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宝宝看病的技巧

时间:2022-02-18 12:58:36 好文 我要投稿

带宝宝看病的技巧

  1.选医院——就近原则

带宝宝看病的技巧

  当宝宝生病后,很多家长都是习惯性地带宝宝去儿童医院或是大医院求医,导致了儿童医院、大医院总是挤满了人。其实宝宝的病基本都是常见病,如感冒、发烧、腹泻等,这些病症一般医院甚至社区医院都能治疗,没必要去挤大医院。医院里的病人越多,室内空气往往就越差,宝宝看一次病,基本都要在医院待上几个小时,再加上此时宝宝的身体抵抗力比较差,所以往往是“旧病未除,新病又添”,特别是流行病高发的季节,更容易在医院被传染到其他疾病。

  选择近一点的医院,首先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其次也便于宝宝复诊,三也容易与固定医生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如果附近刚好是儿童医院之类的大型医院,那么可以采取家长先去排队挂号、排队候诊,等差不多再回家抱宝宝或通知家人把宝宝送过来的方式,最大可能地降低宝宝待在医院的时间。

  2.省时间——提前预约

  周末、尤其是寒暑假期间,小病人急剧增加,所以带宝宝去看病尽量避开节假日这些时间段。现在很多医院都推出了预约服务,比如预约电话或是网上挂号,家长带宝宝去医院之前,可以先预约,最大程度地缩短在医院等待的时间。带宝宝看医生时,最好有两个以上的大人,有利于分工合作,减少求医时间。

  3.带物品——求医类和安抚类同样重要

  带宝宝去看病,要准备的东西相当多,切勿因为赶时间而随便将就,因为很可能需要在医院待上大半天,如果发现缺东西的话,宝宝会更加烦躁不安,不肯配合治疗。

  求医类物品:病历、医保卡、就诊卡等,口罩、消毒湿巾(在医院里可以用来给宝宝擦手,宝宝能抓到的地方最好也先擦擦)、干爽的贴身衣服(在宝宝流汗时可替换)。

  安抚类物品:平时宝宝出外的常用物品,如奶粉、奶瓶、水壶(装上温开水)、纸尿裤、小玩具、小零食等。

  4.安抚宝宝——向宝宝说明情况

  安抚宝宝,家长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很多宝宝特别是小宝宝都是通过父母的表情来判断周围的环境是否安全。如果父母的表情是微笑的、镇定的,宝宝也不容易感觉慌乱;如果父母的表情是焦虑的、不安的,那么宝宝就容易抗拒周围的环境。

  其次是鼓励宝宝,在带宝宝去医院之前,要先跟宝宝说明情况(不管他是否能听懂),告诉宝宝会去到一个不如家里舒服但是能够帮助身体恢复健康的地方;在宝宝打针或输液之前,不要对宝宝撒谎说不疼,而是要告诉实情并鼓励说“会有一点疼,但宝宝能够坚持的”;宝宝做检查的时候,尽可能在旁边予以鼓励。

  5.与医生交流——扼要讲,仔细听

  儿科与其他科目最大的不同在于,儿科病人无法自行描述症状,需要家长替代宝宝描述,这就要求家长在观察宝宝病情时要特别仔细。回答医生问题时切忌着急而滔滔不绝,只要把几个关键点跟医生说明就好,此时可以将宝宝之前的求诊病历让医生参考。不同年龄孩子的用药量有所不同,在医生开药时,要主动告诉医生孩子的实际年龄,也可以告诉医生孩子的体重,以便医生更精确计算出用药量。

  这样可以更好描述宝宝病情:

  时间 包括发病时间、间隔时间和恶化时间,用准确的时间量度来表达,如“发烧5个小时”,而非模糊性的“从昨天就开始发烧了”。

  体温 常见于发热的宝宝。如果在家已经测过体温,那么共测过几次,最高多少。或是用有点发烧、烫手、滚烫等大概描述。发烧时宝宝有无抽搐、身上有没有出疹子等其他症状也要向医生说明。

  状态 精神状态和平时是否不同(是否嗜睡、哭闹、烦躁),大便和平时是否不同(大便的次数、形态),是否咳嗽(次数、痰液状态),饮食是否有变化等。

  过敏史 是否对某些食物及药物有过敏的情况。

  在医生开完药方后,注意倾听医生的叮嘱,如用药分量、饮食注意及日常注意等,必要时要跟医生确定多少天后可以来复诊。

  拿药时,要根据药方再对一下药物,仔细看药盒上所写的服药时间和次数是否和处方上一致,以免拿错药或是弄错分量,造成不必要的'后果。在宝宝服药后,家长要有耐心一点,不要急于给宝宝换医生、换药吃,更加不要随意给宝宝增加药的分量。即使病情好转,也不要随意停药。

  带宝宝看病七大困扰

  新生宝宝降临人世,外界环境不像母体一样干净无菌,一旦接触新环境,都有可能因为各种感染而遭受疾病的困扰,新一代的宝宝都比以往珍贵,妈妈动不动就带宝宝上医院就诊,然而在看医生的过程中,很多妈妈都会遭遇诸如药品取量、对药物副作用疑惑、如何让宝宝乖乖吃药等问题的困扰。

  宝宝用药安全一直备受关注,一些药物用量或方法不当,都会给宝宝带来终生的伤害,但是带宝宝上医院的妈妈,有时又会粗心得连自己宝宝吃的药量和症状也没了解清楚。小编总结一些让妈妈困扰的问题,新手妈妈要注意了。

  困扰一:怎么量取精确的药物?

  妈妈通常做法:如果是儿童用药,妈妈一定要遵从说明书或是医师的指示量取剂量,并且一种药用一个量杯,或是洗净、擦干后再量,避免残留上次药物的量而导致误差。

  小编支招:有些药品附带的量杯刻度不够精细,如果是医生开的剂量是一次2.5毫升,但量杯上只有2、4、6、8毫升的刻度,就会造成取量上的困难,特别是很小的宝宝,剂量更加要点滴精准。因此建议妈妈准备几只不同类型和刻度的量杯,甚至可以用滴管来滴出精确的剂量,有点像做化学实验哦。

  困扰二:医生开的到底是不是儿童药?

  普通妈妈的了解:虽然儿童用药已经推行一段时间,但是仍然没有普及,所谓儿童用药大多是以“药水”形态出现,而且会针对特定症状来开。另外,儿童专用药都是原瓶包装,还会有使用说明书,可以明显辩认。但儿童专用药的使用还不够普遍,大部分是因为成本过高,医疗院无法负担起来。

  小编支招:出于种种考虑,很多医院都没有提供或者全面提供儿童专用药,现在开始出现开药粉和药水的形式,如此一来,可以将粉加入药水里抖匀,宝宝会比较容易入口,喂药的时候也省心很多。

  困扰三:妈妈说不出症状来

  粗心妈妈的表现:在门诊上,经常发现一些粗心的妈妈带着宝宝来就诊,不知道是因为太焦急还是不了解的缘故,医生问及宝宝的具体病症时,却是支支吾吾说不出什么来。

  现在医院的人流量大,仅儿科每天都有不少的患都等着就诊,每个宝宝看病的时间只有3-5分钟,宝宝进入诊室后,也容易因为环境陌生而情绪不稳定,妈妈一边顾及宝宝,一边又要跟医生沟通,更是难上加难了。

  小编支招:妈妈应该从小做起,化整为零,把宝宝的健康状况每天都做一下记录,比如一天的进食量、排便次数。有时由于紧迫,医生是根据宝宝提供的病症就开药了,并不会从头到尾一点不漏地检查。这时候,详细信息就得由妈妈来提供了。

  困扰四:吃药能不能和其他饮料搭配?

  普遍妈妈遭遇的:宝宝吃药总是要搭配甜甜的饮料或者牛奶,才肯乖乖地把药吞下去,要是哪次少了这些饮料,连哄带骗地都骗不了宝宝把药吃下去,药不吃病也就好不了,病痛折磨下,宝宝哭闹更厉害,只会恶性循环。

  小编支招:服用任何药物,都是以白开水为首选,但是让宝宝把药吞下去是一个大工程,因此妈妈可以选择以牛奶送服,因为小月龄宝宝是不可以随便添加母乳以外的饮料,所以不建议用其他饮品送服。

  此外,不能把药物装进一整瓶牛奶里面,这样不但会稀释药物,使其失去药效,倘若宝宝牛奶喝不完,药的剂量自然也就没有服够了。所以,以10毫升的牛奶为宜。

  困扰五:就诊时,妈妈能帮哪些忙?

  普遍妈妈做法:通常进入诊室后,医生会向妈妈询问宝宝的情况,然后开始看宝宝的肤色、听诊,看有没有长疹子和发烧,同时会不断跟妈妈交流,这时就是妈妈提供信息的时候了。如果医生没有把宝宝的病情表达清楚,细心的妈妈还会主动去问清楚宝宝生病的原因、应该开哪些药、多久之后会好转、生活上要注意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

  小编支招:频率、症状、程度是首要信息,很多妈妈对于孩子的症状描述不够准确,增加了医生判断的难度。一般医生会希望妈妈先描述最主要的症状,并且明确地说出频率。以呕吐为例子,一天吐几次、多发生在什么时间段、持续了几天等等。所以记性不好的妈妈还是准备一本病历记录小册子吧。

  困扰六:病情好转了能自行停药吗?

  普遍妈妈的做法:吃过多的药无论对成人还是宝宝,都有很大的副作用,所以还是尽量不让宝宝生病,可一旦需要药物治疗的时候,很多妈妈看到病情有好转了,就会急着停药,以免药物中的副作用损害宝宝的健康。

  小编解释:有些药物是要等到症状完全消失后就可以停药,如普通的感冒药,但是有些则需要按疗程服完才可以停药,诸如心脏病或搞癫病药就不可以自行停药,一定要遵从医生的指导。

  困扰七:宝宝吐出药来要补吃吗?

  普遍妈妈的认识:大人不爱吃药,小宝宝更讨厌吃药,因此每次到了喂药时刻,总要来场大战。妈妈辛辛苦苦地喂下去了,可能宝宝马上就吐出来,这种情况有些妈妈会马上给宝宝补上药。

【带宝宝看病的技巧】相关文章:

春季带宝宝摘草莓要注意的事项02-17

宝宝吃鱼的好处02-17

如何调节宝宝的肠胃02-17

宝宝玩拼图的好处02-17

训练宝宝的学习能力准备02-17

培养宝宝耐性的小秘诀02-17

姓林的女宝宝起名大全02-17

给宝宝做手臂按摩的方法02-17

搂着宝宝睡觉的4大危害02-17

有关宝宝夏日养生注意的事项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