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

时间:2021-10-25 19:14:17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经学

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目录 经学的定义 经学的产生 经的演变 经学的发展 收缩展开 经学的定义

 经学,当然指注解经书的学问,所以言及“经学”,首先要明确“经”是什么。

  《说文解字》将“经”训为“织”,段玉裁注为“纵线”,以此引申为穿订书册的线,进而指书籍。

  然而这里的“经”当然不是指所有书籍,而是专指儒家 经典 ​,明确到这一点尚且不够,因为从前的儒者们就因为“经”的包含范围做了很多论辩,甚至兴起了名曰“经名考”的学问,有人以为经只专指孔子的著述,而有人主张经是官方指定的儒家经典,本文采后说。

经学的产生

 所谓 儒家 经典,现在一般是指 儒学 十三经 ,亦即 周易 、 尚书 、 诗经 、 周礼 、 仪礼 、 礼记 、 春秋左传 、 春秋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 、 论语 、 孝经 、 尔雅 、 孟子 。但早期的儒家经典并不是这十三经。

   春秋 末年(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 在长期的政治活动失败后,返回故乡 鲁国 ,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文献,形成了 六经 。 司马迁 在《 史记 ?孔子世家》里指出,孔子编辑了《书》,删定了《诗》,编订了《礼》和《乐》,作了《易》的一部分,并根据鲁国的史料创作了《春秋》。(关于六经是否是孔子所作,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不过一致的方向是同意孔子主导了编辑地位,原始文本则非孔子原作。)自此以后,儒生们就以六经为课本学习 儒家思想 。在 春秋战国时期 ,六经就已被人们公认为宝典。

  经学产生于 西汉 。 秦代 即设有博士官,由于 秦始皇 采纳 李斯 的建议的 焚书坑儒 ,将全国图书以及学术集中到 咸阳 城,秦亡后, 项羽 焚烧咸阳,致使大量 先秦 典籍消失於历史舞台,六经除了《 易经 》之外,其它几未能幸免于难。汉代起初高祖 刘邦 并不重视这些儒家经典,从文景时期开始展开了大量的'献书和古籍收集工作,部分年长的秦博士和其他儒生,或以口述方式默诵已遭焚毁的经典,或把秦时冒险隐藏的典籍重新拿出,使之传世。因为文字、传述和解释体系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但其版本上则基本相同,后来统称为 今文经 。

   汉景帝 末年鲁恭 王兴建 王府,坏孔子宅,从旧宅墙中发现一批经典; 汉武帝 时, 河间 献王刘德从民间收集了大批的古典文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官》,皆收入秘府(即官方皇家图书馆); 汉宣帝 时又有河内女子坏老屋,得几篇《尚书》。这些出土的文献都是用 战国 古文字书写,与通行的五经相比,不仅篇数、字数不同,而且内容上也有相当差异,此后即统称为 古文经 。

  汉武帝即位后,为了适应 大一统 的政治局面和加强 中央集权 统治,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变博士原有制度,增设弟子员,有五经 博士 之说。从此儒学独尊,由於《乐》已无书,《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崇高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士子必读的经典。汉代儒生们即以传习、解释 五经 为主业。自此经学正式宣告诞生,可以将经学视为先秦原初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经的演变

从六艺到五经

 “六艺”就是“六经”的古称,亦即孔子所指定的教科书——诗、书、礼、乐

  易、春秋,在儒家地位上升后,这些教科书被尊为“经”。

  “六经”一词,首见于《庄子·天运》,然而直到西汉,也还是记载为六艺(见《汉书·艺文志》),同时在西汉初年,《乐》失传,六艺自此仅余其五。

  在董仲舒的努力下,儒学在武帝建元五年取得独尊地位,朝廷从此设立了五经博士,儒学从显学成为官学,终于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而经学也由此成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历代官定“经”的范围

  西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东汉七经:除上述五经外,另外二经究竟为何一向聚讼纷纭,据王国维《汉魏博士考》,应为《孝经》与《论语》

  唐九经:即将五经中的礼拆为仪礼、周礼与礼记,春秋拆做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

  开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十二年,于九经上添《尔雅》、《论语》、《孝经》,刻做石经。

  宋十三经:北宋时,承继唐代九经定制,但是《孟子》的地位有所上升,南迁以后,《孟子》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升格为经,与开成石经合做十三经。

  四书五经:为朱子所定,与五经上增设“四书”,随着朱子学的繁盛,这也成为了儒家经典最为著名的编订方式。

经学的发展

两汉经学

  汉武帝 时立五经博士,每一经都置若干博士,博士下又有弟子。博士与弟子传习经书,分成若干“师说”,也就是若干流派。武帝时的五经博士共有七家。武帝以后经学日益兴盛,博士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到了东 汉光武帝 时期,确定了十四家博士。据《 后汉书 ·儒林列传》记载:“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这十四家都属于 今文经学 ,其官学地位一直保持到 东汉末年 。

  今文经学的特点是微言大义地阐发说明 孔子 的思想,继承和发扬 儒家 学说。今文经学以《 春秋 》为孔子为万世立法的“元经”,其主流就是“ 春秋公羊学 ”。公羊学即为《 春秋公羊传 》里所阐发的微言大义,主要包括大一统、大居正、 大复仇 、通三统、统三世、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为大一统政治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公羊学大师 董仲舒 和善于把公羊学理论运用于现实政治中的政治家 公孙弘 ,经过一代代今文经学 学者 的推阐与实践,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深受汉朝皇帝的重视,始终在汉朝政治中处于主导地位。

  今文经学发展到西汉后期,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由于董仲舒对于公羊学中灾异、 符瑞 、天人感应的阐发,今文经学由此逻辑发展的后果即是谶纬泛滥,再加之 统治者 的迷信与提倡,经学逐渐 神学 化;另一方面由于今文经学继承了较多的原初儒学的色彩,其理论内在地包含着对现实的批判,从而越来越不能为逐渐加强的...

【经学】相关文章:

朱熹经学对中国经学发展的影响07-14

苏轼与经学07-16

经学研究正误10-15

廖平经学初探08-03

经学兴衰的理论探讨07-27

王夫之经学的新诠释07-27

钱大昕的经学批评12-03

经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0-06

叶适的经学批判(下)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