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习俗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时候,但其实有许多人对于三伏天的由来和习俗是不太清楚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伏天的习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伏天的习俗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迷信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三伏天清热去火养胃的食物
第一菜:黄瓜
推荐理由:夏季对人体最重要的影响是暑湿,暑湿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毛孔张开,过多出汗,造成气虚,还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适当摄入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黄瓜就是凉性蔬菜中的代表,它含水量高,又兼具高钾低钠的特点,适合夏天人们大量出汗后补充水分及流失的无机盐。
第一鲜:鲤鱼
推荐理由:夏季气候温热潮湿,适当喝些鲤鱼汤,有助于祛湿开胃、利水消肿。而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极易被消化吸收,包括儿童、孕妇、老人在内的各类人群都适合吃。
第一菌:木耳
推荐理由:木耳味甘、性平,归胃、大肠经;具有益气、润肺、补脑、轻身、凉血等功效;木耳有“血管清道夫”之称,夏天多吃点黑木耳,一方面有利于排毒通便,另一方面有凉血、增加食欲之效。
第一肉:鸭肉
推荐理由:四季之中,鸭肉特别适合夏季食用,俗话说得好:“防苦夏多吃鸭。”鸭肉富含人体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质等养料,而且能防治疾病。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为有益。
三伏天吃公鸡的习俗
三伏天有吃公鸡的习俗,因为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初伏吃鸡即这个道理。另外,烧鸡时加入生姜等,还可起去湿强身的作用。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不同地区吃公鸡的吃法。
扬州:蒸小公鸡
“入暑三伏,一伏一对童子鸡。”入伏以后,扬州民间有一传统进补方法,就是吃童子鸡。童子鸡是指还不会打鸣,生长刚成熟但未配育过的小公鸡;或饲育期在三个月内体重达一斤至一斤半、未曾配育过的小公鸡。
童子鸡优点是:有鸡肉可食却无鸡油之肥,极为鲜嫩清雅;吸收污染少,颈皮内没有淋巴结集聚,是健康食品;皮肤细腻没有积垢疮伤,卫生营养。每年7至10月正是童子鸡涌市之时,也是人们争相大啖之日。
童子鸡体内含有一定的生长激素,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都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即使是年轻人,体质虚弱的也可一试。
扬州最家常的蒸小公鸡的方法是,将鸡身子用盐抹一下,静置10分钟,鸡肚子里塞上葱、姜,淋上料酒,放在一只碗里,隔水清蒸。差不多要熟之前,把已经凝固的鸡血倒在上方,不能随便乱动,再蒸一会儿,就可以吃了。一只一斤半左右的草鸡要蒸40分钟左右,同样大小的三黄鸡大约20分钟就好了。
夏季讲究清补,鸡是温中健脾、补气补血的食材,小公鸡清蒸的做法食用人群更加广泛,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像老鸡汤、老鸭煲、牛肉、羊肉、黄鳝、甲鱼等,也是适合夏季清补的食材。
赣南:田七炖公鸡
在赣南地区,自古就有三伏天吃公鸡进补的习俗,尤其是对处于十三四岁青春发育期的少年,更是有“三伏吃鸡公,吃了冲一冲”的说法。有些市民还会在炖公鸡时加入田七等药材,以达到促进孩子长高的功效。
食用公鸡进补有些讲究,比如体质阴虚者(表现为晚上易口干、体格消瘦、脾气急躁等)不宜食用。而田七通经络、活血,和公鸡一起炖汤有助阳、祛阴寒的功效,对发育期的少年长高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过炖汤时,田七不宜过量,一只公鸡炖汤时应放不超过10克田七。
医生提醒,患有慢性甲亢、结核病、高血压、内分泌失调等4类病症的人,吃伏鸡一定要慎重,必须根据个人体质而论,尽量少吃或不吃。
老南京入伏头天习俗
老南京入伏头天习俗:喝绿豆汤清凉败火
三伏天是南京一年中最闷热、最潮湿的日子。自古以来,老南京入伏有喝绿豆汤的习俗,且这一习俗保留至今。此外,老南京还有过吃羊肉喝羊汤的习俗,以及“摆竹床阵”的民俗,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民俗已经逐渐淡出南京人的生活。
俗话说“冬补三九,夏补三伏”,入伏了,过去老南京也要开始进补了。这补是小补,吃羊肉、喝羊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在新街口金陵饭店所在的位置有一家羊汤馆,每到入伏前后,都会卖“伏羊汤”。当年的羊汤是2毛钱一碗,撒点青蒜花,那个香啊,到现在都记得。现在,南京已经没有喝伏羊汤的习俗了,在徐州却很盛行,甚至成了“伏羊节”。
老南京入伏喝绿豆汤的习俗由来已久,并且保留至今。不同的是,过去没有冰箱,人们想喝凉爽的绿豆汤只能放到井里去“冰”,如今家家有冰箱,冰镇绿豆汤不再是稀罕的东西。每到入伏日,家庭主妇们从菜场买来绿豆,加入冰糖煮成汤,讲究些的人家还会放入薄荷,放冰箱里冰上几个小时,便可以喝了,这种纯天然的饮料最能解暑了。一碗绿豆汤下肚,顿觉神清气爽、暑气全消。“绿豆是个好东西,清凉又能败火,符合现代人的健康观念。所以这个民俗能够保留下来,传承下去也很有意义。”王涌坚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南京还有过一个特有的入伏习俗--摆竹床阵。那时候没有空调,酷热的夏夜把南京人从家中“赶”出来,在街上摆竹床露宿。王涌坚就亲眼见过,密密麻麻的竹床一个挨一个,从中华门绵延到鼓楼广场的壮观场面。
伏鸡伏狗—补虚助阳温里散寒
头伏这天,老百姓喜欢用生姜或红枣炖伏鸡、伏狗吃,这其中,生姜开胃、健胃,红枣补脾,对人体健康有益。不光是伏天,在平常,体质弱的人,有阳虚气虚,怕冷畏寒的人,都可以食用,包括羊肉在内,三伏天食用,起到一种调补的作用,同时还驱风祛寒,即中医常说的“冬病夏治”“春夏养阳”。
然而对于阳虚火旺的人,手脚心发烧,面红、烦躁、脾气大,具体病症有慢性甲亢、结核病、高血压、内分泌失调等症的人,吃伏鸡、伏狗,就一定要慎重,必须根据个人体质而论,要少吃或不吃,因为这类人的耐受力较差些。所以,伏鸡、伏狗或羊肉,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等,更适合于阳虚畏寒者食用。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也就是说,季节变化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在此时,吃伏鸡、伏狗、羊肉之类食物,起的是补虚助阳或温里散寒的作用,天人合击,最容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的是,如果阴阳对立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凉茶西瓜—天生一副“白虎汤”
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此时,有的人猛喝开水,这种解渴方法很不科学。
为什么?因为,汗液中有99%的水分,还有近1%的盐分,出汗使人缺水也缺盐,盐分的缺乏使人体渗透压失去平衡。这时饮下去的开水就无法在细胞内停留,又会随汗液排出,并又带出一定量的盐分。这样形成了白开水喝得越多,汗出得越多,盐分也失去越多的恶性循环。这不仅不能改善机体细胞的缺水状态,还会使体内失去大量盐分,严重者因缺盐引起肌肉无力、疼痛甚至抽搐。
大汗以后,饮用含气的饮料也不合适,因为这类饮料不仅不含盐分,而且气体在胃内产生饱胀感,妨碍了体液的补充和吸收,细胞缺水状态得不到纠正。含高糖的饮料也不适合,不仅不能纠正机体缺水,还会造成胃部不适。
三伏天,最好是喝凉茶,吃西瓜。一般凉茶的功能主要是,疏风散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而西瓜,中医有种说法,是“天生白虎汤”,西瓜营养丰富,含有水分、蛋白质、糖类、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等多种成分。按中医的说法,西瓜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等功效。再说,每天吃点西瓜,对普通百姓来说,既经济又实惠。当然,西瓜是生冷水果,吃多了易伤脾胃,积寒助湿,导致秋病。此外,感冒初期忌食西瓜,打开过久的西瓜也不宜吃。
泡伏澡—散热不忘保健康
当人们在三伏天酷热难耐时,跳到河里游泳,既降温,又健身。其实,泡伏澡应该注意一些事项。
选择卫生的游泳场所。据了解,为了确保游泳者的健康,按照有关规定,游泳池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并要求大家在游泳前先做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后再游泳。但有些公共泳池,存在着不少卫生问题。虽然绝大多数游泳池的水质基本得到保证,但却往往忽视了其他设施的卫生管理,如更衣室、淋浴室普遍脏、乱、臭。
一般不要下河游泳,湖区血吸虫病相当严重,再说安全很重要。实在要游,应当选择没有礁石、淤泥、漩涡以及没有水草的地方游。有些人不适宜游泳。例如高血压病患者,剧烈运动,加上水的刺激,可使血压升高,导致心脏病发作,或脑血管意外而出现生命危险。癫痫病和精神病患者,他们在游泳池中发病易溺水,属绝对禁止游泳者。某些传染病患者如甲型肝炎、感染性腹泻病人、传染性皮肤病、性病患者、“红眼病”、严重沙眼、阴道滴虫病患者等,必须彻底治愈、隔离期满后才能下水游泳。否则,病原体会通过池水传播,可将疾病传染给别人。
下水可使病情加重者不宜游泳。例如肝硬化、血液病患者,这些人抵抗力差,耐力弱,而游泳时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要受水的刺激,出入水要受温度的刺激,体力消耗也较大,容易使原有病情加重或患感冒。此外,饱餐或饥饿时不宜游泳。妇女在经、产、孕期,也不宜游泳。
游泳后,为了健康,还要讲究“善后事宜”:
护耳。及时去除耳道内积水,可向一侧偏头,单腿在地上用力跳几下,然后用棉花球轻轻拭干外耳道,以免因水长时间留在耳中而引发中耳炎。
护眼。游泳时,眼睛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水,容易患各种眼疾。游泳后用0.25%的氯霉素眼药水冲洗眼睛。
护牙和护肤。游泳池中的水往往经过漂白粉消毒,会对皮肤和牙齿表面的釉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游泳后,一定要用温水洗澡,并用清洁水漱口刷牙。
饮食习俗
1. 吃饺子
习俗描述:在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入伏第一天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传统习俗。饺子馅料多样,营养丰富,寓意家人安康,平安度过最热的三伏天。
2. 吃面
习俗描述:二伏时,北方地区有吃面的习俗。面条易于消化吸收,且能够补充人体在高温下因出汗而失去的水分和营养。
3. 吃鸡或羊肉
习俗描述:入伏后,一些地方有吃鸡或羊肉的习俗。鸡肉和羊肉都是温补性食材,有助于补充体力和积蓄体能,以应对高温高湿的天气。尤其是吃小公鸡,因小公鸡数“阳”,入伏以后需要保护好阳气。
生活习俗
1. 晾晒衣物和粮食
习俗描述:进入头伏后,由于高温高湿的天气,家里的衣物和粮食容易发霉和受潮。因此,如果是晴天,人们会把衣物和容易受潮的粮食拿出来晾晒,以去除湿气,便于保存。
2. 晒太阳
习俗描述:很多老人会在入伏后出门晒晒太阳,一般选择在阳光不太毒辣的上午或下午。晒太阳可以促进身体内维生素D的形成,有助于钙质的吸收。
3. 贴三伏贴
习俗描述:“冬病夏治”一直是三伏天的传统。三伏贴用中药制成,贴在经络上有防病治病的作用。因此,一入伏很多人都会去贴三伏贴。
其他习俗
1. 乘凉避暑
习俗描述:古时人们喜欢在树荫、池边等处休闲,以避炎热。现代人们也会通过各种方式乘凉避暑,如使用空调、电扇等。
2. 烧伏香
习俗描述:入伏后,一些地方还有烧伏香的习俗。老一辈的人在这一天燃点香烛,祈求福祉,认为燃点香烛可以驱逐瘟疫,保佑平安。
【三伏天的习俗】相关文章:
关于三伏天的习俗03-05
有关三伏天的由来和习俗03-05
三伏天知识12-18
小寒的习俗03-30
小雪的习俗03-07
谷雨的习俗03-05
立秋的习俗03-03
小满的习俗03-04
大寒的习俗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