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书方法是什么
读书方法是什么1
1、浏览法。
浏览法是指对一般不需要细致了解的书籍,只是从总体上粗略掌握书中大概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广泛地了解信息,有助于开阔视野,是博览群书所常用的重要方法。
2、扫读法。
扫读法是指对文章内容一目数行、一目十行地扫瞄,以大容量获取信息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3、跳读法。
跳读法是指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而直取读物的关键性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4、寻读法。
寻读法是指为得到急需的有关资料,在众多相关书籍资料中搜寻查找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5、猜读法。
猜读法是指在读书读文章时,以所了解的题目或已看的前文作为前提,对后面的内容预作猜想,然后将其与后文实际内容进行印证比较的一种阅读方法。
快速阅读方法和技巧
1、避免发声。
出声阅读是影响阅读速度的重要因素。实验统计表明,朗读的速度最快每分钟只能达到200字,而默读每分钟可达800字左右,是朗读的4倍。因此,提高阅读首先要学会默读。默读的关键在于避免出声,有的人在读时虽然听不到有明显的出声现象,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他的唇或舌在动,说明其阅读仍有不易觉察的潜在发声现象,这仍会影响到阅读的速度。在实际阅读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克服唇动、舌动的现象。
2、减少注视点。
阅读过程中,眼睛是以快速眼跳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其中眼跳运动的时间只占10%,而眼睛停留在各个注视点上停顿的'时间占到总时间的90%。可见,眼睛主要不是靠眼跳的运动,而是通过眼跳中的注视停顿来获取信息。这样,减少一行乃至一页文字中的注视点,也就相应使得视觉幅度扩大,每次眼停获得的信息增多,从而可以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的效率。
3、缩短眼停时间。
眼停时间是指眼睛在每个注视点上停留的时间。减少停留的时间,也会相应提高整体阅读的速度。
4、避免回视。
回视是指眼跳经过某一注视点后又重新返回。回视的次数越多,阅读的速度就会越慢。因此,必须努力克服回视的毛病。一般来说,回视的出现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阅读缺乏自信,总担心没有完全看清楚。要避免回视,就应从这些方面多加注意。
集中注意力方法和技巧
集中注意力:读书时全神贯注,而非三心二意,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读的书本中,可以提升读书的速度。
制定计划读书:制定每周的读书计划,依次实现,坚持不懈,会比无计划时多读一些书。
扩宽知识边界: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不使自己陷入某一个特定的知识中产生疲劳,影响效率。
合理安排时间:将不能快速阅读的书放在可以慢下来的时间,还能适当调剂读书的生活。
带着问题阅读:先明确自己想在书中找到什么答案,制定读书的方向,再去阅读。
不必字字计较:读书要不求甚解,只求理解精,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
边读书边思考:读书不仅仅是读书,要将书中知识融会贯通,以读促思、以读促写。
读书方法是什么2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要贯通—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而学生也不需多花时间。他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是得不偿失。我肯定这是一般香港学生的坏习惯。例如好几次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200多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将错误抄在笔记上。
笔记有两个用途。①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很多讲者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②在上课听不懂的,若见同学太多而不便发问,就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于课后问老师或同学。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就因此无法融会贯通。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将每一个课题分开读,强记,一见试题,不管问甚么,只要是似乎与某课题有关,就大“开水喉”,希望“撞”中——这是第二个坏习惯最明显的例子。
要改这个坏习惯,就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独立的某一节之后,要花少许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能稍知这些必有的连带关系,理解的增长就一日千里。这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术的范围内,人类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开来读,会觉得是多而难记;连贯起来,要知要记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学术都是从几个单元的基础互辅而成,然后带动千变万化的应用。学得愈精,所知的就愈基本。若忽略了课题之间的连贯性,就不得其门而入。
第三个坏习惯,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就是在选课的时候,只想选较容易的或讲课动听的老师。其实定了某一系之后,选课应以老师学问的渊博为准则,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跟一个高手学习,得其十之一、二,远胜跟一个平庸的学得十之九八。这是因为在任何一门学术里面所分开的各种科目,都是殊途同归。理解力的增长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异。老师若不是有相当本领,就不能启发学生去找寻不同科目之间的通论。
兴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烧起来的
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兴趣的科目会读得较好。但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只有总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
对着书本几小时却心不在焉,远比不上几十分钟的全神贯注。认为不够时间读书的学生都是因为不够集中力。就算是读大学,每天课后能思想集中两三小时也已足够。要培养集中力也很简单。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要记着,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将一只手表放在书桌上。先看手表,然后开始读书或做功课。若你发觉能常常在30分钟内完全不记得手表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能于每次读书对都完全忘记外物1小时以上,你就不用担心你的集中力。
问比答重要
很多学生怕发问的原因,是怕老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但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
从来没有问题是太浅的。正相反,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三几个浅之又浅的问题问出来的。学术上的进展往往是靠盲拳打死老师傅。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学者之所以要教书,就是因为年轻学生能提出的浅问题,往往是一个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虽然没有问得太浅这回事,但愚蠢的问题却是不胜枚举。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学甚么问题是愚蠢或是多余。若不发问,就很难学得其中奥妙。
老师因为学生多而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很多时间。认真的学生就应该在发问前先作准备工夫。这工夫是求学上的一个重要过程。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与“不知”,最容易就是做发问前的准备工夫。这准备工夫大致上有三个步骤——
第一、问题可分三类——A、“是甚么”(What),B、“怎样办”(How?),C、“为甚么”(why)。学生要先断定问题是那一类。A类问的是事实:B类问的是方法:C类问的是理论。问题一经断定是那一类,学生就应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那方面的,因而可免却混淆。若要问的问题包括是多过一类的,就要将问题以类分开。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不知”所在。第二、要尽量去将问题加上特性。换言之,你要问的一点是愈尖愈好。第三、在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易地在书本上找到。若然,就不应花老师的时间。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骤发问题,答案是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的。若仍须问老师的话,你发问前的准备工作会使他觉得你是孺子可教。
读书方法是什么3
1、读后感是什么意思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或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2、写好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现实针对性、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3、如何教小学生写读后感
一、培养兴趣,形成习惯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机,因此,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是读后感写作的基础和前提。语文世界丰富多彩,教师要通过精彩的讲解,用生动的语言授课,引导学生发现语文中的美,鼓励学生多进行阅读。通过阅读,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对教材中的文章进行认真阅读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
其次,要培养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对初中生来说,一开始就写一篇完整的读后感会比较困难,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小处着手。让学生在平时读书的过程中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到哪里,只要有所感所想,就及时记录下来,哪怕只是很短的几句话。写这样的读书笔记,能够使学生在读的'时候不忘思考,学与思结合在一起,对文章有更深入的学习,有助于限度地消化和获取知识。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专门组织有关读后感的交流课,在课堂上系统介绍读后感的写法、作用和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对读后感有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鼓励学生按照要求写读后感。经常组织讨论会,可以让学生就同一篇文章先进行口头交流,与同学分享读书的感悟和受到的启发等,然后鼓励学生把这些记录下来,形成一篇完整的读后感文章。
另外,经常组织一些小活动。如读后感经验交流会、读后感征文比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读后感的兴趣。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短期内完成的,学生都会有惰性,因此教师要做好督促工作。比如布置适量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完成,及时检查学生的进度和完成状况等。形成奖惩制度,经常对学生提出表扬,让他们保持热情和信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写读后感,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适当练习,逐步提高
读后感不是对原文的简单复述,也不能过于脱离原文,任由自己发挥,写的体会要深刻,不能泛泛而谈,否则写读后感就变成了记流水账,毫无意义可言。写作时要有固定的步骤和方法,一般是开头写所读作品的内容简述,然后写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简述作品用几句话概括即可,把重点放在“感”上。所感应该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发自内心的感受。读后感可以采用“悟、析、联、结”四字诀来进行练习。
1、悟——所谓悟就是阅读作品的过程,也是对作品进行思考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对作品做深入的分析,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事,想要表达什么等。比如文章中可能表达了一种哲理,或者写了一个人物的事迹,对于这些你有什么感想,这就是“悟”的过程。通过悟,能够把文章理解得更加透彻,限度捕捉文中信息,限度获取知识。并且带着一定的目标去阅读,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在“悟”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是要悟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应该是对文中内容的某一点真的有感悟才去写,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凑字数才去写。其次,一篇作品中可能所要表达的内容很多,涉及很多方面,一篇读后感的篇幅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学生要有选择和分辨能力,不必要求面面俱到,只选择作品中的重点或者自己感受最深、最有话说的部分来写。
2、析——“析”是指分析,不要把关注点只放在作品内容上,要带着思辨的观点去分析文章,找到文章中的论点。根据作品内容的不同,可以就事论事,发表观点。比如写景类文章的读后感就可以用这个方式。也可以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挖掘内在含义。比如对一件社会上发生的影响很大的事情,就要从各方面深入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要透彻清楚,多角度考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模棱两可。在分析文章或作品时,除了对内容进行分析,最重要的是能够从文中提炼出论点,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论点和论据,这是一篇读后感的灵魂和意义所在。初学者涉及的论点不要太多,只要能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容易把握的感点表达出来即可。
3、联——学生在阅读作品后,要善于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相联系,找到作品和实际生活相契合的地方,能够围绕自己提出的论点,用事实和事例进行论证。一篇优秀的读后感绝不是泛泛而谈,流于叙述表面,而是要由文中内容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或者是由文中人物的表现和行为联系到自身,自己受到什么启发,以后要怎么做,确定目标和理想。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注意联系的实际和文中观点的一致性和关联性,不能脱离文章,任由自己发挥,又要别出新意,不拘泥于文章内容,写出自己的东西。对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有一定难度,需要长期的练习和实践才能达到。
4、结——“结”是读后感写作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要从大局出发,总结前文,安排布局和思路,注意上下文内容之间的关联,注意首尾的呼应,注意论点的针对性、价值性以及论点和论据的合理性,注意主旨的升华,等等。要想提高讀后感的写作水平,适当的练习必不可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写作练习,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去写,尽量避免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总之,进行读后感的练习和写作是学好语文的有效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读后感的写作练习,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步骤来写,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学习能力。
4、写好读后感的秘诀
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是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只有读得认真,才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读书的时候,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还要弄清楚作品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等等。
找准“感点”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儿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儿,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简要叙述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所以,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明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很多同学都有一个普遍的毛病——叙述不简要,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大家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当然,我们说的“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要“简”更要“明”。
联系实际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家庭状况或者是社会上的一些问题,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自己的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乱联系、“瞎”联系,前后脱节。
结尾点题
结尾要总结全文,升华“感点”。结尾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能放松。
小贴士
1、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的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2、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3、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5、读后感的写作思路和秘诀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6、如何巧写读后感
一、理解概念,明确“感点”
(一)明确概念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是读后感。
(二)理解“感点”
感点就是读完了文章后最打动你心的那一点或那一方面,它也一定是自己感受很深、很有新意、很有把握驾驭的那一点。
二、分析例文,探索“思路”
(一)探究写作思路
读例文一《拥有一颗纯洁的爱心——读<梦想的力量>有感》,理清写作思路,填写结构导图。
1、今天,我读了一篇好文章,名字叫《梦想的力量》,文中年仅6岁的小男孩瑞恩,有爱心、富有同情心的行为让我十分感动。
2、《梦想的力量》中的男孩瑞恩,在听了老师说非洲的孩子生活困苦,成千上万的孩子因喝了不干净的水死去后,下决心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瑞恩放弃玩耍的时间,靠做额外的家务活来赚取打井的钱。经过不懈努力,瑞恩的愿望最终实现了。
3、一个年仅六岁的小瑞恩,有一个很伟大的梦想,希望给遥远的非洲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当得知70元钱只能买一个水泵,打井要20xx元钱时,而瑞恩只是说:“那么我来挣吧!”这连大人都很难做到的事,他做到了!他以梦想的力量,以坚定执著的精神,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最终感动了许多善良而有爱心的人。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他成立了“瑞恩基金会”,已经在非洲挖了70多口井。小瑞恩心中想着的就是那些无辜的,因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的孩子们。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瑞恩的梦想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
4、瑞恩的爱心使我想起了白芳礼老人。白芳礼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为了圆一个让贫困孩子能继续学业的梦想,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而他自己却将物质生活压到了不能再低的地步。他一年四季从头到脚穿的总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那都是他从街头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老人和瑞恩同样都拥有一个充满爱心的梦想,他们既使我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又使我体会到了梦想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5、《梦想的力量》给我一个启示:从小不仅要有一颗爱心,懂得关心他人,还要拥有一个美好的梦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
(二)分析段意,明确思路
第一部分:点明自己读什么文章或书,并写出自己感受;
第二部分:介绍书或文章的内容;
第三部分:根据原文的内容进行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四部分:把体会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第五部分:结尾要归纳看法,点明主题,总结全篇。
分析其它的“读后感”,成文思路也是大同小异,均有相通之处。
三、提炼布局,建构“思路”
1、思维导图,理解思路
(1)给《读<梦想的力量>有感》画出思路图
(2)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画出思维图
2、提炼思路,形成“思路”
读后感“五步曲”:
点——点明篇目總写感受
介——紧扣感点介绍内容
议——围绕感点展开议论
联——联系感点展开联想
结——总结感受升华感点
温馨提示:
1、“议”与“联”应详写;
2、介绍简洁概括,引用不宜过多,时刻联系原文;
3、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读后感》或是《读<×××>有感》作为题目,但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人们经常采用正副标题配合使用的办法,把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或者感受凝炼成正标题,写在第一行,以《读<×××>有感》为副标题,写在第二行,前面可加“——”。
读书可以使人充实,而写下读后感更可以使人精准、明智。当下,对课外阅读,对名著阅读的重视是空前的,教会学生写读后感也是必须的。用这种方式构思读后感,容易上手,便于掌握,学生很快就能成文。当然,读后感的写作并没有固定格式要求,但作为初学者,还是应该按照这样一个基本样式去训练。等到读多了写多了,自然就能做到随心所欲不受约束。
【读书方法是什么】相关文章:
避孕最好的方法是什么10-14
徒手锻炼胸肌的方法是什么08-27
快速阅读的方法原理是什么02-28
爬山减肥的正确方法是什么10-27
白兰花的养殖方法是什么09-24
最受欢迎的健身方法是什么06-07
提高孩子语言能力的方法是什么09-12
仙人掌的养护方法是什么06-15
管教孩子的正确方法是什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