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故事

时间:2024-03-25 17:51:38 好文 我要投稿

关于三国的故事

关于三国的故事1

  三国空城计的故事

关于三国的故事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chǎng],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

  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空城计的故事启示

  诸葛亮之所以有勇气摆下的空城计是因为他对司马懿的了解,司马懿是个生性多疑的人,所以他大开城门让司马懿犹疑不决,有城却不敢攻。这个故事给我们启示:1.打败自己的人,往往是自己。2.要实事求是的进行调查研究,搞不好调查研究,就意味着决策失误。 3.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虚假的表象所蒙骗。4.遇到困境,要冷静对待。车到山前必有路,不要灰心丧气。5.有时统帅会起到不同的作用,一个细节,一个人也能影响大局。6.谨慎过头,代表胆怯,勇往直前、胆大心细——才是真正克敌制胜的法宝。

关于三国的故事2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o)为帝。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lěi),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大。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谋略过人。司马昭刚刚坐上大的宝座,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讨伐,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诈,他认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武器的护卫前呼后拥,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对司马昭大权独揽,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平日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出事先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独揽,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头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讨伐如果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患更大。还请陛下慎重考虑,从长计议!

  曹髦激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还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清楚地知道曹髦根本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以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刻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密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遇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难道想杀君谋反不成

  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胆小的甚至想转身逃跑。贾充见这情形,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平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难道不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吗

  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还是绑起来

  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曹髦大声说: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当场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他马上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非常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天下人会怎样看我呢

  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谢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

  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盘算着这事如何处置才好。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下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轻易地掩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关于三国的故事3

  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是诸葛亮的哥哥。东汉末避乱江东,后来做了孙权的大臣,曾官至绥南将军,左将军,封宛陵侯。孙权称帝后,曾任大将军。他的脸长得很长,活像一副驴脸。他虽然其貌不扬,但为人谨慎诚恳,很受孙权信任。

  诸葛恪,字元逊,生于建安八年(203年),是诸葛瑾的`长子。他出身于名门家族,父亲是吴国开国元勋,叔父诸葛亮为蜀国名相,族叔诸葛诞为魏国名臣,他就在这样一个家庭中长大的。诸葛恪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才思敏捷。他在少年时期,就才华横溢,很有名气了。

  有一次孙权宴会群臣,趁酒酣耳热之时,兴致勃勃,让人把一头驴牵至庭院。众人一看,驴脖子上挂着写有“诸葛子瑜”的牌子。诸葛瑾感到有些受辱,但因是孙权所为,又不好发怒,一时无措,把脸拉得更长了,很不自在。少年诸葛恪看到这样的恶作剧,敏感地立即跪到孙权面前,请求孙权允许他在“诸葛子瑜”牌子下添写两个字。

  孙权应允,命人端来笔墨,诸葛洛立即在牌子上添了“之驴”二字,这样就成了“诸葛子瑜之驴”了。群臣看后,无不惊奇,都赞美诸葛恪的才华。孙权为褒奖他,便将这头驴赐给诸葛恪。

  过了一段时间,孙权见了诸葛恪,问道:“你父亲和叔父谁更贤明?”孙权所说的叔父是指诸葛亮。诸葛恪敏锐地感到是孙权又在考验他,便毫不迟疑地答道:“我父亲更贤明。”孙权问:“为什么?”诸葛恪坦然相对说:“我父亲知道该侍奉谁,而叔父却不知道,当然是父亲更贤明。”孙权听后,哈哈大笑起来。

  孙权对诸葛恪很偏爱,有一次举行宴会,孙权特让诸葛恪行酒,他走到老臣张昭面前,首先给他斟酒。张昭因在家已经喝过酒,面色发红,不肯再饮,说:“这不符合养老的礼仪。”孙权插话说:“你能说得张公理屈辞穷,才能让他饮酒。”

  诸葛恪难为张昭说:“过去姜子牙年且九十,尚能执饿打仗,还未告老。现在打仗之事将军在后面,饮酒之事应该在前面,这怎么不符合养老的礼仪呢?”张昭无言可对,立即将酒一饮而尽。孙权见他难倒老将张昭十分高兴,宴会也热烈起来。

  有一次,蜀国使臣来到吴国,群臣都参加了会见。孙权指着诸葛恪对蜀国使臣说:“这是诸葛恪,平时雅好骑马,你回去后告诉诸葛丞相,让他送些好马来。”诸葛恪听后,立即向孙权下跪,表示谢恩。孙权说:“马还没有送到,你谢什么?”诸葛恪巧妙地回答说:“蜀地是陛下在外面的马厩,今日陛下有恩下诏,马必然会送到,怎敢不谢恩呢?”孙权听他回答得极妙,心里十分高兴。

  有一次诸葛恪与太子孙登争执起来,太子骂道:“元逊可吃马屎。”诸葛恪回骂道:“愿太子吃鸡蛋。”孙权在旁听了二人的争吵,便间诸葛恪:“他叫你吃马粪,你却叫他吃鸡蛋,这是何故?”诸葛恪笑着说道:“因为它们都是从一个地方出来的。”孙权听后,禁不住大笑起来。

  诸葛恪的聪明才智崭露头角,才华焕发,孙权就喜欢上了这位少年。他对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说:“蓝田(今陕西蓝田县)生玉,真是名不虚传啊!”孙权对诸葛恪寄予很大的期望。

  据悉嘉禾元年(222年),诸葛恪二十岁便被孙权任命为骑都尉(皇帝亲近侍从宫员),后又提拔为太子中庶子(侍从太子,奏事、谏议等),和太子孙登一起讲论道艺,成为太子的知心好友。

关于三国的故事4

  一、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历史故事演讲比赛、历史故事表演赛、历史人物辩论会等形式,调动学生阅读史籍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形式,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力,使原本平面的、干瘪的、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立体、充盈、具体起来,把知识传播、智能培养、思想教育和文化娱乐融为一体。

  1.通过对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2.通过讲述表演,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3.通过擂台赛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形式,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畏对手、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的形式参赛,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以及整体协作能力。

  2.要求学生对所讲故事提出、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国历史故事的搜集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时期的著名人物,以及他们在那动荡的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计谋、胆识和思想,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与不朽。以史鉴今,从古人优秀的品质中吸取营养,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同时教给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评论历史人物,尽量做到全面严谨、公正客观。

  二、教学重点

  组织指导学生课下准备。

  三、教学难点

  课堂秩序的维护,课堂气氛的营造。

  方案一演说式故事会

  活动准备

  一、学生搜集故事。

  1.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从长辈或民间说唱艺人那里搜集故事素材。

  2.编写故事演讲稿,熟悉故事内容,使用普通话,要声情并茂,用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二、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1.在黑板上画一些三国时期的特征性的图案,如画一尊象征“三国鼎立”的三足鼎,写上本期话题:“故事会”或“故事擂台赛”等字眼。

  2.张贴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画像、故事图景,如“三顾茅庐”、“单刀赴会”等。

  3.准备一两盘古筝、古琴类的经典磁带,让古典音乐行云流水般的在教室里静静流淌。

  三、参赛规则

  1.六人组成一个小组,自由组合,通力合作。

  2.先在小组讲,然后由小组擂主参加班级擂台赛,得主既代表个人又代表本组。

  四、评分标准

  1.选材符合要求,只能是三国时期的人和事。内容故事性强,可以充实故事内容,发挥想象力,但不能不符合事理与历史。

  2.讲述时语言活泼、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观点鲜明,有自己独立看法和见解。

  4.各小组选出一个人当评委,评比时要客观公正。评委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

  五、从学生中挑选一位合适的人选担任主持人。

  开始挑战

  一、主持人宣布擂台赛开始,介绍这项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比赛规则。

  目的: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熟悉三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展示同学们的智慧与才华,表现出我们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举行三国故事演讲比赛。

  规则:

  1.所演讲的故事必须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关,故事内容健康、通俗。

  2.要求使用普通话,语言形象生动、表现力强,富有感染力,有自己的看法。

  3.时间5分钟左右。

  二、各小组擂主登台讲演。

  6个小组抽签决定上台顺序,由各小组的擂主依次讲演。

  三、让学生评委对参赛者的表现做出评价。教师总结,选出总擂主。

  注意:在评价时要客观公正全面,对参赛者的勇气要予以表扬,对台下默默无闻的幕后策划者要予以充分的肯定,肯定他们的协作能力与合作精神,让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渗透。

  方案二角色表演式故事会

  活动准备

  一、寻寻觅觅

  1.学生自由组合,从课文、参考书、课外资料中找出一则自己喜欢的故事,加工成剧本。

  2.根据剧本分角色,研究各自角色的性格、心理,熟悉其在剧本中的语言、行为。

  3.寻找或设计一些简单的三国服饰,制作一些象征性的表演道具等,比如孔明的“羽扇纶巾”、关公的“青龙偃月大刀”等。

  二、比比评评

  与自己小组成员首先展开竞争,看谁的剧本编得好,看谁的.演技好,选出自己组的最强档的组合,参与全班擂台赛。

  开始挑战

  各小组代表在全班擂台赛上表演自己组的参赛作品。

  评委发言

  根据剧本编写质量、演员表演水平、各小组的秩序情况,依次选出最佳编剧组、最佳演员等。

  大家参与、群众发言

  把机会留给观众,让台下的同学发言,对整个表演过程作一个全面的评价,并给出建议,主持人可适时地插入一些问题。如:

  1.你觉得我们的比赛怎样?为什么?

  2.这则故事流传至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

  肯定学生的表演,赞赏学生的参与和协作,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品味成功的喜悦。

  方案三“我说三国人物”辩论会

  活动准备

  一、查查找找

  1.布置学生寻找一位搭档,两人合作查找感兴趣的三国历史人物资料,可以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借鉴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但必须符合史实。

  2.根据所查资料评论该三国历史人物,注意全面详实、合情合理,两人共识。

  3.尽量找到该人物的图像资料,备用。

  二、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1.在黑板上写上本期话题:“我说三国人物”辩论会等字眼。

  2.准备一盘《三国演义》的CD。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引出本期话题。

  教师导语:俗话说:“理不辩不明,话不说不清”,今天举行这个辩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对自己感兴趣的三国历史人物尽情评论,但要注意有理有据,尊重历史真相。在一位同学发言的时候,搭档可予以补充,其他同学可随时举手提出不同意见,多方辩论,讨论越热烈越说明同学们真的动了脑筋。

  二、学生代表发言,辩论开始。

  两个搭档推举一位发言,另一位运用多媒体展示该人物的影象资料,以使全体同学都对此人物有一个感性认识。

  学生辩论时,除非出现过激言论,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论点即使有失偏颇,只要言之有据,也要予以肯定,相信在这中间会有不少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升华。

  三、教师小结,结束辩论会。

  通过这一节课的辩论,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三国中这些历史人物,像歌词中所唱“眼前浮现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透过三国纷争喧嚣的烟尘,我们也看到了乱世中人性的光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团结协作、赵云“当阳长阪坡拼死护幼主”的义薄云天、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大公无私、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主”的忠心耿耿、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从容睿智等等。当然这些人物并不像电影、电视里描写的得那样完美,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公正地评判他们,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使我们中华民族历久弥新、源源流长。

  思想教育

  1.学习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为国尽忠的优秀品质,军事指挥中的大智大勇、泰然自若,又要意识到他用人方面的失误,比如重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马谡以造成“失街亭”等;看到曹操的大奸大恶,也要意识到他力图统一全国的积极意义,他虽非三国中人物,但却是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的关键人物之一。总之,教育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要全面,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两方面分析。

  2.从三国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身上汲取营养,丰富同学们的人生阅历,学习他们的智慧、机敏、凛然正气。

  教学随笔

  这节活动课有它的优点:

  1.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可操作性强。

  2.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选择,查自己感兴趣的人,说自己想说的话,焦点比较集中在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周瑜、陆逊等人身上,也会有学生查找稍冷僻的人,比如蒋干、鲁肃、刘禅、姜维等,开阔了全体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由于限定必须有史实支持自己的论点,培养了学生尊重历史、公正严谨的治学态度。

  缺点:

  由于并不限定历史人物,有时会出现人物多而散的现象,不利于深入评论,这时需要教师稍作点拨。

  参考人物和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青梅煮酒论英雄》、《衣带里的密诏》。

  诸葛亮:《诸葛亮隆中对策》、《赤壁之战》、六出祁山、草船借箭、失街亭、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出师表、五丈原、缓兵之计。

  陆逊:《陆逊火烧连营》。

  刘禅:《乐不思蜀》。

  曹操:《捉放曹》、《官渡之战》、《割须断袍》、《青梅煮酒论英雄》。

  邓艾:《邓艾偷渡剑阁》。

  司马昭:《司马昭的野心》。

  曹植:《曹植七步成诗》。

  吕蒙:《吕蒙白衣渡江》。

  关羽:《关公刮骨疗伤》、桃园三结义、大意失荆州、“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

  周瑜:草船借箭、赤壁大战、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

  赵云:“虎威将军”、“赵云截江夺阿斗”、“长坂坡之战”、“步步为营”。

  张飞:“蜀汉五虎大将”、“义释彦颜”、“长坂桥吓退曹军”。

关于三国的故事5

  三英战吕布

  曹操大军征吴,准备一举吞灭江东。诸葛亮说服东吴群臣,孙、刘联合抗曹。周瑜利用曹操说客蒋干,行使反间计,又让黄盖用苦肉计诈降,乘风放火,烧尽曹军船只。

  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曹操弃军退走,沿路又被孙、刘两军袭击,八十三万大军只剩下几百人马。周瑜和诸葛亮运用计谋,以劣势兵力击败了优势曹军,取得空前的大捷。

  周瑜问孔明为什么笑,诸葛亮说∶“我笑鲁肃不识时务。我有一个办法,只要两个人,便能教曹操百万大军撤走。”又说∶“曹操筑铜雀台,早想得到东吴的两个绝色美人大乔、小乔。只须将此二女送去,曹操必然退兵。”周瑜大怒,骂道“曹操老贼,欺人太甚!”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

关于三国的故事6

  兵贵神速

  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魏志.郭嘉传》。东汉末年,混居在辽西、辽东、右北平(今辽宁)三个郡的乌桓(古代北方一支少数民族)经常进犯中原,烧杀掠夺,危及当地百妖生活和社会稳定。公元207年,汉丞相曹操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北征三郡乌桓,以彻底根除北方的隐患。

  由于此番出征,曹操的'人马和粮草辎重太多,行军速度太慢,走了一个月,才到达易城(今河北雄县)。军师郭嘉见此情况非常着急,就对曹操说:"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我们应该赶紧把大量沉重繁杂的物资和行李卸掉,派出轻骑兵日夜兼程前进,这样才能趁敌不备取得胜利。"曹操采用了他的意见,亲自带领几千名精兵良将轻装北进,终于出其不意地消灭了三郡乌桓。

  现通常用此典故说明打伏用兵贵在行动要特别迅速。

关于三国的故事7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曹操烧毁通敌证据(写给袁绍的信)

  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的证据,这是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一个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把那些二心的,把那些动摇份子都给我揪出来,而曹操没有。曹操发现这些一堆书信,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烧毁,曹操做得很漂亮,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问曹操,为什么把这么重要的证据都毁掉了,因为曹操很清楚,他是以弱胜强,老实说,自己心里都没底,何况大家呢,这勾结袁绍又不是一个二个,三个五个,可能是几十个,上百个,这都清算不过来,何必要清算呢,这个人情,曹操做得很好,曹操当着全部人的面把这些证明全部烧毁,让大家放心,跟着曹某,只要衷诚,以前的事我不知道。

  望梅止渴

  三国的时候,魏国的国君曹操,他年轻的时候,就非常的聪明。有一次,天气非常地热,他带领几十万的大军经过一片大原野,士兵们从早上走到下午,肚子都没有吃过一点东西、喝过一口水。其中一个士兵实在受不了:“我们如果再没有水喝,一定会死掉的。”“对呀!对呀!我也快渴死了!我们不要再走了啦!”士兵一个接着一个开始埋怨起来。曹操看到大家因为口渴都不愿意再走,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觉得口不渴呢?忽然,他想到一个办法,曹操指着很远很远的一片山林,大声的对士兵说:“喂!弟兄们,赶快起来喔!前面是一座梅子林,树上结了好多好多酸溜溜的梅子。我们只要走过这一片大原野,就有梅子可以吃喽。”士兵们一听到前面有酸酸的'梅子可以吃,嘴里面不知不觉就产生许多唾液出来,感觉比较不那么渴了:“哇!有梅子可以吃,那我们赶快走吧!”大家一下子都有精神了,曹操也就顺利的带领大军继续向前走。

  从此以后大家就用“望梅止渴”来表示一个人用想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就像士兵们想到梅子就觉得口不渴了一样。

  青梅煮酒

  刘备被曹操所控制,只好在后院种菜,掩人耳目。

  一日,曹操派人来请刘备,去喝酒。刘备不敢不从。

  二人走到一个亭子里,坐,饮酒畅谈。(亭子在花园里,四周种着青梅)

  席间,曹操问刘备天下谁是英雄?刘备答了很多人的名字,包括当时雄霸四州的袁绍,以及孙策,袁术等人。

  曹操只是摇头。

  最后,刘备只得问曹操认为谁是英雄。

  曹操说了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其中的是使君指的是刘备。

  割发代首

  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对照《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曹操败走华容道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的重点篇章。小说写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小说又写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多亏徐晃、张郃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加之曹军几经打击,此时已无力再战,无奈,曹操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关于三国的故事8

  孙权应诸葛亮之约,出兵进攻曹操空虚的东部防线。合淝守将张辽向曹操告急,于是曹操尽撤西部大军,来救合淝,与孙权接战。孙权为挫曹军锐气,决定趁其远道而来又立足未稳之际,率先进攻。部将凌统主动求战,于是带三千人奔向曹营。与曹军先锋大将张辽交锋

  孙权应诸葛亮之约,出兵进攻曹操空虚的东部防线。合淝守将张辽向曹操告急,于是曹操尽撤西部大军,来救合淝,与孙权接战。

  孙权为挫曹军锐气,决定趁其远道而来又立足未稳之际,率先进攻。部将凌统主动求战,于是带三千人奔向曹营。与曹军先锋大将张辽交锋,走马奋战五十多个回合,不分胜负。孙权恐怕凌统有闪失,才让吕蒙接应他归回本阵。这一仗虽没分胜负,但对曹军也起了一定的震慑作用:吴将亦相当骁勇!

  甘宁见凌统出了风头,就要求孙权,让他当天夜里只带一百名战士奔袭曹营:要是损失了一个人、一匹马,也不算成功!

  孙权赞赏他的勇气,就同意了。

  甘宁作战前动员:今天夜里,咱们奉命偷袭魏营。请大家和我一起满饮一杯酒,然后努力向前!

  那一百名战士听到后,面面相觑。

  甘宁见状,拔剑在手,怒喝:我作为大将,还不惜生命,你们还有什么迟疑的.

  战士们见甘宁变了脸,都起身行礼:愿出死力,跟您一起去。

  饱食之后,夜半三更时分,甘宁让每个士兵头盔上插一根白鹅翎,作为吴兵记号,然后披甲上马,大喊一声,杀入曹营。

  夜黑,声杂,曹兵惊慌之际,辨不出对方来了多少兵马,结果奔跑进退之间,自相扰乱,十分狼狈。

  甘宁趁乱,率百名战士在曹营中纵横疾驰,碰到人就杀。又迅速从南营门杀出来,也没遇到什么阻拦。

  曹操恐怕对方是故意引诱自己追赶,为防中吴军埋伏,也就没敢追击。

  于是甘宁偷袭成功,一百名战士没一个受伤。回到吴军时,命令这一百人击鼓奏乐,欢呼万岁。孙权亲自出门迎接,赏赐众多。一时,甘宁声名大振。

  这一计谋是出其不意的应用。出其不意就是出乎敌人意料,就是敌人想都没有想到,所以能保证出师大捷。要想成功,打破俗套、一反常规并出乎常人预料,有新奇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何况创新更是军事家最重要的素质。

关于三国的故事9

  司马昭欲派钟会领兵伐蜀,邵悌求见,说:派钟会引兵10万攻伐西蜀,我认为不妥。钟会单身远出,无人节制,必谋不轨。不如另派别人相代。司马昭笑着说:这点我怎么会不知道呢西蜀作乱天下,使百姓不得安宁,现在讨伐可谓易如翻掌,但众人都说蜀不可伐。人如果其心中犹豫怯懦,便会智勇皆无。智勇皆无的人派去出征,不过是给敌人添几个俘虏罢了。只有钟会与我意见相同,认为西蜀可灭。他智勇双全,这次派他前去,必能灭蜀。灭蜀之后,他如真象你所说的那样图谋不轨,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你想,西蜀之将新遭败军亡国之祸,心胆皆破,不足以言勇,故不敢参与阴谋;而魏国将士思念故乡,也必不肯与之同流合污。钟会如果作乱,只会自灭宗族而巳,你不必忧虑,也不要让别人知道你的担心。吁是派钟会领兵伐蜀去了。

  后来,钟会密告邓艾不孰,司马昭将要领兵西进,邵悌又说:钟会统兵五、六倍于邓艾,足以制住邓艾。所以,你命令钟会捉拿邓艾就是了,何必亲自前往呢司马昭说:你忘了前时所说的话了吗怎么又劝我不要西行了呢钟会确是心有反意,但即便如此,我们的话还是不要说出去。我要以信义待人,只要钟会不先负我,我就不能使他先生自疑之心。我这次西行,一到长安,事情肯定便会结束了。

  果然,司马昭兵到长安时,钟会已被杀死了。原来,司马晤早在钟会身边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古人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司马昭却正好相反,凝面用之,然后再设计杀掉。但这也是迫不得巳的.办法,因为除了钟会,恐怕再无别人能完成灭蜀的大任了。

关于三国的故事10

  三国时在领导众将方面最有才能的大约是曹操。他手下谋士云集,战将林立,但曹操能择人任势,调度得当。张辽、李典、乐进三将守合淝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曹操卓越的领导艺术。

  张辽、李典,乐进素日不睦,但曹操却派他们三人共守合淝。当时,孙权拿下皖城之后,便乘势直逼合淝。而张、李、乐三人意见不一,进退难定,形势异常紧张。就在此时,曹操忽然派人送来一个木匣,上面写着贼来乃发四字,在密匣的来书中,曹操对合淝的防御作战作了具体的安排,指出:如果孙权兵至,张,李二二出战,乐守城。三人看后,决定对敌作战。张辽提出自己亲自出击,决一死战,表现出豪迈的气概、宽广的胸怀。李典起初沉默,但后来终于被张辽的行为所感动,表示愿意听从指挥,放弃旧怨。乐进本是个模棱两可的角色,有些怯战,这时也决定守住城池。三个素皆不睦的人变成了团结对敌的伙伴,并最终取得了合淝保卫战的胜利。

  曹操的领导艺术首先在于他熟悉们的个性;其次他能够使三个素皆不睦、个性不同的`人互相补充,充分发挥战斗力,表现了一种高超的威严与才干。

  领导部下,不一定在堂前说教,也可以制人才在千里之外,这就需要智慧与威信了。同时,让几个不同性格的人去做一件事,有时胜过清一色的人选。因为他们可以取长补短,异中求同,使军事决策更科学。

  张辽等人是将帅之才,而曹操是领导他们的更高层次的统治者,正如刘邦所说,是将将(领导大将)之才。这样的人更需要知人善任,不可有丝毫差错。

关于三国的故事11

  刮目相看出自三国东吴軍师鲁肃之口。

  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軍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读越起劲。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軍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议,吕将軍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

  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席上,吕蒙问:軍师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当,水来土淹,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战略应该早定,决不能仓促从事啊!并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鲁肃听了,非常折服,并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关于三国的故事12

  妄自菲薄的.故事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但被诸葛亮驳斥。之后,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关于三国的故事13

  刘皇叔一生奔波流离,兢兢业业,口口声声为天下百姓着想,可是到头来,不但没有恢复汉室,到了他儿子阿斗手里,整个蜀国都被魏国干掉了。

  想一想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从此生死相随,出生入死一起去打天下。到头来却只能偏安西南一隅,壮志未酬,英雄惆怅。大家读史读到这里,是不是也为他们哥几个觉得遗憾?按说刘备集团的实力并不差,甚至可以说是强悍。以谋臣来说,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

  当时有一句话:“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运气真是爆棚,把卧龙凤雏都收归在帐下。可是,遗憾的是,凤雏庞统在入川作战中中箭而亡,当时才三十六岁。想一想,如果凤雏不死,以后肯定还能大有作为。诸葛亮就更不用说了,还没出山,就向刘备阐明了三分天下的大计。后来更是联合孙权抵抗住曹操的凌厉攻势,从此反败为胜,帮刘备站稳脚跟。诸葛亮作为谋臣中的顶尖人才,千百年来已经成为智慧的化身。

  从武将来论。刘备手下著名的大将可是不少。一起结拜的关羽、张飞就不用多说了吧。关羽号称武圣人,死后被人祭拜千年。他一生简直是忠孝节义的化身,是道德的典范。不仅如此,青龙偃月刀更是使得出神入化。关云长刮骨疗毒、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只关羽一人,就是一个神话了。

  张飞虽然鲁莽了点,可是勇猛非常啊。长坂坡一声大吼,吓得追击的曹军屁滚尿流。在后来与魏国大将张郃的战斗中,更是勇不可挡,将张郃打得丢盔弃甲,仅剩十余人狼狈而逃。另一员猛将就是赵子龙了。赵子龙最出名的故事,莫过于长坂坡之战单骑救主了。他一杆银枪,杀进杀出,最终找到阿斗,为蜀汉事业留下了接班人。而且赵子龙一生基本没打什么败仗。既不像关羽一样骄傲自大,又不像张飞一样鲁莽粗鲁。在不少人看来,赵子龙简直就是完美的化身。

  老将黄忠同样不逊色。定军山之战,黄忠突袭夏侯渊,斩杀了曹操阵营中的这员猛将。老黄忠从此让人刮目相看。在蜀国中后期的舞台上,他屡屡扮演重要角色。马超就更不用说了。他白袍银甲,帅得一塌糊涂。武艺与关羽不相上下。不仅如此,他整个家族在西北一带实力不可小觑,曹操屡次为之头痛。

  按说拥有这么对谋臣武将,刘备的创业应该一帆风顺才是。可是,事实是,刘备虽然叫得响,但在魏蜀吴三国中,却一直处下风。他最拿手的吆喝就是骂曹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但打仗是要拼实力的,骂得再响也没用。刘备派诸葛亮去游说孙权,弱弱联合,共抗强魏。刘皇叔一生的志向就是杀了曹阿瞒,统一天下,恢复汉室。可是,他不但没成功,到他儿子阿斗手里,连他以前积攒的家业也全丢掉了。

  为什么如此呢?在我看来,除了地缘的原因之外,在用人上刘备不如曹操是一大原因。刘备的家业从何而来?来自桃园三结义。当然,真正的历史上,他和关羽张飞也可能没结义,但不管如何,他们三人是不同寻常的好基友无法否认。连赵云这么忠心的常胜将军都打不进他们的小圈子。如果这是江湖,那一定可歌可泣。

  可是刘皇叔,你别忘记自己的身份啊,你可是要打天下的。你们哥几个整天形影不离大哥二弟三弟的',叫得亲热的不得了,可是别人怎么想?如果我当时在刘备手下,看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超越关羽张飞,我就多半投曹操去了。所以,刘关张的感情虽然仗义。但却不利于蜀汉集团对人才的吸引。打天下就是要不拘一格用才人,要建立起激励机制,要公正、平等,可是,他刘备呢?对关羽对张飞那一向是另眼相待。这种情况下,你说其他人反观曹操,他就不一样了。这家伙做事一向只看后果不看过程。他的一望,绝不亚于刘玄德三顾茅庐。

  官渡之战时,他听说许攸来投奔他,光着脚就跑去迎接了。为了得到徐庶,把徐庶的母亲俘虏过来,害得本已投奔刘备的徐庶不得不投奔曹操。曹操用人,敢于挑战。只要有才,不管是还是富二代,他一样能用。这就非刘备所能比了。当时曹操帐下,谋臣有郭嘉、荀彧、司马懿,而且前面的死掉后面的能接上,不像刘备的手下,到后期只能廖化作先锋了。

  曹操手下武将出色的也层出不穷,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乐进、张郃、于禁、徐晃、典韦、许褚,一个个都不简单。曹操手下大将这么多,与他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用人方针绝对分不开。三国故事中,也许我们对刘备一方感情更深些,对刘关张的故事也更熟悉些。但真要论厉害,那还是曹阿瞒。

关于三国的故事14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軍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軍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軍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軍,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軍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軍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軍。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軍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軍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軍。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軍,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赵軍。

  在全軍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领軍到达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軍,经过九天激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关于三国的故事15

  诸葛亮激将说孙权

  曹操征服荆州,刘蔷慌忙逃奔夏口。诸葛亮看到事情危急,便去东吴求救于孙权。

  当时,孙权兵聚柴桑,对曹操的进兵是战是降一直犹豫 不决,想观望曹刘的胜败之后再作决定;诸葛亮见到孙权说:“天下犬乱未已,将军您起兵据有江东,刘备亦在汉南收拾民众,与曹操共争天下,逐鹿中原。现在, 曹操巳基本平复北方之乱,遂而甫下破了荆州,威震四海。致使刘备英雄无用武之地,逃遁奔命。将军您当此紧急关头应该慎重从事,量力而行。如果您认为吴越之 众足以与曹操的中原抗衡,不如早与曹操断绝,布兵相拒,如果您认为不能与曹操相抗,何不弃甲罢兵,归降曹操呢?现在,您外表上说服从曹操,内心中却在犹豫 不决,事情危急而不果断,恐怕大祸即将临头了。”孙权说,“按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归降曹操呢?”诸葛亮知道孙权本不想投降,而恐战而不胜失去江东,便以 激将法对孙权说:“田横是齐国的壮士,他都能够守义而不降受辱,何况刘备是皇室后裔呢?刘备英才盖世,众人仰慕,贤人智士之归依他,犹如百川之人大海。如 果他的大事不济,只能说是天意使然了,他怎么能够归降曹操呢?”激将法果然奏效,孙权听后愤然说:“我誓不能以东吴之地,10万之众受制于人,与曹操相战 这就决定了。”虽然如此,孙权心中仍存疑虑,他说:“刘备新败之后,能否渡过此次大难呢?”诸葛亮看到孙权大计已定,便趁热打铁说,“刘备虽然新遭长阪之 败,但战士归还者及关羽所率的水军仍不下万人,荆州刘琦的江夏士兵也不下万人。曹操的士兵远来疲惫,听说追刘备时,一日一夜行军300余里,这就是所谓的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是兵法上的大忌。而且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附于曹操,不过是迫于兵威,不是真正的心服。所以,如果您能派猛将领兵数万 与刘备协同作战,击败曹操是必然之事。曹军失败必然北还,如此则荆州与东吴的势力强大起来,天下鼎足三分的'格局便形成了。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希望将军您 早下决心。”诸葛亮一番激将法后再以明确的分析安慰孙权,使孙权听后大为高兴,因为战胜曹操,自己的东吴便无累卵之危了。他立即派遣周瑜、程普、鲁肃等人 领兵3万,与刘备并力而战曹军,果然大败曹军于赤壁。

  刘备新败之后穷困不堪,只好求救于孙权。孙权正在狐疑,如按一般的办法求救,孙权害怕曹军的气势,未必敢作出出兵的决定,而诸葛亮以激将法游说孙权,激起孙权的豪气胆略;正是他的手段高明所在。

【三国的故事】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故事03-25

关于三国的小故事03-25

三国演义 经典故事03-12

三国演义曹操的故事03-25

关于三国的故事15篇(合集)03-25

关于三国的小故事【大全6篇】03-25

三国演义 经典故事必备(15篇)03-12

三国情作文08-16

忆三国作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