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课堂实录

时间:2024-06-11 14:11:30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月光曲》课堂实录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1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月光曲》课堂实录

  师:贝多芬,你知道这个人吗?

  板书:

  贝多芬

  生:知道。

  师:谁能来介绍一下。

  生:他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从书中读到的。

  二、初读课文落实字词整体感知

  师:一百多年前他就已经享誉世界,现在他的音乐仍然被人所熟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讲的就是贝多芬的传说,那么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就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借助课题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读课文。

  师:第2个问题,有点难,那就说明读书的遍数还不够多,那怎么办呢?继续读

  师:谁来说说我们的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讲了一件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听到一位盲姑娘弹他的曲子,于是他走进去弹了刚才的曲子,然后他又弹了另一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说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还用上了课题,不错,可大家有没有发现他说得好象有点太(罗嗦)。

  师:再请一位。

  生2:一年秋天,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为一位盲姑娘弹钢琴曲,后来又创作了《月光曲》。

  师:这位同学就说得十分简略,我发现大家说的时候,都用到了这2个词语。

  (板书几个词语。)

  师:你能用上课题,再用上这4个词语来说说主要内容吗?

  生:贝多芬的月光曲是这样谱成的:传说有一年,贝多芬小莱茵河边的小镇上散步,听见一位姑娘在弹他的曲子,他走进去为他们弹刚才的曲子,后又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和他的哥哥都被曲子陶醉了,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说的很好,当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借助课题,借助中心词。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师:月光曲是著名的钢琴曲,当我们听一个曲子的时候,就该理解它的。

  生:旋律。

  师:课文中有一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月光曲,读读这段话,看看它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生1:2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那时大海很宁静;第二个画面是海面刮起大风,很不平静。

  师:既然是月光曲,那就可以从月光入手,谁再来说说看。

  生2:月亮从水面上升起,月亮照在海面上微波粼粼,月亮越升越高,海面上刮起大浪,一个边一个涌上岸。

  师:如果你用刚才学过的文字给这3幅画配上的话,第一幅该用哪一段文字?

  (出示图。)

  生: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撒满银光。

  (读。)

  师:第2幅画呢?

  生2:略。

  师:第3幅画当然就是……

  生3:略。

  师:3幅画面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了,用这一段中的词语来概括这三幅画第一个画面。

  生1:可以用“微波粼粼”。

  师:是“微波粼粼”吗?……“升起来”好,还是“微波粼粼”好?

  生1:升起来。

  第二个画面。

  生2:越升越高。

  第三个画面。

  生3:照。

  师:就一个词语?

  生3:照得雪亮。

  师:可以概括了吗?

  生4:涌过来。

  师:同学们可能被我误导了。……这时,除了月光,还有什么?

  生5:卷起了巨浪。

  师:刮起了大风。

  然后板书:

  大风巨浪

  师:三幅画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了,再读这一段话。

  生1:读得不太通顺。

  师:他有没有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希望你继续努力。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这么美的月光曲,大家读得不怎么样,无论是我,还是大家都想把它读好,那怎么办呢?我们来看看图片。

  师:你能告诉我水天相接的地方是怎样的,大海的波浪微微地泛起来,而且是那么晶亮,此时的大海是多么平静,多么优美啊!该怎么读呢?自己试试看。

  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试,这位同学。

  生1:读得比较轻。

  师:我感觉到了这是平静的大海。

  师:谁还想试?

  生2:读得较有感情。

  师:此时贝多芬在琴边,他会轻轻地抚过琴键,速度会比较慢。此时的月光会在什么地方?在波光粼粼的.大海上啊!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

  生:齐读。

  师:能听我来读读看吗?

  (师重点强调读了霎时间洒满了大海。)

  生:再次齐读。

  师:多美的月光啊!第2幅画面呢?说天空中有飞云,是怎样的?

  生:是淡淡的云。

  生2:是薄薄的云。

  师:是又淡又薄的云,月亮在中间穿梭,所以月光时明时暗……

  生:齐读。

  师:最后一幅,这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

  生1:波涛汹涌”。

  生:自读。

  师:谁来试试看?

  生1:读得较平淡。

  师:这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吗?这时如果贝多芬坐在钢琴旁,他会飞快地弹奏,身体也会不由自主地摇晃。谁能读出这样的感受?

  生1:读得结结巴巴。

  师:他太激动了,连话也说不清楚了。大家自己再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师:此时的月光在哪里?

  生:在雪亮的浪花上。

  师:这浪花怎么样?一个连着一个,所有的快乐都迸发出来,所有的激情都涌现出来!

  师:该怎样读?

  生:自由练读。

  生:齐读。

  师:这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他既给我们带来柔和的美,也给我们带来壮阔的美,既让我们欣赏了平静的大海,也让我们领略壮阔的大海。带上自己的感受再读一读。

  生:再读这段话。

  师:这么美的月光曲贝多芬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师:是什么给了贝多芬创作的冲动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理由。

  师:如果你觉得一个人有困难,可以和你的同桌,和4人小组轻轻地交流。

  师:我发现许多同学划了描写环境的句子,我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读句子。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觉得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音乐。

  师:你怎么光听到这样断断续续的音乐声,就知道她对贝多芬十分热爱呢?

  生:不做声。

  师:如果你在很远的地方听到别人在诵读自己的作品,你会感觉怎么样?

  师:很抱歉,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先上到这里,希望有机会的话还能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贝多芬创作的动机。

  《月光曲》教学实录

  山东省威海市高校区第一小学支玉恒特级教师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师:今天我们要讲哪一课?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师:那怎么不叫“月光歌”?

  (众笑。)

  生:因为它没有歌词。

  师:那么你再重新解释一下这个“曲”。

  生:没有歌词的歌曲叫做曲。

  师:没有歌词就不是歌曲了。

  生:没有歌词的音乐叫做曲。

  师:没有歌词的音乐,“音乐”这两个字还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演奏的曲。

  师:乐曲,对。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来演奏的那叫什么?

  生:曲。

  师: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生:弯弯曲曲。

  师:弯弯曲曲,对不对?

  生:对。

  生:曲水流觞。

  师:对,曲水流觞。这是咱们绍兴的一个名胜。讲王羲之《兰亭序》的事,是不是?

  生:是。

  师:还有吗?

  生:曲折。

  师:对,还有吗?我再组一个吧。行不行?

  生:行。

  师:曲服,决不曲服。

  (生有说对,有说不对。)

  师:那是哪个“曲”呀?

  生:应该是屈原的屈。

  师:对,咱们绍兴的同学不愧是历史名城的人,组词都用历史名人在组词。好,《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

  生:贝多芬。

  师:贝多芬是什么人?

  生:他是一位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的一位音乐家。

  师:是个什么样的音乐家?

  生: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

  师:你怎么知道他著名?

  生:我以前从书上看到过。

  师:今天的书里有吗?

  生:有。

  师:那你为什么不说今天的书啊?今天的书是怎么说的?

  生:今天的书上说的是“一百多年前……”

  师:我就要能说明“著名”的那一点。

  生: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师:对了,是他谱写的乐曲很著名,当然他也就著名了。这篇文章说的是他的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师:我们刚才说的是课文的第一段,是吗?

  生:是。

  师:那咱们挺痛快,把第一段已经学完了对不对?

  生:对……不对。

  师:你说第一段没学完,你读读第一段,大家听一听还有哪儿没学?

  (一学生读第一段。)

  师:大家听出来没有,刚才哪儿没讲?都讲了没有?

  生:都讲了。

  师:整篇文章是写他谱写《月光曲》,那整个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

  生:是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他说最后一段和谱写过程没有关系。那么他弹完钢琴,飞奔回客栈,连夜写下来曲子,这个曲子叫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师: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生:因为他当时有了灵感,如果第二天写的话,灵感就没有了。

  师:“当时有了灵感,”就回去创作了?不是这样吧?

  生:因为我们俗话说,“趁热打铁”他是趁着灵感还记着,如果明天,灵感消失了,那就不可能把它记下来了。

  师:“灵感”这个词这样说不太合适。但我明白你的意思,按你这么说,他刚才弹的曲子不是他心里早已有的?

  生:对。

  师:临时弹出来的,对吗?

  生:是。

  师:所以他赶紧回去把它记录下来。那么他回去做的只是个记录过程,而不是创作过程是不是?

  生:是。

  师:是不是现在我们把最后一段也学完了?

  生:是。

  师:哪儿还没学完,再看一看,学完没有?

  生:学完了。

  师:我们这两段课文学得真痛快!好了,你们把还没学的部分好好读一遍。注意,我让大家读书,有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很简单,但也很难。我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思考,读完了就有话想说,想压你也压不住。有这种激情,才是最好的阅读。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生:能。

  师:一边读,一边准备一下要说什么话。开始。

  (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想说站起来就说,不用举手。

  生:我读了第二段到第九段,我觉得贝多芬是一个同情穷人、热爱劳动人民和热爱大自然的伟大音乐家。

  师:你怎么看出他热爱大自然了?

  生:因为他谱写了《月光曲》是与自然结合在一起,第九段里有明确的说明。

  师:你的认识超过了我的认识,非常好。谁还讲?

  生:我从第九段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我还知道了……

  师:(打断)你先等一下,你说你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能不能再谈具体一点?

  生:是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好吧,接着讲。

  生:我从第二段到第九段还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我还知道了贝多芬非常热爱同情可怜人,他是名人,却不要钱为一个穷苦的人弹琴。

  师:好,还有吗?

  生:课文第三节的最后一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一句是姑娘说的,其实她不是“随便说说”,她是为了安慰哥哥,不让哥哥内疚而说了“随便”。这说明妹妹很懂事,对家里的处境也很清楚,表现了兄妹互相关心的情感。还有我想给刚才那位同学补充一句:第九段不仅仅写了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它写了大海从平静到波涛汹涌。这一段是皮鞋匠的联想,通过皮鞋匠的联想,写出了贝多芬琴声的优美和穷兄妹俩对音乐的热爱。

  师:好,好。谁还想说就快点。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从第三节可以看出盲姑娘十分懂事,因为她想去听贝多芬的音乐会,可是哥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很昂贵,我们家又穷所以买不起。从这里可以看出盲姑娘很懂事。

  师:好的,但没说太清楚。

  生:我想说的是,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有两点原因:第一是他不嫌贫爱富,他身为一个高级音乐家,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却义务为盲姑娘弹自己写的曲子;第二是贝多芬觉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爱音乐,还十分懂音乐。所以贝多芬要为她弹曲子。

  师:非常好。

  生:我读懂了(读)“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的弹琴的评价,说他弹得十分纯熟,还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还十分懂音乐,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

  师:你们说的把我要讲的都说完了,那这堂课就别上了。好,同学们注意,下课!(学生不动)我打算要讲的你们都说了,那不是该下课了吗?我再讲是不是多余了?下课,起立!(同学们起立)哎呀,我又想起来了,先坐下。(众笑)我不知道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能不能提一提呢?

  生:课文第七节他说:“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贝多芬没有承认自己就是盲姑娘所说的贝多芬先生,他为什么不肯承认呢?

  师:你的意思是贝多芬应该这个时候站起来掏出一张名片来给她,(众笑)也就是说应该亮明自己的身份,是吗?

  生:对。

  师:但他没有亮明,为什么?那你就带着你自己的这个问题来听讲。看能不能明白,如果最后问题还是不能解决,你就站起来再问我,好不好?(生点头)谁还有问题?

  生:我想问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还要弹一首?

  师:是啊,弹一首行了吧?为什么还要弹一首?谁还有问题?你们没问题了,我可有问题。让不让我提?

  生:让。

  师: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我备课的时候读了半天,刚才你们也说了半天,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生:第九节。

  师:那是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没写《月光曲》呀!

  生:我觉得他是通过写兄妹俩的想象,来写出贝多芬弹的这首曲子非常好。皮鞋匠和盲姑娘联想到了这个景色,所以我认为他在从侧面来写这个《月光曲》。

  师:我还是没有听清。你没有解释得太清楚,谁能解释清楚给我听?

  生:他写大海,是写《月光曲》的意境,就是说他在即兴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兄妹俩想象到的意境,所以这也是说他在写这首曲子。

  师:你是说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是《月光曲》的意境。我连《月光曲》的旋律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它的意境呢?比如有的文章写弹一首曲子,他就写这首曲子是多么高亢,多么低沉,节奏是什么样的。有的还要比喻成什么“莺鸣空谷”、“珠落玉盘”等等。这些都一定要说的。这一篇呢,我什么也没看到,曲调怎么样,节奏怎么样?

  生:我从第九节上,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开始是波光粼粼的海面,后来霎时间洒满了月光,最后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没听懂,这还不是在写月光和大海吗?──不过,我也听出你们的意见了。你们都认为第九节是讲《月光曲》的曲调的,对吗?

  生:对。

  师:那么你们把第九节很有条理地读一下,然后讲给我听,我才能明白。现在自己看第九节,想朗声读就朗声读,想默读就默读,想互相读也可以,用各种方式读都可以。读完了讲给我听,开始。

  (学生开始以不同方式读文。)

  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

  师:谁能说给我听?

  生:我觉得(读)“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

  师: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刚才读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情景?

  生:就是讲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

  师:月亮升起来,还有吗?

  生:就是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等等,现在月亮升起来了,后面呢?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我现在让你们背诵,能背下来吗?

  生:能背下来。

  师:是不是提前都背了?

  生:不是。

  师:那你起来背一背,我听一听。

  (指一学生。)

  (此生流利地背诵倒数第二段。)

  师:谁能像他这样背诵的举手。(有三个学生举手,教师让他们站起来)你们老老实实地说,你们所以能背下来,就是上课这会功夫背会的吗?

  生:对。

  师:提前背了吗?

  生:没有。

  师:真没有?那你们就是极聪明的孩子。我只凭这一堂课就背不下来,我没要求大家当堂背诵,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你们几个能背下来是超乎寻常,非常好,好啦,咱们下课吧。下课。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2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

  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

  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

  循的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板书设计:

  (好奇) 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 兄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激动) 巧遇知音————再弹一曲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3

  评析: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教研室 于 榕 师: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读了课文有哪些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生开始自由读文,教师同时播放轻音乐,创设愉快、轻松的氛围。)

  师: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思考得也很专心,老师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们把自己感受到的说给自己听听,一边说说,一边改改,组织好语言。

  (生自言自语,说、思、改相结合。)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课文的感受与小组同学分享分享。

  (生开始讨论交流,协作学习,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说给全班同学听?想说就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贝多芬真了不起,无意之间的一件事都能使他激动得创作出乐曲来。 生:我感到课文写得很美,读了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

  生:我感到有一点激动,盲姑娘那么热爱音乐让我感动;那样一个伟大音乐家给一个盲姑娘弹曲子,让我感动。

  生:我的感受是课文一开始就使人觉得很静。因为贝多芬散步时在幽静的小路上走,而且伴有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多静的夜晚呀。

  师:说得很好,能说得再具体些吗?具体到某个词上去。

  生:“幽静”、“断断续续”这两个词可以体现静。

  师:为什么呢?

  生:我说不好,但我觉得静。

  师:其他同学有同感吗?有,就自由轻声读读课文来体会体会吧。

  (生自由轻声读课文,体会“静”的感觉。)

  师:在这儿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刚才我们几个人觉得,这里不仅静,更使人觉得很美。你看,“幽静”是说周围大环境静,而在静中又有钢琴声叮叮咚咚地传来,多美呀。

  师:其他同学呢?

  (生有的表示同意,有的不做反应。)

  师:那好,就先来试着读一读这几句话吧,看看我们能不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可以自己读,也可以自由组合读。

  生读课文,教师巡视,然后指读这几一件事都能使他激动得创作出乐曲来。

  生:我感到课文写得很美,读了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

  生:我感到有一点激动,盲姑娘那么热爱音乐让我感动;那样一个伟大的音乐家给一个盲姑娘弹曲子,让我感动。

  生:我的感受是课文一开始就使人觉得很静。因为贝多芬散步时在幽静的小路上走,而且伴有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多静的夜晚呀。

  师:说得很好,能说得再具体些吗?具体到某个词上去。

  生:“幽静”、“断断续续”这两个词可以体现静。

  师:为什么呢?

  生:我说不好,但我觉得静。

  师:其他同学有同感吗?有,就自由轻声读读课文来体会体会吧。

  (生自由轻声读课文,体会“静”的感觉。)

  师:在这儿还有不同感受吗?

  生:刚才我们几个人觉得,这里不仅静,句。

  生:我觉得在读“幽静”时语气稍轻一点就更好了。

  师:那你来读读。

  (生读文,教师请其他学生轻合双目体会。)

  师:他哪儿读得好,为什么?

  生:把静读出来了。

  生:不只有静的感觉,“幽静的感觉要比“静”的感觉更美。

  师:那“幽静”究竟比静美在哪里?

  生:美在“幽上。

  师:为什么?

  (此时生语塞。)

  师:来,还是让我们来问问工具书吧。

  (生查工具书理解“幽”字。)

  生:老师,“幽”有深远、僻静、光线暗的意思,更符合当时的环境特点。

  师:在这种环境里,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会怎样?

  生:心情舒畅。

  生:真美,感觉很好。

  生:又静又美。

  生:有安闲的感觉。

  生:说“悠然”会感到更好些。

  师:如果你是贝多芬,此时心中会有什么感受?(生急于发言,师笑着引导说)先不急,再读读课文,把静、美、悠然安闲的感受综合起来,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文,深入体会。)

  生:假如我是贝多芬,四周环境这么静,我会觉得很悠闲。

  生:贝多芬在幽静的路上散步,突然听到自己写的曲子,心中一定会想,这是谁弹的呀,我得看看去。

  (生笑,表示同意。)

  师:是啊,贝多芬被静寂中那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吸引了过去,后来怎样了,你又有哪些感受呢?

  生:贝多芬听到了茅屋里的对话,我觉得他一定很高兴,因为有人特别想听他弹钢琴曲。

  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先读“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要是能听到贝多芬自己弹那该多好啊!”几句,然后讲原因)我觉得这一句能体现出盲姑娘特别想听贝多芬弹琴。

  师:说得很好,不过大家觉得有没有读出“特别想的”意思来呀?

  (生笑,一部分摇头表示没有,其他学生大多相互议论。有三、五人举手要发表意见,师请其中一个女生发言,学生表示刚才没有读出“特别想”的意思来。)

  师:那好,你来试试可以吗?

  (生重复读这几句,师请其他学生注意听,看看哪儿读得值得自己学习,为什么。)

  生:我觉得他“那该多好呀”几个字读得好,有“特别想”的感觉。

  生:她“多”字读得好,突出了“特别想”。

  师:那好,请大家取长补短,自己读读这几句,读出自己心中“特别想”的感觉来。

  (生开始自读体会,教师在巡视时也捧书自读,与学生共同分享。)

  师:在这儿大家还有其他感受吗?

  生:我还感到穷兄妹俩人间的深厚感情令我很感动。

  生:我想贝多芬也会深受感动的。

  生:对,因为贝多芬也深受感动,所以他推门进了茅屋,而且还为盲姑娘弹起曲子来。

  生:我还觉得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感动了。

  师:看来同学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了。那当贝多芬进入茅屋后,又使我们有什么感受呢?来,让我们先静下心来,默读浏览一下这一部分,再组织组织语言。

  (生默读浏览,教师巡视。)

  生:我的感受是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之后非常激动。

  师:你能读读吗?

  (生读“弹得多纯熟………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一句。)

  师:谁来说说她哪儿读得值得你学习?

  生:她“入了神”三个字读得好,她很投人。

  生:她读两个“多“字时再轻一点就好了。

  师:为什么?

  生:我说不好。

  师:那我来读读这一处好吗?大家听一听,体会体会。

  (师范读,故意夸大两个多字的语气,显得很做作。)

  生:老师,我觉得您读得不好,有点假。

  生:对,那两个“多”字,读得太过火。

  (大多数学生笑了,表示赞同。)

  师:好,那你们读读,看看怎样读好。

  (生开始自由朗读,体会。)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有5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开始读,教师示意轮流读,并要求其他人评议。)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很熟,但XX同学读得有点不自然。

  生:我认为XX同学的停顿不够,不能很好地表达感情。

  生:我认为不是只有停顿才能表达感情,有时反而要读得快一点儿。

  生:我认为读得自然点儿,读出自己的理解就行,停顿多少并不重要。

  (还有部分没有发言的学生在座位上互相议论,各抒己见。)

  师:(示意大家安静)看来我们每个人都读出了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每个人的理解、感受不同,所以读出的效果也不一样,我们怎么能强求一致呢,你们说呢?

  生:老师,我还觉得要是把两个”多”字与两个“您”字读得再有些激动的感觉就更好了。

  生:我补充,除了激动,还有点惊奇。不,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师:是吗,来,大家轻声读读,体会体会。

  (生自读,体会。)

  师:这一句里除了这两个字,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激动、出乎意料来?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生默读,发现。)

  生:哦,老师,这里连着用了两个感叹号。

  生:对,句子最后用了问号。

  (其他学生有恍然大悟的表情。)

  师:噢,看来标点符号也能表达人的情感呀。那让我们赶快再读一读这几句,来加深体会吧。

  (生急于读,读得认真、投入。)

  师:贝多芬被当时的情景深深打动了,于是他又坐在钢琴前为盲姑娘弹起第二支曲子来,这时又使我们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走进贝多芬的心灵世界,用心与他交流吧,下课。

  【评析】

  一、师生共同用“心”感悟作品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应注重于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舍弃繁琐、机械的分析、解释。这篇文章的人文内涵的具体体现就是意境美──环境是美的,人的外表是关的,人的心灵是美的,而音乐则是美的极至,所以,学生无论从中感悟到什么都是在与作是直接对话,都是有价值的情感体验。于是,王晓宇老师把一大篇文章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用“心”感悟,不给具体问题,不做任何限制,不要统一答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考、想像、表达的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所表达的是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这些体验远比我们讲出来、问出来的要深广得多);教师则是不露声色,不留痕迹地做引导──引导读书,引导思考……

  二、教师用“心”与学生交流

  我们看到,这节课上,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是那么和谐、自然、愉悦,这源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所看到的不是“滔滔不绝”的“教师”,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师生共同研究、商量、交流的氛围中完成的。在这种氛围中,由师生交流创造的语文学习资源已远远超出教材本身;在这种氛围中,师生所感受到的审美愉悦与生命欲望已远远超过文本的局限。

  文学作品是“个性化产物”,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这一教学片断留给学生的正是可以自由地展示个性、爱好、思想的广阔空间!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4

  一、课前聊音乐

  T:同学们,今天一踏进电化教室来上课,有没有发现与以往不同的地方?

  S1:教室里来了很多老师听课。

  T:其他同学想来说一说吗?

  S2:教室里播放着音乐。

  T:(板书:音乐)其他同学发现了吗?

  S:发现了!

  T:听着音乐的旋律走进教室来上课,同学们的心情又如何呢?

  S3:我的心情很高兴。

  S4:我觉得心里很舒畅。

  S5:我觉得心里很平静。

  T:音乐可以使人心灵愉悦。同学们平时都听些什么音乐呀?

  S:略。

  T:那么同学们听了音乐后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S:略。

  【点评】从课前让学生听着音乐走进教室上课,到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聊自己喜欢的音乐及听音乐的感受。学生的情绪因为有了音乐而异常兴奋,学生的兴趣因为自己喜欢而充分投入。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会有丝毫的紧张和压抑,他们觉得他们只是在聊天,聊音乐,也欣赏音乐。事实上,听完了整堂课你会发现,孩子们真的只是在聊音乐和欣赏音乐。

  二、引入新课

  T:我发现,同学们都挺喜欢听音乐的,而且听音乐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齐读课题。

  T: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

  S1:略。

  T:讲的真不错。就在那一天,在柔和的月光下。一首美妙的乐曲就诞生了,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同学们,你们觉得月光曲会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

  S2: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平静的曲子。

  S3: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柔和的曲子。

  S4: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恬静的曲子。

  S5: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很美的曲子。

  T:我发现,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月光曲都是非常非常美的,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月光曲的'美!

  三、读中感悟

  T: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第8、9、10三个小节。要求把字音读准了,语句读通顺了。生读课文,师巡视。T:哪些同学已经会读了,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指名学生读)

  T:其他同学也想来读一读吗?可以从这三个小节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喜欢读几遍就读几遍。(生读,师巡视。)

  T:谁愿意把你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给大家听一听呢?其他同学认真听,待会请你当小评委。师指名读。

  T:哪位小评委愿意来评一评呢?(师指名评。)

  T:评的真好。你能读得更美吗?

  T:你读得也挺不错的。哪些小勇士愿意来挑战他?师指名读。

  T:多美的意境呀!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一层银纱。四周是那么幽静。在这样清幽的环境中,贝多芬手抚琴键,弹起了月光曲。其他同学想不想也读读这一小节呀!(生齐读。)

  T:其他同学呢?你喜欢哪一小节呢?也来读一读。师指名读。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5

  师: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读得响亮,他是我们的课文题目,也是贝多芬的一首夜曲,你再把他当作乐曲读一读。

  生:读。

  师:你猜一猜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你最想干什么?

  师:语文课不是音乐课,音乐的旋律要到课文中去听,轻快速浏览,找一找月光曲的旋律。

  生:快速浏览,第九节。

  师:读一读,你听出了月光曲是怎样的旋律?

  生:自学。

  师:月光曲是怎样的旋律?

  生:平和的旋律。

  师:读出来。

  生:“他好象面对……”

  师:你听出了怎样的变化?

  生:越来越高。

  师:再后来你听出了怎样的月光曲。

  生:激越的……高亢的月光曲,……

  师板书:

  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师:你来读出高亢的月光曲。一起读,读出这种高昂的旋律。这是我们从文字中听出的旋律的变化。再来读读这段文字。

  生:个别读。

  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月光曲(师介绍第一第二第三乐章)问:为什么笑,猜对了吗?看来我们都有一双发现音乐的眼睛。让我们走进贝多芬创作的过程,读读课文,体会贝多芬怎样的心情?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会有什么感觉?

  生1:很轻松。

  生2:很平静。

  师:再读读,注意抓关键词。

  生3:我觉得贝多芬欣慰,听到在这幽静的.小路上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

  师:带着愉快的心情,他走进了小屋,有人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读读他们的对话,体会他们的心情。

  生1:姑娘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师:读读相关句子。指导读。

  生2:小女孩很想听贝多芬弹这首曲子。

  生3:姑娘很无奈,只听过几遍。

  生4:哥哥很难过,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师指导读出哥哥难过的心情。

  生5:姑娘很沮丧。

  生6:姑娘的心情很矛盾。

  师:他体会到矛盾的心情,你体会到了吗?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随便说说”。

  师:为什么这么说?屋外的音乐大师是怎样的心情?

  生1:贝多芬同情他们,想立刻进去为他们弹。

  师:板书:同情。贝多芬走进屋子又是怎样的心情?他看到了什么?读一读。

  生:读“……窗前……”

  师:太轻松了,再读一遍。你听出了贝多芬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生:十分感动。

  师板书:

  感动

  问:贝多芬怎么弹完一首又弹一首,读读这三段,想想为什么?

  生:轻声读,师巡视指点。

  生1:因为姑娘听出是贝多芬。

  生2:姑娘是他的知音。

  师:从哪里感受到姑娘是自己的知音?

  生:姑娘从音乐中能悟出贝多芬的情感。

  师:读读盲姑娘激动的句子。

  生:齐读。

  师:知音难求。查了资料,有人知道贝多芬的性格吗?

  生:性子直的人,很耿直,性格狂燥。

  师:贝多芬一生很孤独。就在茅屋,贝多芬遇到了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激动的又何尝是盲姑娘,贝多芬也非常激动。

  生:齐读盲姑娘激动的句子。

  师:出示图片,师深情过渡……面对这如水的月光,面对这盲姑娘,此情此景,灵感汇集指间,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曲子。

  生:欣赏。

  师:读读第九段。

  生:配乐深情朗读。

  师:美中不足:“似的”没有读准。

  在英国有句谚语:音乐是耳朵的眼睛,读了月光曲,就理解了,贝多芬也给了盲姑娘一双眼睛。

  生:读读下面的句子。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从“飞奔”感受到贝多芬怎样的心情?

  生1:着急。

  生2:十分欣喜。

  师:一种欣喜,一种激动。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6

  第一课时

  (上课铃声落,师生问好之后,片刻,教室里响起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声音由弱到强,由强到弱。)

  师:(深沉地)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月光曲》。(板书:月光曲。稍片刻,琴声渐止。)《月光曲》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请打开书,读读课文。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家听听。读的时候,要字字入目,把内容记住。能“过目不忘”才好呢!(板书:字字入目,过目不忘)

  (学生自由读全文,个个神情专注。)

  师:看懂了吗?记住了吗?

  生:(齐)懂了,记住了。

  师:好。我要求大家先概括地讲,就是说,只把这个传说的大意讲出来。概括地讲比具体地讲恐怕还难,请你们再读书,思考一下该怎么讲;想过了,自己小声练习练习。

  (学生默读,思考,各自练习。)

  师:哪位同学先说?(一男生站起来)其他同学要仔细听,要会听,能听出优点和问题。

  生: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一年秋天,他来到莱茵河一个小镇上演出。一天晚上,他在一条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地从一所茅屋里传来钢琴声。弹得正是他的曲子。他走到门口,听到屋里有两个人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要是能听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该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惜入场券太贵!咱们买不起。”贝多芬听了很激动,走进屋,为兄妹俩弹了姑娘刚才弹得那首曲子。姑娘一听弹得这么好听,问:“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回答,又为他们弹了一首曲子,嗯,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他讲得怎么样?

  生:老师要求讲传说,开头那句话可以不要。就从“一年秋天”开始讲。

  师:你很会听。(对全班学生)同学们,大家都要像他这样,要专心地听别人讲话。(对发言的同学)你请坐。

  生:我还没有说完呢!(笑声)

  师:对不起,请接着说。

  生:兄妹俩的对话,我觉得不可能你一句我一句地说。

  师:你的意思是——

  生:我觉得这样说就不符合您的要求应该这么说:“贝多芬走到门口,听见里面有两个人谈话。从兄妹二人的谈话中,他知道,他们非常喜欢音乐,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票。

  师:(非常高兴地)你真是好样的!把对话改成叙述,多简洁!——你说完了吗?

  生:说完了。(笑声)

  师:请坐。(笑声)谁还有意见?

  生:后半部分说得比较好。不过,姑娘说的那句话,那句“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也不应该要,可以去掉。

  师:说得有道理。

  生:我觉得贝多芬回客店记曲子还得要,不然的话……

  师:你们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说下去。别紧张,想一想,我知道你心里很明白。(不少学生举手要求替该生说。)

  师:很多同学想帮你,但是,这次机会我还是想留给你。

  生:(该生终于想好了)不然的话,这首曲子人家会觉得早就创作好了。

  师:(高兴地)你听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月光曲》是贝多芬即兴弹奏的,是他为穷兄妹二人的精神所感动,面对清幽的月光,激情来了,而弹出了的,不是事先有的。是他回到客店才把弹的曲子整理出来的。因此,“贝多芬回客店整理”这一点必须交代清楚。总而言之,刚才这位同学说得还是比较简洁的——谁再说一遍?

  (指名简要复述“传说”;这次基本克服了第一位学生的缺点,做到了简明扼要。略。)

  师:这个传说感人肺腑,谁能具体地、生动地讲一下?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为了讲得具体而生动,大家再把课文读一遍,把生动的情节、细节记住。看过的东西要努力记住,记住了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有用。

  (学生细心读课文。有的读读说说。)

  师:谁来详细地把这个传说说一说?

  (指名说,略)

  师:传说动人,这位同学说得也动情。故事会讲了,课文是不是会读了?能不能读出感情来?下边请一位同学读读试试。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看书,注意体会体会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名读。)

  师:(学生读到“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时)请停一下。从“断断续续”这个词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板书:断断续续)

  生:因为离得远,有时听得见,有时听不见。

  师:是这样吗?再读读,再想想。

  生:从这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出琴弹得不熟练。因为下面说了,姑娘“总是记不住怎样弹”。

  师:这位同学的读书方法值得学习。他不是孤立地理解词语,而是从全篇考虑,联系上下文理解。

  (学生继续往下读。)

  师:(学生读完兄妹二人的对话后)请注意,你从“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板书:随便说说)这句话看出来什么?——“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生:从这句话我看出这位姑娘很懂事。

  师:是的,她很懂事。“懂”什么“事”?他是随便说说的吗?

  生:不是的,她很想去听音乐会。

  师:应该说,她很想去参加音乐会。很想去,但是又说是“随便说说”,什么意思?

  生:她怕哥哥难过,安慰她哥哥。

  师:体会得多好!读书就应该这样读,通过字词句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继续读下文。)

  师:(当学生读到“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时)

  请停一下。同学们,读书要仔细,字字入目。请注意这两句话中的“座”、“坐”二字。前面的是座位的座,是表示名称的词;后面的是坐下的坐,是表示动作的,记住它们的区别,用的时候别混淆了。

  (学生接着往下读。)

  师:(学生读到“格外清幽”时)大家注意“幽”字的写法,先中间,后两旁(边说边在黑板上示范)当中一竖写长一点,下边的“三框儿”,要写得上宽下窄,否则难看。请大家练一练。

  (学生练完,继续指名读下文,直至读完。)

  师:从“苏醒”这个词儿你能看出“陶醉”是什么意思吗?

  生:听入迷了,什么都忘了,连贝多芬走了都不知道。‘

  师:不错,陶醉在本课就是这个意思,一看下文就明白了。同学们,8、9两节写得最美,最动人,贝多芬的美妙琴声仿佛把兄妹二人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下面请听一听贝多芬的《月光曲》,我想大家一定也会有和兄妹俩同样的美妙的感受。听过之后,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有感情。

  (老师放《月光曲》片段。学生静静地听着。)

  师:多么优美的曲子!大家听过之后,一定会把8、9两节读得声情并茂。

  (学生试读,指名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感情很投入。大家都被她的有声有色的朗读陶醉了,忘记了下课。(笑声)这节课拖了近5分钟,现在休息。

  第二课时

  师:听了《月光曲》,有了感受,又进行了练习,同学们确实读得很感人。不知咱们班哪位同学胆子比较小,不大敢举手,平时很少在班里站起来读课文?

  (全班同学推举出一名个子较矮的女同学。)

  师:(走到她跟前,抚摸着她的肩)我小时候,上课不敢举手,不敢读课文;后来老师鼓励我,慢慢地敢发言了。今天,我给你一次机会,读读8、9两节。你不要紧张,以实际行动告诉同学和老师:我不怕,我会读!来,试一下!

  (该生读得基本流利,知识声音有点小。)

  师:今天,你当着100多名老师和50多名同学的面,能读得这么正确、流利,很不简单!好好练习,今后一定会读得更好!为了帮助大家读好这两节,请听一听播音员朗读的。大家听了,一定会受到启发。

  (放配有《月光曲》的朗读磁带。示范后,全班学生练读,再指名读,读得更为出色。)

  师:这两节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一定有人熟读成诵,也就是说,能背下来了吧?

  (无人举手。)

  师:是不是不相信自己?自己背背试试;这么美的文章,该背下来。

  (学生积极地背、读,不到7分钟,多数学生举手,表示会背;老师指名背,背得居然不错。)

  师:同学们,请看小黑板上的.一句话。(出示小黑板)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师:屋子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

  生:不是,这是比喻,把月光变成银纱。

  师:这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再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动人。(板书:联想)联想部分一般都是用“他想”、“好像”、“仿佛一类的词引出来,这是个很重要的标志,当然也有没有的。请读读第9节,看看哪些地方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

  (学生默读第9节,边读边划。然后指名读划出的联想部分句子。)

  师:找的很对。同学们,慢慢升起的月亮,月光下波涛起伏的大海,大海波涛发出的阵阵涛声,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生:是由贝多芬弹的《月光曲》引起的。

  师:对。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只要实实在在的事物,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不信请看(出示小黑板)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的大大的眼睛。

  师:大家读了觉得怎么样?还美吗?

  生:不美了。

  师: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我们读文章的时候,分辨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可以帮助我们搞清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这里有一篇短文,现在发给你们,请认真阅读,划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发印好的短文。短文如下。)

  大公鸡

  大公鸡的头通红通红的,就像醉汉的脸。高高耸立的红鸡冠就像用红宝石制作的皇冠。脸下面两片鲜红的肉,红得透亮,亮得喜人。眼睛圆圆的,炯炯有神。身上的羽毛有金黄色的,有红色的,有墨绿色的,闪闪发亮。两只金黄色的粗壮的腿,拖住它那肥大的身躯,走起路来像个威武的将军。尾巴弯弯的,高高翘起。

  它每天按时打鸣,唱起那令人振奋的《早起歌》:“天明了,快起床!”一遍又一遍。每当听到它的歌声,我就不由得想起二年级学过的《美丽的公鸡》那篇课文。是呀,它不光外表美丽,还能帮助人们做事,多可爱呀!

  (学生认真阅读全文,划联想的句子。)

  师:谁能把划下来的联想的句子读一下?

  (学生读,互相补充,略。)

  师: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怎么样?

  生:如果去掉了“就像醉汉的脸”、“走起路来像个威武的将军”这些联想的句子,公鸡给人的印象就不深了。

  生:如果去掉了“唱起《早起歌》”和“想起二年级学过的《美丽的公鸡》”这些话,公鸡也就不会那么可爱了。

  师:体会得非常好!阅读的时候,分辨出事物和联想,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同学们,我这里还有一篇短文,写得不错,我想如果能适当加点联想,文章就会更美。请你们看看,能不能加以补充。

  荷花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

  (发短文,内容如下。)

  (学生认真读,认真修改,老师巡视。)

  师:大多数同学修改好了,有的修改得相当出色。谁来读一读?

  (于老师请了三个同学读修改过的短文,一篇比一篇精彩。下面是第三篇,现实录与下。)

  荷花

  夏天的一个中午,我来到荷花池塘边观赏荷花。

  碧绿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伞,把池塘挤得满满的。花儿从荷叶的细缝中伸出来,白的,红的,全开的,半开的,婀娜多姿,竞相开放。一阵风吹来,花儿摇动起来,我觉得荷花变成了小姑娘,荷叶变成了她的绿裙子,为我翩翩起舞。

  一朵刚刚绽开笑脸的花骨朵,像一个怕羞的小妹妹,躲在荷叶的背后,一只蜻蜓在它上边飞来飞去,一会落在上面,我不由得想起四年级学过的《小池》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该生读完这篇短文时,教室里想起了一片掌声。)

  于老师让学生评论文中哪些是联想,从而更进一步知道写文章适当加上联想的好处。于老师指出:把蜻蜓改为落在刚刚长出来的还没有舒展开的尖尖的叶子上,就更符合诗句的原意了。下课前,于老师又将印好的一篇短文发给学生们,要求他们在作文课上,将它认真修改一下,补充上联想的语句。短文如下。)

  又是一个“优秀”

  作文发下来了。我打开一看,又是一个“优秀”!“优秀”二字后面还加了一个大大的叹号!

  张老师批改作文可细了,连一个用错的标点都不放过。我在写人物对话时,由于粗心,少点了一个引号,张老师在旁边用红笔写道:“后边的引号怎么不见了?是谁偷走了?”看了这句话,我顿时觉得脸发烧。

  张老师从来不吝啬红墨水,总是在好词好句上画上波浪线和圆圆。看着那红色的波浪线,我心里无比激动和兴奋。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7

  教学目标:

  1、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课文, 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

  3、拓展链接阅读,进一步感悟联想、想像的妙处,学习通过展开联想和想像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课文, 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

  2、拓展链接阅读,进一步感悟联想、想像的妙处,学习通过展开联想和想像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同步阅读教材《贝多芬》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情回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记住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知道了一首曲子的创作经过,这首曲子就是传世名曲《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

  2、齐读课题。

  二、重点品读,感受意境

  过渡:盲姑娘兄妹是《月光曲》最初的听众。贝多芬的美妙的琴声将他们带到怎样的境界?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课件出示文段(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1、自读课文,用不同的线画出事物描写和联想描写。(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写盲姑娘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用不同的线画出事物描写和联想描写。)

  2、 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哪几个画面?(课件出示三个画面)板书:月亮:升起 升高 照耀

  3、你来当一回作曲家,根据这三个画面,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旋律会是怎样变化的?

  (大屏幕出示可供参考的词语:高昂激荡、轻柔舒缓、刚健明快、低沉忧伤)板书:乐曲:舒缓 明快 激昂

  4、月光曲的旋律是不是正如同学们所猜测的那样呢?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倾听这首优美的月光曲。(课件播放《月光曲》,生欣赏)

  过渡: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一个美妙的境界里,他陶醉了,我们再回到文中看看皮鞋匠的妹妹,她更陶醉在这美妙的琴声中!

  5、指名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说说皮鞋匠为什么要这样想象。

  6、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一起来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课文。老师给大家配上《月光曲》,同学们可以在音乐声中尽情地朗读。

  7、师生合作读写实和联想的内容。

  8、小结: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贝多芬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

  三、 拓展阅读,感悟联想

  过渡: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文章的联想是分不开的。像这样在实在事物描写中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内容更生动了,表达感情更深刻了。

  1、还记得这段文字吗?出自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篇文章?美美地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荷花》的片段: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

  2、课件出示两个运用联想的语段。(许多事物都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而正是这些丰富的联想,加深了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置身于这片藤缠蔓绕的古树林中,我仿佛融入了自然,融入了远古,融入了亦幻亦梦的'童话世界。我仿佛听到了清澈河水里游鱼的窃窃私语,仿佛看到了浣衣的村姑,把河沟点缀得五彩缤纷……

  ——石平《古村历溪行》)(同步阅读教材)

  乐声中,眼前出现了神奇的海景。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看到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大群的银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看到舒伯特的琴键像星星在浪尖上跳动……

  ——刘再复《读沧海》

  (1)自由读两个语段,思考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交流第一个语段中联想的内容。男女生合作读。

  (3)指名读第二个语段,交流第二个语段中联想的内容。

  (4)发挥想象,由第二个语段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作者刘再复在乐声中看到了许多神奇的海景,段末用了省略号,等着我们同学们来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

  (5)从这两个语段中,你有什么发现?

  3、课件出示文章《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同步阅读教材)

  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

  郭 风

  夜间,月亮已经升得很高很高了。我看见这个月亮从溪边乌桕树的枝丫间,把一大片清光洒到溪边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

  这时我静静地听着:啊,可是真的,慢慢地,慢慢地,我听见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

  ──啊,我听人家说过,那草丛的村庄里,住着一位少年音乐家名叫蟋蟀,他是一位很好的、勤奋的少年,天天晚上演奏小提琴。因此,后来他成为童话世界里一位少年提琴家。这优美的小提琴声,是他演奏的吗?

  啊,真的,真的,又一阵又一阵小提琴演奏声,从那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了。

  那小提琴拉得多么好啊,我静静地听着,听着。

  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泉水从山谷里流到溪中来了。

  有时听来,好像是给一位小姑娘唱的一首儿歌,拉着一支伴奏曲。

  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一阵细雨打在竹林里的声音传来了。

  我静静地听着,听着。

  感到这提琴的演奏声,可真是多么好听啊;我一边听着一边想,这小提琴的演奏声,是从那草丛的村庄里,一座露天的音乐厅里传来的吧?那村庄里,今晚真的在那音乐厅里开一个月光音乐会么?这小提琴真的是那位少年音乐家蟋蟀演奏的么?一定有好多好多的孩子来听演奏吧?……

  听啊,那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看啊,天上一个扁圆的、黄色的月亮,也在悄声地听着,把一大片清光洒到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

  (1)快速阅读,画出文中联想的内容。

  (2)学生汇报交流。

  (3)写法指导:听蟋蟀的叫声,作者浮想联翩,优美的文字从笔尖飞泻而下。看同学们的表情也想牛刀小试了。别急,咱们现在就来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然后写个片段和作者郭风媲美。

  (4)听音乐《森林狂想曲》,练写片段。(希望同学们也能巧妙运用联想、想像,给自己的文章增色添彩。)

  (5)学生交流所写的片段。

  四、推荐阅读,延伸课外

  飞天扫帚、隐身衣、冥想盆;会绑住人的树根、会飞的钥匙、会眨眼的画片;能起死回生的魔法石。这些对于同学们一定充满了诱惑力,这些尽在小说《哈利·波特》中。这部小说通篇是联想和想像,内容曲折有趣,我期待着同学们和我交流读后的心得。

【《月光曲》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月光曲的反思02-29

月光曲的反思[精选]06-10

《月光曲》教学实录03-14

坐井观天课堂实录06-08

《太阳》课堂实录03-15

《春》课堂实录03-16

《背影》课堂实录03-03

《秋天》课堂实录02-29

《白鲸》课堂实录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