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染指于鼎的典故主人公是谁
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四年》和《史记郑世家》等史书记载,典故是这样的郑灵公元年(前605年),楚人向郑灵公进献了一只鼋(淡水鳖中体形最大的一种)。这天,郑国大夫公子宋和子家正一道去朝见郑灵公。
路上,公子宋的食指抖动了起来,他边让子家看自己抖动的食指边说,我的食指一旦动起来,定能尝到新奇的美味!进得宫来,还真看见有宰夫正在宰杀鼋,公子宋得意地说了声果然,与子家相视而笑。
子家将信将疑。两人进宫,发现厨子正在把一只已经煮熟了的甲鱼切成块儿。这只甲鱼特别大,是一个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见这只甲鱼很大,可以分给好多人吃,决定把它分赐给大夫们尝尝、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翘了翘大拇指。公子宋笑着晃起了脑袋。郑灵公见这两人这么没规矩,不禁皱了皱眉头,问你们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刚才宫门外的情况讲了一遍,郑灵公听了,含含糊糊地说了句喔,真有这么灵验便不再说什么。
及至鼋羹熬好,郑灵公召集公卿大夫,将鼋羹分赐给各位品尝。
公子宋也在被召集的公卿大夫之列,但郑灵公唯独没有将鼋羹赐给他。显然,郑灵公是在存心戏弄一下这位喜欢卖弄、未卜先知的公子哥,以嘲笑公子宋食指抖动的占卜之术。
看着大家津津有味地吃着鼋羹,公子宋窘迫不堪,怒不可遏。他走到熬鼋羹的鼎前,伸手用手指蘸着鼋羹,放在嘴中吸吮着,拂袖而去。眼见公子宋如此不知趣,对自己蔑视无礼,郑灵公暗下决心,非杀掉公子宋不可。
谁知公子宋却抢先找到子家,密谋杀死郑灵公。子家不答应,说,就是牲畜老了,也不能轻易杀掉,何况国君呢。于是,公子宋反过来诬陷子家,子家惧而从之。这年夏天,郑灵公被杀,公子宋以此报了未赐鼋羹之仇。
郑灵公因食鼋羹的小事与大夫公子宋斗气,最后被杀身亡。子家不能及时制止公子宋的弑君之举,仁而不武,背上弑君恶名。
后来,此事被浓缩为成语染指于鼎,告诫后人不可随意沾取非分利益。虽舌尖之欲,放纵它,也会酿就杀身之祸!
染指于鼎的典故今文翻译
公子归生字子家,公子宋字子公,二人皆郑国贵戚之卿。有一天,公子宋和子家去见郑灵公。将进宫门公子宋忽然停住脚步,抬起右手,笑眯眯地对子家说: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着公子宋的手,只见他的食指一动一动的,不禁摇了摇头,也伸出自己的右手,动了动食指,说:这谁不会!公子宋哈哈大笑,说:你以为是我让食指抖动的吗
不!这是它自己在动。不信你再仔细看看!子家认真地观察了一会儿,再动了动自己的食指。果然,公子宋的食指的抖动与自己食指抖动的状态不一样。公子宋得意地晃着脑袋说:看样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我们哪!以往每当我这食指动起来以后,总能尝到新奇的美味!
子家将信将疑。两人进宫,发现厨子正在把一只已经煮熟了的甲鱼切成块儿。这只甲鱼特别大,是一个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见这只甲鱼很大,可以分给好多人吃,决定把它分赐给大夫们尝尝、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翘了翘大拇指。公子宋笑着晃起了脑袋。郑灵公见这两人这么没规矩,不禁皱了皱眉头,问:你们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刚才宫门外的情况讲了一遍,郑灵公听了,含含糊糊地说了句:喔,真有这么灵验便不再说什么。
过了一会儿,大夫们到齐了。那只已经切成块儿的大甲鱼入在鼎(当时用来煮食物的青铜炊具)内由厨子装进盆子,先给郑灵公,然后给各位大夫。郑灵公先尝了一口,称赞道:味道不错!命人赐鼋羹一鼎,象著一双,自下席派起,至于上席。恰到第一第二席,止剩得一鼎。而都没分到甲鱼。灵公说:赐子家。宰夫将羹致归生之前。到了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但是,公子宋却呆呆地坐着。原来,他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没有。
公子宋窘迫不堪,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看着郑灵公,郑灵公正吃得很香,一边和大夫们说笑,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他又看看子家,见子家也吃得起劲,一边还朝他扮鬼脸。公子宋再也忍不住了,忽地站起来,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头往里蘸了一下,尝了尝味道,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灵公因此大怒,后来酿成一场内乱。
染指于鼎的典故成语解释
发音:rǎn zhǐ y dǐng
释义: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染指于鼎的典故主人公是谁】相关文章:
南辕北辙典故03-09
围魏救赵的典故03-09
暗度陈仓的典故03-04
江郎才尽的典故03-04
塞翁失马的典故03-06
赵州桥的典故03-05
指鹿为马的典故12-19
人琴俱亡的典故05-07
煮豆燃萁典故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