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汀州
汀州
汀州(汀州)
汀州置州后,汀州成为福建五大州(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之一。领辖长汀、黄连、新罗三县,境域东接沙县,西接江西于都,东南接龙溪县,西北接江西虔化,东北接宁化县,西南接广东海阳、程乡二县。范围包括现今整个龙岩市和三明市的宁化、清流、明溪、永安等地。
目录 汀州设置 历史沿革 史料记载 汀州设置闽西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的土地。它是福建三大江——闽江、九龙江、汀江的发源地。这里曾经是远古时代“古闽人”的生息之地。史载是“闽越人”的祖籍地和“南海国”的都城所在地及其中心区域。 三国时属吴建安郡。但闽西尚未有独立的行政建制。自秦设立闽中郡以来的500年间,闽地在缓慢发展,但开发主要在闽北、闽东。这一点,可从东吴建安郡所辖10县有9县在闽北、闽东得到证明。到了西晋,闽南、闽西终于得到开发。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新罗县,是当时闽地十八县之一,也是闽西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建置。“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始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 (《临汀志》)。《福建通志·地理·汀州》载:唐开元二十一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东、福州西光龙洞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户,上表朝廷,建议置州。三年后,汀州建置完成,取长汀溪名之,是为汀州,这是闽西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州。闽西置州是在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李隆基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他将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汀州就是在此背景下设置的。 唐大历十二年(777年),由于龙岩县与汀州没有水路相通,而北溪与漳州却有“从郡往来所便”,于是龙岩县改隶漳州。从西晋起与汀州属同一行政区近500年的龙岩,逐步融入闽南民系,闽南文化圈,从此闽西便由汀、漳二州分治。
州名由来
州名为何选用汀州?这里有两种说法。一是字形说:就是说州城的河流朝南方,《临汀志》“南、丁位也。以水合丁,于文为汀。”“州以汀名,盖因南流入海,取以水合汀之意”。”《福建通志·地理·汀州》“或谓天下之水皆东,惟汀水独南,南,丁位也,以水合丁为汀,故名”。还有一种字义说。旧图经云:“水际平沙曰汀。汀是水边的平地,长汀村就是长形水边平地上的村庄。州城设于长汀村,所以称汀州。
首任郡守
《临汀志》:元自虚,唐开元中为刺史(《太平广记》所载);刺史樊晃为第二任。《汀州府志》刺史排序为:樊晃(天宝中任)、陈剑、元自虚。《龙岩地区志》以樊晃为第一任郡守。 樊晃,唐诗人。玄宗开元时登进士第。玄宗天宝中,为汀州刺史。诗律清奇,文辞丰赡,有诗名于当时。 元自虚,是唐朝著名诗人张籍的朋友,原为京官,元和年间贬职汀州任刺史。元自虚赴任时,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为之饯别并赋诗《送汀州元使君》。诗云: 曾成赵北归朝计,因拜王门最好官。为郡暂辞双凤阙,全家远过九龙滩。 山乡只有输蕉户,水镇应多养鸭栏。地僻寻常来客少,剌桐花发共谁看? 九龙滩,系福建闽江支流燕江的河滩名,在清流境内,为溪水最险处,《临汀志》称“纲船过者,必遵陆空舟而行”。自北来汀的官员,一般由闽北入闽至延平(今南平),然后经由沙县坐船,溯沙溪和燕江,过九龙滩,到今清流县上岸,再陆行转赴汀州。 无论是唐诗人樊晃,还是唐朝著名诗人张籍的朋友元自虚,他们的到任都使蛮荒之地、建置未久的汀州步入煌煌唐诗之列,这是汀州之幸事。
历史沿革历史组成
在明清时称汀州府,长汀、连城、宁化、清流、归化、上杭、武平、永定八县属之。 唐置汀州时,以抚州、福州开山峒置州。所以江西临川、吉安、赣州、粤北以东、福建延平以西、龙岩以北、建宁、邵武以南的地区故称:汀州;为此不限于长汀等八县地也。 长汀:位于福建西部汀江上游,是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晋代置新罗县于长汀初辖境相当于唐之汀州,故从盛唐到清末均是州、路、府的治所,亦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和发祥地,有“客家大本营”和“客家首府”之称。悠久的历史给长汀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巍峨耸立的唐代城楼三元阁、唐代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修建的古城墙、独特罕见的唐宋“双阴塔”古井;还有革命遗址:长汀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央红军医院旧址福音医院、周恩来旧居——中华基督教堂和刘少奇旧居——水东街204号。所有这些,足以使人领略汀州古城的历史风采,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两个最美丽的山城之一”。
汀州文化
汀,水边之平地也,汀州,水草绿茵之地,寓意丰华茂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誉满全球,汀州文化乃中华文化重中之重,浙西南山区沟壑纵横、山重水阻,汀州人远离市嚣,绿色的摇篮依然传承古中原的千年文明。 汀州人大部分是客家人。客家人,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先世居黄河流域,云和黄氏仍然沿用“江夏郡”(湖北江夏县)堂号。西晋末年、唐代后期,他们因战乱大批南下。12世纪70年代,南宋灭亡,又迁至赣、闽、粤等地,并有远渡南洋,飘洋过海,踏上了欧美大地。在这场绵延千年、波澜壮阔的大迁移中,大批先民迁入福建汀州定居。明末清初,浙西南山区处州,由于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当地官府到“地窄人稠”、“生齿日繁”的闽汀州府各县招徕大批乡民前来开山植靛(染料),“靛青山”村名在云和留用自今。康熙至乾隆年间,长汀、上杭、宁化等县贫困农民掀起了移民浙西南山区的大潮,尔后,移民并非为植靛,多为开创基业。 至乾隆四十一年,浙南山区的汀州人及其后裔大约有23万,浙西山区则有近10万人,在云和、遂昌、宣平、汤溪等县,他们的人口接近或超过了本地人口,形成了人口重建。至今在丽水市的遂昌、云和、松阳、龙泉等县还有众多乡民操汀州口音,称为“汀州腔”,至今仍保留汀州风俗。据人口普查资料,现丽水市约有“汀州人”数十万之众,30多个姓氏,分布较广,以紧水滩库区大源、赤石、库北及朱村一带居多,原龙泉溪北岸的牛头山周围一带尤为集中。估计国内“汀州人”总数在丽水语系人数的10倍以上。 数百年前,闽西移民在浙南山区再造了一个汀州。闽“汀州府”早已解体,然而千里之外浙江,人们依然执着呼唤着“汀州人”那温馨而亲切的`名字。汉语方言之一的“汀州腔”,依然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 汀州文化有其区别于处州本土文化的显著特征。 有着更加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云和县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距今仅500余年,而汀州人能从唐、宋开始持续本身文化。有史可查,云和黄氏在唐季昭宗(888)时,就有峭山公官为“奎章内阁郎”,以文字记录当年的文化和传统,并延续至今。大南山村清光绪三十年《五桂堂涂氏家谱》记载:南宋武宗丁未年(1302),六郎公偕三子臻游寓于长汀福寿坊,后光桂公迁浙江处州龙门大南山定居,世祖皆通韵律。其独特的汀州风情唢呐一直传承至今。 有着博大的中原文化传承。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生活传统主要集中在服装、灶台、山歌等文化,相对较为“小气”。而汀州人群体庞大,传统文化的气势宏伟博大,品位较高,如功名文化、宗祠文化、婚嫁文化、祭祀文化等。云和《黄氏宗谱》记载:“宋徽宗辛丑科,有三兄弟,状元辅彦、榜眼辅平、探花辅正共登科甲,宋太平八年(984)黄氏共登进士十九名。”有朝臣赞诗,足见其壮观:“黄河曾现几番清,未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幡迎五马,一门黄榜点三名,奎星昨夜朝金阙,皂盖今朝拥帝京,胜似状元前榜眼,探花俱是弟和兄。”汀州宗祠文化有着“博大”的显著特点,位于上杭稔田镇石牌村的黄氏宗祠,为云和黄氏之祖,虽隔千山万水,从康熙年至今,时常有黄氏代表人前往祭祖,那里每年的祭祀日,规模宏大,可达20万元人。在云和南洞黄氏宗祠,2007年清醮大祭时,30余桌宗亲一同拜祭。汀州风情唢呐曲牌中,“将军令”、“杀牲调”等曲牌,明显保留了中原艺术的特点,高亢壮烈。 汀州文化显著的优点,不仅激励了汀州人本身的创业创新,而且深远地影响了处州本土居民的文化习俗,其别具风格的民俗文化和勤劳质朴的创业精神,已经成为处州一笔宝贵的人文财富。正是:岸芷汀兰瓯江水,披星戴月异乡人,悠悠琴韵留千古,赫赫丰碑勒忠魂。
史料记载汀州,临汀。下。元和户二千六百一十八。乡一十一。 开元二十一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广州东、福州西光龙洞,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于户,奏置州,因长汀溪以为名。 州境:八到:西北至上都取建州路六千二百九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五千三百三十五里。东北至福州水陆相兼屈曲一千三百六十里。东北至建州水陆相兼一千五百里。 东南至漳州九百里。正南微西至潮州一千三百五十里。西至虔州水陆相兼一千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蜡,偃鼠皮。 管县三:长汀,沙,宁化。 长汀县,中下。郭下。白石溪水,在县南二百步,下流入潮州界。 沙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宋守置,属建安郡。隋开皇十六年废,武德四年又置,属建州,开元二十三年割属汀州,因沙丘以为名。 溪水,自县西来,经县郭东北流入建安溪。 宁化县,中下。西南至州六百里。本沙县地,开元二十二年开山洞置。县西与虔化县接。 玄武山,在县北五里。 汀州,水中的洲渚 汀,水边的平地。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李商隐《安定城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许浑《咸阳城东楼》
【汀州】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