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基本简介理解延伸基本简介
性质 : 第一次世界大战( The First World War )是一场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 掠夺战争,除 塞尔维亚 等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的正义性质外,其他都是非正义的。他们的正义不能根本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持续时间 :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开始标志 :1914年7月 奥匈帝国 向 塞尔维亚 宣战
结束标志 :1918年11月 德国 投降
波及地区 : 欧洲 、 非洲 、 太平洋 、 大西洋 、 印度洋 、 中东 、 亚洲
结果 : 协约国 获胜、 同盟国 战败、战后形成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直接原因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对立
导火线 : 萨拉热窝事件
理解
萨拉热窝事件 是在1914年6月28日 巴尔干半岛 的 波斯尼亚 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夫妇在从军演上回家途中被塞尔维亚族青年 普林西普 (一名隶属塞尔维亚的恐怖组织“黑手社”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影响 :
(1)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与灾难。
(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分裂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3)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 苏维埃俄国 。
(4)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 五四运动 )
5 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如 第三次科技革命 )
大约15亿人卷进战争
发起国家: 同盟国 、 协约国
延伸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期建立的 国家联盟 。参与该联盟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数个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在1915年5月加入协约国。三国同盟遂告瓦解。世界大战末,美国加入协约国,同盟国最终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入同盟国方面作战的共有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时称奥斯曼帝国)4个国家。
协约国
英国 、 法国 、 沙皇俄国 、 塞尔维亚 、 美国 、 比利时 、 中国 北洋政府 、 日本 、 意大利 (1915年5月,意大利望风使舵,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 罗马尼亚 、 希腊 、 澳大利亚 、 加拿大 、 印度 、 新西兰 、 南非 、 葡萄牙
同盟国
德国 、 奥匈帝国 、 奥斯曼土耳其 、 保加利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开始到1918年11月,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 人口 达15亿以上,约占当时 世界人口 总数的75%。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89个 师 ,共计7400万人,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
普法战争
普鲁士 为了统一 德国 并与法国争夺 欧洲大陆 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 普法战争 。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 阿尔萨斯 和 洛林 予德国,并赔款50亿 法郎 。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发展
1870~1871年普鲁士同法国之间的 战争 。因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题,普法两国之间关系长期紧张。1870年7月14日,俾斯麦发表了挑战性的“埃姆斯电报”,触怒了法国政府。7月19日,法国对普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军接连败北。9月2日,拿破仑三世亲率近十万名法军在色当投降。4日,巴黎爆发革命,成立第二共和国。但普军仍长驱直入,包围巴黎。1871年1月28日,巴黎失陷,两国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双方在凡尔赛签订初步和约。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署了正式和约。这一次战争使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结束了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 后, 普鲁士 首相 俾斯麦 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 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 三皇同盟 ”,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 柏林会议 上,因 巴尔干半岛 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又因在1881年争夺北非 突尼斯 失败而与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 三国同盟 ”。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 德奥同盟 ”后,俄国十分愤怒。但 俾斯麦 是一个老练的 政治家 。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 再保条约 ”。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 威廉二世 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 法俄同盟 ”。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 挚诚协议 ”。这协议并不是 军事同盟 。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斡旋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 英俄谅解 ”。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 三国协约 ”。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 世界大战 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 斐迪南 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战争的背景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进而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爆发的战争。
在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最后形成了几个比较大的国家,分别是英国、法国、意大利、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这些国家之间只要有接壤的都有矛盾,其中矛盾比较大的就是英法德,矛盾的原因是出去占领殖民地的时候互相抢来抢去,尤其是去非洲的时候,都在争夺地盘,碰到就打起来,主要是利益矛盾。
德英矛盾:20世纪初,德国工业地位超过英国,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英德矛盾逐渐激化。
德法矛盾: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且此战后,法国与德国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德俄矛盾: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持续恶化。
俄奥矛盾: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多年来,俄罗斯帝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南方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区进行扩张,奥匈帝国也持续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担忧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受到俄国的煽动而独立。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
两大军事集团对立
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各国竞相扩军备战,寻求同盟者,最终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科普一下什么是:同盟国、协约国
同盟国:当时的背景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凭借一已之力称霸天下,所以为了在世界继续有话语权和称霸,只能通过结盟,壮大自己的实力。这就导致战争不可避免。(当时的主要矛盾是英国和德国,德国的迅速崛起让英国不安,德国觉得自己有实力想要与欧洲各国重新瓜分世界。再有俄国和奥匈帝国的矛盾(也是一战的标志),奥匈帝国想侵占塞尔维亚,俄国不让)
协约国:(比同盟国成立晚了25年,原因就是英国在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英国奉行大陆均势政策,欧洲大陆的国家最好保持一种势均力敌,以免对英国构成威胁)为了对抗同盟国组成的军事联盟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等国家属于同盟国阵营。
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塞尔维亚王国、比利时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和希腊王国等则属于协约国阵营。(美国是一战后期才加入的协约国)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各国加紧扩军备战步伐。1893~1913年,德国陆军和海军舰艇数量增加1倍多。奥匈帝国追随德国也加紧扩充军备,并制定对俄国和塞尔维亚作战的军事计划。英国为了保持其海上霸主地位加速建设海军。1906年,英国第一艘1.8万吨级巨型装甲舰无畏号下水。英国也扩充陆军,建立一支10万人的远征军部队,准备开赴欧洲作战。英国军费开支总数达8600万英镑。1913年法国常备军扩充到80万人,1914年军费开支增加到15亿法郎,占法国全部国家预算的38%。1913年,沙皇俄国现役军人达130万人,同时加速修建通往德国的战略铁路和海军建设。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使得战争危险日益增加。
战争的导火索
1914 年6 月28 日(塞尔维亚的“国耻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两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7 月28 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俄国决定支持塞尔维亚,7月25日俄国宣布针对奥匈的临时部分动员。
尽管塞尔维亚几乎全部接受了通碟的要求,奥匈还是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30日,俄国宣布全国总动员。法国内阁授权国防部长在 8月 1 日下午 4 点以前下动员令。德国则在8月1日下午 5 时下令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对法宣战。8月4日德国越境比利时攻击法国,让英国也卷入了战争。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还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拖入战争,使战火一直燃烧到亚洲、非洲和美洲。到1918年,已有三十多国参加了战争,使这场战争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从1914年6月28日到8月4日,其实战争还是有机会避免的。
德国错误在于误判形势和过分迁就奥匈。德国战前认为英国不会加入战争,全力支持奥匈将要采取的对塞尔维亚的严厉行动,给了奥匈错误的鼓励。而且德国给予奥匈全面支持的时候明确提到奥匈如果要采取严厉行动需要尽快,在俄国来不及做出军事干预准备的前提下实施,也就是说德国的支持是有条件的。但是奥匈内部决策拖沓、军事准备不足等原因,耽误了大量时间,直到7月23日才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距离刺杀事件已经过了20多天,这期间俄国已经与法国达成了一致,俄国知道一旦发生战争,法国会充分支持俄国。7月25日俄国宣布针对奥匈的临时部分动员。在已经过了最佳行动时间,俄国和法国都已经准备战争了的不利情况下,德国却没有再考虑周全一些,仍然迁就奥匈而没有敦促奥匈避免战争,错过了政治手段解决争端的机会(在7月27日后才作为调停人在俄国和奥匈之间做了一些外交努力,但已经错过最佳调停时间了,双方都剑拔弩张,无可挽回了)。
奥匈的错误在于太过咄咄逼人,在塞尔维亚同意了奥匈在最后通牒中提出的大部分条件的情况下,仍然选择诉诸武力,悍然宣战,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战争的后果---最终奥匈帝国在战后解体。
俄国的错误在于耐心不够,奥匈7月23日发出最后通牒,俄国7月25日就开始部分动员了,一副必有一战的架势,完全放弃联合英法一道试压做政治解决争端的努力。战争中俄国国内矛盾激化,革命爆发,俄罗斯帝国政权瓦解。
英国的错误是战前态度不鲜明,立场模糊。如果一早释放将支持俄法的立场,德国肯定不会错误的鼓励奥匈发动战争。英国、法国、俄国虽然同属于协约国,但是英国和法国、英国和俄国没有上升到军事同盟的性质,英国最终参战理由是因为德国入侵了中立国比利时,真正原因应该是不希望看到德国称霸欧洲大陆。英国虽然最终通过美国的帮助打败了德国,抑制了德国崛起势头,但是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丧失了海军优势和对外贸易优势,不仅将海上霸权地位和世界金融中心地位让位给美国,还使自身变成了一个债务国----逐渐失去全球领导地位,美国开始取而代之。
法国的错误在于报仇心切,也没有考虑政治解决争端。一战给法国也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创伤巨大。战争的主战场在法国境内,摧毁了原来土地上的一切。法国的国家工业基础在战争中被摧毁,一切都需要重新建设。法国在一战动员了 841万人,其中死亡 135 万人,伤亡 359 万人,60 万人成了寡妇,76 万儿童成为了孤儿。
战争主要在三条战线展开
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等,另一方是协约国的英国、法国、俄国等20多个国家,战争很快从欧洲扩展到亚洲、非洲和美洲。
西线从北海延伸至瑞士边境,长700公里,英、法、比利时对德作战;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岸,南至罗马尼亚,长900公里,俄对德、奥作战;南线即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
1914年—1916年,在西线陆上主要进行了三大战役。1914年8月,德军攻入法国,直逼巴黎。9月5日至12日,英法军在巴黎北部的马恩河附近,与德军展开了马恩河会战,双方投入兵力达150万人。经过几天的激战,德剧被迫撤退。这一战役,是西线战局有利于英法联军的转折点。
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1916年2-12月,法国和德国在法国的凡尔登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凡尔登战役。2月21日,德军向法军进攻,10月24日,法军转入反攻;12月18日,法军收复失地,粉碎了德国的企图。这次战役投入兵力众多,损失惨重。德国投入兵力50个师,损失近60万人;法国投入兵力69个师,损失近36万人。因此,该战役又有“凡尔登绞肉机”之称。
为了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战役,英法联军于7月初在法国北部发动了索姆河战役。这次战役,英国首次使用新式武器——坦克,收到奇效。战役结束,双方损失60多万人。
在东线,俄军在西北战线和西南战线两条战线上同时进攻。1914年底,东线也呈现胶着状态。1915年,德军把重点转入了东线,企图年内打败俄国,解决东线战事。然而,德军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并没有达到迫使俄国投降的目的。
美国参战
所有这些,都使几个参战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内外交困,精疲力尽。正在此时,狡猾的美国瞅准了时机,找借口放弃了虚伪的“中立”立场,分别于4月6日和12月7日对德和奥匈宣战。美国的参战,增加了协约国的实力,对同盟国是个沉重的打击。
1918年,德奥还在作垂死挣扎。他们主观的认为,德国退出了战争,德奥军队优于英法军队,决定趁美军来到之前,于夏季打败英法,结束战争。于是德国在西线投入197个步兵师,从3月21日至7月15日,先后发动了四次进攻,但最后归于失败。9月,协约国军队全线反击,同盟国的保加利亚、土耳其、奥匈帝国相继投降,德国已陷入了绝境。1918年11月11日,德军正式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结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的主要大国,德奥英俄法都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导致一战最终没有避免,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德国在此次战争中要承担的责任更大,威廉二世推行的“世界政策”偏离了“和平崛起”的方向,四面出击,给德国树立了太多的敌人,战前则错误估计形势,过分迁就盟友奥匈,错过政治解决争端的时机,战争最终无可避免。
战争中断了德国的崛起之路,战前德国的经济体量已经超越英国,位于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德国在教育、科技创新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这意味着德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果德国再有机会和平发展几年,德国完全可以取代英国成为欧洲头号强国,参与世界第一强国的竞争。但是战争使德国发展中断了,进入长达半个世纪的动荡、战乱、分裂,德国虽然仍然是一个经济大国,全球第4大经济体,但是德国的大国地位始终没有达到一战前的水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争霸战争,是非正义的,给各交战国的人民带来了慎重的灾难。大战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共有30个国家参战,卷入的人口达15亿,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75%。被送上战场的有7000余万人,死伤达3000多万人。因战争而死于饥饿和灾难的也有1000万人。各交战国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这是帝国主义造成的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战争不仅使战败国衰败下去,英法等战胜国也受到很大的削弱。而美帝国主义则乘机大捞了一把,逐渐取代了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战争也引起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的革命,特别是引起殖民地国家的独立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