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10 13:58:40 好文 我要投稿

【热门】社戏教学实录

  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一些往事难以忘怀,这些事情都会给以后的人生留下印迹。鲁迅的《社戏》,带给他的不是看戏的意义,而是借着看戏这个名义他所享受到的童年乐趣。《社戏》执教过多次,有很多老师都留下了经典的教学案例。最近长文短教上瘾了,还是那篇文章,还是那些知识点,我把课堂的教学结构重新编排了一下,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感觉上得很顺畅。

【热门】社戏教学实录

  这是一场怎样的戏

  导入课文后,直接提问:课文标题是“社戏”,文章围绕“看戏”展开,这是一出怎样的戏呢?具体而言,有哪些剧目?有哪些演员?看戏的感受如何?三个小问题构成的一个主问题。要求学生迅速浏览文章,从课文中归纳答案。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很快归纳:演员有铁头老生,小旦,很老的小生,小丑,花白胡子老生,老旦:剧目有打斗的戏,有小旦和小生的对戏,有丑角的玩笑戏,还有老旦的唱功戏;这些戏都不是他们想看的,觉得索然无味,但是离开后又有点不舍。

  我总结:晚上的戏索然无味,是因为演员水平不够吗?显然不是。因为伙伴们白天看戏归来,绘声绘色的讲述足以说明演出精彩。当天晚上小伙伴们乘兴而来,失望而归,的确是生活的真实写照,生活中很多事情本来就是一波三折的,正是有了波折,才有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于是继续提问,进入到人物形象分析环节。

  这是一群怎样的人

  人物形象分析进行的很顺利,主要涉及到三个人物:双喜,阿发和六一公公。无论哪位老师执教,这一环节是少不了的。我也记不清楚,这一知识点我讲过多少次了,总之是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这次先由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展示人物性格和人物名字,让学生连线归纳,最后总结:

  双喜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敢于负责,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善于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文章对阿发着墨不多,偷豆的情节主要体现他憨厚淳朴,心底无私,不拘小节。六一公公是《社戏》中的重要人物,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他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情画

  学生们平时做多了现代文阅读,分析人物头头是道,张口就来,我执教这一环节时反倒有点索然无味。《社戏》中的环境描写是重点,“月夜行船”和“午夜归航”中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我带着学生简单品了“月夜行船”,告诉他们这种写法叫做“五官描写法”,然后引导他们从风景鉴赏风情。

  读此文很容易让人想起陆游的《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环境优美,生活安逸,村里忙着迎神赛会,感谢神灵的保佑,祈求来年的丰收。一群孩子可以独自外出看戏,途中遇到夜渔的村民,一切显得那么的平和美好。简直就是桃源民笔下的桃花源,这是当时江南农村的真实写照吗?随着问题的抛出,学生陷入了思考。我继续谈自己的看法,鲁迅的童年时代,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据此推断江南农村不该是如此场景,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描写呢?学生若有所思。

  我继续介绍:《社戏》虽然选自《呐喊》,却是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语言风格近似《朝花夕拾》,是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戏很枯燥,但是“我”难忘。那里有农村小伙伴们朴实、真挚的感情,有美丽的田野风光,有看戏、吃豆时所体验看戏的亲密和谐气氛,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因为是温馨的回忆,所以作者在描写时不自觉得过滤了一些东西。鲁迅先生笔下的江南风情呈现了亦真亦幻的特点。这种亦真亦幻,如诗如梦的生活,也是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所追求向往的,现实生活中不可得,就只能在回忆中呈现。《社戏》中的优美江南风光不仅是他的童年记忆,还是他理想生活在作品中的投射。

  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

  接着,我和同学们分享了春节期间我去佛山祖庙祈福的经历。正月初五,祖庙人山人海,万福台上也在演戏,戏台正对祖庙大殿,即唱给人听,也是酬神的。忠孝节义是戏曲永恒的主题,戏里是人生,戏外是教化。戏曲与人生有太多相通的地方,所以我们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鲁迅童年时家境优渥,少年时家道中落,尽管如此,依然能够东渡日本,完成自己的学业,他的母亲不可谓不爱他。然而正是爱他的母亲,一手安排他的婚姻,亲手葬送了两个人的幸福,对于受过新式教育的鲁迅先生而言,不知道他有没有人生如戏的感受。他是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但是连自己的爱情和婚姻都无法主宰,自己好比戏里的傀儡,一切按照别人的安排在表演。

  鲁迅先生1922年写完《社戏》,1923年兄弟失和,当事人讳莫如深,生活就是一幕大戏,永远比台上精彩和狗血。戏里是惩恶扬善,才子佳人大团圆,戏外是兄弟阋于墙,老死不相往来。《社戏》营造的氛围温馨美好,但是现实生活冰冷残酷的,生活中不如意处只能向梦中寻找,写出来是文章,演出来是戏曲。水生火热的清末在鲁迅笔下犹如梦中的桃源,就不难理解了。

【社戏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社戏教学实录03-09

《社戏》教学实录12-18

《荷花》教学实录03-02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03-02

《穷人》教学实录03-02

《翠鸟》教学实录03-02

《赵州桥》教学实录03-03

《藏戏》教学实录03-08

村居教学实录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