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时间:2024-06-07 13:30:33 好文 我要投稿

(优选)《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1

  第一课时

(优选)《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一、欣赏图片,找出要求,明确单元主题

  师:其实生活中不论是一首歌一幅画,还是一篇文章一部电影,都是美的艺术,都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在第二单元中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感受艺术的魅力。打开第二单元导读,快速读读,看导读为我们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

  学生读导读,划出学习要求。

  师:明确了学习内容和要求,我们一起学习本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生齐读课题,师强调“弦”字读法。并投影出示没有标点的古文。

  师:这是一篇什么文?

  生:文言文。

  师:大屏幕上的文章没有标点,这就是古时候的文章,它需要你凭借自己的理解来断句读,自己试试。

  生练读。

  师:有什么感受?

  生:不知道在哪停顿。

  生:很难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现在老师降低难度,加上标点,你再来试着读一读,注意这次要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生练读师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准确,句子也很通顺。有几个生字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

  师板生字,并让学生跟读书空。

  师:知道峨字的意思吗?

  生:高。

  生:巍峨。

  师: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下面的注释有。

  师:课文的后面有一些生词或者生字的解释,这就是注释,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那若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联系上下文想想。

  生:像,好像。

  师:谁能联系这两个生字的意思,说出“峨峨兮若泰山”的意思。

  生:高高的像泰山一样。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认识了生字我们一起读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有一句大家节奏把握得很准,注意了兮和若之间的停顿。

  投影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师:知道兮字的意思吗?

  生:语气词相当于啊。

  师:它是和峨峨连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读到这时要稍作停顿。像老师这样,师范读。

  生跟读两遍。

  师:大家觉得这样读比刚才更怎样了?

  生:比刚才更有感情了。

  师:现在老师也这样有感情的为大家范读文章,你仔细听,用心感受。

  师配乐朗诵。

  师:你也像老师一样投入感情的读读,注意在老师划斜线的地方稍作停顿。

  出示划出节奏的古文。

  生练习朗读。

  指名读。

  生:他读出了韵味。

  生:他读的很有感情。

  师:谁能再来试一试,比他还有感情。

  生再读。

  师:你真的读出了古文的'味道,我们也被感染了。现在我们男女生配合读,一起感受古文的魅力。

  男女生配乐朗读。

  三、再读课文,读懂读透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先来看看题目,谁知道绝的意思。

  生:断绝。

  师:伯牙断绝了什么?

  生:伯牙断绝了琴弦。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

  生:伯牙不再弹琴了。

  师:伯牙在楚国当时是一流的琴师,前途无量,为什么不再弹琴了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语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或者,读读课文,同桌互相说说文章的大概意思。

  投影文章并在重点字词下加点。

  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课文,同桌互相讲故事。

  指名讲故事。

  师:你的故事讲的很流畅,如果能把加点的字词理解透彻,故事内容就会更生动了。现在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一个生字词?

  生:我知道了第一句话中的善字的意思,是擅长的意思。

  师:能说说整句话的意思吗?

  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

  师:文中还有两个善字,你能猜出什么意思吗?

  生:好啊。

  生:真妙啊。

  师:这是子期对伯牙的赞美之词,我们还可以怎么理解?

  生:真棒啊。

  生:太妙了。

  师: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这句话呢?

  生:用赞美的语气来读。

  师:我们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还读懂了那个生字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峨峨和洋洋是高高和广大的意思。

  师:这两个词是用来形容高山和江河的。

  生:志的意思是想。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文中的念字其实和它的意思是一样的。

  生:我知道了也是心里想到的意思。

  师:这两个字体现了伯牙心里想到了什么就能弹出什么,可见伯牙的弹奏水平怎样?

  生:很高。

  生:钟子期必得之的必是一定的意思。

  生:是都的意思。

  师:大家的理解都可以,古文的解释是丰富的。

  师:理解了这些重点字词之后,谁能结合理解再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这次你的故事讲的更充实了。

  四、品读课文,读情悟境

  师:理解了内容,现在谁来说伯牙为什么不再弹琴了呢?

  生:因为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没有知音了,所以摔破琴扯断弦,不再弹琴。

  师:用文中的话怎么说呢?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投影展示这句话。

  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自己的知音呢?

  生:了解自己的人。

  生: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

  师:伯牙为什么把子期当作自己的知音呢?快速读读课文从中找到答案并划出来。

  生读课文,划出答案。

  生:我认为这句写出了他们之间的知音之情。“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就像高高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感叹地说:“真妙啊!就像宽广的江河在我心里流过。”

  师:你从这句话中还能读出什么?

  生:无论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说出来。

  师:他们真是心意相通。

  生:我还能读出伯牙的弹奏水平很高。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

  生: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师:如何理解。

  生: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琴声就表达出高山,心里想到流水,琴声就表达出流水。

  师:能用自己的话形容伯牙的弹奏水平吗。

  生:出神入化。

  生:独一无二。

  生:登峰造极。

  师:大家的词汇真丰富。请同学们看图,此时伯牙身边青松翠柏,云雾缭绕,他在动情地弹奏一首高山流水,子期在欣赏着陶醉着,并赞美着,能猜想出子期眼前出现了怎样的高山流水吗?

  生:巍峨的高山,澎湃的江河。

  师:带着你这种感受读读。

  生读。

  生: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入云的高山,奔腾不息的江河。

  师:读出你的这种感受。

  生读。

  师:你读的很有气势,谁还能读出这种气势。

  生自由读。

  师:如此丰富的画面,我们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呢?

  生:峨峨和洋洋。

  师: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让我们浮想联翩,这就是古文的魅力呀,我们再来读读体会一下这种魅力。

  生读。

  师:伯牙的音乐来源于大自然,那他的琴声肯定不仅仅表现了高山流水,还有可能表现大自然的哪些场景呢?

  放音乐生闭眼想象。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蓝蓝的天空,自由的飞鸟。

  生:苍茫的大地上,郁郁葱葱的森林在旺盛的生长,林间欢快的动物们在高兴的飞奔。

  生:我仿佛看到了皎皎明月挂在天空,徐徐的清风迎面而来,好一个宁静淡雅的夜晚。

  师:能不能用子期一样的语言赞美一番呢?

  师生配合读。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

  师:这就是心意相通的知音啊!知音相遇心情怎样?

  生:激动高兴。

  师: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齐读。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情意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伯牙绝弦》感受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意,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感受一下。

  生读。

  师:世事难料,就是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知音,却染病而死,离伯牙而去,试想一下此刻伯牙心情怎样?

  生:悲伤。

  生:难过。

  生:悲痛欲绝。

  师: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读。

  师:我真的体会到了伯牙的悲痛心情。为什么如此悲痛呢?

  生:因为再也没有人听懂他的心声了。

  师:是啊,当他弹琴心里想到高山的时候,再也没有人会像子期一样赞美他。

  生: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师:当他弹琴心里想到流水的时候,再也没有人会像子期一样赞美他。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所以伯牙才……

  生: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此时断绝的仅仅是琴吗?他还将什么一并断绝了?

  生:前途。

  生:音乐。

  生:心灵。

  师:是啊,他将自己的心灵大门关闭,留给自己的是无边的痛苦和孤独。

  师:读一读,体会这种感情。

  生读。

  师:读出了伯牙的悲痛。

  二、诵读课文,读出感受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感受这份高山流水深相知的情意。

  生齐读配乐。

  师:关于伯牙与子期之间成为知音的传说在哪部书中有记载呢?资料袋介绍的很清楚,请同学们读一下。

  生读资料袋。

  师:正是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三、课外拓展,加深理解

  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作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投影这首诗歌。

  师生配乐读读。

  四、展开想象,课堂练笔

  师:短短的一首诗,把伯牙的痛苦心情展现无余,可是人生路漫漫,伯牙能这样一直消沉下去吗?如果此刻,你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楚国,作为伯牙的新朋友,你会如何劝慰他,开导他积极乐观的面对今后的生活呢?结合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把你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

  生写。

  全班交流。

  师:正如大家所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只要我们用欣赏的眼光,赞美的口吻对待周围的人,你就会拥有很多的朋友,这节课大家学的认真,读得投入,真是“善哉,善哉”,课文能否背上来呢?

  学生练习背诵。

  检查背诵。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2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情。初读的标准是什么?正确。“毕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对学习起点的自觉尊重,也是对初读标准的坚定捍卫。“生本理念”,既非一厢情愿的“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而是“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与“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的融为一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预设”越是精细,“生成”越是精彩。这是我一贯的看法和课堂经验。问题在于,我们“预设”什么?预设目标、预设重点、预设流程、预设语言、预设练习、预设提问、预设板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唯一不足的,却是对“学情”的预设。学情还能预设?如果说前述的种种“预设”是某种预先设定的话,那么,学情显然是无法预先设定的。但是,学情却可以设想,也必须先做某种设想,这不正是生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上的生动呈现吗?我们看“谓”字的教学,显然是预设精细所生成的课堂精彩。预设学情,方能对症下药。】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

  生:(齐读)

  【古文诵读,难在断句而已。辨别难点,点到为止,止于停顿,善哉!】

  师: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全场掌声)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范读,全场掌声)

  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提醒可借助注释)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着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好啊!

  生:真美妙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齐答)善哉!

  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对古文词义的疏通和理解,存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为“意思”、一为“意象”、一为“意蕴”。有些词,解到“意思”为止,可矣。如“哉”、“兮”等。有些词,既要疏通意思,也要还原意象,如此处的“峨峨兮”、“洋洋兮”等。还有些词,则要在“意思”、“意象”和“意蕴”三个层面上求得融会贯通,才算切实妥帖,如后面的“志”、“念”等。】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入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生:(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

  生:(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是的,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笑)

  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生:(朗读,掌声)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

  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

  生:(齐答: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找一个字,那就是——

  生:想。

  师:没错。有时候咱们就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它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你可了不起了!你叫——王天宇,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天宇的智慧。

  生:钟子期不仅听出了伯牙的琴声,还听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全场掌声)

  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生:(齐读)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伯牙引子期为知音,乃在此“志”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这是何等的志向与怀抱?!唯五岳之尊、万古江河方能喻指。其实,诗以言志、歌以言志、乐以言志,乃至琴以言志,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一种传统。课文中释“志”为“心里想到”,虽近学情,却废本意。志者,心之所去也,意为心愿所往。作为名词的“志”,乃志向怀抱之义;作为动词的“志”,乃心中向往之义。两者皆有“藏于心中的长远打算”之义。知音,实乃知志也。】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齐答)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钟子期!

  师:谁能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

  生:(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练笔设于此处,善哉!善哉!就以往的经验看来,此课的练笔通常会设于两处,一是模仿文中“志在高山”“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的句式,猜想“志在()”时子期的回答;一是子期死时,猜想伯牙在子期墓前的断肠之言。两处练笔,各有弊端。模仿“志在”,虽浅近易行,但是,第一,那些预设的“志在春花”、“志在落叶”、“志在杨柳”、“志在白雪”等意象,显然扭曲和颠覆了作为“高山之志”、“流水之志”的宏阔怀抱,与知音的主旨背道而驰;第二,由于这类句式模仿的浅近和机械,学生的所谓练笔不过是一种套话加空话的文字游戏而已,几无语言习得的增量和内涵。至于抒写“断肠”,确有可取的一面,但通常存在两种风险,第一,由于之前对伯牙邂逅子期的那份惊喜、震颤、那种生命的高峰体验感受不足、不深、不真,断肠话往往流于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第二,就文本内容看,子期死后,伯牙的所言所行早已彰明较著,学生的抒写往往难以超越“再无知音,终身不鼓”的精神信仰,因此,抒写不过是一种同义、平面的语言翻译罢了。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该怎么说?

  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全场掌声)

  师:真妙啊!“知我所志,明我所念”,多会说话啊,我看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哪!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终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怀,懂我者,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此乃幸事,吾不再孤也!(全场笑声、掌声)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 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 必得之死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3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指名读)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简介伯牙)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要做到字音准确,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子期死—终身不复鼓。)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 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指名读)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朗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生朗读全文。)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妙哉。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

  (生再齐读)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出示课文插图)图中俩人是谁?他们正在做什么?(伯牙在弹琴,钟子期正在倾听的情景) 课文哪一句道明了这两个人的特长?——“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出示句子)

  理解“ 善:擅长、善于(你知道哪些成语的“善”意思也是“擅长 善于”吗?能歌善舞英勇善战)

  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好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善哉!

  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生读)

  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 (女生齐读。)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生朗读)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齐读)

  师:无论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没错。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

  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

  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师: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被誉为“琴仙”!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钟子期!

  师:谁能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练习本,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不再孤!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

  师:(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

  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子期!

  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

  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回应

  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伯牙把自己的感受倾注在琴弦上,谱写出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齐读)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生:(齐答)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

  (生齐读此句)

  师:伯牙于子期坟前祭悼,弹奏一曲,而后愤然摔琴,自以为世再无知音矣。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尽寸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生再次齐读)

  四、千古传唱怀知音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学生阅读资料)

  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0xx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读!

  (生齐读全文)

  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5)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生:知音。

  师:(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4

  一、借助导语,明确单元学习内容

  师: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个新的单元,谁读读单元导语。

  生:读单元导语。

  师:说说本单元的学习与什么有关?

  生:艺术

  思考:紧扣单元教学目标,聚焦单元人文主题,学生很快明白本单元学习内容。

  师:接下来我们欣赏一段乐曲。这么动听的乐曲,你知道叫什么名字?

  生:《高山流水》

  二、揭示课题

  师:对,这就是名列十大乐曲之首的《高山流水》,伸出手一起写下这四个字。

  生:书空,写课题。

  师:知道这首曲子是用什么乐器弹奏的吗?

  生:古筝

  师:是古筝吗?是古琴。介绍古琴,古琴是我国最早的弹拨乐器,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了,他有七根琴弦,也叫七弦琴,他也叫瑶琴或玉琴,听听名字就很美。今天我们就走进高山流水这个动人的知音故事,学习文言文二则中的《伯牙鼓琴》,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提示琴的写法,谁来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读得有板有眼呢!读出节奏就更好了,画出节奏。指名读。

  生:比第一名学生读得好。

  师:齐读课题。

  开课引入,与艺术、与语文紧密相关。

  生:齐读《伯牙鼓琴》

  三、读对读顺读出古文的味道。

  师:介绍课文出处,理解“鼓”的意思,“鼓琴”的意思。

  生:古琴就是弹琴。

  师:这篇课文写了谁鼓琴呢?

  生:伯牙。

  师:这篇课文写了伯牙和谁的故事。

  生:写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师:俗话说,书读百变其义自见,学习古文,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反复朗读”(板书),要求学生能书空。

  思考:对学习古文的方法小结非常水到渠成。在学课文的时候能学到方法。

  生:自由读课文。

  师:巡视,纠正捧书的姿势。

  师:都读好了?谁来读一读?

  生:一名学生读。

  师: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有没有读错的字。谁来评价一下。

  生:巍、弦读错了,多音字读错了。

  师:重点指导多音字的读音。借助注释,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读准字音,还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多音字。板书“借助注释”。现在你能读对吗?指名学生读。

  思考:每一次的学习,最终都落脚到方法的总结,课上学这一篇是为了课后学更多的篇目。

  生:一名学生起立读书,完全正确。

  师:不仅读对了,还把几个“乎”拉长了,读起来就有古文的味道了。老师范读。之后指名孩子读。

  思考:文言文的范读,老师读得好,学生才能读出味道。

  生:三名学生试读

  师:这样读,古文的味道就浓了。指名学生读全文。读出停顿。

  生:一名学生读。

  师:读古文的时候,把速度放慢点,还可以摇头晃脑的读,把古文的味道读出来。老师示范读。指名学生读。

  思考:老师示范之后,要给足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去试一试。

  生:一名学生读。

  师:最后一句话,再跟老师读一读。老师教读。

  生:生练习。

  师:现在我们齐读全文。

  生:齐读课文一遍。

  四、明了文意

  师:同学们,课文读到这里,意思你可能理解得差不多了。出示图片,看到这幅图,你能猜到哪句话?

  生:伯牙古琴,钟子期听之。

  师:这个“之”指的是什么?

  生:琴声。

  师:那么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生:伯牙弹琴的时候,钟子期在听琴。伯牙心里想着泰山,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像泰山一样高峻……

  师:“方”是什么意思,注释中没有,你知怎么理解的?老师查了字典,有好多种解释,你帮我选一选。

  生:我选第五种。刚开始的意思。

  师:你看,同学们,我们不理解意思的时候,还可以查工具书。(板书)。来接着说。

  思考:理解“方”的意思,先搭建支架,接着总结方法。很有设计感。

  生:继续说古文的意思。

  师:是呀,说的真好。你们看,这个同学把善哉乎鼓琴说成“琴弹得真好啊”。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时候,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你知道吗?

  生:联系上下文

  师:板书(联系上下文)。你从那些地方看出了伯牙鼓琴技术高妙?

  生:读句子。

  师:读着这句话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吗?

  思考:借助文字想象画面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这里落实了“想象”这一语文要素的训练。

  生:生读。

  师:如果你能加上动作,可以把山读得更高一点。

  生:加上动作读。

  师:老师再次教读,加上动作。

  生:学生跟读。

  师:这句话谁来读?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浩浩荡荡的流水。

  师:背诵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就是形容流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样子。读——

  生:齐读句子。

  五、体会得遇知音喜上喜

  师:同学们,伯牙想到什么弹什么,钟子期能听懂吗?

  生:能。

  师:钟子期不但能听懂,还对他的鼓琴技艺给了很高的评价,你看那个词是钟子期给出的评价。

  生:善哉。

  师:善哉就是——

  生:好哇。

  师:我们在合作读,赞一赞伯牙的琴声。请一名女生,分角色合作读,女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善哉——请坐,头摇起来了,手动起来,就有这个感觉!谁再来和老师配合着读?

  生:一名男生起立读。

  思考:文言文,一定要“读”,这是本节课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呈现出来的理念。

  师:现在女生读蓝色字体,男生读红色字体。分角色读。伯牙在鼓琴的时候还会想到什么呢?老师给大家一些词语,你也可以不用老师的词语,来说一说。

  生:伯牙鼓琴,志在春雷,钟子期曰:“善哉乎,滚滚兮若春雷”。

  生: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乎,潇潇兮若春雨”。

  ……

  师:同学们,伯牙鼓琴,想到什么就能弹到什么,这个“志”是什么意思?

  生:心志、情志

  师:心志就是志向,情志就是情怀。伯牙借着琴声抒发了怎样的只想和情怀呢?

  生:高山一样高峻的志向,向流水一样博大宽广的情怀。

  生:读句子。

  思考:对“志”的理解水到渠成。同时悟中有读、读中有悟。

  师:同学们,伯牙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大夫,琴声在当时就名满天下,被誉为“琴仙”,然而当时很多人只痴迷于他美妙的琴声,根本没有人能听懂他借琴声抒发的志向和情怀,而今天,谁听懂了?

  生:钟子期

  师:相传钟子期就是一头戴斗笠、肩披蓑衣、肩扛扁担、手拿板斧的一介樵夫,就是一个砍柴的人,不但听懂了伯牙的琴声,还听懂了他的心声,知其声,知其音,知其心更知其志,这就是知音哪。板书(知音)。伯牙得遇知音,心情如何?

  生:欣喜万分、欣喜若狂

  师:伯牙得遇知音,欣喜万分,(板书喜)会跟钟子期说些什么呢?拿出学习单,写一写。

  生:伯牙得遇知音,笑曰——五名学生分享

  六、对比体会“失去知音悲上悲”

  师:伯牙钟子期相见恨晚,结为金兰,相约一年之后再次相约。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汉阳江口,然而不见子期,只看到了子期冰冷的墓碑。出示“子期死”,指名读

  生:生读的悲凉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体会心情

  生:因为这时候,伯牙一定非常的悲伤。

  师:好一个悲痛欲绝呀。得遇知音喜上喜,失去知音悲上悲呀(板书悲),指名读全句子。

  思考:得遇知音的“喜”和失去知音的“悲”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字在的感情对比中很容易体会到伯牙的心情。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也在这一课达到高峰,产生心灵的震荡。

  生:读句子

  师:你读到了伯牙的心里呀,伯牙来到钟子期墓前,又凄惨地弹起那首《高山流水》,一曲终了,他割断琴弦、摔碎瑶琴,你再读——

  生:读最后一句话。

  师:摔碎瑶琴风为寒,知音不在为谁弹。钟子期死——再读

  生:齐读最后一句话。

  七、拓展升华。

  师:琴已摔,弦已断,然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却成为千古佳话流传了下来。伯牙子期就是知音的代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孟浩然写到——读李白不禁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知音就是朋友,你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才能称得上知音?

  生:心有灵犀、志同道合、知己知彼。

  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人。

  师:小结何为知音。

  对“知音”的`理解,是又一次深入的拓展,同时也把学生的思考带向更深处。“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知音”,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也是一种德育的无声浸润。

  师:总结本课: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一种乐器,古琴;欣赏了一首名曲,《高山流水》;认识了一对知音,伯牙子期;记住了一段佳话,高山流水遇知音。你能把这个故事背一背吗?

  生:同桌互相背。

  师:指名背诵。

  生:一名学生,(学霸)背得熟悉。

  师:能背的就背诵,不能背诵的看着读,配乐朗读。

  生:背诵古诗。

  师:同学们,伯牙鼓琴的故事不仅记载在《吕氏春秋》中,在,《列子汤问》中,他叫《伯牙绝弦》,在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他叫《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老师已经印在了学习单上,同时请同学们反复读课文,背诵课文。下课。

  思考:推荐阅读,同一个故事有不同的表达,同一个故事来自不同的书籍,这可能就是“传说”的文体特点之一吧。

  本节课个人觉得略微遗憾的就是老师评价语言稍显单一化,用了很多次的“善哉”,却没有更具体细致的“善在何处”的精准表扬。当然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叫我,打死我也上不出如此好的课。记录,就是留下自己粗浅的思考而已。我思,故我在。因此,哪怕是错误的思考,也是值得记录下来的。毕竟,那是我自己真实的思考。

  这节课给我的启发:

  一、文言文教学要以读为主。读对、读顺、读出节奏、读中理解意思、感悟人物形象。根据不同的目设计不同的层次、不同梯度、不同方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悟结合。

  二、文言文教学,要教方法。文言文作为不常见的文体,小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上通过教学,小结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借助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文等,为孩子自主学习简单文言文服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了方法,语文学习就事半功倍。

  三、教学文言文,教师自己要有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要有广博的历史知识储备。这让我觉得,历史知识欠缺的老师是教不好语文的。

  四、本节课的教学,就是一曲《高山流水》,带给观课人美的享受。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5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白雪茫茫虎视眈眈……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课文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1读课文。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给她。谁还想读?

  生2:读课文。

  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一起再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

  生: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生: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师:真会读书。能够说出字表达的意思。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生2: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1: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生2: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生3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开。生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答:知音。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生: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生:表面的。肤浅的。

  师: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师:这样的赞美有没有价值?

  生:钟子期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哦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失望。生2:寂寞。生3 :忧虑。生4:渴望。……

  说;他在心里一定会忍不住发出呼唤。我的知音——

  生:你在哪里?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生1:快乐。生2:激动。:生3:充满希望。生4:欣慰。……

  教师简介资料。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生:我认为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师;是啊,是人生的知音。

  生;他们还是生命的知音。

  师:是啊,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

  生: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知音,真是太少了,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生:齐读课文前4句。个别朗读。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生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生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生齐读句子:善哉,峨哦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生齐读: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他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生1:断了他的前程。生2:断了他的心弦。生3:断了他的希望。…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生再读最后一句。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生再一次朗读全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6

  一.预习反馈(略)

  二.初读古文(约8分钟)

  师:已经把它读通顺、读流利了,谁读给大家听,好,渐渐地举的手多了,请各不举手的。

  生(林雨娴)读:全文。

  师:首先表扬你,读得一字不错,很正确、很流利,不过古文与现代文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读起来要有节奏,你们再去试试看,能读出古文的节奏吗?

  生:自由练读。

  师:有谁感觉到自己初步读出了节奏,试试看。

  生(赵文锐):读

  师:我怎么听着听着觉得他把文中一个人的名字断开读。

  生(齐):钟子期

  师:钟子期是古文中的一个人名,你再来读读第一句。

  生(赵文锐)读第一句。

  师:对了,谁接着读第二句。

  生(林祥然):读3句。

  师:他读得非常投入,但是你觉得他忘记了老师的哪点提醒?

  生:只用读一句

  师:你觉得一句该读到哪儿?

  生: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把这一句整个读出来。

  生(丁奕翔)读第二句。

  师:好,你把句子读清楚了,不过,林祥然刚才在读的时候,峨峨兮这儿读得特别好,我想再听一遍。

  生(林祥然)读:峨峨兮若泰山。

  师:大家也来一次。

  生(齐)读: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会发现还有半句跟这里非常相似。

  生齐读:洋洋兮若江河。

  师:对了,但是,古文除了读出节奏之外,语气词读好也非常重要,你找找看,哪些句子里有语气词?

  生:自由找。

  师:找到了先练一练。

  师:陈诗意,你先把有语气词的句子拉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陈诗意)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找得很对,读得怎么样?

  生:没感情

  师:要求可真高,我们在现代文里读语气词的时候,如好啊,这个语气词要又轻又短,那么古文也一样,碰到语气词要读得又轻又短。

  生:自由读。

  师:请这一大组试试看。

  生(一组)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哪个语气词不够好。

  生(齐)答:峨峨兮

  师:他们不好了,你们在他们的基础上看有没有进步。

  生(一组)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怎么样?

  生:纷纷议论

  师:看来还是不怎么样,看来我们得请个人读。

  生(一人)读: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

  师:不对,请大家看黑板,板书:峨峨兮若泰山,有人说是兮若泰山,我想,我这样一写,你就能更清晰地知道该在哪儿停顿,噢,对了,实在兮那儿停顿,这个兮又是语气词,那么,这部分该怎么读呢?

  生: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师:听课的老师们也在读,这里怎么读是对的,

  陈雪华老师:停顿是对的,强弱还要凸现,范读: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跟读

  师:这样读着读着,是不是觉得文言文读起来比我们现代文更有韵味。

  三.细读古文

  师:很多人在预习本里摘录下了某些字词的意思,现在来说说看(指课题)这个伯牙绝弦,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很轻

  师:声音太轻,不过同学们专注地听,这么轻的声音还是听得清。谁再来说说,朱璟,你来说说。

  生(朱璟):很轻讲述梗概

  师:刚才老师大概了解了,两个同学讲的都是故事的大概,如果我们就看着黑板上的这四个字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叶豪):伯牙是人名,绝就是断绝的意思,弦就是现在的琴,就是伯牙把琴摔碎了。

  师:他这个方法很好,先把一个字一个词地拆开来讲意思,然后再合起来讲一讲,谁也能这样来试一试。

  生(林祥然):伯牙是一个人的名字,绝可能是断绝

  师:可能

  生(齐):就是

  师:继续

  生:绝就是断绝的'意思,弦就是琴,连起来就是一个叫伯牙的人不再弹琴

  师:你刚才说什么

  生:弦不是琴,弦是琴上的

  师:对,我们看一个字的时候,先把它的字面意思说对,连起来的时候大家最终的看法都是相同的。在古文的文章里头,还有哪里提到伯牙绝弦。

  生(何璐):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 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找对了,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太轻了

  生:有些地方应该拖开

  师:你把乃的这里再读一读

  生(何璐)读

  生(齐)读

  师:这句话里仅仅写出了把琴摔断吗?还宣告了什么?

  生:终身不弹琴

  师:好,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古文我们在小学里还是学第几次,

  生:第二次

  师:曾经还学过一篇

  生:杨氏之子

  师:这仅仅是我们学的第二篇古文,林老师建议大家学古文要仔仔细细地学,逐句逐句地把它学懂,比如说课文的第一句,我们都读得很清楚,你懂它的意思吗,讲讲看

  生(陈勍):伯牙就是擅长打鼓

  生:弹琴

  生:伯牙善鼓琴就是伯牙很会弹琴,钟子期擅长听音乐

  师:觉得他讲的对的举手,谁有补充

  生:伯牙善鼓琴就是,伯牙很会弹琴,钟子期很会听他的音乐。

  师:刚才陈勍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把这个字理解得特别好。

  生:善就是擅长

  师:你会发现这句话里有两个善,而这篇古文里又有几个善,老师把这些句子放在大屏幕上。出示句子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善哉

  师:这么一遍读下来,你觉得这里头的四个善意思一样吗?

  生:善哉是好啊

  师:两个善哉都是好啊,第一句里的善是擅长比较难写,我建议在句子旁边写一写

  生:书写擅长

  师:很多人还要看看黑板上的才能写对,那就写两遍吧。我们读懂了第一句话,我们把它讲出来。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把它记下来,记在脑子里,

  生纷纷背

  师:这句话背下来了,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找一找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师:老师看到很多人在读这一部分,你是怎么感觉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叶豪):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就是伯牙鼓的琴志在高山,伯牙弹志在高山类曲子的时候,钟子期他就是说他弹出来峨兮高大得像泰山一般,他要弹流水的曲子时候,钟子期就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就是弹得像流水一样

  师:林老师真想提醒你,如果你看注释时能看得全面的话,会讲得更好,刚才哪一点没看注释

  生(李奕翰):志在高山,是想着高山,是弹出来的与高山有关,他根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是听他弹的琴能知道伯牙在想什么

  生(黄炳皓):我感觉傅宏易这里有点说的不恰当,因为他说只有钟子期才会听,我感觉应该是只有钟子期才会听得懂,下面的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也就是说,子期死了后,伯牙在世上找不出第二个听懂他音乐的人,于是就摔了琴。

  师:我看到他们讲的时候你在画画,你听到他在讲什么

  生:就是说钟子期死了后,伯牙再也找不了听懂他音乐的人,就摔了琴

  师: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到这部分,看着它,大家通过课外资料已经知道,伯牙是春秋时期有名的音乐家,我想,他弹奏曲子的时候肯定不只弹出高山泰山江河一样的曲子吧,他除了弹奏出这些之外,还会弹奏哪些呢?

  生:

  师:这里仅仅写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个有名的音乐家应该还能弹出丰富多的曲子,他还会志在什么?

  生:泉水 高山 森林 草原 密林 树林 树林里的动物

  师:看来,自然间的很多景物都会在伯牙的琴上流淌出来,我觉得在学这儿的时候,如果让你来填,你会怎么填

  生:伯牙鼓琴志在密林,钟子期曰:善哉,密密兮

  师:我觉得有一些人是单郑逢在预习的时候摘录在本子上,可供大家借鉴

  出示:皎皎明月 徐徐清风 依依杨柳 滚滚波涛 淙淙流水 绵绵春雨

  师:读错这个字了淙,正音

  我们再去读读这些美妙的词语

  生齐读。

  师:现在再去填,你会怎么填?

  生:伯牙鼓琴,志在月亮,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白玉盘

  生:伯牙鼓琴,志在草原,钟子期曰:善哉,青青兮若草原

  师:还会弹奏出,有些同学读了一些词语,就能把它用起来,运用词语的能力很强,这样吧,我们把书上图画空白的地方写下来。

  生写。

  师: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读一读。

  师:有人在打哈欠有人在伸懒腰,有没有同桌写的不一样的举手,先来听听这些写的不一样的同学,看谁是放声朗读

  生:伯牙鼓琴志在青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青烟

  生:伯牙鼓琴志在山泉,钟子期曰:善哉,汩汩兮若清泉

  生:伯牙鼓琴志在花木,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听到这儿,我发现你们三个人总是把钟子期割裂开来,希望下一个不会了

  生: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青青兮若芳草

  师:像他这样该怎么读,大家读一遍

  生:青青兮 若芳草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师:又有问题,该怎么读

  生:皎皎兮 若明月

  生:伯牙鼓琴志在清水,钟子期曰:善哉,清清兮若清水

  生:伯牙鼓琴,志在云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云雾

  师:铃声响了,同学们讲了那么多,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先上到这儿,后来他们两个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下节课再学习。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7

  一、初读

  1、侃侃聊聊:

  师:学文言文,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板书:

  难

  生:我觉得学文言文最难的是断句和理解意思。

  生:我觉得应该是了解文章其中的含义。

  生:我觉得是要了解文言文中人物当时的心情。

  师:这么难的文言文,你觉得你要做到哪些,这篇文言文才算学会了呢?学会的标准有哪些?

  板书:

  会

  生:能够在现场表演出来。

  生:能通顺地把它读下来。

  生:能把它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

  师:再提高一个层次,怎样才能算是学得比较好呢?

  板书:

  好

  生:能了解文章的意境。

  生:可以仿写。

  生:揣摩人物当时的心情。

  生:从故事中悟出所含的道理。

  师:那今天,你既是一个学生,又是一个小裁判。用双重的身份进入课堂。一边学,看看解决了难点没有,学会了吗;评一评,学习过程的感觉怎么样。

  (点评:课堂的导入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出发,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谈学习的困难,以便教师顺学而导,依学而教。同时强调孩子在课堂上的双重身份,也体现了新课堂的民主。 )

  2、延伸背景:

  师:齐读《伯牙绝弦》。俞伯牙,故事的主人公,你有哪些初步的了解?结合你学习时候搜集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生:他弹琴弹得非常好。

  生:俞伯牙是个重情谊的人。

  生:俞伯牙和钟子期是对知音。

  师: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高山流水,走进俞伯牙高超的琴艺之中。

  3、品读课题:

  师:同学们,再读课题──《伯牙绝弦》。

  师:弦是什么,谁知道?

  生:琴上的弦。

  师:嗯,看,这就是弦,对于鼓琴而言,弦就是琴之魂哪。出示课件同学们再看琴字,它上面的2个王,如果我们把它连起来,它就像丝丝琴弦。古人在造这个字的时候就是用象形的办法,把琴弦标注出来了。可见,弦对琴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点评:说文解字,对弦的适度讲解补充学生知识经验不足,点明弦是琴之魂,有利于对后文俞伯牙破弦绝弦举止的理解与情感的共鸣。此设计巧妙。 )

  师:那绝弦的绝,怎么理解?

  生:断绝。

  师:看,你会利用注释,会利用身边的资源,不错。连起来,绝弦的意思?

  生:把弦弄断。

  师:你会颠倒语序,用现代文的话来理解,真好。这文言文的翻译啊,不能逐字逐句,那么呆板地翻译,要学会变通,要学会模糊地翻译。

  (点评:孩子容易逐字翻译,从而会产生语义不畅。教师适时强调文言翻译的模糊性和注重语感顺畅。这一方法值得在小学文言教学中推广。 )

  师:谁来连起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俞伯牙把琴弦弄断了。

  师:高声地把这四个字连起来读一读。

  (点评:题为文眼,充分发挥课题的教学资源。对绝的理解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

  4、读通读顺:

  师:刚才大家都说文言难读。实际上,既是难点又是咱们必须做的事,那就是多读。请你自己读一读,遇到不通顺时,你可以问问身旁的小老师,还可以看看注释,争取把它读通顺。

  生自由读。

  师:读文言文,应该怎么读才像是一个小古人的模样呢?

  生:摇头晃脑。

  生:一只手要将书卷起,另一只手做动作。

  生:要有适当的断句。

  师:下面我要听听听咱们六⑵班同学的朗读啦。先数数,这篇课文总共几句话?

  生:五句。

  师:行,我请出五个同学。你们五个听好了,一人一句。不过,要连得顺畅,听起来就像一个人在读。能做到吗?全体安静,开始。

  生五人连读。

  师:很好。不过,这五个人读啊,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停顿不当。其实咱们读古文,首要的就是要读出节奏,要知道,古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的,现在的标点是今人加上去的。其实,每一篇古文就像一首歌一样,都有自身的节奏。下面大家请看这种符号∕。拿起笔,听唐老师读一读,在听出停顿的地方,请你在文中用这种符号标注节奏。待会儿,你也用这种节奏来试着读一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了学这课要想学得好,最好要来段音乐,音乐来了。全班配乐齐读。

  师:你看,才上课一会儿,咱们已经读正确了,读通顺了。离学会它已经进了一步。其实啊,文言,就应该是这样逐句地去品味,越嚼越有味道。

  (点评:学生较少接触文言文,阅读确实有困难,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这种私塾先生惯用的土办法就是辅助学生正确朗读,理解文言文的简单有效的好办法。本课就是借助此法逐个解决学生阅读理解上的一个个障碍,达到古今贯通的教学效果。 )

  二、感悟

  1、一品:

  师:同学们,你看,这一句话中,作者写了两个人,用了同样的一个字,什么字?

  生:善。

  师:是啊,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同学们,说他们是知音,他们真就是知音。他们两个虽然一个善鼓,一个善听。但,鼓与听之间都有一个相通之处。你觉得他们是靠什么相通的?

  生:音乐。

  生:琴声。

  师:原来,他们靠琴声相互传递着友情,传递着信息啊。同学们,就凭着对这琴声、对音乐共同的热爱,来说说在你心中,这是对怎样的朋友呢?

  生:我觉得他们是一对相知相识的朋友。

  师板书:

  相知相识

  2、二品:

  师:多读一回课文就多一次理解。请大家再往下读。找找具体描写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的句子是哪两句话?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你发现了吗,这两句中间还有两个善字,这两个善,还是善于的意思吗?那你觉得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妙!好!

  师:这个善字很有意思。造字的时候,这两个点,就像人们伸出的两个大拇指在称赞他,下面的口呢,我们还可以写得大一点,张大嘴巴,大声的称赞,大大的称赞,要让别人看得见,听得着的称赞。好啊,真棒啊!善哉,谁会读?

  板书:

  善

  生:个别试读。全班读。

  (点评:全文出现了四个善意思不同,尤其是后两个善,学生似乎只可意会不好言传,教师再次通过说文解字的办法,梳理了几个学生的表达,理解后的朗读就能找到夸奖的意思。这部分的字词教学扎实。 )

  师:由此可见,文言的一字多义,在今后的翻译时候,你可得要小心啦。回到文中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你怎么翻译的?

  生:妙妙妙,高大得犹如巍峨的泰山一样。

  师: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呢?再请一个同学来翻译。

  生:妙极了,好像茫茫的江河。

  师:来,让我们做个善读者,通过我们的朗读,再现当时二人的对话场景吧。

  生:读相关句子。

  师:好一个善鼓的俞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在孤寂的俞伯牙的心中,他渴盼着就是什么呢?

  生:知音。

  师:此时钟子期的出现,俞伯牙的心情如何?心境如何?

  生:他非常高兴有了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了。

  师:就是一个喜字。

  板书:

  喜

  师:课文还有这么一句总结的话: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这儿的念是什么意思?

  生:想到。

  师:与念相呼应的是一个什么字?

  生:得。

  师:得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理解、知道。

  师:这一念一得之间配合得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默契: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接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

  生:接读: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同学们再想想,琴技高超的伯牙还会念着些什么呢?

  生:他会想到炊烟。

  师:你能不能用个叠词来形容这个炊烟呢?

  生:袅袅炊烟。

  师:同学们,你们听,他说的有点像钟子期对伯牙的称赞了。峨峨泰山、袅袅炊烟。这位同学,你能不能像钟子期那般,用简约凝练的话来称赞伯牙琴声中的炊烟呢?

  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掌声!同学们再想想,伯牙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美丽的景象呢?

  生:灼灼霞光。

  生: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生:潇潇春雨。

  生:善哉,潇潇兮若春雨。

  (点评: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积累的语言来说话,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

  师:看来,你们都是伯牙的知音啊。这正是,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知。

  师:同学们,单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你们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一种朋友呢?

  生:我认为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心弦相通的朋友。

  师:在这个故事中,这一对朋友更是体现了心与弦的融合。板书:心弦相通来,让我们连起来把1~4句话读一读,体会当时那种欢乐融洽的气氛吧。

  3、三品:

  师: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第二年的中秋,在钟子期的墓碑前,俞伯牙做出了令世人惊愕的决定,请看这句话,全班读 。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同学们先数一数,这句话中,他做了几件事?

  生:第一件事,伯牙说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第二件事,伯牙把琴弦摔碎了,终身都不弹琴了。

  师:你会数,说明你会翻译了。对于伯牙而言,他心里好受吗?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生:沉到谷底,悲痛欲绝。

  师:板书:悲是啊,就是一个悲字,由喜转到悲只因那知音已去啦。我们就带着这种悲伤的情怀再读一遍。

  师:同学们,看到如此悲痛的俞伯牙,你想不想劝劝他呢?谁来劝劝他呢?请问你师伯牙的什么人?

  生:我是俞伯牙的朋友。伯牙兄,人已不在世了,何必拿琴出气呢?你再坚持弹下去,说不定子期在天上听到了会更高兴。

  生:我是伯牙的妹妹:哥哥呀,世上热爱音乐的人很多,也许未必只有钟子期一个人能听懂你的琴声,你为此而摔琴啊。

  生:我是伯牙的师父连成先。

  生:伯牙,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请听为师一劝呀: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子期已死,人死不可复生,以后你还要多多弹琴,他在黄泉路上也听到你的琴声。

  师:文绉绉的言语让我感到,你不但是伯牙的知音,还是文言文的知音啊。

  (点评:劝解是老师的设计,因有前面充分感知知音的基础,才有此时学生个性多样的表达。劝伯牙的环节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充分展开想象,多角度的劝解伯牙。 )

  师:此时,伯牙,你不能再沉默下去了,要不,世人可就真要误会你了。谁心里有回应的话,你告诉他们,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么做?伯牙在哪里?

  生:子期死了,再也没有人能听懂我的琴声了。我再弹琴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我决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对于了解我、唯一能听懂我琴声、为我付出那么多的知音,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他。

  生:子期死了,就让我的琴随他去吧。我不是无情之人,摔琴是我的一种纪念。

  师:看来,是我们太不了解知音在他心中的地位与份量了。他毅然决然地还是作出了这个固执的决定。再读这句话,读得坚定些。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学到这,请你从生命的角度来说说,他们是怎样的一种朋友?

  生:他们是一对同生共死的朋友。

  师板书:

  生死与共

  (点评:学生对知音的解读可以是多元的,老师的设计让孩子渐进式地体悟知音的内涵,丰富了其对文本的理解,也达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目的。 )

  三、升华

  师:你看,他们从最早的互相了解到后来的心弦相通,再到最后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这样的朋友,就不再是普通的朋友,而是知音。俞伯牙能因为得一知音而大喜,也可以因失去知音而大悲,应验了世人所说的千金易得,知音难觅啊。

  师:我们就这么一路读着,译者,就把这一篇相隔千年的文言文弄懂了。现在,我请你们以一个裁判的身份,来说一说,文言,难不难?

  生:不难。

  板书:

  (不)难

  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生:我学会了读书的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学习方法?

  生:反复地读。

  师:原来读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条便捷的学习途径。

  生:理解它的意思,每字每句地理解。

  师:那么,这篇课文你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怎么证明你学会了?

  生:我可以把它翻译成白话文了。

  生:我能通顺地读下来了。

  生:我会断句了。

  生:我读到了意境了。

  师:看来你不仅读懂了文字,你还读到文字背后去了。

  师:学完后,你还想怎么做呢?

  生:我想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生:我想写个课本剧。

  生:我想美美地再读几遍。

  师:行,课后去做吧。最后,这则为世人所称道的千古佳话收录在《列子?汤问》中,让我们在下课之前,再一次和着音乐,注入你的情感,加入你的理解,把全文朗读一遍。

  全班读。

  师:能不看书吗?能背得下来吗?

  生:能。

  师:我相信,这样一则故事,一定会让你过目不忘的。来,全体起立,背诵。

  全班配乐背诵。

  【总评】

  本节课,学生不仅对故事有了深入的认识,他们对人性、对社会的交往、对群体的生活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把语文与生活嫁接一处,语文课堂便有了广度。此时在加上课后拓展环节,课堂就有了张力。全课设计以三品知音为线索贯穿前后,一气呵成,既让孩子扎扎实实地接受了一次语言文字训练,又在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滋养,课堂的语文味浓重,学生学习效果凸现。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8

  师:同学们,平时接触过一些文言文课文,能否给大家诵读一些?

  学生背一小段文言文课文。

  师:背得真好。大家在读的时候,对文言文有什么感受?

  生:难懂。

  生:有趣。

  生:精炼。……

  师:看来,每个人学习文言文都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再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会越来越喜欢。在学习之前,请大家随着一段优美的音乐,听老师讲一个动人的故事。

  教师配乐述说。

  师:这个故事千古传诵,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5课《伯牙绝弦》。

  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生:读课文。

  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

  生:读课文。

  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两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

  生: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生: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师:真会读书。能够说出字表达的意思。

  师:“绝”是什么意思?

  生:决断。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后面的注释。

  师:联系上下文,看后面的注释,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师:默读课文,借助注释,谁能说说这5句文言文的'意思。

  自由发言。

  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啊!

  生: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真棒啊!

  生:了不起!

  生: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生: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师:伯牙是个富有表现力的音乐家,他除了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他的琴声里还会表现什么景物呢?

  生:有清风。

  生:有明月。

  生:有白云。

  生:有雷声。

  ……

  师:这些景物,如果像课文中一样,用叠词来形容,怎么形容?如“洋洋的江河”。

  假如你变成了善听的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的时候,你怎么赞美他?

  生: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春雨──

  生:钟子期曰:“善哉,沙沙兮若春雨!”

  师:伯牙鼓琴,志在雷鸣──

  生:钟子期曰:“善哉,隆隆兮若雷鸣!”

  师:伯牙鼓琴,志在欢笑──

  生:钟子期曰:“善哉,爽爽兮若欢笑!”

  ……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答:知音。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生: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生:表面的。肤浅的。

  师: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学生自由说。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失望。

  生:寂寞。

  生:忧虑。

  生:渴望。……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生:快乐。

  生:激动。

  生:充满希望。

  生:欣慰。……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生:我认为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生:他们是人生的知音。

  生:他们还是生命的知音。

  生: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知音,真是太少了,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生齐读课文前4句。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生: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生: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生齐读:善哉,峨哦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

  生齐读: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他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生:断了他的前程。

  生:断了他的心弦。

  生:断了他的希望。……

  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生:朗读全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

  生: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知音子期,你怎么舍得舍我而去!今日送你,没有什么能表我心,就此破琴绝弦,就当用琴和琴声送你,好似一路有我相伴吧,一路走好!

  ……

  师:写得真好,你们都是伯牙的知音啊!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 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 必得之死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9

  一、高山流水深相知

  师:什么地方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志在高山──

  生齐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伯牙绝弦》教学建议

  生齐答: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钟子期就好像看到巍峨的泰山。

  师:伯牙志在流水──

  生:钟子期就像看到了浩荡的江河。

  师:伯牙是个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景色呢?

  生:还会有皎皎明月;皑皑白雪;芳草萋萋;大海汹涌……

  师:是呀,还会有这些动人的情景。

  (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

  生答:善哉,依依兮若杨柳。《伯牙绝弦》教案

  师: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

  师:是真正的知音,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前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的,但他听到的可能只是些恭维的话。

  生:只是在恭维他,说他弹的琴声太好听了,却没弄懂到底好在哪儿。

  师:他需要这样的恭维,表面上的赞美吗?

  生:不需要。

  生:只有钟子期能明白他的心。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那样说──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没有人会说──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到的是毫无意义的赞美时心情会怎样?

  生:失落。

  生:伤心。

  生:忧郁。

  师:他的心里一定会发出呼唤,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在哪儿呀!

  师:后来,他找到了知音,面对子期,他的心情怎样?

  生:激动。

  生:欢乐。

  生:心奋。

  生:高兴。

  师: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会说什么?

  生:你是我的知音。

  生:知我者,子期也。

  师介绍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师:他们俩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生:不,他们是心灵相通的兄弟。

  生:是人生的知音。伯牙绝弦课文简说

  师:想象知音相聚时那融洽、欢乐的场面,再来感受他们之间的情感。

  学生齐读前四句。个别朗读,评价。

  二、伯牙绝弦谢知音

  师:不幸的`是,钟子期染病而死,(出示最后一句话)伯牙──

  生齐读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为什么伯牙认为钟子期死就再无知音呢?

  生:再也没有像子期那样赞扬的声音。

  生:又回到过去无人理解的情形,听到的只有恭维的话了。

  师:是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第二个人像钟子期那样──

  生齐: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乃──

  生齐: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他绝的仅仅是琴吗?断绝的是什么?

  生:他断的是他的音乐。

  生:他断的心灵的大门,他把心灵的大门给关闭了。

  生:他把心里话融入琴中,随着琴一同给了子期。

  师:伯牙断弦的时候,把自己的美好、快乐也断了,他对整个世界关闭了心灵的大门,留给他的是无边的孤独、寂寞。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句子,指名学生再读句子。

  师介绍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师播放音乐,学生沉浸在失去知音的痛苦之中,之后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还写下了一首诗。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出示:

  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学生读诗之后,又一次深情朗读课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把你最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伯牙,知音千年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生:伯牙啊,你要坚强地活下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我要送伯牙一句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知音难觅,每个人都在苦苦寻觅知音,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世界这么大,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觅到知音……要知道幸福在过程,从中见证人生的美好,感受人生的温暖。让我们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在音乐声中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03-17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12-19

(集合)《伯牙绝弦》教学实录03-17

伯牙绝弦作文08-12

伯牙绝弦课堂反思02-29

伯牙绝弦作文【必备】11-09

伯牙善鼓琴优质课教学实录03-02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03-02

《翠鸟》教学实录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