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
故事是汉语词汇,意思是旧事、旧业、先例、典故等涵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⑩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阅读理解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尾声:
借助神话解释了人类的远古时代对大自然的困惑,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
小结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2)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含义
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正处黄河(约当今卫河)东岸附近。炎帝的后裔共工,已成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九有(即九州)黄河中游河西地区(约在今河南辉县境),在颛顼部落联盟的上流。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百姓。共工率领部落联盟修筑西岸河堤,防止水患。大水冲毁东岸河堤,殃及下流颛顼部落联盟。两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战。颛顼以共工违反天意为由蛊惑群众,共工因寡不敌众而失败,颛顼击败了共工。(实为争夺权位而战)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五帝"。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倾项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己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前边讲的儿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象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寓意:
一、社会发展与变革
从颛顼时期的社会变化可以看出,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男子在氏族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这反映了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也在发生着重大变革。
共工氏与颛顼的斗争,表面上是治土、治水方法的争论,实际上象征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理念和势力的冲突。这种冲突既是对新的发展方向的探索,也是旧有秩序与新兴力量的较量。
二、勇敢与坚持
共工氏勇敢地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计划,不惜牺牲自己去撞不周山,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这种行为体现了一种勇敢、坚强和为了理想信念不畏艰难、敢于牺牲的精神。即使不被众人理解和支持,他依然坚定地追求自己认为对天下人民有益的事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三、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
传说中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将其归之于神的存在,把自然之力形象化、人格化,创造出神话传说。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在面对未知时的探索精神。
不周山被撞后天地巨变,日月星辰和山川河川的变化,虽然是神话描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初步思考和想象。他们试图通过神话来解释自然现象,这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个阶段。
四、权力与权威
颛顼利用鬼神之说煽动部落民众,以维护自己在部族中的至高权威。这揭示了权力的运作方式以及权威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在原始社会,权力的争夺不仅是实际利益的争夺,还涉及到对民众思想的控制和引导。
五、历史的价值
尽管这些神话和传说经过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接近历史的真实。通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了解到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发展的脉络,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相关文章:
秦王怫然怒阅读练习10-01
小重山原文赏析(共14篇)02-27
游武夷山作文(共15篇)02-01
我和书的故事(共15篇)02-29
抗日英雄故事[共15篇]03-12
我和书的故事【共15篇】11-10
笔尖流出的故事共15篇04-23
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共10篇)07-13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共15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