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议论

时间:2024-05-30 14:13:45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道德的议论

  道德的议论 篇1

  当你要到达草坪的另一头,你会直接践踏,还是悄悄绕过?一位新搬来的中年人选择了后者,他这一怕伤了草坪的小小的举动,使房东老太太对新来邻居的顾虑消除了。

道德的议论

  的确,这只是一个细节,但这个小小的细节便体现了中年人的美德。他没有图一时之便利而践踏整齐青翠的草坪,这小小的举动不就体现了他内心的善与美?细节是微小的',可它所散发的,却是一种大能量。

  细节体现个人修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便能折射出你平时的品性修养。在公交车上,你是否愿意将自己的座位让给年迈的老人?在餐桌上,你是否记得先让长辈用餐?行走在路上,你是否能够顺手将路边的垃圾丢进垃圾箱?……这些细节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看似微不足道,但你是否愿意去做,是否能够做到?一念之间,那微小的细节,恰恰体现了你的品性涵养。

  细节决定你今后的成败。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民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一颗小小的铁钉即可引发如此后果,一个小小的习惯,也可能成就多年后的成功。常言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欲成就大事,却又不想为小事操劳,如此功利的想法,又何以成就天下大事?如此行为,何以使人信服与支持?勤学苦练,才可功成名就,注重细节,方可取得成功。

  巍巍高山,细节乃大。若你有意忽视,它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副作用。

  细节是人生之基,承载着生命的点点滴滴。同仁堂的成功,靠的是长年累月的负责与注重细节,它照顾员工的感受,也照顾顾客的感受,为我们带来了优质的服务。它若忽视细节,或贪图一时之利,即使侥幸成功,想必也难以长久。细节是人生之基,不注重细节的人没有根,无法像苍天大树那般壮大;不注重细节的人似飘浮不定的云,无法承重任、行远道!

  回看中年人绕过草坪的举动,看似微小,好似可以忽视,可这正体现他的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细节是不容小觑,对智者而言。

  细节是人生之基,轻轻地绕过那道“草坪”,你便有了致远之资。巍巍高山,有细节乃大!

  道德的议论 篇2

  道德:

  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规律,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它客观存在,左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顺应它去发展,社会才能健康和谐、人才会健康幸福、自然界才会长足存在。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需要发展。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也是遵循不违背“道”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从而使社会,自然界和人类能长久发展、和谐共存。

  道和德统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们按“道”的规律去做事、处事,就是有“道德”。 德:德就是付出。

  实质上,人之初,性本恶,也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只有本能(有不少本能会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约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对本能的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外在约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的本能中企图伤害他人等对人类社会有大的危害的方面;所以,需要内在约束(也就是道德)来约束本能中虽不违法,但亦会对他人(甚至是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

  所以,道德就是社会规范对人的本能的制约,换句话说,人一生下来就有以任何方式伤害甚至杀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无道德”),道德也就是继法律之后制约这种本能,减小这种伤害的`工具。

  道德定义

  道德就是脱离人的自然属性而适应人的社会属性。( 这里说的人的自然属性,实质就是动物性。)

  道德应该是合于天理的行为规范。由于人类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动态规律,来主导天理动态层面的提高,因此,随着天理动态层面的提高,道德的标准即随之提高。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关系,有些时代又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人类的道德有共通性。不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

  道德——来自《词源》的解释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道德的议论 篇3

  个体的道德想象,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选择,同样决定着我们社会的道德风貌。许多时候,正因为某些机制还不够合理,源自个体的道德努力才显得格外珍贵。唯有借助这种想象的力量,我们才能及时填补制度的价值真空,并积聚起改善制度的道德力量。

  该给今日社会的道德水准打一个怎样的分数?这个问题想必难住了很多人。

  18个路人的冷漠走开,拾荒阿婆的质朴救助,全社会异口同声的疾首痛心……在具有标本性意义的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中,各色人等的不同表现,构成了今天中国社会的复杂“道德图景”。

  老人倒下扶还是不扶,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门前积雪扫还是不扫,路有拾遗交还是不交?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原本无需思考的问题,竟成为许多人现实的“两难选择”?面对一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我们自问:究竟是世风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造就了世风?

  指责“路人”,似乎成为当下一个普遍习惯。对路人的道德评判固然有助于风尚形成,但更要看到,道德首先是“反求诸己”的。许多时候,我们批判冷漠,是否只是因为隔岸观火?如果身临其境,我们是否也会挺身而出?

  道德想象是道德选择的前提。或许,在理想和现实的反差面前,我们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倘若我们不缺少用来批判的“想象道德”,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道德想象”,来支撑现实世界中的道德选择?

  道德从来不能单打独斗,制度的支撑不可或缺。如果制度仲裁者的逻辑总是“不是你撞的你救什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良善一边,如果公众一再被暗示“流血又流泪”的行善后果,“带着摄像头才敢做好事”就会成为无奈选择;“行善有风险、出手要谨慎”就会成为冷漠理由。在这个意义上,良好的道德想象,离不开有力的制度呵护。只有制度是向善的,道德才会是向上的。

  制度固然重要,却不能包治百病。正如法律无法规定必须对陌生人微笑一样,道德的温情不能只靠法律涵养。马克思曾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个体的道德想象,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选择,同样决定着我们社会的道德风貌。许多时候,正因为某些机制还不够合理,源自个体的道德努力才显得格外珍贵。唯有借助这种想象的力量,我们才能及时填补制度的价值真空,并积聚起改善制度的道德力量。

  有人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最大震撼,不是18个路人的冷漠,而是网友数以千百万次的转发留言。诚哉斯言。这种关注、讨论乃至声讨,从悲观中凿出一丝光亮:这种来自普通人的普遍道德焦虑,正是我们找回道德信心、重构道德世界的重要资源。

  “你没有办法判断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也是在20xx年,上海男子潘跃昀在救助被碾压的4岁女孩时,这样表达了自己的道德想象和选择。而在“小悦悦事件”中,当陈阿婆被媒体追问为什么救人,她只是说了句“总要有人去帮助”.同样面对车祸,山东龙口女孩刁娜在车流中救助陌生伤者的义举,激发了各方的友善、谅解和诚信……道德从来就不是抽象的。事实上,与某些宏大批判相比,个体努力所激发的道德能量更为巨大,并由此带来了道德的良性循环、构筑着道德大厦的坚实基础。

  在某种意义上,在今天被频繁提及的“路人”,隐喻了中国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 ”的转型。在这样一个个体化、陌生化的时代,消除“冷漠孤独”的社会症候,纾解现代人的道德焦虑,培育现代社会的信任机制,良好道德想象力的培养是这一切的基础,这已经为历史所证明,也有赖每个人的努力。

  道德的议论 篇4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庄严的医学生誓词中,我们走进了神圣的医学殿堂。从此,我们叩开了悬壶济世的大门,踏上了救死扶伤的征途,开始与病魔斗争,与死神赛跑,为肩上沉甸甸的生命而努力!

  从入学的第一天,老师就淳淳地告诫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第一步得先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生。总的来说,医生的优秀不仅体现在能够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上,还体现在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风气上。对于医学生也是如此。

  学生学生,以学为本。作为一名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也是成为一名优秀医学生的根本前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医学,讲究的是实干加方法。面对浩瀚的医学海洋,自身的勤奋刻苦是有力的桨,积极主动是张满的帆,老师的引导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那短短的50分钟,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的诊断原则和治疗方法;在课堂外,则应该做到“三早”――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社会,早接触实践。通过临床见习与实习,帮助自己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如果说专业知识和技术是优秀医生的硬实力,那么职业道德和职业风气就是优秀医生的软实力。

  众所周知,“大医必大儒”。一位优秀的医生必然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风气。从西方的先哲希波克拉底到东方的药圣孙思邈,从国际战士白求恩到现代医生的楷模林巧稚,无一不是如此。而对于绝大多数医学生来说,从事医疗工作是我们将来的主要职业生活,优秀医生的`品质就是我们所应具备的品质。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生,还得提高自身的软实力

  职业道德和职业风气,即医德和医风。医学生应该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一些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书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时还应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注重培养未来医生对病人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的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我认识,进而将内在的认识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和习惯,塑造“止于至善”的完美医德医风。

  激扬青春,缝中的幼苗正在茁壮成长;激扬青春,茧中的蛹儿将会幻化成蝶;激扬青春,海中的蚌贝终能含石成珠。我们一路摸索,一路前进;我们激扬青春,立志弘医!

  道德的议论 篇5

  今天我看到这样一则材料:一位八旬老人因只有一张半程票,中途被一位女大学生“请”了起来。随后,一中年男子让座给老人,老人的女儿却借此对女大学生说:“年轻人呀,应该多学学。”但我觉得这位女大学生的做法并非错误,我们应该多向女大学生学习,坚持自己的位置,拒绝道德绑架。

  最近网络上新出了一个词叫“道德绑架”他的意思大概就是一些人利用自身的弱处来了所帮助或者一些针对其他有能力而不去帮助别人的人进行语言攻击。在社会上这些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在公交车上,你可以看到某一些老人因为没人让座,而对身边的年轻人进行“教育”:“唉,现在的年轻人呐真是一点同情心都没有!”这些老人虽然年纪较大,但行动能力却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弱。有的.老人身子骨依旧硬朗,但他们却人想要利用自身的特点的弱处来索取一些不必要的帮助,这就是所谓的“我弱我有理。”还有一种项目被人们视为道德绑架的对象——慈善机构。现如今的慈善事业早已被世俗化,金钱化。人们看重的不是你的善心,而是你捐款的多少,谁捐的最多就意味着谁最有善心。不但如此在平时学校里举办的捐款,老师们嘴上虽说不勉强,但也会规定一定的捐款数额。当你说没钱时、当你捐款捐得少时,同学们就会说:“你怎么这么没爱心呐。”就比如说一位男明星——吴京,他所执导的电影《战狼2》票房高达50亿。而随后他也向慈善机构捐助了100万人民币。可人们却对他这种行为提出了指责和质疑:“赚了几十亿才捐那么100万,起码要捐几个亿呀!”等等之类的话语。这样的现象让社会中许多想做好事的人感到了无奈和恐惧。因为人们看重的不是你做了好事,而是做的这些好事有没有与你的能力相持平。

  道德绑架会让社会笼罩在虚伪的面纱下,因为每个人所做的事情都只是为了避免道德绑架。而不是发自内心,这就会导致社会氛围恶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所以,让我们坚守自己的位置,坚决抵抗道德绑架,要受会变得更加真实,让“我弱我有理”的这种说法在人们的脑海中彻底铲除。

  道德的议论 篇6

  从我出生到现在,爸爸妈妈始终忘不了告诉我该做一个怎么样的人。从我听得懂别人说话时,爸爸妈妈就对我说:“小草啊,你可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啊!小草,你可不要嫌我们烦,我们可都是为了你好呀!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那他还不如死了算了!”

  在学校里,老师对我千叮咛万嘱咐:“不要以为学习好就了不起,就可以在期末被评到三好学生、积极分子——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果你的道德思想很差,在期末拿到积极分子都有很大的风险,所以道德思想一定要端正端正再端正,一定要很好很好很好,好到天涯海角,除非你不想拿到奖状,长大后不想有好的工作,不想有好的生活。”

  我们常说要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可以看出道德是多么的重要啊!如果这一个人没有了道德,他就等于失去了他人生中的一笔宝贵的大财富,即使他是世界上最有钱的财主,没有了道德,也会变成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

  在生活中,如果你是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你想交到将心比心的知心好友,那我送给你4个字,痴心妄想,而且谁愿意和没有道德的人做朋友啊!没有道德的人去找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比去西天取经还难。没有道德哪个工作单位肯接受啊,可能当一名清洁工都有异常大的困难。

  在生活实践中,如果你想做生意,但是你没有道德,要想找一名合作伙伴,那你得好好掂量掂量自己了。因为,有谁会愿意和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合伙做生意呢?人家躲开你还来不及呢!这就应验了人无德不立,企无信不兴啊!

  我曾经在学习上有过一次违背道德的事。那一天,我们的数学压力重如山,连续5次数学考试,而且我每次的数学考试的`成绩都是90分。我望着鲜红的90、90、90、90、90,心里突然产生了改分数的念头。我往每个9前面都加了一个1,回家后跟妈妈说同学把0错写成了9。哪一个学期,我得了一个校级的三好学生,我拿着奖状,自言自语到:“我不配当三好学生,不配!不配!”并暗暗发下誓: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是一名有道德的少先队员!

  道德的议论 篇7

  小时候我学习成绩不好,可能是因为不用心,整天丢三落四的。看到我这样的情况,爸妈都非常的生气,不知道教导过我多少次,可就是改不掉。

  那一次寒假,期末考试考的不好,爸妈知道了,也没有多说什么,可能是多次的不听话已经另他们麻木了吧,这次只让我自己去反思。我也深知其中的危害,都是为了我的.前途着想。就这样,我觉得他们太失望了,这次并没有说我太多,我心里更难过。寒假开学了,我一个寒假觉得是非常匆忙的度过。开学的第一节课我竟然找不到自己的语文书了,当时在班里感觉非常尴尬,老师还在询问我,作为一个学生,自己的书本都找不到,情何以堪,就在这非常尴尬的局面时,我的父亲来了,他到了班级门口,手里拿着一本语文书,当时我楞了。父亲向老师自我介绍后,又说我的语文书落在家里了,特地给我送过来,我慌忙过去拿,父亲低沉的声音给我说了一句话,“做什么都要用心,干啥讲啥”,这是一句非常普通的话,却深入自己的心。父亲走后,语文老师又把父亲的话跟班里同学重复了一遍,她说这是一句非常普通的话,但是我们要记住,以后不管做什么工作,或者是做什么事,都要用心,我们既然做了,就要做好……

  是啊,多年过后,现在再回忆起父亲的话仍是记忆犹新。现在有多少人还在默默坚守自己的职业,在利益面前,我们更应该守护自己的底线,因为这是我们的选择,是我们的责任。

  道德的议论 篇8

  还记得前几天在微信上闹得沸沸扬扬的罗一笑事件吗?且不论该事件的真假,单就转发该事件的朋友圈来看,就足以让笔者感慨万千。

  我是在上体育课的间隙玩手机刷朋友圈时看到众朋友同学都在疯狂转发罗一笑的募捐文章的。说实话,我一直是不喜欢发朋友圈的,除了刚玩微信时兴致勃勃地发了几条朋友圈外,就一直处于潜水状态,但每当我看到朋友圈大肆转发同一条募捐信息时,都会在指间犹豫,要不要跟风转发,可是我真的不喜欢发朋友圈,而且觉得转发的信息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于是之前我一直坚持坚决不发朋友圈的原则,可是,这次我却妥协了,也许是因为同为文人,对卖文章募捐这一新形式有种深深的同情,也许是因为这次太多人转发,特别是微信里的同学全都转发了,自己如果不转发,会不会给同学留下冷血的印象,我觉得是后者的原因为主,于是,我在道德绑架中无奈地点击了转发,转发后,觉得自己的良心得到了释然,但又觉得自己像个被强权打倒的士兵,狼狈不已,只不过,这次的强权变成了人们高尚的道德。

  道德绑架,是指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我觉得道德绑架现如今已沴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连自由的微信,都受到了束缚。

  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道德绑架,或许就在公交车上,公车的让座问题,本来是种自发的美德,现在却成了年轻人的道德绑架,老年人一上车,年轻人就必须让座,若有不让座者,轻则被指责,重则被殴打,年轻人不让座反被老人掌捆的事件已不少见,让座本来是为了让年老体弱者提供更舒服的条件,可现在有些老年人每天退休生活过得舒适,精神饱满,有些身体素质比年轻人还好,站一会可能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相比之下,每天忙忙碌碌的年轻人疲于生活,劳累了一天,刚想在公车上眯一会,却被不分青红皂白的所谓道德给要求让座,如果只是劳累还好,还能强撑下,让就让吧,站会也没什么,可若年轻人遇到身体不适时,是否也要强行站起给健壮的老年人让座?我的朋友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那天她正好身体不适,头晕的很,本想去医院看病,可就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位老人,一上车看到她没有主动让座,就在她身边喋喋不休地指责她,说她没有礼貌,不懂得尊老,最后我朋友无法,只好撑着站起来给老人让座,而她自己却差点晕倒。我听了她的讲述后不禁唏嘘,如果不让座就被视为道德败坏,那么这种衡量实在是太偏颇了。

  而在虚拟生活中,如微信中的道德绑架,也让人头疼不已,就像前文中提到的,当朋友们都转发了募捐信息,或转发寻物启事,这时,你是不是也要必须转发诸如此类的信息,方能显得你有爱心,不冷血,有人情?这样或那样的道德绑架,不管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虚拟网络中,都如蜘蛛丝般缠绕着我们,让我们逃脱不得,感到厌恶的'窒息。

  道德如法律般,本是起着促进规范作用,让人们有更良好的行为,但美德的形成应是人人发自内心的实践,从而传播开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道德绑架却让这种美德成为了个人的作秀,人们做得不情不愿,每每在道德的高压下做出所谓的善行,都会感到一种恶心与反感,这样的善行,在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会不会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从而索性不做了,如此这般,又怎么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而善行,本来是人们发自内心做出的,人们之所以做善行,是为了获得内心的愉悦,可是被道德绑架的人,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做出的,他们无法在践行美德后获得内心的愉悦,也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拒绝道德绑架作文议论文拒绝道德绑架作文议论文。这样的美德,在下次没有道德的监控下,会不会变成一种可怕的冷漠?

  我们尊重道德,但拒绝道德绑架,让道德在空气中自由的呼吸,比将它强行加压到人的身上,会更让人喜爱。

  道德的议论 篇9

  有人依靠正义获得了大量的财富;有人却依靠了邪恶,作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获得了一笔来之简单的不义之财。

  现如今的社会什么都有。正义的事情常常发生,然而邪恶的事情也常常发生。每个人都在通过施展自己的`才华来获得社会给予自己的财富,但是却有的人动起了歪心思,想要通过捷径来获得更简单得到的财富。

  利用道德绑架是最常见的一种套路。一位年轻人带着自己的爸爸或者爷爷奶奶在马路上走路。当看见一辆有钱人的车子,便主动往上去碰,然后年轻人又称是看到老人是被车主故意撞倒的,车主为了解灾,也不在乎那一点钱,赔了钱之后双方就走掉了。于是这样就轻轻松松得到了几百,甚至几千块钱。就一次碰瓷,得到了这么多钱,这令年轻人和老人都十分高兴。然而他们殊不知,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人类的道德底线。

  除了让老奶奶进行碰瓷,还有一种道德绑架便是,利用老年人抓住一位陌生男子的腿。然后另外一名男子抢走陌生男子的包,在另外一名男子和老人的共同演戏之下,在群众的观看之下被抱着腿的陌生男子,只好给钱给老人。

  虽然道德绑架事件在社会上时有发生,但是频率很低,几乎就没有多少,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但不得不说,通过道德绑架所获得的钱财实属不义,这不仅威胁到了社会和谐稳定,也对他人的财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人可以无知,但是不能够做不正义之事;人可以无德,但是不能够做伤天害理之事;人可以没有钱,但是人不可以做出向别人绑架钱的行为。

  没有道德,一个社会便没有正确的办法正常运转。通过道德绑架,也显示出了这个社会在某些方面的漏洞,给了那些小人有机可乘。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情,做出的道德绑架事件,一经举报,违反道德的人必定会承担相应的民事后果。

  道德的议论 篇10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诗人北岛《回答》一诗中的经典名句。时至今日,这句话依然很有市场,只缘这个时代犹有太多的道德缺失。

  今天,很多人对攀比特别上瘾,商人比财富的多寡,学人比才华的高低,学生比成绩的好差……却没有多少人去攀比道德品行的优劣。道德是一道无形的护栏,没有它的.限制,人们乃至社会都极可能滑向黑暗的深渊。很多坠入深渊者,事后总会满含悔恨,抑或心有不甘。这些人不妨扪心自问:自己当初是否对道德法则有一丝敬畏之心?有媒体报道:一名怀揣名牌大学的烫金文凭的青年应聘于某跨国公司,面试时表现优异,却因为有3次逃票被处罚的信用记录,被用人单位拒绝。这名同学才华出众,但在行为规范上对自己降格以求,遂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留下了黯淡的阴影。很多人常常将道德挂在嘴边,讲起来头头是道,但鲜有人如曾子一般将其铭刻心间。曾子“日三省吾身”,正是为了反思自己是否行得端坐得正。奥本海默发明了原子弹,在事业上如日中天。但在原子弹伤人无数之后,他懊恼万分,将道德的矛头指向了自己。于是,他用一生去忏悔,去承受良心的拷问,去从事维护和平的事业。

  由此可见,只要坚守道德,即使是走在悬崖之边,也会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守护着你,使你不致坠入万丈悬崖。道德正如一双厚实的手套,它虽然会使我们在做事时,有些许放不开手脚的不自在感,但它能给我们更多的保护。谁都无法否认,我们的心中时不时地会生出一些小小的邪念,若不加以控制,任其恣意生长,邪念便很可能会恶变成歹念。若你能用心中的道德力量将其抑制,即便你会感到一种“不自在”或“不自由”,但你应该明白,這种让你“不自在”“不自由”的压抑感,其实正是对你的保护,使你始终保持着身心的健康。道德有别于法律,它不靠国家机器去强制实施,而需要每个人自加约束。要想让我们心中的道德更具约束力,就需要我们师法天地圣人,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需要我们如康德所言,对心中的“道德法则”存一颗敬畏之心;需要我们有“日三省吾身”的习惯,有去污除垢的精神……

  如此,我们就会在道德的约束和保护下,拥有自己的美好人生。中国历来便是一个德治与法治并重的国家,而道德的规范作用更使得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良好风范,这一点,从来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

  道德的议论 篇11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道德的垂训是人类从一诞生起就有了的。在我们的历史里,它是一个最具有原始意义的母题。

  我们如此熟悉这个词汇,对于我们来说,它已经不存在多少新鲜感了,我们甚至很少有时间去重温它了。但是,关于它,我们到底能够说出些什么来呢?你一张口便能说出“道德”的含义吗?

  我们恰恰很有可能与“最熟悉”的事物失之交臂,在自得的心理中与它保持实质上的陌生与疏离。这样的误解,或许已经发生在“道德”之上了?

  看来有必要近距离地走近道德。

  道德的古老源于道德的本质,它发生在人与人比肩而立的那一瞬间——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当人最初拥有了朦胧的意识,开始采取一种方式来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道德规范也就有了最初的萌芽;而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当他站立起来看到了身边的芸芸众生,知道他必须以某种方式去面对他人时,道德意识在他身上也就播下了第一粒种子。

  《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解释“道德”一词:“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相应的'行为和活动。”

  人应当在善的标准之下去调整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道德最明显的训诫。

  看来道德之意并不繁琐。当你时时刻刻怀着善意去面对身边的一切时,道德就在你的掌握中。

  道德的议论 篇12

  西安一女子夜遇劫匪,不堪威逼跳进护城河,岂料那两劫匪竟跳河相救,还对女子说:“我们只要钱,不要命。”抢劫这等坏事,救人这等好事,就这样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发生在同样的人身上。怪!

  像这种打劫之后又救人的现象,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有人认为,此类现象是“不道德”与“道德”的结合,应该是“次道德”,它的出现“是社会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真的是这样吗?

  那两个劫匪是救了那女子一命,但是,倘若不是两劫匪贪图私利,威逼劫财,那女子难道会无端跳河?这般深深地伤害了别人后,再来轻轻地说声“对不起”的一类事儿,能让受害者感激甚至原谅吗?

  这种“次道德”还不如说是“伪道德。”这就好比给别人带来深深伤口而后在伤口表面再轻轻熬上一层药,药效并不大,却能及时自己的罪行得到心灵的“慰籍,”又在事后能博得众人的句句肯定,何乐而不为呢?可我们要是一味的承认“次道德”,肯定“次道德”,姑息它,纵容它,只怕会使道德沦丧的人更加猖狂的`犯罪,“次道德”这个变量最终要沦为“不道德”了。

  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追求健康、完美的道德,又何必退而求其次去追求那“次道德”呢?是的,人们定将拭去眼前的浮尘,用自己的行动去追求那无瑕的道德之玉,因为道德不容“次”。

  道德的议论 篇13

  蜡烛固然不美,但它在人们陷入黑暗时燃烧着自己,给人们以光明的享受;彩虹固然短暂,但它那雨后天晴瞬间的存在,给人们以美好的回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诚谋士们的写照。自古以来,诸葛亮的事迹被广为流传,不仅仅是因为他那出众的谋略,更是因为他有着奉献的精神。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恩情,他“抗吴联曹”,帮助刘备三分天下;为了完成刘备临终前托付与他的重任,他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辅佐刘禅兴复汉室.其中,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更体现他是临危受命,很多人都会有着这样的想法:奉献是可做也可不做的事,何必再去拼命地做呢?为何不直接敷衍了事?可是诸葛亮没有这么做,他不仅奉献了,而且是尽心尽力地奉献;他不仅奉献了,更让奉献二字在他身上得到了升华!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老师们的写照。还记得那个为救自己学生而被双腿截肢的张丽莉老师吗?仅有29岁的她,是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20xx年5月8日晚,一辆失控客车撞向学生,危急之下,张丽莉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到车下,造成双腿截肢.人们怎么也想不到,一个看起来文弱的女老师,在关键时刻怎会有那么大的勇气,那是因为,她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她的心在那一刻鼓舞她去做,要求她去做.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英雄们的写照。76秒,多么平凡而又短暂的时间,而一位司机用这短短的76秒保住了车上所有乘客的'生命.这个司机叫吴斌,48岁,是杭州长运二公司司机.20xx年5月29日,在高速公路客运行驶中,吴斌被迎面飞来的铁块砸中.他强忍巨痛将车缓缓停下,疏散乘客.在告诉大家注意安全后,自己倒下了,后因伤势过重而不幸逝世.在出殡的这一天,全市的人为他送行,“一座城送一个人”,是什么使全市那么多的人为他这么做?那是因为,吴斌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们!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延长它,无法让它永存.但是我们可以奉献自己的一切,若如蜡烛长久付出,或如彩虹展现瞬间的美好.我们可以用奉献来体现生命的价值,用奉献来换得生命的永恒.

  道德的议论 篇14

  这已经是我数不清第几次坐公交车了,我发现,在公交车上,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

  公交车的上爱心专座,都是与其他普通灰色座位区分开来的——是橙色的。可是这“老幼病残孕专座”,现在竟都被那些年轻人占了去——老?他们一点儿也不老;幼?年纪也不小;病?状态好的不得了!我敢说他们肯定是做过“脸皮加厚工程”……但也有例外,比如,色盲,看不出是橙色等等。

  可我这次坐的82路公交车,橙色的座椅上都绣着“爱心专座”四个大字,这些年轻人不会不识字吧?就算不识字,那怎么看得懂手机上的网页新闻?况且,车上还有很多座位,他们图什么?近?

  前段时间,网上也有不少关于公交车的.座位的新闻,譬如:一位孕妇在地铁上坐了爱心专座,由于天气凉,穿的较多,看不大出来这是个孕妇。站在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就不断的使眼色,暗示孕妇让座,孕妇回应:我已经当妈妈了。大妈大怒:不想让就不让呗,还编个理由。怀孕?你骗谁呢,肚子这么小,你当我瞎呀!难道这样的事大妈没有经历过吗?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要用大众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个体呢?

  这些人就没有考虑过别人的感受吗?那他们的良心、道德又从何说起呢?

【道德的议论】相关文章:

道德小故事03-09

细微深处议论作文12-03

《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与方法04-26

天生我材必有用议论03-10

向自己突围(高中突围议论文作文)03-04

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及翻译12-18

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及翻译07-21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初探03-07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国旗下讲话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