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与孩子们的心灵相通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让我们把自己过去教育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幽微细节重新审视,去发现其中细微的教育蕴涵,从而把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身的思维触角引向自我教育生活的深层,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生活显现其并不平凡的教育意义。
克拉克先生在“谈教育的现实与理想”中谈起了他与学生的关系,先生说了一段精彩的话:“我对他们进行的调查,了解他们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有哪些,然后我就去看这些节目。当我们在课堂上读书时,我会说,‘知道吗,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前天晚上我最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孩子们会说,“克拉克先生,你也看那个节目?那也是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与孩子们的沟通,往往是表现在细节上的,而这样的细节,并不是我们精心设计的,是我们从生活中发现了孩子们心灵的需求,孩子们需要我们成年人与他们交流的渠道。我们不能仅仅依赖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孩子们心里的需要,才是我们能够走进他们心灵的最佳途径。
克拉克先生还说:“我做这些事情是因为我必须让这些孩子跟我有共同的语言。有时,教师在孩子们的眼里就像古董,跟他们没有任何共同点。只要孩子们和教师之间有了纽带,二者就会更加牢固的联合在一起,孩子们就会对教师有更多的尊敬。”
我想,如果我们教师的教育实践,脱离了接受教育者的本身,那么,这样的教育行为无疑是偏离了正确的教育轨道的。学生对教师的接受,首先是人格魅力的认同,然后才是知识上的崇拜,二者兼而有之的教师,才是“完美的教师”。我欣赏这样的师者,无论他(她)的年龄长幼,无论他(她)的学历高低。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流行的台湾电视连续剧《流星花园》。那个时候的学生还不如现在学生这般的自主,他们更多的是关注电视剧所表现出来的与我们现实生活的不同。记得有一天早晨到教室去早读,就觉得当天的读书气氛全然不同与往日,我还以为是“星期一现象”(隔了两天,学生都有很多话要交流,故而不太全心读书),并没有把它放在心里,只是象征性的说了一通道理,就安心的走出了教室。
可是,一整天,部分学生的学习都不太专注,我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放学的时候,我把平时对学习比较热情的学生留下来谈话,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我明白了问题的根源。原来,学生们是为电视剧里,那些台湾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与众不同”而讨论,而思虑。
我首先肯定了学生们对不同问题的思考,但是我知道,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花时间了解电视剧的内容,于是,我开始了从未有过的每天晚饭时间守侯电视剧的过程。虽然《流星花园》实质上没有什么可看的内容,更没有深刻的思想含义,但是,它反映了台湾教育方式与大陆的许多不同。台湾的学校教育是开放式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是与大陆的儒家教育有所不同。这给当时的学生们带来了观念的冲击,更为他们心灵的需求找了到合适的宣泄口。难怪学生们对电视剧有着这样痴迷的态度了。
此后,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们讨论这个话题,在整个电视剧的播放过程,我都不放弃与他们交流引导的机会,我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走进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现在90后的孩子,更是“与众不同”,他们称“每三年就是一代人”,这样,我们的教师不知要和他们隔了几代呢。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果还不尽力寻找与他们的共同语言,不去加强联系的纽带,那么,我们只能与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隔离,甚至在心灵上隔离。
【与孩子们的心灵相通】相关文章:
孩子们的麦地作文08-04
孩子们的绿岛作文08-02
孩子们灵性的杀手的作文05-04
致新加坡孩子们的信04-30
春季注意让孩子们快速长高04-27
洛可和她的孩子们作文07-28
引导孩子们学会健康上网05-02
孩子们眼中的爸爸是长什么样05-01
心灵的温暖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