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课后反思

时间:2024-03-11 15:45: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正方形》课后反思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正方形》课后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方形》课后反思

《正方形》课后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反思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及反馈情况,本节课基本上是遵照这一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其中有可取的一部分,同时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一、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目标定位明确

  在研究这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是仅仅让学生知道公式后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巩固知识相应的知识点,还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显然对于学生来说如果直接告诉了他们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公式,做起相应的习题肯定是没问题的,而且正确率应该也会很高。但是此刻学生学到的知识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数学,是一个死的知识,同时也没了数学味。但是数学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他们去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去获取新知,积累数学研究学习的方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后续的学习进行迁移做好准备。对小学阶段来说无疑数学思想的形成、数学方法的掌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是我首先确定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同时在授课时我也一直在遵循这一教学目标进行授课题目。主要环节包括:带着疑问进行自由摆、观察猜想、再次操作验证、交流、推理迁移等学生活动展开教学。这样,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学设计层次分明

  在确定了主要教学目标后,我对教材内容进行的再加工,把整个教学环节分成四大部分:质疑导入、操作验证(自由摆和指定摆)、归纳推理、巩固练习。其中指定摆环节,为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数学模型,从摆满到只摆好一行

  一列、到最后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这样带有层次的设计,不光有利于学生将长方形面积公式从具体摆中抽象出来,而且也有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练习设计环节我也注重将学生的认识逐步提升,从基础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发展性练习,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进一步深化。同时注重周长与面积的沟通与联系,让学生在比较中更深地认识了面积和周长。

  (三)重视合作、正确利用迁移,促进新知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我在这堂课中,运用了两次合作,一次迁移。第一次合作是在拼各种长方形来进行猜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第二次是在对实验形成的表格进行的`小组讨论,讨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是不是正确时开展的。迁移主要用在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让学生在会争议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验证。这样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进行合理的猜想,从而为新知的形成创立了条件。

  (四)抓住随机生成

  课堂上是师生进行思维碰撞的过程,同时课堂上又是瞬息万变,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本节课在预设时,用验证得到的长方形面积来推想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应该顺理成章地推理得到是边长×边长。但是在实际教学时,就有一个学生提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边长×4时,这是尽管时间已经很紧了,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面积。我当时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提出“想一想,谁说得有道理呢?”这样学生在听到一种与自己相反的结论时他就接受了挑战,他的思维接受了碰撞,同时建议学生通过再次用小正方形摆一摆,让学生们用事实说明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是边长乘边长。可见,“意外”很可能蕴含着认知价值与教学意义,是那么的真实、宝贵。

  二、不足之处

  从教学中学生反应和练习效果来看,这节课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探究时目的性不够

  本节课重点就是让学生探索面积计算过程,所以在探索前应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本节课在经过开头猜想两个图形大小后就直接进入验证环节,显然显得唐突,也确实在这里因为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探究的热情或目的性不够,

  造成在交流时出现一些和主要问题无关的事情,也因此在这部分浪费了一些时间。反思后想如果让学生猜一擦面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后,明确长和宽与面积有关,我想这样也许效果会好一些。

  (二)提问方式缺乏针对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提问能让学生清晰感知,无效的提问可能让学生不知所措,把整个教学方向发生改变。在这节课中我发现自己在提问方面还是有一定欠缺的。如在学生自由摆并填好表格后,组织交流时,我先问学生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在这里学生回答时说得就很不到位。如果换个说法提问:“这个长方形你是怎样摆的?他们的长、宽分别是多少?为什么?”这样也许会让学生能先认识到小正方形的个数=每排个数×排数,进而根据内在的联系,猜想出长方形面积=长×宽,这样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直观到抽象。

  (三)教学自信度不够

  整个教学设计应该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由于自身教学过程中缺乏自信度,对教材的理解缺乏一定的自信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因为紧张把一些教学环节颠倒了,如在进行解决实际问题前,应该先对先前的争论及正方形中每个4所代表的意义进行区分。这样处理可能后面再练习手帕面积计算时就不会出现很多学生仍是用周长公式来计算面积了。另外对教材理解还缺乏自信度,如当学生混淆面积和周长或面积单位和周长单位时可以进行追问:“为什么面积单位用平方米等,而周长单位用米等”这样追问后学生在思考中认识,对知识的把握会更透彻。所以在教学时教师的自信是很重要的。这里包括对教材把握的自信和对自身的自信。

  另外还有一些在目前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教态不够自然、语言不够精炼,有些拖沓,时间控制不当等这些都是我以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改善和提高的地方。

《正方形》课后反思2

  一、学生自学

  1、理解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并会运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

  2知道正方形与矩形和菱形之间的关系。

  二、学法引导

  1、正方形的定义,

  2、正方形是矩形吗?是菱形吗?

  3、矩形、菱形有哪些性质?正方形呢?

  三、知识点拔

  师:有一个角是直角并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等四边形叫正方形,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请同学们在下图中填入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生1:在黑板上完成:最大的圆圈是平行四边形,里面两个小的圆圈分别是矩形和菱形,两个小圆圈交叉处是正方形。

  师:为什么这么填?

  生:因为矩形、菱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既是矩形又属于菱形,所以应该是它们的`公共部分。

  师:很好,请大家认真思考正方形应该有哪些性质?

  生1:对边平行、四边相等。

  生2: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3: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第二学期内容。根据正方形的定义通过比较、分类与讨论归纳并总结了正方形的性质。几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从一般到特殊地进行研究,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比较哪些是一般的,哪些又是特殊的, 助于掌握相关知识的区别与联系。正方形是角、边都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是平行四边形,因而具有平行四边形的边、对角线、角的性质;又因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又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四边相等、四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注意选用这些特殊性,来解决正方形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和比较,最终发现归纳出正方形的性质,实现了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获取知识。正所谓: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正方形》课后反思3

  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学得扎实,灵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自认为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我认为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已不再只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而应成为一种教学的目标去追求并努力实现,力求达到“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

  在课堂教学中,把尊重学生人格放在第一位,理解学生“天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帮助学生补充他人不完整的叙述,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发表意见。

  改变了以教师为出发点的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群体的交往关系,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主体结构。

  2、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舞台

  整节课,我并没有把哪一部分的知识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质疑,释疑反复验证的方法学习新知,还给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明确目标激励、情感激励

  巧用导入激励,教学媒体激励,评价成功激励,多样练习激励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的积极性,取得了乐中求学,学中求乐,和谐发展的良好效果。

  4、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据

  我们说教材是死的,但教学却是活的。我努力做到把握教材、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巧设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了用活教材,将教材内容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使原教材中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教学中的“活”问题。不足的是,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还欠细致,前后时间安排上还可更好一些。

《正方形》课后反思4

  1、本节课我采用了学生自导自主的学习方法,流程为“合作探究,导入新课———实践应用,探究新知———继续探究,学习新知———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堂总结,发展潜能———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2、学习过程中学生采用合作交流、发现、归纳的方式来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特别是在交流中体现出了“兵教兵、兵练兵”,这样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自主意识,讨论交流比较热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在做例4时,有的小组内动手折纸、现场拼图、再探究过程,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动脑,直观形象地得到了结论。

  4、本节小结时,我采用表格形式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让学生进行了对比,在对比中学生更能清楚的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了印象。

  5、在展示环节,强调了学生每一步都要说明理由根据,让讲的同学头脑清晰,听的学生明明白白。

  6、不足之处:展示中浪费了太多时间,学生讲解时,几何语言使用不够恰当。今后要在课堂时间掌控方面和训练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上多加努力。对于特殊四边形的一些性质,学生还没有准确记会,以后还需要多给学生些时间去背诵。

《正方形》课后反思5

  1、知识回顾:

  本节课学习正方形,正方形是最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矩形和菱形.故在本课的一开始,简单回顾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和判定是很有必要的.

  2、定义,性质及判定:

  用插图的方式与学生一起探讨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渗透集合思想,帮助学生弄清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内在联系,掌握正方形的定义及其判定.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特殊与一般”的认识.

  3、性质:

  在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后,学生对于研究图形的性质已经有了体会,即研究性质的角度是边、角、对角线、对称性,因此顺理成章就开始正方形性质的研究.

  其次,由正方形的定义得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的矩形、

  特殊的菱形,所以正方形具有以上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为便于梳理,性质总结列成表格,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系列的平行四边形了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

  4、知识运用部分:分别设例题选讲和小试牛刀两部分:

  所选一个例题两个习题

  例题巧妙地将正方形正三角形结合在一起;

  习题1:帮助学生再次理清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

  习题2:正方形、全等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等知识点综合运用.用以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

  5、反思:

  理清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关系.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的判定.又试图给学生释疑.希望学生养成释疑的习惯.

  6、课外延升:

  其一:正方形也是旋转对称图形(结合初一的内容,从图形的运动角度,帮助学生回忆旧的知识点,以用于正方形,)希望学生能够形成用运动的观念思考分析问题;其二是一个:综合性数数的问题,为了降低难度,特安排了一个小题以作提示;学生如果能够领悟的话,第二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本节课将平行四边形的一系列从属四边形都作了一个交代.明确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的矩形、特殊的菱形.

【《正方形》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白杨》课后反思12-19

《秋天的图画》课后反思03-09

语文课后反思03-09

《认识分数》的课后反思03-09

充气雨衣课后反思03-09

可爱的家课后反思03-09

(热门)《白杨》课后反思03-09

窗前的气球课后反思03-01

《有趣的盒子》课后反思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