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学实录

时间:2024-05-29 08:50:34 好文 我要投稿

《台阶》教学实录经典【7篇】

  《台阶》教学实录 篇1

  教学目标

《台阶》教学实录经典【7篇】

  知识和能力: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2、学习从朴实的语言中体会父亲典型的农民形象,分析人物性格。

  3、理解、积累“尴尬、烦躁”等词语。

  过程和方法:

  1、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父亲复杂而深沉的情感,领悟“我”对父亲崇敬又怜悯的双重感情。

  2、引导学生关心父母,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征,领悟作品复杂而深沉的感情色彩。

  2、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学习文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与朴实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有没有走过台阶?

  生集体:有——

  师:有没有关于台阶的故事?

  生:——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台阶的父亲的故事——(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介绍作者

  师:谁来介绍一下李森祥?

  生:——(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与问题。(幻灯片)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圈划出不会读的或重要的字词。

  文中围绕“台阶”主要写了哪些事情?(可从小说情节展开的四要素来分析)

  (学生读完)

  生认读生字词与解释重要词语(幻灯片)

  师:文中围绕“台阶”主要写了哪些事情?

  生: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四、研读赏析

  (一)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朴实语言。

  师: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生:家乡的说法:“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第8段)

  师:从哪些细节中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

  生:第13段“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细节描写里的“专注”这个词把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表现了父亲渴望被尊重的性格。(板书:渴望尊重)

  师:父亲为了建造新屋以及台阶作了哪些准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生:第10段“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可以看出父亲的准备非常漫长,需要大半辈子。

  生:15段“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地超过了台阶”这个对比写了出父亲勤劳、顽强的性格特征。(板书:勤劳顽强)

  生:还有11段也写出了父亲的勤恳。

  师:我们一起把第11段读一下。

  齐读第11段。

  师:即使需要这样艰难而漫长的准备,父亲也没有放弃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想法,这既可以看出当时家境的艰苦,更能看出父亲愿望的强烈,从而看出父亲是多么渴望借台阶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师:建造新屋和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

  生:17段“造屋的这些日子……又为那个送一杯茶”可以看出父亲勤劳、朴实的性格。

  生:第19、20段也是写父亲的操劳,体现了父亲的艰辛、淳朴。

  师:从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生:“父亲浮在雾里”,这个“浮”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早起摸黑的辛劳。

  生:“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挑”字写出了父亲生活的艰难与辛劳。

  (板书:忠厚朴实)

  师:新屋与高台阶造好以后父亲有哪些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生:21段写新屋落成放鞭炮,父亲居然不敢饭,手足无措,“尴尬”这个词写出了父亲兴奋、感慨与期盼的复杂心理以及谦卑的性格。

  生: 26段写父亲习惯性地举起烟枪往新台阶上磕烟灰,后来发现不对劲就“憋住了不磕”,“憋住”这个词说明父亲对新台阶很不习惯。

  生:27段写父亲坐在高台阶上与人打招呼很不自在,后来干脆坐到门槛上。

  师:为什么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感到处处不对劲?

  生: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从来就没有什么地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自在。

  (二)分析写作技巧,探究文章主旨

  师: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集青石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生: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生: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生: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师:这篇小说题目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师: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生: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师:文章较详细的写了父亲的脚板的泥沙以及洗脚一节,似乎与文章的中心无关,可以删除吗?

  生:不可以。因为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师:本文选材精当,详略有致。凡是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无关的则惜墨如金,有的点到为止。

  师: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

  生1:我觉得主要的用意就是去歌颂和赞美父亲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有理想,敢于去追求的精神。让我们去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

  生2: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父亲对受人尊敬的精神要求,这比旧时代的农民有了大的进步。比闰土的麻木求生和祥子的忍辱负重而谋生要进步的多。

  师:你觉得只有在新时代才会为人类的更高的精神要求的实现才能成为可能,是吗?

  生2:是的。

  生3:我看到父亲用一生的时间和几乎全部的精力、心血去建造一座新房后,很心酸,小说是不是就是要引起我们对父辈的艰辛的同情,引起我们对父辈命运的关注啊?

  师:你理解的很到位,那么我们如何来改变父辈的这种命运,让他们尽快过上好日子呢?

  生3:发展农村的经济,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父亲的命运。

  师:让我们共同关注农村,关注农民。

  (板书:赞美、同情、关注)

  五、拓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同:都是表现父亲的文章,都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

  异:《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强烈地感受父爱。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则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六、教师总结

  师:父亲的故事是无声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孩子们,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拼搏奋进,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的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父亲又是伟大的,因为他用自己朴实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是我们坚强的精神支柱 。

  七、布置作业

  师:所以拿出你的纸笔写写自己的父亲吧,试运用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

  附: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渴望尊重 赞美

  勤劳顽强 同情

  忠厚朴实 关注

  《台阶》教学实录 篇2

  【学习目标】

  1.赏析“父亲”人物形象

  2.解读小说主题

  【课堂学习】

  一、谈一谈: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大多数人认为人的身份和地位有很多外在的表现形式。你认为什么能体现人的身份和地位?(3个学生:房子、权力、豪宅)

  生1:我认为金钱能体现人的身份和地位。

  师:是啊,金钱的多少能体现着人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可一个人钱多钱少我们未必能从表面上能看出来。还有那些外在的表现形式能体现人的身份和地位呢?

  生2:家里开的车也是地位的象征。

  师:(车)是的,车不仅是一种代步工具,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演变成一种身份的象征。

  生3:房子的大小也是一种象征。

  师:(房子)对,有人用毕生积蓄购买了豪宅,他们认为豪宅就是毕生价值的体现。

  生4:当官也是身份的象征。

  师:(官职),是的,位居要职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

  师:同学们,有一位作家叫李森祥,(板书:李森祥)在他笔下,有这样一位父亲,他认为人的身份和地位的体现与我们想的大相径庭,仅仅是在我们眼中毫不起眼的几级台阶,就能令他心满意足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这位父亲。(板书:台阶)

  二、读一读: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师:首先我们来解决一下生字词,哪位同学来试着读一读?好,请你来读。(一生读字词)

  师:让我们齐读两遍(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概述好的同学请举手示意我。

  (生浏览3分钟左右)

  生1:父亲总是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总是对人家的高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经过漫长的准备,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喜上心头,但是为此却付出了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的代价。

  师:概述的非常详细具体。谁能再来概述一下?

  生2:写父亲为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新屋,而付出大半生的辛劳。

  师:概述的简练明了。同学们在概述的时候,有一个词反复出现,那就是台阶。父亲与台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亲毕生的追求就是要建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屋。那父亲为什么总在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执意要建一座有高台阶的新屋呢?其实文中有一句话非常明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同学们来找一找,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生3: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师:原来这台阶不仅是台阶,也是地位的象征。父亲建一座高台阶的房屋,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获得别人的尊重。(板书:地位、尊重)

  三、说一说:各抒己见,赏析人物。

  师:从文中不难看出,台阶是父亲一生财富的积累,更是父亲一生精神的追求。那接下来让我们浏览课文,说一说你觉得父亲是一个——的人,试阐述理由。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笔来做好标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开始。

  (学生浏览课文3分钟,做标记)

  师: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请你说。

  生1: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十五段中具体写出了父亲的勤劳。

  师:父亲的勤劳在文章俯拾即是。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生2:文中第五段父亲脚的样子和洗脚的细节让我看出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师:是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板书:勤劳)父亲的脚是什么样的?

  生3: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

  师:这说明父亲终年辛勤劳作。那你知道父亲的手是什么样的吗?(出示补充材料)在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曾这样写到:“父亲”的形象,在那个年代里,在我生活过的乡村里,几乎到处可见。他们除了有一双永远也不干净的脚以外,还应该有一双不能碰棉絮的手(他们开裂着沟纹的手一旦碰棉絮,会将好好的棉絮粘扯得一塌糊涂)我们可以联想冬天那干枯、开裂的松树皮,那正是父亲手和脚的真实写照。

  师:你觉得父亲身上还有哪些品质呢?

  生4: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父亲挑水是时候,明明挑不动了,还是不把担子交给孩子。

  师:父亲是一个极其要强的人,挑水这个细节可以体现要强,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时也可以体现父亲的要强。(板书:要强)

  生5:父亲是一个谦卑的人。父亲砌好台阶之后,并没有趾高气扬。

  师:是啊,父亲砌好台阶之后,并没有得意洋洋。这体现了中国农民特有的谦卑。(板书:谦卑)

  生6:父亲是一个节俭的人。第一段中父亲背了三块青石板回家,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可以看出父亲生活非常节俭。

  师:对,父亲很节俭。那他为什么要这么节俭呢?

  生:为了造台阶。

  师:因为父亲心中有一个宏愿造台阶,所以时时处处非常节俭。(板书:节俭)

  生7:我觉得父亲是一个虚荣的人。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获得有地位,费尽心思的造高高的台阶。

  师:这是你的观点。其余的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观点么?同意的请举手?

  (一半学生举手)

  师:我们来进行辩论,看哪一组能获胜?

  生8:父亲是一个虚荣的人。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造好高台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生9:父亲不是一个虚荣的人。在第27段中,父亲坐在高台阶上上上下下就说明了父亲是不虚荣。他如果虚荣,就可以坐在高台阶上颐指气使,得意洋洋。

  (两派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辩)

  师:父亲不虚荣。父亲低眉顺眼了一辈子,他想在众人面前获得地位和尊重。让别人看得起。当真正造好高台阶的时候,他坐在高台阶上,反而处处不自在。这是父亲骨子里的谦卑。

  四、品一品:段落赏析,体会精彩。

  师:我已经看到了同学们心目中父亲的形象,是这样一位有着许多优秀品质的父亲。但是父亲身上有更多的东西令我们深思。让我们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亲的内心世界去看一看。老师从文中选择了三个片段,让我们来共同品读。先来看第一个片段。(出示第一个片段)

  师:这一段描写的什么?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一生朗读选段)

  生1:描写了父亲对别人家高台阶的向往。

  师:对啊,父亲的心中充满了对高台阶的向往。那这一段是什么描写?

  生2:神态描写

  师:这一段对景物和父亲的神态进行了细节描写。写的细腻而深刻。优秀的文学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离不开细节描写。这篇小说中很多细节描写就非常精彩。有人曾经这样说过,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小说;没有读透细节,就不能算真正读懂了小说。

  师:让我们来换位思考,现在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坐在自家低台阶上,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什么?

  (生思考1分钟)

  生3:为什么我们家的台阶这么低?别人家的台阶如此高呢?我要好好赚钱,争取早日造好高高的台阶。

  师:写出了父亲对高台阶的羡慕和向往。这是她的内心想法。你心中想些什么呢?

  生4:我一定要好好奋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就能盖好有高台阶的新屋。

  师:从这些同学的描写当中我感受到了父亲心中对台阶的羡慕和向往,他内心深处强烈的渴望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心。

  师:在父亲专注的目光里,父亲经过艰辛的准备和辛勤的劳动,终于砌好了台阶。台阶刚砌好,父亲对台阶进行了养护,让我们看第二个片段。(出示第二个片段)

  师:同学们来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这一段对父亲进行了什么描写?(学生自由朗读第二个选段)

  生:动作描写

  师: 除了动作描写。还有什么描写手法?

  生:语言描写。

  师:这一段既有动作描写,又有语言描写。描写父亲动作的这几个动词“按一按、敲了敲、踩了踩”换成了“拍一拍、打了打、踏了踏”,同学们比较一下用哪个动词更好,为什么?

  生:“按一按、敲了敲、踩了踩”更好。

  师:大家自己做动作体会原文词语和替换词语的区别。

  (学生做出“按”“拍”等动作,体会区别)

  师:这一段写出了父亲对台阶的珍爱与呵护,这是父亲一生的追求啊。那不仅是一座台阶,更是一座丰碑,深深的镌刻下了父亲一生的辛劳和艰难。

  师:父亲实现了自己的追求,砌好了高高的台阶。那砌完之后的父亲变得怎么样了呢?我们来看第三个片段。我们齐读一遍。(出示第一个片段)

  (生齐读第三个片段)

  师:父亲变得怎么样了?

  生:父亲老了

  师:是啊,父亲老了,身体垮了。整个人失去了生机。那为什么失去了生机,他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应该扬眉吐气,趾高气扬,高人一等了吧?大家想一想是还是不是?

  生:不是

  师:他高人一等吗?他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了吗?

  生:没有

  师:对,他没有,他还是他,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依旧生活在底层,他得到的仅仅是一座有台阶的房子,而他已经付出了终身的青春和努力。。

  师:这三个段落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第一段怎么读?

  生:带着忧伤的感情来读。

  师:带着忧伤、心酸来读。你试着读一遍。

  (生带着感情读第一段)

  师:读得非常投入。第二段是父亲的一句问话,要带着什么感情读?

  生:痛苦的感情。

  师: 带着迷茫、痛苦和无奈来读。好,你来读一下。

  (生带着感情读第二段)

  师:父亲为什么迷茫和痛苦呢?因为这个时候,父亲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对于一个农民来说,能够劳动是他的生命价值所在。失去了劳动能力,这个人在他看来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所以父亲感到迷茫和痛苦。

  师:儿子对父亲的问话作出了回答。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句话仅有九个字,而且结尾是一个平缓的句号。(画一个圆)那为什么不是不是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感叹。

  师:老师在课前搜集了大量资料,其中在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中曾经这样写道,哪位同学来读一下?(出示课外材料,学生朗读材料)

  师:读得非常有感情。请坐。(播放背景音乐)父亲他是清贫的,清贫的没有任何积蓄;他的是平凡的,平凡的以至于我们无法从人群中把他分辨出来;他又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不值得。他更是无奈的,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带给我们很多深沉的感动与思索。作者仅仅在写一个父亲的形象吗?当然不是。他是中国亿万农民的缩影。这部作品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的中国十亿人口有八亿是农民,那时候的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非常落后。农民只能靠贫瘠的土地、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当时千千万万个父亲的结局都是这样的。作者正是因为见得太多太多了,所以见惯不惊。所以用一个句号结尾。这一个句号包含了太多复杂的感情。对农民命运的深深的同情、心疼、惋惜、无奈。(板书:同情、心疼、惋惜、无奈)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复杂的感情来再读这句话,来,读给你的同桌听。

  (同桌之间互读)

  五、想一想:解读主题,把握主旨。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大家看,小说花费大量的笔墨塑造了一位父亲的形象。为什么不直接以“父亲”为题,而以“台阶”为题?小组谈论一下为什么?

  (小组互相讨论,发言积极热烈)

  生1:台阶是小说的线索。

  师:对,台阶是全文的线索,作品围绕台阶塑造了父亲丰满的形象。我们学过的《羚羊木雕》也是一样,题目不仅是题目,也是文章的线索。

  师:那台阶还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生2:台阶是身份的象征。

  生3:台阶是沉重的负担。

  生4:台阶是人生理想。

  师:台阶是父亲的理想,是父亲的身份,是父亲的自尊,台阶也是父亲心灵的沉重负担和催老剂。台阶更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喊:希望所有像父亲一样的农民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自卑走向自尊、由被漠视走向被尊重!(板书:富裕、自尊,画台阶图)

  师:台阶以前有,现在也有。父亲心中有台阶,作者心中有台阶,甚至可以说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台阶。你心中的台阶具体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课下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好,下课。

  《台阶》教学实录 篇3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中央一号文件”这个概念?

  (同学们表示没有,并出现疑惑的表情,急切地等待着老师的下文。)

  师:好。下面就先看一段材料,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发现。(打出第一张幻灯片)

  生:中央一号文件都与农民、农村、农业有关,似乎非常关注农民。

  师:八个一号文件表明党中央把三农问题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三农问题为什么会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到底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道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去探求答案吧!(打出第二张幻灯片)

  师:小说比较长,老师已布置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抓关键词句,理读故事。理读故事的要求是:

  1、请围绕小说的标题“台阶”,理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2、概括时尽量把题目放进去。(打出第三张幻灯片)

  生:(三分钟后)一到八小节,小说的开端,台阶给我们家带来的满足及父亲认为台阶低。九到十六小节,小说的发展,父亲想造新台阶的准备过程。十七到二十三小节,小说的高潮,父亲建造新台阶的过程。二十四到三十一小节,小说的结局,父亲对新建成的台阶感到不习惯。

  生:一到九小节,小说的开端,父亲认为台阶低,想建新台阶。九到十八小节,小说的发展,父亲造新台阶的准备过程。十七到二十四小节,小说的高潮,父亲建造新台阶的过程。二十四到三十一小节,小说的结局,台阶建好了,父亲对新建成的台阶却感到不习惯。

  师:两位同学对故事的理读出现了分歧,他们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呢?

  生:(回答出两人的分歧所在。)

  师:到底谁的答案更合理些?能否抓住关键词句说说理由。

  生:(从回答的情况看,学生比较糊涂。)

  师:(引导学生读第九小节的最后一句话,抓住其中的一个词“准备”,然后引导学生再找“准备”一词所出现的地方,学生发现第十小节的第一句话中出现了,通过读,大家一致认为九、十小节不能断开。教师继续追问,“准备”一词还出现在什么地方。学生找到第十六小节的第一句话“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这一句话起总结的作用,据此,学生一致认为小说的发展应是九到十六小节。教师再引导学生抓二十四小节的第一句话“新台阶砌好了”和二十五小节的第一句中的“于是”一词,可见,小说的高潮部分应是使十七到二十三小节。)

  师:当我们在理读小说的故事情节,产生困惑时,我们可以抓一些关键词句,注意这些句子的前后联系。想造台阶,准备造台阶、建造台阶,台阶完工,故事的情节紧扣台阶展开,台阶就是全文的线,通过这一条线索,全文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因而,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应尽量言之有线,从而才能言之有序。

  通过理读故事,我们发现父亲与台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父亲对台阶到底有着怎样的态度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道走进父亲这个人物。同学们,优秀的文学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离不开描写,尤其是精彩的细节描写,本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也同样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下面,我们一道来看书后的练习二。

  生:(学生集体朗读练习二。)

  师:抓住细节,可以揣摩人物特点和内心情感。老师在读这篇小说时,被二十四小节中的细节描写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们一道来读24节,并请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

  生:(学生很专注地集体朗读24小节。)

  生:(学生直接开始分析其中的细节描写,教师引导他先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再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这就是细节描写。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生笑)。细节描写的句子找出来了,那么,该如何进行揣摩呢?

  1、写了三个时间段

  2、从所用的工具(三样工具一样比一样具有力量)、动作(三个动作一个比一个用力)、说的话(台阶越来越牢固)三个角度写出了父亲对台阶的态度,表现了父亲对台阶的呵护与珍爱,喜悦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教师带着学生抓住关键词,对人物特点和内心情感。进行了揣摩。这其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对三个时间段、父亲所用工具、父亲的动作、父亲的语言进行标注,并要求学生就父亲为何用细木棍,而不用粗木棍进行了回答。最后,教者对这一段细节描写赏析进行了总结。)打出第四张幻灯片。

  师:父亲所用的工具、父亲的动作、父亲的语言,这些细枝末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略,作者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并加以细腻的刻画,这就是细节描写。在细腻的刻画中,父亲的形象也就生动鲜明,小说中这样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打出幻灯片五)

  生:(再读全文,画出练习二中所涉及或未涉及的细节描写的语句,并选择其中的两句加以揣摩、点评,边思考,边在书上写点评。)

  生:(六分钟后)第五小节“父亲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对父亲脚的细腻描写,写出了父亲的贫困和艰辛。

  师:你能从你所分析的句子中找几个关键词语来说说父亲的贫困和艰辛吗?

  生:“裂”、“嵌”这两个动词和“黄几几”这个表示颜色的词语,能看出父亲的贫困和艰辛。

  生:(大约有十一二位同学进行了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引导学生扣住关键的'字词,从细小的描写人手。)

  师:在作者精雕细琢的细节描写中,父亲的形象生动鲜明,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对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的理解吗?

  生: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细小动作的描写,能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师:仅仅只是细小的动作描写?

  生:还有细小的语言、神态、肖像、心理的描写,它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

  师:好,同学们对细节描写都把握得比较到位,老师把自己的理解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打出幻灯片六)

  师:有人曾这样说:没有细节和细节描写,就没有小说,细节是短篇小说的生命。因此,我们今天可以这样说,在读小说时,没有读透细节,就不能算,请填空。

  生:真正读懂了小说(集体回答)。

  师:通过研读细节,研读父亲,我们发现父亲用一生的精力、毕身的心血筑起了九层高的台阶,那么父亲为什么要筑台阶呢?台阶有什么含义呢?

  生:(一学生读了第八小节),父亲造新台阶,是为了追求地位。

  生:小说中说父亲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所以他造新台阶主要不是为了地位,而是为了做人的尊严。

  师:台阶、父亲、尊严(幻灯片七上用动画的形式放出这三个词),请在它们之间各填一个动词。

  生:建造、象征、渴望。(集体回答)

  师:父亲只是“渴望”,没有行动吗?

  生:追求。(集体纠正)

  师:台阶筑起来了,可父亲真的获得尊严了吗?

  生:没有。(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说理由。

  生:(结合二十六小节中,父亲挪台阶的事例加以说明)

  师:为了筑高台阶,父亲老了,垮了,作为儿子,回顾了父亲的一生,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感情?集体朗读28到31小节,并思考:(打出幻灯片八)

  生:父亲烦躁的是他没有什么事情可做。

  生:父亲失掉的是他的生活目标,他不能再参加劳动了。

  生:父亲失掉的是他健康的身体,充足的精力。

  生:我对父亲充满同情与怜悯,“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作者对父亲头发的描写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同情。

  师:其实,我对父亲的同情和怜悯,也就是谁(学生回答作者),对,也就是作者对父亲的同情和怜悯,再读29、30、31小节,注意我们面对的是老了、垮了、失去了生活目标的父亲,请读出我们的同情和怜悯。

  生:(集体朗读,读得很是动情。)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编者为什么要编选这篇小说呢?

  生:让我们同情、怜悯农民。

  生:让我们关心农民,尤其是要关注农民的精神追求。

  师:你说得真不错。关注农民,不同的是党中央用文件,作家、编者用文学作品,相同的是他们都用一颗真诚的心关注我们的农民,我们的父亲。同学们,文中的父亲是60年代的父亲,他活得太不容易了。一转眼,历史的车轮已滚过了三四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民的生活状态、精神追求却没有多大的改变。我们身处全国最发达的江浙地区,农民同样是那样的艰辛。我的父亲忙碌了一辈子,辛辛苦苦拉扯大了三个孩子。今年已66岁高龄的他,仍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老的父亲没有任何的生活保障,更谈不上精神追求。我的父亲尚且如此,再想想贫困山区、边远少数民族的农民,他们的生存状态又该如何?他们无力经商、无权上班,只能靠贫瘠的土地、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同学们,也许我们已经洗尽了腿上的泥巴,但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我们永远是农民的后代!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同学们,请不要忘了我们的农民、我们的父亲,我想,这就是小说《台阶》给我们的真正的启迪吧!

  师:课已接近尾声,你能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吗?或者说,拿到一篇陌生的短篇小说,我们该如何读?

  生:抓关键词句,理出小说的情节。分析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读懂小说的中心。

  师:(打出幻灯片九,并加以总结。)

  师:农村的父亲需要我们的关注,同样,城里的父亲,尤其是城里的下岗父亲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在此,老师推荐阅读昝金锦的小说《把笑脸带回家》。(打出幻灯片十)

  《台阶》教学实录 篇4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知道你父亲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吗?

  生1:买彩票,中大奖。

  生2:买一套大房子

  生3:我父亲很喜欢书法,他最大的心愿是办一个个人书法展。

  师:你父亲的心愿说明他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有一位父亲,他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给自家砌个高高的台阶,因为有人说:“人生是一节一节台阶,许多人渴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正是如此,可是--果真吗?”(出示投影)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李森祥到一户农家的台阶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第一台阶:读懂情节

  师:《台阶》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呀?

  生:人物、情节、环境

  师:首先让我们读懂情节——请你用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生1:这篇小说讲的是父亲觉得家里的台阶低,希望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准备了大半辈子,最终如愿以偿的盖好了有九阶台阶的新屋,可是父亲不仅变老了,而且变得若有所失。

  师:父亲为什么要砌高家里的台阶呢?

  生2:因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师:父亲原来的地位怎样呢?

  生2:“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师:九级台阶砌好了,父亲有地位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踏上第二节台阶——读懂父亲。

  三、第二台阶:读懂父亲

  师:假如你是摄影师,要拍一组父亲形象的照片,你会抓住父亲的哪些细节拍成特写镜头呢?要求找到细节描写的语段,品读关键语句,为你的照片取一个名字。

  师:先来看老师找到的一个关于父亲脚的细节描写的片段,通过这双“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永远也洗不干净”的脚,我看到了父亲为了九级台阶,为了我们的家辛苦操劳、日夜奔波的身影,所以我给它取名:我的辛劳的父亲。

  师:再来看这一段(打出投影),抓住了父亲的什么特征来写的?

  生:眼神

  师:透过父亲那专注的目光,你能听到他此时此刻心中在想些什么吗?

  生1:我也要砌一个高高的台阶。

  生2:我们家的台阶一定要比你们家高,我相信我的愿望一定能实现。

  师:父亲的目标是那样的明确,父亲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定,你们准备给这张照片取得什么名字呢?

  生:我的执着的父亲。

  师:刚才老师主要找的是新屋建成之前对父亲的一些细节描写,下面请你们找一找新屋建成之后父亲的细节描写。我们来分配一下任务:开始建新屋到新台阶砌成之前的语段交给A、B组,新台阶砌成之后的语段交给C、D组。小组讨论,组内求全。

  学生小组讨论,5分钟后

  生1:我们找的是第19段关于父亲汗珠的细节描写,从 “黄豆大”“滚满” 可见露水中夹杂着汗珠,不仅大而且多。“浮”字说明父亲从天还没亮就开始劳作了,所以我们给它取名为“我的坚持的父亲”

  生2:我不同意这个名字,我觉得这段通过父亲头发上汗珠的晃动主要是显示出父亲劳动时的艰辛和忙碌,所以应该叫“我的忙碌的父亲”

  师:父亲这样忙碌,他累吗?

  生2:累呢。

  师:他觉得累吗?

  生2:他不觉得累。

  师:为什么?

  生2:因为他的愿望即将实现了,虽然累但是心里很开心。

  师:你从哪里看出?

  生3:从“父亲浮在雾里”的“浮”字,还有“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都写得很美,透露出父亲的好心情。

  师:还有什么地方也有这样的描写?

  生4:“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

  师:你看父亲虽然累,但是看到希望即将实现,心情很好,所以我觉得是否可以给它取名为“我的痛并快乐着的父亲”。

  师:还有谁想说吗?

  生1:我们找到的是第21段父亲尴尬的笑这一细节。父亲砌好了新屋,实现了愿望,本来应该高兴的,可是却手足无措,露出了尴尬的笑,这说明父亲一辈子谦卑惯了,永远不会也学不会张扬。

  生2:这还说明在父亲自己心中,他就没觉得自己有过地位,即使现在以他微博的力量做成了那么大的一件事。

  师:父亲的谦卑是刻在骨子里的。还有吗?

  生3:我想抓住他的驼背,“他的背是驼惯了的”可见他长期辛苦的劳作把背都压弯了。

  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仅仅是因为他长期劳作的结果吗?

  生4:还因为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惯了。

  师:由此可见驼惯了的不仅是父亲的背,更是他的精神。

  师:其他同学还有要讲的吗?

  生1:我们选的是第26段父亲一级一级往下挪的细节,我觉得父亲虽然自己瞧不起自己,但是在新台阶砌成之后还是得到了别人的尊敬。

  生2:我不同意。父亲并未得到别人的尊敬,因为邻居经过时一见父亲就问:“晌午吃过了吗?”并没有夸奖他台阶高地位高,可见在相邻心中父亲还是处于原来的地位。所以我们给它取名为:我的失落的父亲。

  生3:台阶的增高只是外在的表象,父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精神满足,所以人坐在九级台阶上,可是心却还停留在原处。

  师:所以,无论是在自己心中还是乡邻的眼中,父亲都没有地位。还有吗?

  生1:我们选的是第27段,抓住了父亲腰的细节,取名为我的倔强的父亲。因为劳动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一切,父亲的'粗暴和倔强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已经无法承担劳动,这是父亲对自己尊严的维护,但也从侧面看出父亲的确老了。

  师:还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父亲老了?

  生2:破折号。可见父亲当时腰很疼,在强忍着。

  师:你能读出这种疼痛的感觉吗?

  生2:(读书)

  师:你觉的还有其他的读法吗

  生3:(读书)我觉得父亲即使剧痛,也要说完最后两个字,因为他十分要强。我是读出了他发现自己老了后的不甘与不平。

  师:读的太好了。还有吗?

  生1:我们找的是第29段,抓住的是他的头颅这一细节。从父亲“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 他的头发“灰白而失去了生机”可见父亲不仅身体老了,心也老了,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倔强与坚强。

  师:父亲为什么心会变老?回首台阶,回顾父亲的一生,看看因为台阶父亲发生了哪些变化?男生读以前的父亲,女生读现在的父亲,要求读出感情来。

  (出示投影)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生1:失去了原本劳动的能力,惬意的生活,整个人都变得空虚、无聊。

  生2:父亲失去了青春的岁月、健壮的体魄、生活的目标,人生的价值。(板书)

  师:唯一不变的是什么?

  生:父亲的地位。(板书)

  四、第三台阶:读懂作者

  师:无怪乎父亲的心会变老。那么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托了怎样的情感?让我们踏上第三级台阶:读懂作者。假如你是作者,请给最后一句加标点。

  生1:我想加感叹号,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儿子对父亲变老的痛心和感慨。

  生2:我想加省略号,可以引发读者的深思,为什么父亲变老了却一无所获?意味深长。

  生3:我觉得可以加问号,对父亲这样做是否值得提出疑问。

  生4:我同意作者加的句号,句号表现父亲变老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有一种一锤定音的感觉。同时也包含了作者对父亲的同情和叹惋,相比省略号更加意味深长。

  师:对于父亲变老这个不可改变的事实,作者只能无能为力。这正如特级教师王君所言:“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是的,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更是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 ——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迷惘。但儿子之痛还更在于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么父亲的付出是否值得呢?

  生1:不值得。因为父亲真正的愿望是获得尊重,提高自己的地位,但是最终这个愿望并未实现,而他却耗尽了青春,失去了劳动的能力和强健的体格。

  生2:我觉得值得,因为砌高台阶是父亲毕生的梦想,是他生活的动力,正是这个愿望一直支持父亲去努力,去奋斗。如果没有这个精神支柱,父亲的一生一定一事无成,碌碌无为。

  师:是呀,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一生虽然让我们感觉到有些地方很可悲,但是他一定不是可怜的,父亲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试想:如果父亲不去做这样的一番努力呢,他又会怎样呢?他人生的台阶会更低!这是生命之苦,换一个角度看,也是生命之美吧。所以,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是复杂的:有赞美,有敬仰,也有同情,有无奈。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表达对父亲的情感吗?

  生:不是,他是要引起我们对中国农民命运的关注。

  师:为何砌个有高台阶的新屋要耗尽父亲一生的心血?我们来看看父亲是怎样准备的?

  生:因为贫穷

  师:对,因为贫穷,所以要寸积铢累,这暴露了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经济地位低,所以社会地位也就相应的低。父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农民的代表,让我们多多关注他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让他们早日登上真正的高层次的精神台阶。(板书)

  五、总结归纳

  师: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今天大家通过学习《台阶》这篇小说,是否能够摸索到小说阅读的方法呢?

  生1:首先要读懂情节。

  师:读懂情节就是解决了——

  生:“写了什么”的问题。

  生2:其次是要读懂人物。

  师:本文我们主要是通过细节描写的赏析来读懂人物,这就是在探讨——

  生:“怎么写”的问题。

  生3:最后是要读懂作者,也就是解决了“为什么写”的问题。

  师:希望大家借助这三级台阶,早日登上小说阅读的巅峰!

  师:下课,谢谢大家!

  《台阶》教学实录 篇5

  上课前投影有关作者李森祥的情况,并配背景音乐《父亲》。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看到了作家李森祥的介绍,我们看到了他是我们嘉兴的作家,你是否有种亲切感?我还想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他就在我们的现场,你们想认识他吗?(生:想。)那就有请我们的大作家,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的到来,还有在座的听课老师。今天我们与他一起解读他的一部作品《台阶》。

  师:同学们已经看过了课文,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故事吧。文中的“台阶”意味着什么?

  生:地位。

  师:文中有一句话,怎么讲的?

  生: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也高。

  师:我家的地位高吗?

  生:不高。

  师:哪里知道?

  生:只有三级。

  师:地位很低,一直低吗?

  生:不,后来造起了高台阶屋子。

  师:几级?

  生:九级。

  师:这个变化过程怎么来的?

  生:父亲的努力得来的。

  师:父亲辛苦一辈子,造起了高台阶的屋子,他的地位高了,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掉了,是啊,从我们聊这个故事中看到一个形象,谁?

  生:父亲。

  师:对,父亲形象已站在我们面前,老师在阅读李森祥作家的作品时,发现他在创作方面有独特的艺术,那就是善于抓住细节,塑造一个个血肉丰满、生动感人的形象。今天我们不妨从这儿下手,好吗?

  生:好。

  师:细节可抓住父亲一个动作,如眼神,如神态,从父亲的细微地方品品父亲形象,相信大家会有很多发现,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同学有自己的体会,可交流一下。

  生:73页,“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我看出了父亲对新台阶万分怜爱,二是我看出他磕水泥板是长期以来的习惯,怎能说憋就憋呢?即使憋了不磕,也会感到心里有点不舒服,新屋造成后,心里的感觉是难以言语的,是啊,人的愿望一旦实现,他心里的失落感就会盛些,就如下面的,他一开始坐在最高级,最高级又不舒服,又一级级坐下来,反映了农民朴实的一面。

  师:怎么不舒服呢?

  生:因为父亲一辈子都是低眉顺眼的,又怎么会习惯突然有那么高的地位呢?

  师:原来是不习惯,因为父亲一辈子都是低眉顺眼的,又怎么会习惯突然有那么高的地位呢?同意他的看法吗?今天地位突然一下子提高了,他坐在新台阶上很不习惯,他怕磕破了还是另外原因?

  生:因为父亲以前三级台阶,而现在九级了,父亲认为自己是个很卑微的人,心里并不快乐,很难抹去这层阴影。

  师:他说的多好啊!卑微,是啊,父亲一向认为他是卑微的人。

  生:父亲对新台阶的怜爱,因为这是他花了大半辈子造成的。

  生:写父亲的短发,“灰白失去了生机”,可见父亲劳苦了大半辈子,该享福了却已经疲劳无生机了。

  生:我对此有看法,台阶高了,新屋造成了,父亲也老了,身体也垮掉了,父亲有一种沧桑感,让我感到父爱如此伟大。

  师:我们同学感受一下,儿子在父亲声旁,父亲坐在门槛上,那么儿子看到父亲这样子,如果你是儿子的话,你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生:我心里会有点过意不去,因为他为这个家操劳了大半辈子,现在享福了,他却身体垮掉了。因为人最重要的是身体。

  师:刚才同学谈到了,有点过意不去,最重要的是身体,这是现代的养生之道。但一个人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必须还有信念。

  生:我的心会很痛,因为父亲为我家付出了一切,而身体却垮了。

  生:想照顾父亲,养育之恩难以回报,他为了我,为了这个家,操劳了大半辈子,头发花白了,好想递上一杯水,送上一双鞋,来表达对父亲的爱意。(掌声)

  师:刚才同学说的多好啊,,作为子女,能深深体会到长辈对我们的爱,看来我们同学都非常尊重自己的父亲。除了这,还有其它的吗?

  生:有,“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可见父亲很倔强,他感受到了自己没以前的大力气了,而他却一把推开我不让我帮忙,说明父亲还不是很要面子的。

  师:父亲要面子,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吗?

  生:补充一点,父亲倔强,但从中体现了一个不服输的中国男子汉的刚强,同时我对父亲的关爱和敬佩也不知不觉地流露了出来。(掌声)

  师:从父亲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男子的一种美德,那就是不服输、倔强。

  生:有梦想、有追求、勤俭持家的人。

  生:他靠着信念,不断地努力。由此我想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掌声)

  师:我们同学很会联想,非常不错。

  生:“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材,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我想到莫怀戚的《散步》,写到中年人担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本文也体现了父亲对生活的责任感,以及那份永恒、信念。(掌声)

  师:这位同学由这篇联想到了《散步》,你支持他的看法吗?

  生:支持。不过,这里写父亲为造房付出了很多,安排的紧凑,可见父亲十分地执着。

  生:“父亲从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是不是他害怕放鞭炮呢?不是,因为他是朴素的农民,没接受过新事物——鞭炮。

  生:我觉得父亲对地位一下子提高有点不习惯。

  师:父亲的表情是不是怪怪的,那么笑呢?

  生:尴尬。

  师:是啊,露出尴尬的笑,我们同学碰到高兴事,肯定很自然很舒坦的笑吧。再想你爸妈升官了,生意做大了,发财了,很开心的笑吧,父亲也遇到了这种事,他一生的梦想实现了,笑也是尴尬的,这是不是很怪呢?

  生:父亲一下子地位高了,很不习惯,适应不了。

  师:你们同意吗?父亲一辈子低眉顺眼的,今天突然地位提高了,使他很不习惯,所以笑的方式也与别人不一样,手脚不知放哪里,从中可知父亲的性格──朴实、憨厚。

  生:刚才老师说父亲尴尬的笑,是因为他对地位高不适应呢,还是父亲形象不好,有点羞涩呢?

  (学生反应激烈)

  师: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刚才同学注意到了“无奈,父亲的背是驼的。”

  生:我想可能是形象问题,他是一个要面子的人,现在地位一下子提高,他应把胸梃起来。

  生:不同意,请大家把书本翻到73页,“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垮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垮一道门槛。”这里体现了父亲已习惯了当时的三级,也习惯了地位低,与“尴尬”呼应,不习惯地位一下子窜上去。

  师:长期的自卑心理在作怪,使他一下子不适应。听了两位的解释,你的感受如何?

  生:我反问一下,父亲地位提高了,他为什么尴尬呢?他应该高兴才对啊。

  生:我认为父亲是很开心的,但他对一切都不适应,不知手脚往哪里放了,地位一下子窜得那么高。你是不是也有一种不适应呢?

  生:对,是不适应,但我们知道,我家原先三级台阶,从三级到九级这个过程非常漫长,所以父亲一直处于低下地位,感到自己很卑微,长期的自卑心理在作怪,因此一下子坐在高台阶上,很不适应。

  生:“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中“专注的目光”说明了父亲羡慕别人有这么高的台阶,突出父亲对地位低的自卑。

  师:你用了一个词“专注”,这是神态描写,揣摩了父亲的心理,非常细腻。

  生:补充,

  “专注”

  这个词透露出父亲的执着

  ,正因为父亲的执着

  ,才会有新屋

  师:你读的还要深刻。父亲暗下决心,要造起自己的新台阶。(掌声)

  生:那就应该有行动啊。

  生:“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说明父亲对造房子很有耐心。

  生:父亲挑水时身子失去了重心,而从那一刻起,他的.生活也失去了重心,新台阶造好后,生活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虽辛苦,至少很快乐,因为作者写到自己摔了一跤,他拍拍我的后脑勺,洗脚时他也很开心,而后来却没有了这种生活。

  师:一个很细微的动作,可见父亲对子女的怜爱。

  生:我想提一个问题,为何写父亲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一生读一遍。

  师:“着落”中的“着”应读“zhuó”,谁解答这个问题?

  生:写出了父亲的老实、质朴。

  生:洗脚是件小事,与造台阶相比,显得有点微不足道了,他已经无暇顾及这些小事了。

  生:我觉得父亲没有工作压力,一生都在劳碌,过年了,洗一次脚庆贺,今天脱离劳动,担子放下了,感觉轻飘飘的。

  师:父亲一生都在劳碌,一年的一次脚是母亲特意端了一大盘热水,你小时侯有没有受过这种待遇啊?

  生:没有。

  师:一年难得一次,他对这么好的待遇不大习惯了,而且今天洗了脚,要过年了,庆贺一下,就该休息了,父亲的一生都在劳动,今天脱离了劳动,就感到担子卸下了,一切都轻飘飘的。

  生:“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写出了父亲将要造房子时的欢快心情,蕴含着父亲的兴奋、迫不及待。”

  生:最后,好久,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问我,以前台阶低,地位低,现在台阶高了,生活却如此不快乐,父亲感叹自己老了。

  师:老师发现一个问题,“父亲腰闪了后,不愿找人聊聊,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你怎么理解?

  生:我认为人的愿望一旦实现,会更失落,愿望实现了,就没有追求了。

  师:父亲希望造台阶,靠什么造?平时的努力劳动,此时父亲腰闪后,父亲的劳动能力没有了,感到有一种失落感。上午听报告时,一位老师说“劳动着是美丽的”父亲此时已失去了劳动能力,失去了快乐,所以失落。

  生:有一种得失之患,父亲虽造了九级台阶,身体却垮掉了,我很难受。

  师:表面上父亲身体垮掉了,怎么理解?

  生:以前还有人嘲笑他,因此心中有股动力,现在九级台阶造好了,动力没了,人也就失去了生机。

  师:同学们很细心,找了很多细节,我们综合一下,那么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呢?

  生:节俭、质朴的人。

  生:勤劳、朴实、不服输、要强的人。

  生:为理想而奋斗的,倔强、责任心强、有恒心、有爱心的人。

  师:这是我们同学从细节中品味到的父亲形象,我也摘取了专家对父亲形象的点评,看屏幕。(理解父亲形象)

  一生朗读投影。(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师:专家的点评仅供参考,我们同学有新的看法,评得还要细、好。看来同学们的能力相当强,新台阶造成后,父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老了,身体垮了,你们认为他这样做值得吗?可自由讨论。

  生:值得,人总要生老病死,不这样做他也会变老,为理想而奋斗是很有意义的。

  生:值得,我想起我的父亲,当时我家只有七、八十平方,我的一个同学到我家来,说我家好小,我爸当时很受刺激,准备买一套新的,结果看中了160平方的房子,在一楼,从五楼搬到一楼,后来有人说我家环境不大好,我爸很受刺激,又找了一处环境较好的地方,搬到了五楼,还有一个小阁楼,以后我与我父亲赛跑,我总是比他先到,我爸说人老了没办法。别人说我爸蛮能干的。我爷爷也夸奖这套房子挺不错的。

  师:这位同学非常欣赏自己的父亲,在别人的赞美声中夸奖自己能干时心里特别高兴。

  生:值得,人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父亲为自己的理想造高台阶,为之奋斗,虽身体垮了,但理想实现了,而且它给后人以很大的动力,多么了不起啊!

  生:不值得,刚开始时,父亲想提高自己的地位,执着地努力,但人衰老了,身体垮了,支柱倒了,有点不值得。

  生:像《斑羚飞渡》中老斑羚那样,这种精神是伟大而不可抗拒的。

  师:这是一种博大而深沉的爱。

  生:值得,一个人活在世上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圆自己的梦,等他老了回想起来,“啊,我是如此的伟大。”他会很高兴的。

  生:父亲顽固,到老了为何不享福?我想问一下李森祥作家,现在你孝敬不孝敬自己的父亲?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再讨论下去。刚才我们从父亲身上我们看到了优秀的品质。

  师:父亲那么渺小,卑微,但使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博大深沉的爱,渺小中的不平凡,以及父母对子女的爱。同学们,现在我们还很年幼,沐浴在爱的光辉中,生活在爱的蜜罐里,你有没有真正走进父亲心里?你读懂父亲了吗?请你拿起手中的作品,听老师读一则故事《认识父亲》。看文中的父亲你是怎么看的?

  师深情并茂地读。

  生:父亲很伟大,父爱是无私的。虽儿子离开人世,但仍按儿子活着一样,每天不忘放一双筷子,父爱是无私的。

  生:父母都希望我们健健康康地长大,快乐地成长。我父亲也如此,当我考试不好时,他没责怪我,还让我多喝水,身体要紧,下次考好。我想回家与父亲交流一下,感受那份爱。

  师:那“我们对父亲既是那样熟悉又是那样陌生”怎么理解?

  生:父亲与我们朝夕相处,但父爱又不轻易表露的

  师:我们同学因为住宿,与父亲接触机会少,要多挤时间与父母交流,让我们同学一起朗读:

  (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亲,

  直到我们真正长大之后,站在思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见屏幕)

  师:是啊,父爱是那么伟大,我们小时候可能很难理解父亲,正如李森祥作家说的小时候有点恨父亲,但真正长大后,才深深读懂父亲,父亲是一部大书,值得同学们终身阅读,让我们同学再一次感受父爱,在歌声中结束本文。播放音乐《父亲》。

  结束本课。

  (记录:元培双语实验学校

  冯

  青)

  〖课后点评(残缺不全)

  李森祥:感谢上课的两位老师,我走进了课堂,感受了两节课,有两点感悟:

  1、以前理解的课堂教学是老师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现在的课上得活跃,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学校的教学方式改变了。

  2、由于年龄关系,总以为年轻一代尤其是城里长大的孩子,很少为长辈的努力感恩。通过今天的课堂,发现学生对长辈的理解很透彻,如“沧桑”这个词,我以前读书时没有这个词汇,感觉老师的付出是巨大的。

  懂得感恩,这太重要了,这对孩子现在、将来都非常必要。

  王主任:今天这个活动可以说是“四赢”。教研尝试了新的模式,新课程除了方式策略改变外,今天作家和老师、学生一起走进了文本。最可贵的是课堂上学生结合了自己对父亲的理解,深深体会到父爱。

  郭初扬:强调了悟读。

  金主任:一堂课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教学的每个环节又是什么,这些将影响到一堂课的质量。我读了课文,有两种感受:亲情表现的是淡淡的,又沉沉的:文字是非常平实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

  朱玲娟:作为学生家长谈几点看法:

  1、活动形式好,大家受益。

  2、孩子的表现是感到非常欣慰的,学生的品读能力强。老师抓住细节让学生走进了文本。

  3、课文的学习还体现了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注。让学生学会感恩,做人首先要学会这点。

  老师疑问:

  1、作品是虚构的,老师要求学生写真实的东西,怎么处理?

  2、作品中的父亲是完美的,现实中的父亲却与作品中的父亲有冲突,在教学中怎么处理?

  《台阶》教学实录 篇6

  《台阶》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都知道,能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当代作家很有限,假设这位作家恰好是我们嘉兴人,你会怎么想?

  生:非常自豪,了不起。

  师:假设这位作家今天来到到了我们中间,你们相信吗?

  生:不相信。

  师:是吗?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台阶》作者李森祥老师的到来。

  师:课前我们已经自由阅读过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哪个画面你印象最深?

  生:父亲洗脚,洗出很多泥水,让我震撼。

  生:父亲把三块大青石背到家里。

  生:父亲腰闪了后,母亲给他治病。

  师: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就让我们跨上李森祥为我们搭的《台阶》,去感受细节的魅力。

  细节是什么?细节是做完作业后母亲的一句早点休息,细节是讲完题后老师问询的眼光;细节是生病后同学送来的笔记。很多轰轰烈烈的事情最终会被记忆之海吞噬,但其中鲜活的、个性化的细节却像散落的鱼鳞,漂浮在海面上熠熠发光。今天就让我们放慢脚步,细细品味铺陈在文中的一个个细节,来读懂父亲,读懂作者,读出自己。

  师:文中哪些细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何特点?

  老师先为大家做个示范:文中有一个细节老师印象很深,在第10段。当父亲决定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后,他开始了漫长的准备:一块砖、一片瓦、一张角票,这有用吗?

  生:有用。

  师:看,老师这儿也有一个罐(举起储蓄罐),里面放了一分、二分的纸币和硬币,是二十多年前的收藏,后来淡忘了,昨天拿出来数数,只有六块多,能有什么用?父亲放的也是小票,但多年后,父亲用他的执着而又踏实艰苦的奋斗,造起了九级台阶,这让我很震撼,你觉得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呢,老师认为他是一个有毅力的,肯吃苦的,有愚公移山精神的人。?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来分析。由于课文篇幅较长,请同学们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重点研读第2、5、13、15、19、21、27、30段,看看父亲的形象是怎样在细节中逐渐丰满起来的?

  学生合作探究后交流。

  生:21段。我从尴尬这词中,看出父亲的老实厚道。

  生:15段。我可以看出父亲的勤恳努力。

  生:我补充21段。从中还可以看出父亲老了,他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生:19段。也可以看出父亲吃苦耐劳,但很快乐。

  生:我补充19段。说明父亲持之以恒,虽劳累但还去做,要做就做得最好,可以看出父亲很要强。

  生:13段。可以看出父亲始终没改变他的理想,目光中有着羡慕,也有着追求。

  生:30段。父亲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很多,但现在老了。

  师:父亲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父亲半晌都没有动,请体会一下父亲的心情。

  生:父亲老了,自认为没用了,不能再为家创造一切了。

  生:父亲有点自卑了,他失去了中年的气概,进入了老年时代,他再也没有力量为这个家做得更多。

  师:劳动是父亲的生命,他现在几乎已经不能劳动,他生命中的辉煌渐渐归于平淡,这时的父亲有些失落,迷茫,无奈。

  生:15段。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看出父亲为了目标不懈努力,非常劳苦。

  师:能超过三级台阶的草鞋有多少?你想象得出吗?草鞋有人见过吗?

  生:没见过。

  师:(举起一双草鞋)这是昨天一个农民老伯伯,专门为我编的草鞋,我想请一位同学穿穿看,体会一下。这位害羞的女同学,你来试试看。

  师:我来帮你穿,鞋子脱掉,按理袜子也应该脱掉,父亲是没有袜子的。

  请走走看,先慢走几步,再跑跑看,体会一下,有点痛是吗?

  师:这可能就是父亲的草鞋,父亲天天穿着这草鞋,想象一下,父亲的脚会是怎么样的?

  生:脚上都是泥土。

  生:脚布满了裂痕。

  生:有老茧。

  生:有裂缝,有血。

  生:可能还有泡。

  生:可能还有脓。

  师:现在我们通过板书归纳一下:首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三级台阶上的父亲,他是一位吃苦耐劳,老实肯干,而又低眉顺眼的父亲。但他用他的毅力,凭着他的要强、不甘心,努力地往上,攀上了九级台阶。那么,九级台阶上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呢?好不容易爬上了九级台阶,可是他在这台阶上有些不自在,跟人打招呼也说错话了,为什么?

  生:我觉得父亲虽然坐上了九级台阶,但他还拥有一个普通劳动人民的本性,他虽然坐上九级台阶,在人家眼中地位升高了,但他还是原来的他。

  师:他仍然是原来的他,是那么纯朴老实的一个人,所以他虽然人坐到了九级台阶上,可是他的心呢?可能还在三级台阶上。长期以来因为家里的经济地位不高,他的心里面,有一点点自卑。平时对乡邻仰视惯了,忽然有一天可以神气地俯视大家,不习惯,这就是九级台阶上的父亲。再看下去,故事还没有结束,九级台阶造好了,父亲却坐到了门槛上,这中间有着多少的失落、迷茫。

  三级台阶上与门槛上的父亲可以划等号吗?

  生:不可以。

  师:三级台阶、通往九级台阶、坐在九级台阶上、以及坐在门槛上的父亲各有不同的性格侧面。因此这是一个非常丰满的父亲形象。用细节来刻画人物,通过细节把人物写活,李老师用《台阶》给我们做了示范。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细节对人物塑造的作用。实际上,细节也不仅仅是细节,细节背后还藏着深深的感情,接下来我们体会一下,作者在父亲身上究竟倾注了怎样的感情?

  生:我认为作者对父亲是一种关心、敬爱。

  师:还有呢?

  生:我觉得作者很孝顺。

  师:孝顺父亲,敬爱父亲。

  生:当作者看到父亲老去的时候,心里是怎样的心酸和无奈,他更想看到的是父亲健康的体魄和永恒的青春。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怜爱。

  师:包含在这些细节里面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敬爱,又有怜悯。

  师:我们通过这样的阅读,不仅读懂了人物和作者,还要读出自己,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所以请想想看,如果这是你的`父亲,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生:你辛苦一辈子了,该享福了!

  师:我要是父亲,会很感动。

  生:父亲,您将是我永远的骄傲、自豪。

  生:你担负了整个家庭,现在该让我来承担你的责任。

  师:父亲的担子由儿子来挑,好。

  生:父亲你辛苦了,虽然你已经老了,但在我心中永远有着你年轻时候的辉煌和灿烂,父亲我永远爱你。

  师:父亲,在我心中你永远不老。

  师:我们的作家用心灵感受细节,并用它们创造了这么感人的作品,其实不仅《台阶》是这样,我们所学过的很多课文都有感人的细节,记得《爸爸的花儿落了》吗?文章开头提到英子胸前别了一朵花去参加毕业典礼,这是一朵什么花?

  生:夹竹桃

  师:在这细节中我感觉到的是父亲对女儿的绵绵爱意,女儿对父亲的牵挂。

  师:《最后一课》的结尾还记得吗?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使出全身力量写下两个字法兰西万岁,这个细节感动着所有有爱国心的人。

  师:小说中的细节感人,生活中的细节同样打动人。比如每次买冰淇淋给女儿,她总让我咬第一口,那甜甜的滋味你给过你母亲吗?

  生:给过。

  师:生活中感动你的细节肯定很多,请你拿起笔,描写你所熟悉的一个人的感人细节。请大家静心的回忆哦!

  (师来回巡视)

  生:有一次上学时父亲为我推车,下大雨,摔了一跤,我流泪了,我现在借这个机会,想对我的爸爸说:我爱你。

  生:我想起我的爷爷,他没有什么地位,有一次,爷爷用颤抖的双手从那件打了几个补丁的衣服里掏出了几颗糖,递了过来。他说:孙女,这糖是供过菩萨的,吃了好。就这简短的一句话,我觉得爷爷非常爱我,我感受到了他对我深深的感情,虽说我不大爱吃糖,但是我听了爷爷的话,感动地哭了。

  生:有一次,补习班结束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可是在北风中,我看到了妈妈,她用她同样的冰冷的手捂住我的手不停地搓着,我用我迷离的双眼看着他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母亲所独有的爱,是一种温暖,是一种爱的流露,我顿时觉得母亲是无可替代的。

  师:谁说我们这代孩子不懂感情,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的小细节,深深地深深地打动了我。

  生活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但是在这些细节的背后是人生,是情感,李老师用他的敏感和才情捕捉了那么多细节,这些细节很平凡,但却让人持久感动。所以今天这节课,我想启发大家的是,在今后的人生中多多关注细节,把握细节,演绎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师:最后还有一个环节,请允许我代表我们的同学,为李老师献上一份礼物,你们猜,这个礼物会是什么?

  生:一双草鞋。

  师:我们同学跟我想到一起了,昨天特意请那个老伯伯,做了两双草鞋,一双我要珍藏起来,一双我想送给我们的李森祥老师。

  (鼓掌)

  师:李老师,这是我们的心意。(送草鞋)

  师:接下来请同学利用这宝贵的机会向我们的李老师提问。

  生:李老师,你既然那么爱你的爸爸,你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你爸爸的爱的呢?

  李:爱的方式当然有很多种,我的父亲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每年我都到他的坟前去坐一会儿,感觉就是在和父亲交流。当然还有一种更好的方式,父亲当年这么努力,我现在主要靠写作来维生,我要像我父亲一样努力,好好地写作,我现在还是比较勤奋的,我一年写作量至少三五十万字,谢谢。

  生:我想问一下,你为什么想起写这篇课文的?

  李:首先是素材的需要,写作首先肯定要写你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人,或者最熟悉的生活,只有最熟悉的人,最熟悉的生活,你才有可能把握好,也才可能打动我们的读者。

  生:李老师,我想问一下,因为这篇文章非常感人,他几乎打动了我们全场的每一个人,我都想要哭了,我想问一下你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自己的内心也是跟我们现在朗读这篇文章时有同样的触动呢?有没有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呢?

  李:我认识很多的作家,可以这么说吧,作家都是比较敏感的,情感是很丰富的,很多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一边写作一边流泪,我呢,情况有所不同,我的眼泪很珍贵,我很少流泪,或者说写作的时候很少流泪,谢谢。

  师: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交流就到这儿。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李老师。(鼓掌)下课。

  《台阶》教学实录 篇7

  师:上课!

  (班长喊“起立!”)

  生:老师好!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充满感情地朗读一下大屏幕上的这几行字?

  生(举手):我愿意。

  (老师示意其可以开始朗读)

  生(深情地):有这样一位父亲,他是如此的清贫,清贫得让他的儿女不愿在别人面前将他提起;他是如此的平凡,平凡得以致于让我们无法从人群中将他分辨出来;他是如此的卑微,他一生的追求在很多人看来却是不值一提。

  师:对,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却带给我们很多深沉的感动。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这位父亲。

  (老师书写课题以及作者。)

  师:同学们之前听说过李森祥其人么?(稍作停顿,看同学们的反应)知道、了解这位作家的同学确实不多,在浩瀚的文学长河里,李森祥目前来说还是寂寂无名之士,可是同学们如果愿意和我一起走进他的《台阶》的世界中去,走近他笔下的父亲,就能领略到一道独特的风景,就能收获一份别样的感动,李森祥其人也会在你的心里鲜活起来,而不再只是一个陌生、遥远的名字。首先请大家看大屏幕上对李森祥先生的简介。

  大屏幕上出示以下内容:

  李森祥,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现任浙江省嘉兴市作协主席,浙江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他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也曾参军入伍。其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代表作有小说《小学老师》、《抒情时代》、《传世之鼓》等。

  教师朗读出以上内容,在读的时候,强调“农村生活经验”、“农民”这几

  个字眼。读完后切换幻灯片到下一张,展示内容如下:

  李森祥如是说:“乡土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我都不会忘记我来自农村,我有责任把中国农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出来。”

  师:大家来齐声朗读一下李森祥先生的这句话,体味一下其中的情感。

  (学生齐读)

  师:李森祥从乡土走来,对农村、农民有着特殊深厚的情感,通过学习《台阶》,我想同学们应该能够给李森祥先生一个公允的评定,说一说他是否将中国农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了出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第八课《台阶》。

  (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八课)

  师:请同学们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默读全文,并依据大屏幕上出示的阅读提示尝试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脉络。

  大屏幕上的提示如下: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师:那位同学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复述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

  生:这篇小说写了一个父亲,他造台阶。

  师:嗯,抓住了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核心事件是“造台阶”,不错,不过似乎有些关键情节没有概括进去,显得不够完整,哪位同学能依据阅读提示再进行一些补充呢?

  生: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就立志要建起高高的台阶,经过多年的省吃俭用和艰苦奋斗,终于建造起了崭新的九级台阶,父亲十分高兴。

  师:补充得不错,老师看到了同学们更多的智慧,只是老师对其中一点——父亲十分高兴——持怀疑态度,新台阶建成后,父亲内心确实有一种喜悦之情,只是这位同学似乎忽略了一点:父亲身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我知道,在小说的结尾写到“父亲老了”,而且倒数第三自然段写到父亲的头发“灰白而失去了生机”,父亲多了一份沧桑,父亲苍老了。

  师:对!这位同学的目光很敏锐,说得也很恰切。好,那我们现在一起来抓住小说的关键情节将这个故事完整、清晰地复述出来。

  老师一边和同学们一起说,一边对同学们有疏漏的地方进行点拨和补充,复述如下: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下定决心,开始了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无法形容。但是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师:整个小说写的就是一个造台阶的故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父亲为何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是由于一时冲动么?

  生:因为“我们家的台阶低”,这几个字在第一个第六自然段都出现了,这应该就是原因。

  师:仅仅因为台阶低就一定要新造高台阶么?低就低了,无所谓啊,没什么关系啊。也不是台阶低这个屋子就没法居住了啊,何苦花那么大力气将台阶建高呢?

  生:是因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一句话在第八自然段,这是他们那里的习俗。

  师:对,这句话道出了父亲费尽心血造新台阶的真正缘由。可以说,整个故事的发生和发展都和这一句有密切的关联,这样一句话我们称之为全篇小说的“文眼”。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能够奠定的感情基调。那我们在理清了脉络、把握了文眼之后,现在进入学习本篇小说的核心环节:品析人物形象,因为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的。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生(齐声回答):父亲!

  师:对,就是父亲。接下来就是同学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各显其能的时候了,细致地阅读文本,从小说中找一下,文中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不妨做这样一个填空题:这是一位______的父亲,填空后用文中具体的语句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完全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是王道“,有思考后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同学们开始读小说、思考,渐渐地教室里有了讨论甚至争论的声音,老师走下讲台,可以聆听一些同学的观点,适时地进行鼓励,也可以参与到某一组中去,巧妙地进行点拨和补充。

  师:好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四五分钟,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老师刚才也听到了一些精彩的观点,希望同学们能勇敢地将自己的观点讲给大家听一听,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能让我们修正自己的同时启示他人。谁先说一说?

  生:这是一位勤劳的父亲。因为第十一自然段写到父亲“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拣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他一年到头几乎没有闲过,都是在干活,为了盖新房子、新台阶而努力。

  师:确实,这些都表明了这是一位勤劳的父亲,除了这一个自然段,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第十六自然段都是在写父亲付出的艰辛劳动,这是一个特别能干的农民的.形象。我们由此可以提炼出一个词语“勤劳能干”,可是这样是不够的,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挖掘出父亲更深的精神内涵?文中有一句写父亲为了攒够盖新台阶的钱,“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是一分一分地攒钱啊,这样的一位父亲让我们不由得联想起古代一位很有名气的老人?想起来了么?

  生:愚公。父亲就像移山的愚公一样有一种坚持不懈的伟大精神。

  师:对,父亲作为一个朴实的农民,他勤劳能干,这一点我们能很容易领会到,可是想得更深入一点就会发现父亲已经超越了这些,更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气概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父亲的钱来得很不容易,是一分一厘积攒起来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支撑是难以坚持到底的。

  生:父亲是一个很要强的农民。第十三自然段写到父亲一边抽烟,一边用很专注的目光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着实羡慕别人家的高台阶,这时候应该是在心里暗下决心:将来的某一天,我也一定要建起一座这样的高台阶,甚至比你们的还高。父亲很有志气。

  师:不错,这是一个很要强的父亲。除了这一处,在别的地方也可以鲜明地感受到这一点。同学们能找到么?

  生:第一自然段: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还有第六自然段: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师:对,从这些语句都可以看出台阶在父亲的心目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当地,台阶高低和屋主人地位的高低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父亲想要通过修高台阶来提高自己的地位,这样说来,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渴望得到别人尊重的父亲。

  师:我们将“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换成一个能够表述人物性格的词语,应该是什么?

  生:自尊心强。

  师:好,这样说是比较贴切的。我们在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的时候,要使得自己的用词专业、精准,比较凝练。同学们还有别的发现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自卑的父亲。

  师:你能说说自己的依据么?

  生:第二十七自然段写到父亲因为坐在高高的台阶上很不自在,竟然在回答别人一句日常问话的时候出错了,于是就一级一级地往下挪。建好了台阶,本来应该扬眉吐气,高高兴兴地坐在高高的台阶上,父亲因为自卑竟然不能享受那一份“荣耀”。

  师:有道理。家里台阶原来很低,被人看不起,父亲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自卑心理,台阶高了,一下子难以消除这种根深蒂固的心理,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只是我想,“自卑”这个词语是个贬义色彩比较浓厚的一个词语,我们对这样一位父亲似乎不是很忍心用“自卑”来形容吧,有没有一个更恰切的词语既传达出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又能表示出对这样一位父亲的理解和尊重呢?

  生:谦虚。

  师:将“谦虚”和“自卑”组合起来怎样?(随即将“谦卑”这个词语进行板书)也许大家以前没有见过这个词,今天就让我们记住它。这个词语的意思简单来讲就是:谦虚,不自高自大,实际上它包含的意义很丰富,也很微妙,说它糅合了“谦虚”和“自卑”也许更合适。感兴趣的同学在课下多查一些资料,让自己的理解更深入一些。小说中有没有别的段落也表现了父亲谦卑这一特点?

  生:第二十一自然段。这一段为了庆贺家里盖新房,放鞭炮,父亲“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这些描写很细腻,表现了父亲的谦卑心理。

  师:找得很准确。这一段确实也很典型。同学们来齐读一下,加深对父亲的理解和体会。

  (师生齐读)

  师:本来应该将胸脯挺得高高的,父亲却反倒极其不自在了,父亲谦卑的特点明晰地展现了出来。到现在为止,我们对父亲形象的探究已经较为充分了,老师很欣慰能听到同学们这么多真知灼见。哪位同学能将刚才讨论的内容进行汇总和进一步提炼,总结一下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这是一位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愚公移山的精神的父亲,还是一位谦卑的父亲。

  老师:嗯,提炼出了父亲两个性格特点,有哪位同学还有补充?

  生:应该再加上“要强”和“淳朴、善良”这两点,另外我想更加具体、全面地说一说这位父亲的形象。

  师:好,那你说说你的想法。

  生:从立志造台阶这一点我们看出了这是一位要强、有志气的父亲;从父亲经过大半辈子的艰辛努力终于建起了九级新台阶我们看出了这是一位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愚公移山的精神的父亲;从父亲建好台阶却不好意思做到台阶上去我们看到了一位谦卑、善良、朴实的父亲。总而言之,这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父亲。

  (全班同学热烈地鼓掌)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大家的掌声也给予了他足够的肯定。同学们就是应该这样,要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总结、概括能力。现在大家看黑板。

  (教师以大括号的形式板书父亲形象:要强、有志气;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愚公移山的精神;谦卑、善良、朴实)

  师:从父亲立志造台阶,经过漫长的准备为造台阶积攒财富,我们读出了一个伟大的父亲,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己塑造的“父亲”形象有一种崇敬之情(板书:崇敬),可是细细读来,崇敬这种情感并没有贯穿本篇小说的始终,有没有哪位同学慧眼看出了小说的另一层感情色彩?

  生:在的后半部分,也就是台阶之后的段落:26——32自然段,我读出了悲伤。觉得这位父亲很可怜。

  师:对,我们在这些段落读出了另外一种情感,这种情感表达得很含蓄,却又是那么清晰地敲打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来齐读一下这些段落,体味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师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能用一两个词语说一说,从这些段落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笔下的父亲形象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简单阐释一下自己的理由。

  生:同情。父亲为了建新台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腰不行了,连水都挑不了了。

  师:似乎是这样的。

  生:怜悯。结尾的“父亲老了”让人感觉很凄凉,父亲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了,他成为了一个苍老衰颓的老头,让人心生怜悯。

  师:这两名同学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他俩要表达的意思也基本相同,“怜悯”和“同情”是一对近义词,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当我们用“同情”“怜悯”这样的词语的时候,表明自己和“同情”、“怜悯”的对象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上,这里也许换成“悲悯”更合适,“悲”:指慈悲,对人间的苦难自己仿佛也一一遭受,悯:与同情相近,但是这里的同情不是可怜,指对人间处于苦难中的人并不是轻视甚至可怜,折射出一种博大的爱。后半部分处处流露这种悲悯之情,悲悯父亲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只为了造一座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悲悯台阶造好了,父亲却花白了头发,却连一桶水都挑不了了。

  师:有人认为父亲这么做一点都不值得,甚至认为这样做表明了父亲是一个爱慕虚荣、可悲的人,你认同这种观点么?你怎样看待父亲的一生?

  生:他就是爱慕虚荣,没必要一定要通过修高台阶来提高自家的地位,可以通过别的方式。

  师:那你能否说一说比修台阶更好的方式具体是什么?

  生:……

  师:在那样的一个大环境中,父亲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似乎并无别的更好的选择。要想提高自己家的地位,就必须首先改变台阶的高度,将台阶修得更高、更气派。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村修房子的情况。每家盖新房都是努力将房顶的高度建到与周围邻居家的持平或者更高一些,由于一家家都竞相修高,我们村的房子单层的高度是城市房子层高的将近两倍。这种现象和我们家乡的风俗——房子低于周围人家的,家中的运气就会走下坡路——有内在的密切的联系。大家知道紫禁城么?

  生:知道,就是故宫,故宫里面的建筑都很雄伟。

  师: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大而至于紫禁城,处处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紫禁城中一座很重要的建筑“太和殿”采用的是“九开间”的形式,为何呢?对,“九五至尊”,这象征着皇帝拥有最高的威严;小而至于民居建筑,“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想将台阶修得更高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这让人想起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略讲并点明尊重的要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果我们批评父亲: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去获取尊重,干吗一定要“不自量力”地修台阶?其实我们如此说是在苛责父亲。

  生:老师,我明白了,也就是说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又处在那种特定的文化环境里,很难洒脱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应该对父亲多一份理解。

  师:理解得比较透彻,就是这样的。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普通人的内心如何能强大到以个人的力量抵挡世俗的力量?历史上有这样的人,但是数目很小,而极少数的敢于向世俗发起挑战的人往往是改革家、是领袖人物,并由此而名垂青史。父亲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民,这样的高度他达不到。所以我们说作者对笔下的父亲怀着很深厚的情感,一层是敬重,另外一层是悲悯(随即将这个词进行板书)。“悲悯”的情感从何而来?父亲为了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竟然花费了大半辈子的时间,这是因为父亲不够能干么?同学们看第十五自然段,一担柴值多少钱?父亲打一天柴能挣多少钱?

  生:一元一担柴。父亲起早贪黑打柴,一天只能赚一元五角。

  师:父亲其实是很能干的,之所以攒钱如此艰辛,应该归结于当时农村生产力的低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篇小说在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的同时,还有另外一层主旨:呼唤先进生产力的到来。希望不久的将来,在生产力的带动下,像父亲一样的农民能够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谦卑走向自尊,由被轻视走向被尊重。

  (稍作停顿,让同学们品味、思考)

  师:李森祥先生有没有将中国农民最本真的情感表现出来?

  生: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他塑造了这样一个动人的父亲的形象,让我们铭刻在心。

  师:说得真好!希望我们大家以后更用心地体察自己的父亲,因为我们的父亲身上也定有许多动人之处。今天的作业在大屏幕上,请大家认真记下来。

  大屏幕展示作业:

  1、《台阶》中的详略安排很有艺术性,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2、搜集一些关于“建筑的人文性”的文字、图片资料;

  3、预习《阿长与山海经》,写好三项预习作业。

  (学生记作业)

  (下课铃响起)

  师:下课!

  生:老师辛苦了!再见!

【《台阶》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台阶》教学实录12-18

《台阶》教学实录【集合7篇】05-29

《社戏》教学实录12-18

《莫高窟》教学实录03-14

颐和园教学实录03-15

《比尾巴》教学实录03-31

《白杨》教学实录03-17

天窗教学实录03-19

《故乡》教学实录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