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紧张的表现

时间:2024-03-08 01:27:45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亲子关系紧张的表现

  亲子关系紧张的表现,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孩子一生转变的关键,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获得爱和安全感的源泉,亲子关系不好,孩子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下面是亲子关系紧张的表现。

  亲子关系紧张的表现1

  主要是父母和孩子在成长经历、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三观”等方面的内在差异造成的。

  不管你承不承认,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是不可想象的。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生产力突飞猛进,观念变化一日千里。

  按照流行的”三年一代沟“算法,父母和孩子之间至少差了10代人。这是什么概念?手机更新换代算快了吧,30年来从模拟、数字、智能发展到现在的3G、4G,再怎么算也不会超过6代。在智能机的年代,我们已经无法想象早期像砖头一样的大哥大手机。所以,我们跟孩子之间的相互不理解,其实是很正常的事。

  可如果作为父母,不肯接受这个结论,老是忽视这种差异,总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亲子关系不紧张才怪。

  还有些家长喜欢把“我小时候”挂在嘴边,这就是典型的忽视亲子内在差异的表现。比如思维上的强制,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逻辑去生活,比如经验主义,认为我们的经验防止四海皆准,孩子如果不按照我们的经验来,肯定会失败,等等。

  大哥,和你们小时候比,时代早变了,咱别再拿30年前的事来说事了吧。社会发展是如此的迅速,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的文化氛围,我们的三观都在高速发展。一切都在变,我们的观念也要变。

  其实,大部分的亲子关系紧张,原因都在父母。很多父母根本就不了解,或者不想去了解孩子,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更不知道他们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却只会盲目地根据自己的偏好去进行所谓的亲子沟通,交流,教育,这样做会有效果才怪。

  所以,我们做好亲子沟通,缓和亲子关系的根本所在是要认识到自己跟孩子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异是切实存在的。

  如果我们还是沉浸在自己的固有观念中,陷入我们那时代的教育理念里,那么我们跟孩子之间根本就无法沟通,也谈不上教育。我们小时候玩的是泥巴,现在的孩子玩的是高科技,根本没可比性嘛。我们要有开放的思维和态度,要不断提升自己,接轨社会发展,接受孩子与我们的不同,接纳孩子的成长与我们想象中的不同。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中充满了无数的变量和不可预测的情况。作为家长,要想缓和亲子矛盾,达到沟通顺畅,下面四点很重要。

  首先,要正确认识孩子的发展状态。孩子还是颗种子,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上都还只是个不成熟的状态。平心而论,现在就要他们接受我们成人的思维习惯和逻辑,不太科学。我们自己也不是天才,也不是生来就如此成熟,也都是从小时候的一个个错误,才成长到现在的状态。

  所以,正确认识孩子的发展状态很重要。心理学上将孩子的心理发展分为新生儿期、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比如两个叛逆期:孩子在3-5岁和12-13岁这两个成长阶段,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其次,要有耐心,要用宽容之心去对待孩子身上的种种问题。这样,遇到事情,会更心平气和,会试着去耐心沟通,宽容对待。而不是简单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去裁决,这样你永远都无法满意,对孩子来说,这也不公平。

  再次,要以身作则。教养不仅体现在语言上,父母的实际行动是最好的'教养方式,平时在家里以身作则,让孩子耳濡目染,他们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然而然养成好习惯。这比你千叮咛,万嘱咐,比你耳提面命,比你谆谆教诲,都要有用的多。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一套,自己实际做的一套,孩子会听进去才怪。

  最后,要有技巧地沟通。跟孩子的沟通也难,也简单。如果,你没找到沟通的点,那么就会造成鸡同鸭讲,对牛弹琴的局面,根本无法有效沟通。很多家长领导和权威式的教育效果甚微的原因也在于此。但如果,你改变固有的思维和方式,去换种孩子喜欢的或容易接受的方式,沟通就会变得简单有效。

  女儿最近迷上了郑渊洁,正抱着《十二生肖》读得津津有味。于是,我也去重拾旧书,翻起小时候看过的《十二生肖》。遇到问题用书里的理论和她交流,效果非常好。

  儿子很喜欢黑猫警长,遇到吃饭挑食,我就会跟他讲:“黑猫警长可不会挑食,它什么菜都吃,这样营养丰富,身强力壮,才能打得过一只耳。”,很有效,小伙子当即乖乖坐好,好好吃饭。

  吴晓波曾说:“我跟孩子之间,因为客观差异巨大,很难做到相互理解,只要能做到相互谅解就已经可以了。”

  我想作为父母,如果能抱有这种心态,那么我们肯定能处理好跟孩子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紧张的表现2

  亲子关系紧张?很大原因是家长“边界感”的缺失

  凯凯是一直跟着妈妈长大的,从小爸爸就一直在外很忙,所以在很多时候,凯凯和爸爸只要一见面,凯凯就很开心。

  因为爸爸会带自己去很多好地方玩耍,而且还不会限制凯凯干什么事情,但是很多时候,妈妈就会控制凯凯,想要逃离妈妈的管教。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凯凯的日常琐事妈妈都会来插手,比如孩子想要选择什么课程或者参加什么生活,妈妈都会很“霸道”替孩子选择,长期以来,凯凯就一直处在妈妈的选择的阴影下生活。

  这次有老师组织带孩子前去看展,而且孩子凯凯最感兴趣的科技展,回到家就和妈妈商量,要几点起来要带什么。

  妈妈听到消息以后,就立马阻止了凯凯的兴趣,你明天有兴趣班比赛,别去了下次妈妈带你去科技展。瞬间凯凯就开始哭起来“为什么你总是要阻止我!干扰到我的计划!”

  其实在很多的家庭都会出现这样的话语,现阶段的家长会把孩子逼得很紧,会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掌心内。

  但是一旦出现家长控制的太多,掌握的太多,就会引来孩子的大爆发时期,从而就会导致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开始变差,给双方都会带来伤害与影响。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需要我们可以保持一个距离感,在心理学中将这个“合适距离”定律称作为“刺猬定律”。

  v 什么是刺猬定律呢?

  关于“刺猬定律”其实就是一个比喻,平常在很多时候我们提到的很多心理学效应都是来源于自然现象,然后随着人们从很多个例之中得到总结,总结出精华思想以及一些规律。

  “刺猬定律”指的就是:在一个寒冷的个冬天,户外有十几只的刺猬待在一起,但是由于天气太冷,他们不得已要靠近一起从而取暖。

  但是因为他们彼此靠的太近就会导致,对方之间的长刺会刺到彼此,于是就会拉远距离,可是距离一旦远了,他们就会感受到寒冷。

  他们他们就这样反复来往了几次,选择靠近又远离,这样往返几次,最后终于找到了以及合适的距离,既能保持身体的彼此的温暖还能不被身体上的刺刺到。

  双方通过不断地调节,找到了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其实就是相处的最舒适的距离。引申到我们人际关系中,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临界点,保持适当的空间与间距,才能更好的和平相处。

  在人和人的相处之间,并不是走的越近就会相处的很好的。在现实中,交往朋友就是如此,越亲密的朋友就能越来越发现对方的缺点在哪里,从而就会导致不愉快,就会让双方的关系得到破坏;

  与孩子相处也是,太多的一个零距离接触超越界限的关爱,会造成孩子种种的不适,亲子关系就会得到破坏。在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需要家长能有一个“边界感”,边界感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一个界限。

  v 家长缺乏“边界感”意识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呢?

  1、从心理学角度,家长“边界感”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了大人和孩子之间有三种主要的互动方式:

  严厉:家中有规矩、孩子没有自由,孩子没有选择,家长让孩子怎么做,孩子就应该怎么做。

  骄纵:孩子拥有自己的自由也也没有规矩,孩子拥有无限制的选择,孩子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一点限制。

  正面管教:家庭中有规矩孩子也拥有自由,孩子可以有无限制的选择,但是前提就是必须要尊重别人。

  在这三种主要的互动方式中,第一种严厉型家长就是我们说到的没有“边界感”的家长,这样的家长通常就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会强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都是很高。

  同时还想要全部控制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的孩子,是没有任何的自由可言,也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部分的一个家庭,就会有这种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在《小欢喜》中,乔英子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学习,推掉的自己的工作,一心为孩子的学习想尽了办法。

  比如为孩子的身体变着法的做东西补身体,同样为了孩子能够安心学习,给孩子安隔音墙,母亲这样一系列的行为举止是给孩子带来了无限大的压力和焦虑,乔英子最后也因此得了中度的抑郁症,最后差点跳海。

  2、从行为的角度来看,家长的“边界感”行为会激发孩子的叛逆,损害双方的亲子关系

  家长会出现“边界感”其中一个表现就会是不尊重孩子的意愿,窥探孩子的隐私,替孩子做决定。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之中。

  从最低的到最高的需求层次依次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社交的需求从孩子的4岁时候就开始萌发,同时还会慢慢的增强,而孩子的对尊重的需求,在社交需求得到不断地增强以后也会开始不断地萌发,萌发尊重需求的年龄就是在10岁左右。

  孩子慢慢的长大就会就会开始和其他的人接触,开始拥有了自己的隐私,当孩子的萌发了尊重需求的时候,就会开始开始拥有迫切希望可以得到家长的支持、渴望得到家长的认可,迫切想要长大。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之中,家长的“边界感”缺失,开始出现有窥探孩子隐私的不正确行为,以及不尊重孩子想法和决定。

  在另一方面孩子渴望得到成长,渴望能有家长的认可,两个矛盾的冲突,就会引来战斗,孩子会产生叛逆的心理,就会和父母有争执这样就会损害亲子之间的关系。

  3、孩子厌学,与家长的边界感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樊登老师有一句“教育孩子就是引领孩子”,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是导游和游客的关系。但是如果你想去哪里,都是导游说了算,这个时候你还会想去旅游吗?还有想玩下去的欲望吗?

  身为一名导游,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如果越界了,替游客做了决定的话,就会迎来游客的厌恶。对于孩子的学习也是同样的。

  如果家长作为孩子的主导的学习的人,时不时打扰孩子的学习,为孩子提供一些孩子不喜欢的事情。家长很喜欢越界,替孩子考虑到学习的方方面面,这样的情况下,就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压力,甚至还会出现“厌学”情绪。

  v 如何利用“刺猬定律”让亲子关系得到缓解

  家长很多时候想要让自己孩子可以拥有独立人格,可是很多时候家长就想要去突破边界,并不是会适当的放手,不让孩子经历、成长。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远其子”、“易子教”体现的道理就是父母应该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大胆的尝试,让孩子自己经历。

  学习刺猬,亲密有度,把距离把握在临界点,才能防止被互相刺伤。那么如何正确使用“刺猬定律”,让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更加的上一层楼呢?

  1、父母应该认知到“距离”需要客观存在

  孩子比家长眼中更加的坚强

  在现在的一个生活的环境下,父母一直担心的自己孩子会受到伤害、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不能自己照顾自己,家长就无法接受与孩子保持距离。

  但是家长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孩子需要不断地成长,从成长中获取经验。其实我们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的脆弱,摔倒了孩子可以自我爬起来,遇到事情也可以自己解决。

  在有些时候,家长应该相信自己孩子,不要总喜欢插手,不让孩子的自己承担冒险的成本。家长要根治这样的问题,就需要自己改变观念。

  家长应该自我意识到距离之间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存在,这样的一个距离存在,并不会彼此的关系褪下热情。

  孩子需要拥有自我的私人空间

  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距离,陌生人也要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否则就会构成对他人的威胁,心理学上将这样的现象称作为“空间侵犯”。在亲子关系之中也会存在这样现象,“空间侵犯”是会对孩子构成威胁。

  孩子慢慢的成长,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会和不一样的人交朋友经历着不一样的人生,慢慢开始就会有了自己私人空间。

  如果在这个时候,父母踏入到孩子的空间领域,孩子就会开始建立戒备心。这个时候家长随意的进入孩子的房间,乱翻孩子的物品,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尊重的行为,家长就应该做到自我遵守。

  2、家长应该熟悉孩子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1943年将人的需求分为了五个阶段,从低到高的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从孩子4岁到10岁这个阶段,是孩子需求渴望的非常重要的节点,在10岁时,孩子就会开始渴望获得尊重,再进一个阶段,孩子就开始拥有隐私,就开始渴望自己的隐私不被侵犯。

  父母应该自己提高对孩子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提高重视程度,这样才能对问题的起因有一个解决办法。

  3、利用正面管教的方式教育孩子

  正面教育的方式就是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孩子,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和善而又坚定。作为父母,可能自我本身就不会很完美。

  家长首先应该认识到自己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再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让孩子可以在和善而又坚定地氛围下,通过不断地犯错慢慢的成长,培养孩子的自律与责任感。

  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作为家长给孩子一份“边界感”,给孩子一份尊重,让亲子关系得到尊重,这样双方的关系会更加的美好。

  亲子关系紧张的表现3

  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的5个迹象

  亲子沟通不畅

  曾有一则令人心碎的新闻。

  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位17岁的少年,猛然拉开车门,直奔桥边,一跃而下。

  这个男孩,跳下去的那一瞬间,是如此的决绝,而开车的司机,是男孩的母亲。

  据悉,男孩读高二,因为在学校和同学闹了矛盾,而在回家的路上,母亲还在一味地指责,男孩一时想不开,就酿成了这场悲剧。

  我们无从得知,孩子究竟犯了什么错误,让母亲生气的停下车子,在桥上指责?

  也无法理解,是什么样的语言,能让一个少年义无反顾的跳下去,不给母亲任何解救的机会?

  但无疑,发生这样的悲剧,是亲子关系沟通不畅导致的。

  很多家长都发现,孩子渐渐长大,越来越不喜欢和父母聊天,也不愿意听父母的话,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没说两句就吵起来了。

  很多时候,孩子抗拒的不是沟通,而是不会沟通的父母。

  比如孩子和你说:“爸爸,陪我去打羽毛球吧?”

  “作业写完了吗?功课复习了吗?学习去!”

  又比如:“妈妈,今天老师批评了,我很难过。”“谁叫你上课不听讲,看你下次还敢不敢。”

  我们通常都以主观意识,去评价孩子的事情,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情绪不被接纳与理解,这种亲子沟通,会让孩子逐渐对父母关上心门。

  由此可见,我们不要怪孩子,总是听不进自己的话,而是要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耐心倾听孩子,多用理解的话去感化孩子。

  慢慢地,孩子也会对父母,敞开心扉。

  孩子不信任父母

  电影《少年的你》中,胡小蝶和陈念,都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

  胡小蝶用死亡,告诉父母她所承受的一切。

  陈念在学校遇到霸凌,被坏孩子们追得四处逃窜,绝望无助,她在与母亲的通话中,欲言又止,没有告诉妈妈自己的遭遇。

  她宁愿自己想办法,也不愿意求助母亲,这也不禁让人疑惑: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宁愿把委屈吞进肚子里,也不肯告诉父母自己的心事?

  尹建莉曾说:

  “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

  电影中,陈念被欺凌很害怕,她打了电话给妈妈,让妈妈回来,不要再东躲西藏卖三无面膜了。

  可是妈妈的回应是:

  “回来挣不到钱,而且还有人追债,你一个人在家反而安全。一个小孩子家,他们敢把你怎么样啊。”

  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陈念向妈妈表达需求。但她的需求,妈妈没有接收到。

  太多父母总是把问题,归咎于孩子,孰不知,正是我们的漠视、甚至指责和谩骂,让孩子渐渐不信任父母。

  当发现孩子什么事都不跟我们说时,我们要反省自己的行为。

  是不是孩子说心事时,我们没有理解、认同他们的情绪?

  是不是孩子向我们寻求帮助时,我们总是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父母原本是孩子的天,任何情况,我们都要和孩子站在一起,耐心倾听、理解他们的话,千万不要让孩子,活成了一座孤岛。

  孩子不关心父母

  曾有妈妈吐槽,她在照顾女儿方面尽心尽责。

  每天女儿进门之前,她都会把精心准备的.饭菜摆在桌上;洗好的衣服都叠放在柜子里;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放好在床头。

  就是这样一位尽职尽责,无微不至照顾女儿的母亲,却每天还要接受孩子的责备与挑剔;

  甚至妈妈有时候感冒不舒服,突然没有做饭,女儿对妈妈的身体漠不关心,反而埋怨妈妈没有做饭。

  当孩子有这样的迹象,意味着我们的亲子相处出现问题了。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上海机场的弑母案。

  24岁的汪某,在日本留学五年,每年学费约20万元人民币,而他的每月生活费,全靠母亲七千元的工资。

  妈妈缩衣节食,耗尽家中积蓄,不惜以借贷的方式供儿子海外求学,但汪某因母亲实在拿不出钱,疯狂地向母亲刺了九刀。

  他被捕后,依然在怀疑母亲,是故意不给他钱。

  俞敏洪曾说过一句话:

  “大把花着父母的钱,只懂自己的快乐,不懂得父母的辛酸,不舍得为亲情付出一分一毫,那么你已经全无良知了。”

  由此可见,我们每天围着孩子打转,会让孩子以为,他们是世界的中心。

  孩子理所当然地,接受着父母的付出,只知索取,不懂回报,更不懂关心和感激他人。

  因此,在亲子相处中,我们不要以孩子为中心、也别太轻易满足孩子,更别包办代替。

  如此,孩子也能更好的建立责任感、同理心,去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不易。

  亲子间互相“归罪”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对话:

  “妈妈都怪你…害我迟到了。”

  “爸爸都怪你…让我挨批评了。”

  当孩子遇到了不好的结果,总是把问题归罪于父母时,我们要审视和孩子的相处中,产生的症结点在哪。

  曾有网友说,自己小时候,爸妈喜欢互相抱怨。

  爸爸走路撞翻水瓶的时候,会指责妈妈,“你是怎么放的水瓶!”

  家里拮据时,妈妈会指责爸爸,“你能不能多赚一点钱?”

  有时候孩子也会成为“背锅侠”,尽管他并没有做错什么。

  而这位网友说,长大后自己在各种各样的小事中,都喜欢把错误的原因归结到他人身上。

  由此可见,孩子很多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为人父母,我们要检查自身,是不是喜欢抱怨,是不是喜欢归罪。

  像《圆桌派》中曾讨论过这个问题,举的这个例子:

  家里钱不见了,尽管不是孩子拿的,但是父母就会让孩子承认。

  孩子说不是他拿的,父母甚至会威逼利诱孩子去承认,也不肯选择去相信。

  武志红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人在做错事情的时候,没办法承担负罪感和内疚感,所以要找一个负责人。”

  这种就是典型的“归罪”:

  出现这种事情,一定要找到一个“犯错的人”,找一个为这件事负责的人。

  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做到,不为孩子推卸责任,也不为自己推卸责任,更不要让互相推卸责任时,使得孩子白白做“背锅侠”。

  父母千万不要因为一次小小的冤枉,把孩子越推越远,也别让我们的抱怨与归罪,成为孩子的耳濡目染。

  孩子易暴躁、易怒

  曾有新闻,讲述了一个大学女教师在派出所里,向15岁的儿子跪下,不断对儿子说:“求求你放过我!”

  据悉,这位大学老师妈妈在近一年多来,被自己儿子殴打了20多次。

  孩子对民警的阐释是:

  “每次争吵时,妈妈都会哭诉自己的不容易,也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让自己极为恼火,索性大打出手。”

  亲子关系紧张,是处在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为头疼的事情。

  虽然大多数孩子,不会对父母大打出手。但他们还是会表现出:

  对父母不耐烦、对父母进行言语攻击、大喊大叫、或者摔东西、离家出走…

  这意味着孩子进入了“仇亲期”,一般多见于12至15岁之间,他们通常不服从管教,对待亲人像仇人一样。

【亲子关系紧张的表现】相关文章:

自信者怎样表现07-13

自我价值不足的表现04-27

男人有外遇的表现12-17

心理不健康的表现05-02

同事疏远你的表现10-27

老公出轨的表现10-17

男友不爱你的表现10-12

女生变心的表现10-14

男生网恋动心了的表现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