猞猁

时间:2023-04-29 15:20:47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猞猁

猞狮别名猞猁狲、马猞猁,属于猫科,学名为 Felis lynx,体型似猫而远大于猫,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较常见。喜独居,长于攀爬及游泳,耐饥性强,可在一处静卧几日,不畏严寒,喜欢捕杀狍子等中大型兽类。产于东北、西北、华北及...

目录 外形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外形特征

猞猁曾被认为是 短尾猫 家族的一个亚种。这个“家族”包括短尾猫(Bobcat)、 加拿大猞猁 (Canadian Lynx)和 伊比利亚猞猁 (Iberian lynx)。如今大部分 动物学家 都认为这四种短尾 猫科动物 各自属于独立物种,其中这种“欧亚”猞猁的体形最大,达90-130cm。从长相上看它们和其他2种猞猁兄弟有几分类似,都是短尾巴、耳尖上长着长长的深色丛毛(长达4-5cm)的大耳朵、两颊下还长着些宛如小围脖似的长毛。它们背部的毛色真是色彩繁多,有灰黄、红棕、土黄褐、灰草黄、浅灰褐及赤黄等各种色型,腹部的毛色则成白色。它们背部的毛发最厚,身上或深或浅点缀着深色斑点或者小条纹。越往北部的猞猁毛色相对它们的南方亲戚颜色更加偏灰,斑点也比较少。在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人们把长有斑点的猞猁称为“猫猞猁”,而那些没斑点的家伙们则被称为“狼猞猁”。一般来说,夏天的时候,猞猁身上的斑点最为清晰可见,而到了冬天,就没那么明显了。

  外形似猫,但比猫大得多,体重40千克左右,体长90-130厘米。身体粗壮,四肢较长,尾极短粗,尾尖呈钝圆。耳尖上有明显的丛毛,两颊有下垂的长毛,腹毛也很长。脊背的颜色较深,全身都布满略微像豹一样的斑点,这些斑点有利于它的隐蔽和觅食。毛色变异较大,有乳灰、棕褐、土黄褐、灰草黄褐及浅灰褐等多种色型,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只直立的耳朵的尖端都生长着耸立的黑色笔毛,约有4厘米长,其中还夹杂着几根白毛,很象戏剧中武将头盔上的翎子,

  为其增添了几分威严的气势。耳壳和笔毛能够随时迎向声源方向运动, 有收集音波的作用,如果失去笔毛就会影响它的听力。有些部位的色调是比较恒定的,如上唇暗褐色或黑色,下唇污白色至暗褐色,颌两侧各有一块褐黑色斑,尾端一般纯黑色或褐色,四肢前面、外侧均具斑纹,胸、腹、鼠鼷为一致的污白色或乳白色。猞猁体形略小于狮、虎、豹等大型猛兽,但比小型的猫类大得多,大耳朵、两颊下还长着些宛如小围脖似的长毛。它们背部的毛色色彩繁多,因此属于中型的猛兽

    。

  其冬毛长而密,背部呈红 棕色 ,中部毛色深;腹部淡呈黄白色;眼 周毛 色发白,两颊具有2-3列明显的棕黑色纵纹。

  猞猁的两性特征区别不大,仅在身材和体重上有所表现:雄性猞猁比雌性猞猁身材稍微大一点,体重也稍微重一点(1-2千克)。

  

栖息环境

  猞猁生活在 森林 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喜欢独居,擅于 攀爬 及游泳,耐饥性强。可在一处静卧几日,不畏严寒,喜欢捕杀 狍子 等中大型 兽类 。晨昏活动频繁,活动范围视食物丰富程度而定,有占区行为和固定的排泄地点。

  猞猁是一种离群独居、孤身活跃在广阔空间里的 野生动物 ,是无固定窝巢的夜间猎手。白天,它可躺在岩石上晒太阳,或者为了避风雨,静静地躲在大树下。它既可以再数公顷的地域里孤身蛰居几天不动,也可以连续跑出十几千米而不停歇。

  猞猁的栖息环境较宽, 可可西里 的 高寒草原 、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荒漠和 高寒草甸 等都有猞猁的足迹,栖居于岩洞、石缝之中,夜行性,活动隐蔽,听、 视觉 发达,捕食各种 鼠 类、 旱獭 、 兔 、 鼠兔 和一些鸟类,有时也猎食 体型 较小的幼龄 岩羊 等中型动物,还会 游泳 。

  猞猁基本上属于 北温带 寒冷地区的产物,即使在北纬30 度以南,也是栖居在寒冷的高山地带,是分布得最北的一种猫科动物。它们曾在欧亚大陆由东至西的大部分森林、灌丛和岩石地带快乐生活,可如今已比原来少多了。在欧洲,只有部分北方国家、希腊和 捷克斯洛伐克 的部分地区才能再次见到它们的身影。德国、瑞士、法国和奥地利后来都将猞猁重新引入他们的国家,以帮助恢复它们的数量。在我国,猞猁分布在东北、山西、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地。

  

生活习性

 猞猁的性情狡猾而又谨慎,遇到危险时会迅速逃到树上躲蔽起来,有时还会躺倒在地,假装死去,从而躲过敌人的攻击和伤害。在 自然界 中,虎 、豹、 雪豹 、熊等大型猛兽都是猞猁的 天敌 ,如果遭遇到 狼群 ,也会被紧紧追赶、包围而丧命,一般都难以逃脱。它一般不会主动伤人,只有被逼急时,才会进行反击。

  猞猁的主要食物是 雪兔 等各种 野兔 ,所以在很多地方猞猁的种群数量也会随着野兔数量的增减而上下波动,大致上每间隔9一10年出现一个高峰。除了野兔外,它猎食的对象还有很多,包括各种 松鼠 、野鼠、 旅鼠 、旱獭和 雷鸟 、鹌鹑、 野鸽 和雉类等各种鸟类,有时还袭击麝、狍子、鹿,以及猪、羊等家畜。我国大兴安岭的猞猁在冬季捕获狍子后,会将吃剩的肉埋在积雪下“冷藏”,待饥饿时取食。 在捕捉猎物时,常借助于草丛、灌丛、石头、大树等做掩体,埋伏在猎物经常路过的地方等候着,两眼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它的忍耐性极好,能在一个地方静静地卧上几个昼夜,待猎物走近时,才出其不意地冲出来,捕获猎物,毫不费力地享受一顿“美餐”。如果一跃捕空, 突击没有成功,使猎物溜走了,也不会穷追猎物,而是再回到原处,耐心地等待下一次机会。有时它也悄悄地漫游,看到猎物正在专心致志地取食,便蹑手蹑脚地潜近,再潜近,冷不防地猛扑过去,使猎物莫名其妙地束手就擒。猞猁也善于游泳,但不轻易下水。它还是个出色的攀缘能手,爬树的本领也很高,甚至可以从一棵树纵跳到另一棵树上,所以能捕食树上的鸟类,尤其是在夜间,当林中一片寂静、栖居在树上的鸟类都进入了梦乡的时候,便伸出利爪得心应手地猎取食物。事实上,通过猞猁等 食肉动物 这种迅速而有效的方式而捕杀的 个体 ,是野生动物的 自然死亡 的生命的一部分,也构成了自然界平衡发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