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江豚
江豚
江豚(江豚)
江豚,一种小型鲸类,是鼠海豚科江豚属仅有的1种。江豚主要特点是没有背鳍,背部自体前五分之二至尾鳍之间有不明显的隆起,隆起上有鳞状皮肤,全身均为淡蓝灰色,这些均与鼠海豚属不同。它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现已是功能性灭绝的物种,除了江豚,还有大熊猫、白鳍豚、黑犀牛、华南虎等等。
目录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活动范围 种群现状 收缩展开 外形特征江豚体型似鱼,长1.2~1.6米,全身灰黑色,头短,额部微突出,眼睛小,尾部扁平,无背鳍,很少跃出水面,仅背脊露出海面。 江豚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现已不足1000头。体长约125~190cm,体重100~220kg,头部钝圆,额部隆起稍向前凸起;江豚的头部较短,近似圆形,额部稍微向前凸出,吻部短而阔,上下颌几乎一样长,吻较短阔。牙齿短小,左右侧扁呈铲形。眼睛较小,很不明显。前5个颈椎愈合,肋骨通常为14对。身体的中部最粗,横剖面近似圆形。背脊上没有背鳍,鳍肢较大,呈三角形,末端尖,长约为体长的六分之一。具有5指。尾鳍较大,分为左右两叶,呈水平状。两尾叶水平宽约为体长的四分之一。背的后关部对尾鳍有较明显的隆起鳍,在应该有背鳍的地方生有宽3~4cm的皮肤隆起,并且具有很多角质鳞。全身为蓝灰色或瓦灰色,腹部颜色浅亮,唇部和喉部为黄灰色,腹部有一些形状不规则的灰色斑。一些个体在腹面的两个鳍肢有的还带有淡红色,特别是在繁殖期尤为显著。它们的体色在死亡后才会变黑。
生活习性跟其他的小鲸一样,它们的习性比海豚内向,不太容易见到。 江豚不同地区的江豚性格也会有点不同(例如在香港生活的就比较害怕人类),有些地方的江豚会主动跟着船只一起游泳,但是大部分的江豚害怕船只,而不会靠近。 江豚主要食物是鱼,但亦会进食虾及鱿鱼。 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已在地球上生存2500万年,被称作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江豚通常栖于咸淡水交界的海域,也能在大小河川的下游地带等淡水中生活。江豚喜单独活动,有时也结成2~3只的小群。但也有87只在一起的记录。江豚食性较广,以鱼类为主,也取食非鱼类,如虾类和头足类动物。江豚能发出两大类声信号,高频脉冲信号由一连串的单个高频窄脉冲所构成,一般在20为回声定位信号,主要是在探测环境、捕食时发出;低频连续信号为时间连续信号。由于频率的高低不同,人耳听起来有的像羊叫,有的似鸟鸣。它与白鳍豚基本上不合群,但也偶尔在一起共同嬉戏。江豚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很广,从4~20℃均能够正常地生活。它的性情活泼,常在水中上游下窜,身体不停地翻滚、跳跃、点头、喷水、突然转向等动作。侧游时尾鳍的一叶露出水面,左右摇摆,从空中划过。受到惊吓后便急速游动,然后一次或连续数次使身体腾空,大部分露出水面,仅尾叶在水中向前滑行,偶尔全部身体都跃出水面,高度达到0.5m。直立游动时,身体的三分之二都露出水面,与水面保持垂直的姿势,能够持续数秒钟。 每当江中有大船行驶,江豚则喜欢紧跟其后顶浪或乘浪起伏。它还会做出有趣的吐水行为,将头部露出水面,一边快速地向前游进,一边将嘴一张一合,并不时从嘴里喷水,有时可将水喷出60~70cm远。呼吸时仅露出头部,尾鳍隐藏在水下,然后呈弹跳状潜入水下。呼吸间隔一般为1分钟左右,但如果受惊,下潜的时间可达8~9分钟。一般如果入水时不弓着腰,在水下停留的时间就不会很久,但下潜时弓腰的幅度很大,则表示将要深潜,不会连续出水。当顺流游动时,下一次出水的位置一般在前一次出水位置之前10m左右,傍流时一般在前一次出水位时只能前进3m左右。 如果即将发生大风天气,江豚的呼吸频率就会加快,露出水面很高,头部大多朝向起风的方向“顶风”出水,在长江上作业的渔民们把它的这种行为称为“拜风”。这可能是天气变化之前气压较低,使它不得不增加呼吸频率,以获得足够的氧气。它的食物包括青鳞鱼、玉筋鱼、鳗鱼、鲈鱼、鲚鱼、大银鱼等鱼类和虾、乌贼等,随着所处的环境不同而改变。觅食的时候首先快速游动,多为深潜,露出水面频繁,呼吸声也较大,有时嘴上还沾有污物,在水面激起数十厘米高的涌浪。发现猎物后就向前猛冲,接着快速转体,用尾叶击水、搅水,驱赶鱼群,使其惊散。接着快速游动,迅速接近猎物,头部灵活地转动、摆动以便准确定位。咬住猎物后,将鱼头调整为正对着咽喉的方向快速吞下,然后再进行下一次捕食,也有时将较小的数条鱼都衔在口中后,再一次吞下。饱食后便缓慢地游动或悬浮在水中。如果集体发现鱼群,就协调行动,彼此分开游动,潜水不深,游动方向不定,常伴有前扑和甩头的动作,将猎物包围,被追逐的数十至上百条银白色的小鱼被迫跳出水面,使水面一片银光闪闪,场面甚为壮观。江豚捕食同时,空中盘旋的鸥类就会及时赶来,趁小鱼露出水面时不停地飞速掠过水面,抢食小鱼。
活动范围江豚分布范围较广,如西太平洋、印度洋、日本海和中国沿海等热带至暖温带水域,在中国见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长江等水域,在长江甚至能上溯 江豚的交配从雄兽和雌兽之间的热烈追逐开始到交配结束,一般需要30~60分钟,一天之中可以出现十多次,而且昼夜不分。雄兽在追逐雌兽时腹部及尾柄前后游动,有翻滚、侧游、仰游等多种姿势,水面常常被搅得波浪不止,水花四溅。伴游时,雄兽和雌兽平行露出水面或潜入水中,身体不同部位触碰、相蹭,有时它们还用吻端相碰,吻触对方生殖部位等,逐渐引发交配。当发情到一定程度后,它们将腹面相对,生殖裂靠近,雄兽将生殖器外露,继续相伴游动,直至雄兽的生殖器插入雌兽阴道内,达到结合。这时水面相对平静,大约2分钟之后,交配结束。雄兽和雌兽缓慢地从水中上浮,然后分开。
分娩
分娩之前10天左右。雌兽的呼吸频率逐日增高,食量渐减。到分娩之前5天时乳裂、生殖裂逐渐涨大,张开,乳头外突。游泳时常停止于水面,身体左右晃动,好像失去平衡一样。分娩开始前约25小时,外阴部进一步张开,阴道口有乳白色液体流出。分娩时阴道右上下急游、翻滚一次,大约持续2~3分钟后缓慢游动,间歇3分钟后再次急游。每次急游时,雌兽便开始用力,这样幼仔就可以产出来一点,但一松劲的时候,仔豚就又缩进去了。一直到一次间歇之后,雌兽突然持续用力,才将胎儿整体娩出,幼仔马上奋力向上游动,雌兽则腹面朝上,身体朝与幼仔相反的方向游动,拉断脐带。幼仔顺势冲出水面,呼吸空气。整个分娩过程大约历时约160分钟左右。
出生
江豚的妊娠期是11个月,它们多会在晚春至早夏繁殖。当小江豚生下来后,它们会黏着江豚妈妈的背部,跟随着母亲畅泳,而小江豚会在六至十五个月内断奶。江豚的`雌兽每年4~5月份为产仔期,初生仔豚长约70厘米,每胎1仔。
养育
雌兽有明显的保护、帮助幼仔的行为,表现为驮带、携带等方式,非常有趣。驮带时,幼仔的头部、颈部和腹部都紧贴着雌兽斜趴在背部,呼吸时幼仔和雌兽相继露出水面。幼仔长大一些后,雌兽就常用鳍肢或尾叶托着幼仔的下颌或身体的其他部位游动,呼吸时也相继露出水面。携带的方式更为常见,雌兽和幼仔靠得很近,相距大约5~10m远,但身体并不接触,也是前后相继露出水面。授乳时,雌兽和幼仔常出没在水较浅、较缓的区域,雌兽身体稍微侧向一边,将一侧鳍肢的露出,幼仔则紧贴雌兽的腹部,每次授乳的时间大约为5~10分钟。有时雄兽也参与抚养幼仔,让幼仔游在雄兽与雌兽之间,但一般更靠近雌兽,“一家子”在水中同时沉浮,几乎平行地露出水面。江豚雌兽的母性极强,如果幼仔不幸被捕捉,雌兽往往不忍丢弃 现今认为江豚可分为三个亚种: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phocaenoides,分布印度洋沿岸及香港普遍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分布长江、湘江、赣江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sunameri,分布韩国及日本
种群现状数量下降
长江江豚是江豚唯一的淡水亚种,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中,在地球生活已有2500万年。2006年,中国联合7个国家调查长江干流江豚,为1200多头,种群数量已经少于大熊猫。宜昌到上海水域,野生江豚数量每年下降6.4%,如果不加以保护,估计多年后,野生江豚将灭绝。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江湖淤积、食饵减少等给江豚的繁殖与生长带来了威胁。加之,滥捕对亲豚和幼豚杀伤力极大,导致长江、洞庭湖江豚资源锐减。因此,加强江豚资源保护刻不容缓。中国虽已将江豚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尚无其他配套保护措施。因此设江豚自然保护区,开展人工驯化繁育研究,采取放流幼豚增殖资源,确保江豚世代繁衍,意义非常重大。 江豚是长江里唯一的淡水哺乳动物,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近20年来种群量快速衰减。资料显示,1991年长江江豚数量是2700多头;2006年,国际联合科学考察组经一个多月调查发现,江豚数量已不足1800头;2011年,它们的数量可能仅为1000余头,洞庭湖仅剩85头江豚。长江江豚的数量比国宝大熊猫的数量还要少。 截止2012年,由于长江流域水体污染加剧、人类肆意采挖江砂、非法使用渔具等原因,长江江豚的生存和繁育受到严重影响。长江江豚的数量只剩下1200头,并且每年以月6.4%的速度在减少,如不抓紧保护,长江江豚将会在10~15年出现功能性灭绝。
面临灭绝
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长江流域的江豚约有1800头左右,近几年来,这一数量进一步减少。 这次长江淡水豚类科考结果显示,长江干流总共发现长江江豚380头次;加上2005年在鄱阳湖和洞庭湖科考中发现江豚540头次,当时全流域约有920头。 2012年,长江流域多个江段出现江豚死亡事件,洞庭湖、鄱阳湖、干流鄂州江段、安庆江段、南京段等总计发现30多头江豚死亡。 2001年,中外科学家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从此江豚成了长江里唯一的淡水豚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克雄说,如果种群数量锐减得不到改善,未来15到20年江豚可能灭绝。 国际淡水豚类专家、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介绍说,食物链中间环节的生物灭绝可能造成食物链崩塌,作为长江生态系统里的顶级物种,如果江豚也消失,则标志着整个长江自然生态的健康状况发生严重改变,水生物种消亡的序幕也就此拉开。 王丁说:“从生物学意义看,白鳍豚、白鲟、鲥鱼等相近物种,几乎同步走向灭绝,这意味着长江生态在一段时期里发生了严重突变。”
原因考察
造成江豚数量减少的原因与造成白豚功能性灭绝的原因相同,主要就是人类活动。 经常在江面上作业的挖沙船,就是一个实例。这些挖沙船对生态环境破坏特别严重,对白豚、江豚的影响非常大;水质污染和水利工程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江豚的生存环境。此外,沿江非法悬挂渔网、长江机动船螺旋桨、野蛮的无差别捕鱼方法都使得江豚被诱捕、杀死。随着电捕鱼规模的扩大和冬季炸鱼的盛行,江豚被电死和炸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迷魂阵(湖里圩堤边相对平浅的湖面上,沿线设置着一道道网阵,竹杆牵拉着一张张大网,向湖内延伸,圈出一大块水域)也属于非法渔具,江豚经常会误入迷魂阵而死。 同时,专家指出,食物资源锐减、长江航运、污染排放,是导致流域物种消亡的三大“杀手”。 专家介绍,长江中下游流域内,包括两湖流域,渔民的酷渔滥捕导致渔业资源大幅减少。“各种捕鱼的‘迷魂阵’甚至把政府增殖放流的鱼苗都捞了起来。” “对于江豚这样的水生哺乳动物,长江里繁忙航运也是导致它们死亡的重要原因。”王丁说,江豚和白鱀豚一样主要依靠声呐回声定位,轮船螺旋桨的声音会误导江豚,最终导致被螺旋桨绞死或者绞伤。 记者在一些死亡江豚的照片上看到,那流线型的身体上满是一道道被螺旋桨以及滚钩渔具划伤的痕迹,看了让人心疼。 科考队成员、世界自然基金会江豚项目官员张新桥介绍说,长江干流,尤其是下游区域货船作业密度非常高,平均每半小时有近50艘货船。而在镇江至江阴江段,半小时货船密度105艘。 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保护区的核心区不应该建设生产性设施,但是科考人员沿途却发现,很多豚类保护区成了航运要道,航运、渔业等活动很难避免。 一些江段隔不远就有采沙点、工厂、码头,机声隆隆,一片繁忙。沿江两岸的钢铁厂、化工厂、造纸厂、造船厂、拆船厂、危化码头等重污染企业也很多见。 掠夺性开发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水质污染。每年注入长江的废污水320亿吨到340亿吨之间。“废污水排放总量逐年小幅增加。”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管理局总工程师穆宏强说。 此外,专家认为,长江上大型水利设施的兴建,阻断了一些洄游水生生物的生命通道,也破坏了江豚等珍稀水生动物的栖息地。还有长江两岸越来越多的水 泥护坡,王丁说:“这些正在打破原先那个相互关联、互为依存的生态系统。”
【江豚】相关文章:
再见?江豚07-27
江豚作文08-09
江豚危机之见到江豚作文600字07-05
江豚150字作文07-12
江豚作文400字05-06
北部湾海域的江豚07-08
江豚作文(通用12篇)05-10
长江江豚繁殖生物学研究概述07-08
江豚危机之结为朋友作文500字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