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最重要的教育是教会孩子爱

时间:2023-04-27 14:19:04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孙云晓:最重要的教育是教会孩子爱

孙云晓:最重要的教育是教会孩子爱(2011-06-03 07:16:53) 转载 标签:

孙云晓媒体报道

文化

教育

分类: 我的访谈及消息

家庭教育是让孩子学钢琴、解奥数?还是鼓励孩子参加选秀博一夜成名?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看来,家庭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孩子如何去爱,“教育的本质目标是让人获得幸福,获得发展,而不是所谓的成功”。

孙云晓:最重要的教育是教会孩子爱

  一个孩子的悲剧,其实也是其家庭教育的悲剧

  解放周末:近来,药家鑫杀人、留日学生刺母等极端恶性事件屡现报端。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再度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孙云晓:确实,这些恶性事件令人忧心忡忡。而且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一个孩子的悲剧,其实也是其家庭教育的悲剧。

  解放周末:有人说,家庭教育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剧痛。这就引发我们思考,究竟什么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什么特点?

  孙云晓:在我看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公共教育,家庭教育是私人教育。学校教育由国家培养的教师执行,有统一的教材,体现国家的意志与方针;而家庭教育是由父母主导的个性化教育,是千差万别的。当然,国家对家庭教育也有指导,但都是比较宏观的、软性的倡导,比如2010年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卫生部等多个部门颁发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不过很多父母可能未必知道。

  解放周末:家庭教育包含哪些内容?

  孙云晓:学校教育侧重知识教育;而家庭教育是情感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浓缩成一个字,就是“爱”。

  解放周末:家庭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孙云晓:对,就是那么简单。一个家庭本就由爱而生,孩子本来就是父母爱的结晶。人类社会要生存下去,就需要爱的传承。爱是教育的最大秘密。

  解放周末:如何理解这个“爱”?

  孙云晓:有两个层次:首先,父母要给孩子真正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爱。一个人最难忘的记忆往往不是父母教给的道理,而是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这是一种亲密的生活体验,也是一种最容易为孩子理解的感情。你看婴儿吃奶时脸上的那种满足、露出的那种微笑,此刻在他(她)眼里无论怎样的母亲都是最美的。其次,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爱,由爱自己、爱他人,推及到爱社会,不能把自爱变成自私。

  解放周末:但爱是容易失控的。

  孙云晓:所以家庭教育是有风险的。每一种动物都会疼爱自己的后代,人类也不例外。然而,父母对孩子的爱若停留在动物对后代的疼爱,那就极易失去节制,陷入爱的误区。

  爱的最大误区,就在于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爱

  解放周末:现在很多父母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却不知道如何去爱。

  孙云晓:爱的最大误区,就在于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爱。

  卢梭有一个观点,要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生活。我赞同这个观点。假如你让孩子过得像个君王,那就不正常了。人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要。比如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常常会说“这个我来”,这就说明他(她)有独立的需要。如果你不能满足孩子的这种需求,还是一味地溺爱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权利。这样的爱,只能爱出一个废物,因为孩子丧失了独立的能力。

  解放周末:对孩子的爱要有节制。

  孙云晓:对。我一直认为,一个家庭不论多么富有,都不该对孩子过度满足。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节制能力,要敢于向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

  这一点在儿童2-4岁阶段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他(她)开始在头脑中建立规则意识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有一些不好的举动,比如打人、骂人、睡觉前非得要吃糖等,任凭孩子怎么哭闹,做父母的都要果断拒绝。慢慢地,孩子就会知道,原来这么做是不可以的。

  解放周末:很多父母以为,爱孩子就是要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

  孙云晓:他们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就是幸福的。其实不然。一个被过度满足的孩子,不一定是快乐的孩子,因为快乐来得太容易了,他(她)觉得理所应当。

  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延迟满足”,就是说训练孩子为了更重要的目标,可以暂时放弃眼前的诱惑。澳大利亚有一位心理学博士在北京的一次心理学大会上讲了他所做的一个“糖果实验”,我听后深受震撼。他从澳大利亚和中国抽取了一些4、5岁的孩子,每个孩子面前都放两份糖果,一份多,一份少。然后给孩子们两个选择:可以马上吃掉少份的糖果,也可以等待15分钟后再吃多的那份糖果。小孩嘛,谁都想吃多的,但条件是你必须等待。结果,70%的中国孩子等不到15分钟就提前吃起了糖果;而66%以上的澳大利亚孩子都能等到15分钟以后,从而吃到了更多的糖果。

  解放周末:这种差异说明了什么?

  孙云晓:这很值得我们中国父母注意,它或许能反映当今中国孩子特别是备受溺爱的独生子女的潜在危机。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那些能够经得起诱惑的孩子,往往比无法自制的孩子更有忍耐力、更加独立、更有作为。一个被溺爱的孩子,是难以抵御诱惑、克制欲望的,而现实生活是充满诱惑与欲望的。

  解放周末:小时候不能抗拒糖果的诱惑,长大了就可能无法抵御其他诱惑。

  孙云晓:对。这样的小孩踏入社会后可能会不知所措。

  知识教育的提前介入,可能造成智力的偏瘫

  解放周末:但是,现在的父母似乎更关心对孩子应试能力、才艺技能的训练。

  孙云晓:我们的研究发现,80%以上的中小学生父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摆在第一位,而把道德放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只要学习好,别的都不用管”,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只会变成没有情感的分数机器。

  解放周末:比如药家鑫就是一个极端的个例。

  孙云晓:确实,他的家庭教育从表面看挺成功,孩子考上了大学,也比较有礼貌。但却缺失了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而这是一个人最关键的素质。这种缺陷平常看不出来,在关键时刻就会暴露无遗。开车撞了人,具有正常人格的孩子最本能、也最明智的反应就是马上把被撞者送去医院抢救,但药家鑫首先想到的却是“农村人难缠”。他不知道尊重、爱护别人,甚至认为可以为了保全自己去伤害别人。所以我说,这是个“丢了魂的孩子”。

  解放周末:或许父母也有苦衷:如今社会的竞争现实而残酷,孩子不得不面对入园难、入校难、就业难等现实困扰。作为父母,总希望孩子多学一点,多会一点,比别人强一点。

  孙云晓:在如今这样的激烈竞争下,我也很能理解父母的期望和无奈。但是,提升竞争力不能违背孩子成长的规律。真心爱孩子的父母,又怎能不关心孩子的心理、人格发展是否完善呢?

  现在,小学教育中学化,幼儿教育小学化,已经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我碰到过很多父母跟我说,自己家的孩子智力超常,是“神童”。即使孩子智力并不超常,他们也按照超常的方式送孩子去训练,深信“神童是可以培养的”。

  解放周末:真的可以后天培养吗?

  孙云晓:有研究表明,天才儿童的比例一般是1%-3%,这就是说,神童是后天无法培训出来的。孩子在学前阶段,其认知水平决定了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游戏和运动。过早让孩子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完全没有必要。一方面孩子学得特别吃力;另一方面你会发现,其实等到一定的年龄,这些东西孩子很容易就能够学会。如果违反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我们的调查就发现,在厌学的孩子当中,学前儿童占30%以上。所以,知识教育的提前介入,可能造成智力的偏瘫。

  解放周末:急功近利的父母,往往成为童年恐慌的制造者。

  孙云晓:这源自一种错误的逻辑。这种逻辑认为,孩子的童年快乐了,成年后的生活一定不会幸福;因此,为了今后的幸福,只好让小孩子童年受点苦。

  解放周末: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孙云晓:很多父母都认同这样的逻辑。事实上,这句俗语需要正确解读。人生的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一个幸福的人,童年一定是充满爱的。而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那些问题成人大多可以追根溯源,找到童年时受到的身心扭曲。大量事实表明,学业的成功不能决定人生的幸福;心理健康、人格完善,才是一个人幸福的决定因素。

  解放周末:当前,甚至还有一些父母乐此不疲地让孩子参加各种选秀,希望孩子能早日成名。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孙云晓:“失控姐”、“小周立波”、“五道杠”、“忐忑童”……这样的孩子值得推崇吗?为了获得观众的欢呼和掌声,孩子们抛媚眼、装性感、张口就是成人化的语言,离孩子应有的童真越来越远。我认为这些孩子的父母难逃其咎,他们在聚光灯的诱惑下被“出名要趁早”的心态裹挟,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实际上扰乱了孩子自然的成长环境,打破了孩子童年的平静。而有些媒体也热衷于搞这种选秀活动,频频把孩子当猴耍,丧失了媒体应有的良知。

  爱的教育不能简单化、形式化

  解放周末:在刚刚过去的母亲节里,一些学校组织孩子们给父母下跪、洗脚,引发了不同的声音。您对此怎么看?

  孙云晓:我能够理解活动组织者的良好愿望,但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并不妥当。

  孝敬父母是应该的,但“跪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奴性文化,代表一种有伤人格的不平等关系。我曾经呼吁社会将“家长”的称谓改为“父母”。 “家长”的含义是什么?一家之长,是家庭的统治者,是孩子命运的掌管者。这样一个充满封建专制意味的称谓,与爱心无缘,与现代教育相悖,我们怎能容忍它泛滥于民主的生活?让孩子给父母下跪,意味着父母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而孩子必须对父母俯首帖耳,这样的导向是有问题的。

  解放周末:正确的导向应该是什么?

  孙云晓:我们应当提倡孩子“孝敬”父母,而不是一味地“孝顺”父母。对父母、长辈,孩子理应尊重、敬重,但不该完全顺从,不是父母说什么都对。父母有时候也会犯错。孩子既要尊重父母,但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声音,与父母有分歧时可以保留意见,这是现代人的权利。给父母下跪,可能会给孩子造成见到权威就要屈服的错觉,从而扭曲孩子的人格。

  解放周末:组织孩子给母亲洗脚,这种做法又有哪些不妥?

  孙云晓:孩子当然可以给父母洗脚,可是洗脚就是孝敬父母吗?什么是“孝”?子夏问孝于孔子,孔子就说了两个字:“色难。”孔子的理解是,对父母保持一种愉悦的脸色和态度是最难的。不要以为给父母吃饱饭就是孝了。假如把一碗饭“啪”地放在父母面前,就像喂动物似的,这是孝吗?

  想让孩子孝敬父母,应该引导他们学会关心父母的需求,观察父母需要什么帮助。父母累了,可以给父母洗脚;碰到别的情况,则要以别的方式让父母感到愉快。

  解放周末:学校教育引导孩子爱父母、孝敬父母,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在方式方法上应该注意什么?

  孙云晓:不能过于简单化、形式化。“爱”确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孩子不能理解太大太抽象的事情,教孩子学会爱,就让他(她)一切从爱母亲、爱父亲出发,懂得观察他人的需求,关心他人、爱他人。

  隔代教育成功率不超过30%,它会带来很多问题

  解放周末:可否谈谈,作为父亲,您对您的女儿是怎样要求的?

  孙云晓:我对她的要求是8个字:做人要严,学习要宽。

  在学习上,我对她要求是比较宽松的。有一次,我正在外地出差,晚上接到了女儿的电话,她沮丧地和我说:“老爸,这次考试我可能有一门功课不及格,你可要有点儿心理准备啊! ”我当时的回答是:“就是两门功课不及格也没有关系,我看你这段时间很努力了嘛!考不好一定另有原因。考完了,咱找位高水平的老师帮忙分析分析,不就行了?”我说得很轻松,女儿也就不那么焦虑了。其实,我何尝不希望女儿能考好?可是如果这时我一味责备,除了给她增加紧张与不安,还能有什么效果?再说,女儿已经尽力而为了,我更没有理由怪罪她了。回到北京以后,我带女儿去拜访了几位老师,他们仔细分析了试卷上的错误,帮助女儿加深理解。这以后,女儿的成绩有了明显提升。

  解放周末:这样的老爸可不多见。

  孙云晓:我确实不太看重孩子的成绩、名次什么的。女儿在考上复旦大学以前,从没上过重点学校。

  解放周末:那您更看重什么?

  孙云晓:我只看重她快乐成长,并且有她自己的兴趣。

  读高二那年,学业该有多紧张啊,她竟然还在做一个“中日中小学生勤苦状况对比调查”。我十多年以前写过一篇报告文学叫《夏令营中的较量》,我的女儿不完全同意我当时文中的观点。她觉得中国学生也有不少地方比日本孩子强,她感到不太服气。我说,不服气没问题啊,不过你得拿数据说话。结果,她就利用去日本交流的机会,自己做了这么一项调查。中日文问卷、访谈提纲什么的,全都自己设计。她和日本家庭一块儿吃饭,刚吃完饭,她就把事先准备好的提纲掏出来开始访谈了,我觉得很有意思。

  解放周末:她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孙云晓:她的结论是中国孩子在学习上比日本孩子更刻苦。比如遇到学业上的难题,多数中国孩子倾向于自己思考,而日本孩子则倾向于求助别人。但她也承认,在运动和家务劳动方面,日本孩子比中国孩子更胜一筹。我觉得这两个结论是比较客观的。

  解放周末:即使在高考前夕,您也没有阻止女儿“不务正业”?

  孙云晓:她花了大概有一年时间做这个研究,完全是她个人兴趣使然。我觉得挺好,非但没阻止,还很支持她。结果她在高考前最紧张的阶段把这个研究报告写出来了,确实很不容易。

  解放周末:对您女儿的教育,您是否也有遗憾?

  孙云晓:肯定是有的。比如说,我至今很后悔女儿半岁大的时候,我因为工作太忙把她送回了老家,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带了一年,我们是失职的。

  解放周末:如今城市里“独二代”由祖辈隔代抚养的情况很常见。

  孙云晓:隔代教育成功率不超过30%,它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由祖辈隔代抚养或者没有稳定监护人的孩子,很难建立安全感和幸福感,长大以后容易在人际关系上出现问题。另外,我们2010年5月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越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的孩子,肥胖率也就越高。我认为12岁之前的孩子不宜长期离开父母,小孩子由父母带最好。尽管不是所有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都溺爱孩子,但是,血缘关系是最直接的亲情联系。初生的婴儿,闻着味道就知道爸爸妈妈来了。亲子之间的这种感情是谁都无法取代的。我也一直很遗憾当年让女儿入了幼儿园全托。

  解放周末:那您能否给“独一代”父母们支支招?

  孙云晓:北京有三个独生子女家庭主动联合起来,父母们利用双休日,轮流带孩子走进博物馆,走进农村,走进大自然,变独养为群养,变小家为大家。他们让我给这个大家起一个名字。我说,一个孩子是一颗星,一颗虽然明亮却寂寞的星,当星星们聚到了一起,便汇成了一条星星河,不妨叫“星星河家园”吧!

  解放周末:由封闭到开放,变小家为大家,不失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新思路。

  孙云晓:是啊,这种模式给了孩子们莫大的惊喜和满足,也解放了家长自己。教育由苦恼变为了快乐,这不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吗?

  解放周末:看来,现实生活中的父母还是很有创造力的。

  孙云晓:对,我一直坚信,教育的智慧存于民间。我们有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充满了创造性,他们的很多做法具有极强的可借鉴性。所以,尽管我们的家庭教育目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对家庭教育依然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因为,爱是最强劲的教育资源,而我永远相信父母对孩子的爱。

(2011--6--3解放日报 记者 刘璐 曹静)

【孙云晓:最重要的教育是教会孩子爱】相关文章:

安全教育手抄报:教会孩子如何自护06-30

爱的重要作文06-10

教育就是用爱去换回孩子对我们的爱09-30

最伤孩子话04-15

《教会孩子学习与生活》心得体会(精选10篇)01-28

感恩节手抄报:教会孩子感恩父母10-28

教育心得用爱对待孩子(通用17篇)01-26

给孩子的爱的寄语05-17

给孩子的爱的寄语11-08

给孩子爱的寄语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