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还是引导?

时间:2023-05-01 23:58:45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指导还是引导?

? 作者:朱华贤·  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想当然地接受了很多的做法,但我们从少认真思考过这种做法好还是不好,有没有效果,这也正是真正的教学反思的意义,对日常生活的做法进行反思。·   一位三年级的学生正在抄写生字,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她把“卧”字的左半边写成了“颐”字的左半边,即把左框中间部分写成了“口”。教师弯下腰,指着道:“这中间不是一个‘口’呢,它是不封口的,你错了。”学生连忙改了过来。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位五年级的学生正在诵读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铿锵有力。一读完,教师指出:“你读得很流利,声音又响亮。但这首诗是不能这样读的,因为它写的是恬静、安逸、悠闲的农村生活,我们要读得慢一些,轻一些,读出轻音乐的那种味道来。请听老师读一遍。”教师读后,说:“来,你照着老师的读法,再读一遍。”学生一改原先的读法,重读了一遍。   一位四年级的学生拿着一篇刚刚写好的作文给教师看。教师边看边把几个错别字改正,看完后耐心地说:“你写了爷爷的三件事,都是真实的,这一看就知道。但三件事应该有详有略啊,不能都差不多。比如这第一件事,爷爷为了怕‘我’咳嗽,主动提出把烟戒掉,这件事很感人,就应该详写。爷爷抽烟几年了,烟瘾这么大,平时在什么地方抽,等等,都要具体写出来。至于这第三件,送伞,就可以略写。”学生感激地点着头。   像上面这样的教学镜头,是我们平时经常可以看到的。一般给人的印象会是:教师耐心细致,认真负责,而且都讲到了点子上。但是很少有人想过:这样做对学生到底有没有帮助?这种做法是指导还是引导?   指导和引导,是两个被用得熟透了的词,其实,这两词在具体做法上是有明显区别的!“指导”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应该往哪个方向,应该怎么操作,都一一指明,甚至给予现场示范。像第二个事例中的诵读,教师不但说了应该怎样读,而且亲自示范性地诵读了一遍。“引导”不必具体说出应该怎样,更没有示范,只是暗示、提醒、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引导,少指导。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或遇到障碍时,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认识错在哪里,再思考应该如何纠正,这样既会有一种成功感,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贵在过程,贵在思考与探究。如果我们总是采用指导,让学生直接达到目的,学生虽然也会理解和掌握,但往往效果不佳。更重要的是,习惯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会逐渐失去自觉的、主动性的探索精神。正因如此,在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要轻易指导,当引导实在无法达到目的时,才可施以有限的指导。   指导容易引导难。指导讲正确、讲清楚就行了,干脆利落,省时省力;引导要讲究程序,要考虑梯度,还要有耐心。这也许就是课堂教学中指导多引导少的原因。其实,许多指导都可以转化为引导,只是教师要多花一些功夫。比如对《清平乐·村居》的诵读,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你读得很流利,声音又响亮。但这首诗能这样读吗?请你想想:这首诗写的是怎么样的农村生活?”把陈述式、指令性的语言改成疑问句。当学生说出是恬静、安逸、悠闲的农村生活后,教师再问:“诗描写的是这样的生活,又该怎么诵读呢?”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自己一定能寻找到诵读的最佳方式。一旦找到,就会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功感。对第三例,同样可以变指导为引导,不妨这样说:“你写了爷爷的三件事,都是真实的,这一看就知道。但对三件事的写法是不是应该有区别?”当学生悟出应该有详有略时,再问:“那你觉得应该哪里详?哪里略呢?”当学生认为第一件事应该详写时,再启发该怎么详写。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就会有恍然大悟的感受,而且可能牢牢记住。   指导与引导,虽然都是“导”,表面上似乎也没有多少区别,但意义却是大不一样的。------摘自自2009年7月11日《教育信息报》

【指导还是引导?】相关文章:

难忘的引导作文10-26

怎么引导宝宝说话03-08

引导幼儿喝水方案05-14

发挥协会引导作用04-26

if, whether引导的名词从句05-04

怎么引导孩子玩积木12-07

怎么引导孩子情绪表达04-11

引导幼儿学会合作08-01

引导孩子玩玩具的方法11-22

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的魅力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