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教学实录

时间:2024-06-11 13:40:30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行路难》教学实录

  《行路难》教学实录 篇1

  一、导入

《行路难》教学实录

  在大唐盛世,有一位诗人他豪情满怀,诗酒仗剑走江湖。他才华横溢,满怀经世治国之志。在道士吴均的推荐下,在人生迈入第四十一个春秋之际,他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满以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但是皇帝昏聩,美梦初醒,他很快被赐金还放,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下,他陷入矛盾之中,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行路难》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

  二、学生朗读

  早上呢同学们都预习过了,下面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

  请同学评价一下.……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

  三、老师范读

  听到同学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好不好啊?等一下我也请同学来评价一下老师有没有读出情感。

  问:那么你们从老师刚才的朗读中听出什么样的感情呢?大家的意见是不是一样的?

  问:哪几句应读出苦闷?

  问:哪几句应该读出喜悦?

  问:哪个同学能给我们总结一下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变化:苦闷——憧憬——愁——喜悦,大家分析了之后感觉作者的情感复杂变化。

  《行路难》呢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做了三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家不要小看这首诗歌虽然短,但是它可是李白的传世名篇之一,因为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四、这节课我们试着看看能不能通过朗读读出李白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的情感世界,进而理解李白的人格理想。

  1、下面我请同学自由朗读前三句,体会他的愁苦。

  问:我们如何朗读才能传递出李白的这种愁苦的情感?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问:哪个同学能评价一下他朗读得怎么样?

  背景介绍:

  李白四十一岁时被玄宗召至长安,欣喜若狂的李白应诏如宫,供奉翰林,本以为可以实现其“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抱负,而唐玄宗已经昏聩了,不理政事,欣赏的只是李白的才华,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作点缀粉饰太平。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同权贵们格格不入,如此种种,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被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给赶了出来。情感是非常失落、惆怅的。

  (1)重读:斗千金、直万钱——盛宴

  (2)重读:停、投“停”、“投”什么意思?

  酒也喝不下了,饭也吃不下了,为什么?

  李白一生追求政治理想,熬到41岁才开后门,进入朝廷却被皇帝当作点缀生活、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还来不及抒发郁闷之情,在宫廷不久被人打小报告,就被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给赶了出来。为之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就在一旦之间付之汪洋。因此内心非常失落。

  为什么要重读?——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

  (3)重读:拔、顾

  怎么理解“拔剑”?

  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

  有点激愤的味道。你悲愤又如何?你有才能又如何?

  还有吗?

  (4)欲、将重读,冰塞川、雪满山

  “欲渡……”怎么理解这句话?——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你来读读看。

  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读法,(一种强调“欲”、“将”;一种强调“冰塞川”、“雪满山”)有什么区别?哪个更符合李白当时的心境。——生:第一种欲、将:想。这个想不是一般地想。李白的想是非常热烈,非常之期盼,而且一生为之追求。为什么李白的期盼这么热烈呢?

  谈谈你们的理解:李白一生热望为国家建立功业。他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他自许“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表》)他政治抱负宏大,他“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渴望为国家建立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建功立业的首要条件就是入仕为官。

  我叫同学读一下(幻灯片诗句),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充满抱负的李白。

  李白的政治理想实现了没有?——没有。

  从哪里看出?

  我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深。越能现出他的愁苦之情,所以我们读到冰塞川、雪满山语调怎么样?

  有些人为了表现李白的失落、郁闷之情时,读到这里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

  到这里为止我们找到了使诗人产生这中苦闷、迷惘的原因了,是什么呢?

  政治上的受挫失落。

  请大家在下面试试看能不能把诗人这种感情读出来。

  2、大家知道李白不会轻易言败的接下来他如何感叹的?基调有所转变了。变得怎么样了?为什么?

  问:用什么历史故事?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

  问:李白为什么要引用这两个典故?

  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进希望之光,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既然李白相信自己也会有这样的机遇,那么我们的大诗人该畅想一下自己的未来了吧?我请一位同学把下面一句给大家读一下。谁来读一下?

  点评一下,他读得怎样?

  问:大家注意标点符号了吗?

  我改一下大家看看我改得怎么样?“遥想未来行路难,多歧路兮今安在。”

  原诗不但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而且还注意到短句的表达效果和标点符号的运用。

  当他的思路一回到现实人生中来,想到被弃的无奈,想到政治的抱负,想到人生的价值,又感到世道多艰,心绪茫然,因而连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行路难”,充分唱出诗人苦闷茫然和焦灼不安的心声。

  是啊,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苦心经营多年,终于一朝选在君王侧,可是只如昙花一现般,没来得及华美灿烂,就这样结束了。人间事不如意者十有八或九,一次惨痛的`失败后,有的人会改弦更张,另觅他途,而有的人则以矢志不移的执著来继续自己的追求。而李白呢?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齐读一下。

  同学们谈谈在这里李白表达了什么感情?

  如何读?

  这一句话呢,

  “沧海”怎么理解

  谓“济沧海”者,乃弃世归隐之意。

  《李太白全集》中,使用“沧海”共11次(另有1次在《南奔书怀》中,被认为是伪作),有三句,“沧海”即大海。有二句,“沧海”指沧海君,秦时的一位贤者,张良曾往见之,求得力士。还有五句,“沧海”指沧海岛,是传说中仙人所居之北海仙岛。

  《海内十洲记沧海岛》云:“沧海岛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万里,海四面绕岛,各广二千里,水皆苍色,仙人谓之沧海也。”

  他的人生设计,简括地来说,就是“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不论李白后期生活道路如何变化,思想如何发展,这个基本设计都没有改变,虽然有时是畸轻畸重的。所以在诗的最后,诗人再一次表明为自己设计的终极目标——“直挂云帆济沧海”,亦即离开人世,去和神仙打交道。

  附录:

  李白的《古风》十八:“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黄犬空叹息,缘珠成衅仇。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行路难》其三:“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功成身退,归隐山林,访道求仙,纵情丘壑,啸傲风月,像庄子所说,“访广成”,“问大隗”,最后“使罔象掇玄珠于赤水,天不知其所如也。”这是古代士大夫的另一种境界

  讲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完成了对李白人格精神的解读。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下面我请全班同学能不能把他背下?试试看吧!

  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一遍。

  短短的45分钟时间,让我们来不及细细品味更多李白的人格内涵,在这节课中老师只是为大家轻轻打开一扇窗,为大家搭起一座桥,引导大家欣赏外面更多更美好的风景。大家要知道更多的知识有待你们、我们一起去探究、

  《行路难》教学实录 篇2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大家一定对诗歌都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谁来为我们声情并茂的朗诵一下这首诗?

  生:(举手,朗诵)

  师:哪位评委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生:我认为“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读得不好,感觉语调和语气都很平淡。诗人在宴会上都把剑拔出来了,(笑)可见他此时的情绪一定是很激越的,拔出剑但又不知道要干啥,内心茫然,抑郁苦闷,所以“心茫然”。我觉得“拔剑四顾”应读的激昂一些,“心茫然”要读的缓慢、愁苦一些。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你能不能来试着把这句诗读一下。

  生:(有感情的朗读,全班同学自发鼓掌)

  师:确实不错。刚才老师注意到,在杨翀羽同学发言的时候,有很多同学笑了,为什么笑啊?

  生:吃饭的时候拔剑干啥,不合理啊!

  师:对阿,好像不太合理,人家请他吃饭,为他送行,他吃不下就算了,还把剑拔出来了。可见诗人的意思有可能不是真的把剑拔出来。唐代有位诗人叫贾岛,他写过一首诗叫做《剑客》,其中有一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意思是说剑客凝聚多年的心力磨成了一把剑,但是却曾没有试过他的锋芒。

  生:(举手)我知道了,这句诗诗人想说的是我空有一身才华却没有机会施展。

  师:好,你的反应特别快。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齐声回答,“同意”)

  师:我们现在也这样用,比如我可以说,同学们九年磨一剑,明年要到来的中考,就是同学们亮剑的时刻。好,现在大家一起读一下这一句,体会一下在这句诗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生:(学生齐读)

  师:还有哪位评委要点评?

  生:(举手)我觉得“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他读得太低沉了。这两句诗用了姜子牙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也想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的愿望。

  师:这两个人是什么人?有什么共同点?

  生:共同点是都得到了国君的赏识,被重用,在仕途上大展拳脚。所以说明诗人还没有死心,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师:你理解得很到位阿!

  生:课下注释写得很详细,我是在预习的时候看注释知道的。

  师:杜晨喆同学预习得很认真,那你说说这句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生:应读出充满希望和向往的语气。

  师:你来读一下。

  生:(朗读,全班同学自发鼓掌)

  师:还有哪位评委想点评一下?(无人举手)那谁愿意在我们刚才分析的基础上,再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

  生:(举手。朗读)

  师:现在来点评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吧。

  生:我觉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台行雪满山。”这句他读的太悲伤,我觉得不是悲伤,是悲愤。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你想啊,他想要过黄河却过不去,因为巨大的冰块把河道堵塞了,想要登上太行山的山顶可是大雪封山,没有路,根本没办法上山。这种感觉很无奈很悲愤,觉得干什么都干不成,老天爷好像故意和他作对似的。所以,不仅是悲伤,更是悲愤啊。

  师:说得很有道理。

  生:老师,我觉得诗人在这里并不是说的过河和登山。他想说的是他的感受。他现在的感受就像是想过河过不去,并把河道堵塞了,想登山上不去,因为大雪封山了。

  师:为什么在离别的饭局上突然就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呢?

  生:上一句说“拔剑四顾心茫然”,自己有才能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又特别想为朝廷效力,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是皇帝并不是真正重用他,朝廷了也有很多嫉妒他才能的人排挤他,自己的理想特别难实现,困难重重,所以跟渡河,登山产生了一样的感受。

  师:非常好,你理解得很透彻阿!看来我们的'评委水平都很高啊,还有哪位评委想点评?

  生:(举手)我觉得“行路难!行路难!”读的不够好,他读的第二个“行路难”比第一个重,而且声音扬上去了,我觉得不合适。两个“行路难!”后面都是一个“!”号,说明这是两个抒情句子,结合前面咱们说得,我觉得这里是抒发了诗人一种无奈的地感受。

  师:那上一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不是还对前途抱有希望吗?怎么突然就失望了?

  生:那是诗人的一种理想和愿望啊,但是事实上诗人心里很明白,姜子牙和伊尹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阿,他觉得现实世界还是很残酷的,这种机率很小。

  师:对,当诗人的思绪再次回到残酷的现实时,他再一次感受到人生道路的艰难。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诗,感受一下作者的无奈。

  生:(齐读)

  师:还有谁想说?

  生:我觉得他最后一句读的特别好,特别激昂。最后一句作者用了宋悫的典故,想说自己一定会有“长风破浪”,大展拳脚的一天。

  师:对,可以说这是倔强自信的李白唱出的充满自信与展望的强音。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体会一下李白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生:(齐读)

  (反思: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使得古诗教学意趣盎然,学生沉浸在发现体悟的愉悦中,个性化的阅读得到彰显,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理解深入,学习效果显著。)

  《行路难》教学实录 篇3

  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开篇导入,直截了当,非常简洁。这样的开门见山式导入,是余老师课堂一贯的导入风格。】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背景材料。

  (屏显1)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学生朗读)

  师:皇帝把李白召到宫里去,只让他写写诗,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乐。再读背景材料。

  (屏显2)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学生朗读)

  师:把“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批在课题旁边。“怀才不遇”是说,有才能但是无法施展。

  【(讲背景) 两段屏显,两处讲解,精要得当。这是对学生理解全诗的必要的铺垫。这是教师给“梯子”给学生去攀登。非常必要。】

  师:看我们的学习任务: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屏显3)

  学习活动(一)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学习活动”,是余老师课堂的特色,也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

  师:吟读之前,拿起笔划出这样几个地方。

  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济”,渡过。“箸”,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再画两个词。“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因为一个“云”字,“云帆”这个词显得特别高雅。

  【(讲关键词) 这里的讲关键词,是为吟读做铺垫。这是引路,不是越俎代庖。】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我来听一听。

  (学生齐读课文)

  师:好。我觉得节奏有点问题。“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教师示范四三节奏)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如果读成“拔剑/四顾/心茫然”(教师模仿学生二二三节奏)就不行了,对不对?好,一起来读。

  【(讲读法) 如何读与如何理解紧密结合。读促进理解,理解又提升朗读。】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师:这次好听多了!聪明!【很自然地表扬与鼓励】我刚才听出来一个很好的地方,你们比较注意这首诗情感的抑扬。有两句我们还能再体会一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抑好还是扬好呢?一定是抑。最后一句呢?一定是扬。来,再试。第二句要比较地抑,最后一句要很好地扬。

  (学生第三次齐读课文)

  师:好。最后一句我们再来学读一下,跟我读。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太好了,有些同学读得很有感受似的。

  【(讲读法) 读的指导,其实就是一种诗意理解的铺垫,也是引导思维的铺垫。】

  师:下面思考一个问题:感受诗中的美句。哪句美呢?哪句最美呢?开始思考,并且用笔写下你的感受里面的关键词。

  (学生思考,批注)

  【以上的讲解与朗读,都是铺垫。把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推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是学生在吸收,下面就要输出(表达)。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这时候,学生再来表达,才会有分量,才能有质量。“哪句美呢?哪句最美呢?”这两个问题,也有发挥的余地,不偏窄。】

  师:好,我们试着来交流一下。刚才我看见大家很用心,现在来谈谈你所感受到的诗中美句。请举手发言。

  (学生举手)

  师:谢谢你。

  【一句“谢谢你”,自然亲切,体现了一种尊重与和谐。】

  生1:我觉得诗中美句是最后一句。

  师:请你阐释。

  生1:前面已经说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最后仍然要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表明作者虽然遭受排挤,怀才不遇,仍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觉得这是一种人格美。

  师:这里表达了作者的奋发图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向往。谢谢你。

  (学生举手)

  师:谢谢。

  生2:我觉得第四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很美。这里运用了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和信念,这种信念美我也觉得很美。

  师:用典故来说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既是一种手法,也给人以美感。好,继续。

  生3:我觉得美句是倒数第二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它说出了作者当时怀才不遇的心情,感叹内心的凄苦。

  师:反复、反问,表达了一种悲怆的情感,和“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一句形成强烈的反差,好像在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的时候,突然又让我们眼前一亮。真美。

  【教师的点评 提升了学生的回答,且点出了“反复”“反问”的语言表达特点。】

  生4:第三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里不仅有一种描写美,而且我认为,黄河不可能任何时候都那么容易渡过,而太行山此刻也已经雪满。这里表现他有计划的'时候,大自然也仿佛在和他作对,这就表现了他在官场上的不得志和内心的忧郁。

  师:前途无路可走,这里好像是实写,好像是写自然状况,实际是虚写,是用比喻来表现作者现实心情的迷惘。这里是写心情、写感觉的,它和“行路难,行路难”这个句子密切地照应。

  师:好,我们把发言再集中到课文里最美的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上面来。

  【有放有收。先放,让学生自由说说美的句子,再放,重点研讨“最美的句子”。教师的主导性也得到落实。】

  (学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这个句子为什么美?我们来体会一下。

  (屏显4)

  乘风破浪,沧海扬帆。

  意境开阔,壮思飞扬。

  千古雄句,激荡人心。

  师: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乘风破浪,沧海扬帆,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因此,人们这样评价,说它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这样的句子已经单独流传下来,流传在我们现在的书面语中,流传在口语中,流传在广告中,流传在我们写文章的引用中。这样的句子叫做警句。

  【(讲警句) 这样的讲,把学生的视界拓宽。且是给学生读诗的方法。】

  请做记录:

  【不要小觑这里的“记录”。这样的“记录”,是画龙点睛的记录,刻骨铭心的记录。与另一些课堂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课文的字里行间是不一样的。】

  (屏显5)

  课中微型讲座(一) 警句——让诗文生辉

  警句,就是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语句。

  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

  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时代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行路难》因警句而格外让人喜爱,是一首情韵飞扬的诗歌。

  【这是另一种方式的“讲”。微型讲座,可谓独创。把浓缩的精华奉献给学生。】

  师:下面我们来再感受一首诗,请大家读出这首诗中你们熟悉的警句。

  (屏显6)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学生齐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这样的句子,可以超越作品、超越时代,它还将继续超越下去,给我们以教益。让我们再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这是方法指导,也是及时练习;这是同类诗词联读,这叫触类旁通。】

  师:这个学习环节就进行到这里。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理解诗中的难句。

  (屏显7)

  学习活动(二)说读——理解诗中的难句

  【“学习活动(二)”与“学习活动(一)”相比,递进了一层,又有联系。】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 理解诗中的难句。

  师:其实我们刚才已经涉及到了几个难句,这里我提出两个难句需要大家来阐释,这两个难句弄懂了,这首诗也就懂了。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请自选一句阐释它的含义和作用。第一个层面,要阐释它的含义;第二个层面,要阐释它的作用。好,开始思考。

  【教师的主导,在本节课中又一表现,在于筛选了本诗中的重点句子。这是预设。问题指向清晰,思维导向清晰:“第一个层面,要阐释它的含义;第二个层面,要阐释它的作用”。】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

  师:同学之间,两两交流。

  (学生思考,教师指导)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课堂就要如此从容与疏朗。】

  师:好了,全班交流,自由发言。

  (学生举手)

  师:请你来,谢谢。

  生5:我想说第三句,它有两层意思。作者想渡过黄河,但黄河结冰不能通过;他想登上太行山,但因为雪满他不能登山。这两句给我的深层感受是,作者有自己的一番理想和抱负,但是因为社会上、官场上的阻扰,不能让作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师:嗯,很好。谢谢你的演讲。

  师:而且你有一个很有个性的地方,用手势助说话。阐释得很好,我就不接着你的话继续阐释了。

  【很自然地表扬与鼓励。】

  生6:我选第四句。作者引用吕尚和伊尹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希望有识人才的人发掘他,让他有一番作为。

  师:第二句说得特别好,希望有人给他机会,使他得到重用,让他实现自己从政的理想。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基本上把这两个句子解释清楚了。我再来阐释一下。第三句是用喻,就是用比喻。连续用喻,来描绘自己现实的困境,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第四句是用典,就是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希望、憧憬、梦想,同样也是写心情。

  【(讲知识点) 这样的讲,是向学生传递“核”的知识。】

  好,我们再来学一种知识。

  看屏幕。

  (屏显8)

  课中微型讲座(二)用典,以传情达意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精炼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行路难》:一首因用典而情意深长的诗。

  师:比如说“卧薪尝胆”,它既是词语又是故事。我们也常在口语中用到它,这就是典故。我们在运用成语的时候,很多都是典故。

  用典是一种高层次、很雅致的表现方法。它避直就曲,生动典雅。句子的含义是需要人们去理解的,就像作者不直接说“我要从政”、“我要当官”,而是用典故来说话。

  【(讲知识点) 用微型讲座的方式,强化知识。】

  下面我们再来理解一下用典的句子。

  (屏显9)

  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这句是用吕尚垂钓时遇周文王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希望。

  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这句是用商朝伊尹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憧憬。

  (学生齐读)

  师:你看,从表面上看,都看不出来其真正的含义。真正的含义是希望有机会得到赏识,希望委以重任。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全部串一下。齐读。

  (屏显10)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我拔出剑来,四处看着,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大雪阻拦。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我如今身在何处?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我将挂起高高的船帆渡过茫茫大海。

  (学生齐读)

  师:两个难句都是婉曲地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两个句子读懂了,这首诗就基本读懂了。

  【这样的诗意翻译与朗读,是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种整体把握,也是语言与诗意的积累。】

  再来看另外一首诗,它既有典故又有警句。

  (屏显1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学生齐声朗读)

  师:用典的句子是哪两句?

  生: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师:“怀旧空吟闻笛赋”说的是物是人非,“到乡翻似烂柯人”说的是岁月流逝。这就是话不直说。

  师:警句是哪两句?

  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作者在诗里写的是他的想法,其实这两句诗的意义早已离开文本原意,被人们广泛运用,它的寓意是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更加美好的事物在前面呢。用典和警句都是诗歌里高层次的表达技法,我们在读古诗时要有意识地注意一下。

  【联———讲(知识)————用。联系他篇,精讲要点,旁通运用。】

  师:最后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各自读,大声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书。

  师:一起来背,不能背的就读。要求:读出四三的节奏,读出抑扬的表达要求,最后一句要按照老师教你们的来读。

  学生齐声背读。

  【最后,再一次用读与背来融化与消化此诗。】

  师:多好啊。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儿。送给同学们两句话:

  (屏显12)

  教学结语

  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

  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

  这两句话表现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在学习上,要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二是告诉我们,人在困境中要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这两句话,实质上是与这节课、这首诗吻合的。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了阅读诗歌的一些方法性知识;这首诗,让学生明白了“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的道理。卒章显志。】

  生:老师再见!

【《行路难》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莫高窟》教学实录03-14

颐和园教学实录03-15

《故乡》教学实录03-16

《白杨》教学实录03-17

天窗教学实录03-19

《成功》教学实录03-12

松鼠教学实录03-12

《回声》教学实录03-12

《冰花》教学实录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