种属于六弦提琴一族,肩斜背平。另一种属于小提琴一族,肩较方,背微圆。 是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中的最低音声部,多充当伴奏角色,极少用于独奏,但其雄厚的 低音无疑是多声部音乐中强大力量的体现。贝多芬就常用它在交响乐队中演奏重要的旋律。如他在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开始时,用倍低音提琴演奏的宣叙调,有力 地回绝了前三个乐章的主题动机。 还有圣·桑在他的《动物狂欢节》中,用倍低音提琴生动地塑造出笨重、庄严的大象形象。

中国乐器

革胡

革胡是胡琴类的低音拉弦乐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杨雨森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后,在保留胡琴类乐器基本音色和造形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提琴类乐器的发音结构研制而成。革胡初期有小、中、大及低音革胡四种,及后经过不断的改革,无论在音色、外形等都有所改善,大大丰富了民族乐队的低音域。 革胡由圆形和横置的木制琴筒组成,一端蒙有蟒蛇皮(单皮震动式或双皮震动式),用杠杆式琴码架起弦线,张弦四根。香港中乐团现时采用的革胡是单皮震动式革胡。 革胡的音色坚韧响亮,音域宽广,约有三个八度。革胡以琴弓在弦外拉奏发声,或用右手手指拨弦弹奏。它的音色变化大致与二胡相同。革胡多负责演奏乐曲中的中低音声部,可演奏各种双音、和弦,而且适应任何转调。革胡在合奏时,有增强音响厚度、丰富和声效果的作用。 革胡的演奏技巧分为右手和左手技巧。右手主要是弓法技巧,有慢弓、快弓、分弓、连弓、断弓、顿弓、跳弓、抖弓等。由于革胡的琴箱较大、琴弦较长,馀音亦较长,因此亦不时会以拨弦的方式演奏。至于左手的技巧则主要有泛音、颤音、打音和滑音等。由于革胡的指位距离比较宽,故此,它不适宜演奏过快的音符或者是过多的加花演奏。

中胡

中胡是中音二胡的简称,属胡琴类的中音拉弦乐器,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二胡的形制基础上改革制成;外观形状与二胡一样,琴筒比二胡大,琴杆亦较长。 中胡的结构除体形外,基本上与二胡相同,音域约有两个八度,音色变化与二胡基本相同。中胡在民族乐团中一般担任弦乐器的中、低音声部;其深厚丰润的音色,能演奏抒情的旋律。在民族乐团合奏中,主要用于丰满弦乐以至整体的中音声部,例如重叠高声部的旋律,以加强音响效果。在担任伴奏角色时,演奏持续长音及各种节奏型作和声性的伴奏。 演奏技巧方面大致与二胡相同,分右手和左手技巧。除作伴奏乐器外,亦担任独奏;著名的中胡独奏曲有《草原上》 (刘明源曲)等,中胡协奏曲则有《苏武》 (刘洙曲)等。

高胡

高胡又名“粤胡”,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由二胡改革而成。它形如二胡,但琴身比二胡略小,定弦亦比二胡高四度或五度,因而音色清亮华丽。早期是广东音乐和粤剧伴奏的主要乐器之一,逐渐成为既能独奏,亦能合奏和重奏的拉弦乐器。 高胡的形体结构基本上与二胡相同,只是琴筒较小、琴杆也较为短。演奏者把琴筒夹于两腿间演奏。高胡的定弦比二胡高五度,音域约有两个八度。 高胡音色在各音区的分别不大,音色变化亦与二胡相同。高胡在民族乐团中担任弦乐器的高音声部,虽不如二胡表现力丰富,但仍擅于演奏抒情的旋律或表达热烈欢腾的气氛。它在担任伴奏角色时能演奏持续长音、各种节奏型和华彩型伴奏等。 高胡的演奏技巧与二胡相同,分为右手技巧和左手技巧。著名的乐曲有高胡协奏曲《琴诗》(李助 曲)、《梁祝》(何占豪、陈钢曲)等。

低音革胡

低音革胡的外形与革胡相同,但体形较大,同样是杨雨森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二胡基础上创制而成的低音拉弦乐器。改革后的低音革胡在音色和外形等也有所改善,丰富及加强了民族管弦乐团的低音声部。 低音革胡的结构与革胡相同,但由于它的体形较大,拉奏的时候需要站 或坐在较高的椅子上。它的声音低沉浑厚,演奏方法与革胡一样,弓法亦如西洋乐器中的低音大提琴。低音革胡的演奏技巧大致上与革胡相同。

二胡

中国传统的擦奏弦鸣乐器。因张两条弦,故名。又称胡琴、二弦、嗡子、胡胡等。其前身可能是中国唐代的奚琴,为唐末北方民族西奚的一种乐器。在宋代又称稽琴、二弦。唐宋之际,奚琴(稽琴)有拉奏和弹拨两种演奏方式。拉奏时以竹片在两弦之间摩擦发音。北宋时才出现以马尾弓拉弦的胡琴,并逐渐替代了以竹片擦弦的稽琴。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清代除原有的二弦胡琴外,又出现四胡、京胡和板胡。为适应民间其他地方戏曲和器乐的需要,出现了形制各异的胡琴类拉弦乐器。

板胡

板胡属于中国民乐中的弓弦乐器,琴筒由木料或椰子壳制成,它的发音清脆而响亮,适用于表现热情奔放的曲子。除了独奏外,它也是北方的戏曲(如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等)的主要伴奏乐器。板胡是伴随着中国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擦奏弦鸣乐器,归属于拉弦乐器。 它的名称是因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又称梆胡、秦胡、胡胡、呼胡、大弦和瓢,清代时曾别称板琴。板胡在中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品种繁多,音色明亮,高亢。是我国多种梆子腔戏曲,北方戏曲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胡琴

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古称胡尔。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意为勺子琴,简称西胡。元代文献称其为胡琴。汉语直译为勺形胡琴,也称马尾胡琴。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 早在宋代之初,我国北方蒙古族人民就在火不思、忽雷等弹弦乐器的基础上,制成了弓拉弦鸣乐器胡琴,蒙古族人民称其为“胡尔”,它与奚琴类型的拉弦乐器在形制和奏法上完全不同 ,这是一种二弦、弓在弦外拉奏的胡琴。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即勺子琴之意,还简 称为“西胡”。 是宋代弹弦乐器火不思向拉弦乐器变革的产物。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有:“马尾胡琴随汉车”之句。成吉思汗时代(1162年-1227年),胡琴已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元代史籍记载较详, 《元史·礼乐志》 (卷七十一)述其形制云:“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元代之时,胡琴不仅在宴乐中用于独奏或合奏,还广泛用于军队的演奏活动中。张星烺译《马可·波罗游记》中载:“鞑靼人又有一种风俗。当他们队伍排好,等待打仗的时候,他们唱歌和奏他们的二弦琴,极其好听。” 清代《皇朝礼器图式》 (卷九)载:“胡琴,蒙古乐器。”这是一种共鸣箱似火不思、呈勺形,两肩有棱角,单面张皮,二弦如忽雷,用直杆马尾弓(弓毛不张紧) 在弦外拉奏的乐器。这种胡琴直到清末民初,仍在喀喇沁王府等蒙古族乐队中使用。今天人们所熟悉的二弦、二胡、高胡、中胡、京胡、京二胡、四胡、板胡等乐器,不属于这种胡琴类乐器,应归于奚琴类拉弦乐器的系列。 蒙古族的朝尔和马头琴等梯形弓拉弦鸣乐器才是由这种胡琴发展而成的。 弦乐器20世纪80年代,蒙古族音乐家和乐器制作师合作,根据喀喇沁王府乐队中的胡琴和演奏图像,并参照其它文献史料而制成改革胡琴。全长79厘米,共鸣箱呈半梨形,系用一整块长白山所产的花色木挖凿出腹腔,其上原蒙羊皮,现改为蒙以鱼鳞云杉薄板,面宽21.7厘米,琴底设有琴托。琴杆顶端雕饰以“马特尔”(据说这是类似古代图腾崇拜时期的一种“龙马”)的头像,表示对外勇猛压邪,对内吉祥安顺的吉祥物。琴杆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张两条丝弦或尼龙缠钢丝弦。面板中央置木制琴马,马高2.5厘米。琴弓的弓杆木制,两端拴以马尾为弓毛,弓毛张紧。? 演奏时,采取坐姿,将琴箱底部的琴托夹于两腿间,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指肚按弦,右手掌心向下抓握弓柄,在琴马上方弦外拉奏。胡琴按五度关系定弦为:d1、a1,音域d1-d3,有两个八度。音色柔和而明亮,音量较大,属于中音乐器。左手技巧有颤音、打音和滑音等,右手有长弓、短弓、弹弓和跳弓等技巧。常用于蒙古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

琵琶

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或玳瑁)假指甲拨弦发音。

【弦乐器】相关文章:

弓弦乐器06-06

弦乐器家族-西洋管弦乐队简介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