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几点反思

时间:2023-08-09 21:40:45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程的几点反思

新课程的几点反思1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新课程提出要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变了以往老师一味地讲,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地做练习,造成了“高分低能”的学生的出现。同时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枯燥无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新课程的几点反思

  我一直都在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好数学?新课标告诉了我,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课堂上多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的第一章P13,T·6,让学生以给定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刚开始学习初中的数学就接触到这样有趣的问题,增强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可以发挥他们的想像力,结合生活的实际,学生对学好数学的信心自然增强了。

  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的第一章P11练习的'第一题,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切口的图形有哪几种可能。我让学生回家找一个萝卜切成一个正方体,然后切去一个角,做完实验回来后在课堂上展示进行讨论。学生们都能按要求做实验,课堂上每个学生在组内有机会发表意见,领会到所要求知道的知识。如果只有老师讲,这样抽象的问题学生是很难弄懂的。只有通过学生去实践,才能形象地说明问题,对学生以后学习立体图形,发挥他们的空间想像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在有理数的分类一课中,如果一开始就向学生介绍有理数的两种分类,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把这两种分类混淆。我首先向学生提出班上的同学的分类情况,可以按组别来分,也可以按性别同学来分。如果按级别来分,可以分成四组,而每一组中又可以分成男同学与女同学。如果按性别来分,可以分成男同学与女同学,而男女同学又可以再按组别来再细分。这样就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地把全班同学按两种不同的分类来分。与这样的方法类似,老师再引导学生讲出有理数的分类。

  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例子来引入课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分类的思想,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新课程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新课程的几点反思2

  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使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不再只表现为军事方面的竞争,而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跟到底是科技竞争,人才的竞争。人才需要培养,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实施的。所以,新的课程理念无一不闪现着时代的脉搏,时代的要求。无一不预示和充满着民族的希望和光辉。

  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国家发展的使命与责任,学习并实施新课程理念是时代赋于教育工作者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准确把握新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和检验,才不至于成为空头理论者和理想者,只有以科学的理念武装自己,才能在实际教学中不至于盲动,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才不会把新课程改革当作自己任意打扮的装饰品,也不会把实施新课程当作一场运动来看待;只有把学习新理念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才会与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相益彰,才能无愧于新时代的育人者。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传递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本人结合学习新课程有关理念和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认识,愿与同仁共勉。

  一.关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思考

  这种理念下,又繁衍出“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的观点,我这里单谈谈对“为了学生一切”的认识,其实,“为了学生一切”中的“一切”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中的“一切”是有区别的,前者主要是针对学生来说的,后者是针对老师如何教育来说的,但在领会和实施过程中,尤其对“为了学生一切”这个观点要有所鉴别,不然,用来指导我们的教学会出现偏差。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新课程下,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知识的引领者、参与者和构建者。老师尊重学生,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存在,把学生看成独立人格主体,独立的人,但不能把学生看成具有成人思想的人,而是一个成长中的独立的人。这个成长中的独立个体,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空间,这个发展空间需要的是老师的情感关怀,知识的引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的过去,但我们可以引导出学生的未来。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及个人先天等因素的影响,个性间表现出很大差异性,我们就是要在尊重学生这些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去转变他们消极的个性特征为积极向上的个性特征,转变他们不正确的情感态度为积极人生情感态度。但不能片面理解所谓为了学生的“一切”,不能为学生之所欲而尽其所欲,“为了学生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样学生呢?是为了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求知欲很强的学生呢,还是为了不积极上进、思想意识恶劣,甚至于结伙做案、打家结社的学生呢?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好象谁也明白,但仍需要引起我们的深度思考。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虽不只限于课堂上,但课堂教育确实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是教育的前提,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是归宿。“为了学生的一切”中的“一切”应是学生正确的或把学生引向正确的人生认识,健康的心理机能,健全的人格走向。只有基于这样的认知,才能关注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人生体验。这样,学生知识增长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健全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和积累,学生也就越来越具有是非心,爱心,越来越具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关系的认识

  新课程下特别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我们知道,人类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只仅限于在学校,但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进程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知识不一定等同于能力,但能力一定来源于知识的获得。新课程下,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决不是脱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决不是一两天的结果,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种

  方法。往往要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去体会、体验,领悟,通过较长时间的熏陶、潜在的积累而获得。学生需要参与一定的任务和活动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最后再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有既利于学生感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每一个学习和生活体验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过程就是学生身临知识海洋中,去积极的质疑、探究、释难,再到创新的人生体验过程。这一过程,学生是以主动的而非被动的,积极的而非消极的参与学习、获得知识并加以整合,就如牛反刍吃进的草一样,使知识营养供给身心,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为以后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那种只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不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历史上不乏有才能的人,但有的人却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灾难而不是幸福和光明,这无须举例。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变,也无所谓质变。新课程下,过程与方法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量变过程,这一量变过程就是学生以怎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对待自己的成长过程。反过来说,知识的学习和内化过程伴随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从而使学生个性健康成长,健康成长才是质的飞跃。这一质的飞跃使学生更能理解家庭,理解别人,乃至民族、国家,从而树立崇高理想,担负起为人类进步,国家富强而奉献的伟大人生使命。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在于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悟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可见,学生获知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这种积极的情感投入会使学生主动寻求适合自己获知的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甚至不再满足课堂和书本上的东西,进而更主动的涉猎其他有关知识,这就完全吻合新课程下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了。那就是,以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过程。

  三.课堂教学与课程创新与开发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执行课程规定的内容。课程是教育的实体,教学只不过是过程手段,因为课程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早已规定,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有效的传递课程的过程,老师是课程的阐述者,传递者,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新课程下,教学与课程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课程不再是死的僵化的东西,而是处于动态发展中,随着特定教育情境,师生对课程内容有各自的理解和解读,师生是课程的创造主体,课程处在动态生长中,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课程的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是课程的不断生成与转化,课程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师生交流、体验,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也就是老师用课程教,而不教课程,这是一个新的大的变化。用课程教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过程,更是师生、学生之间精神交流、表现个性,呈现创造性的过程。总结起来说,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课程的生成、体验、开发、质疑、再到提升、发展、创新的生命体验过程。这是新课程下必须清楚知道并认真实施的,不然,新课程实施就落实不到位或还未走出传统教学的樊笼。

【新课程的几点反思】相关文章:

核桃的几点好处02-18

播音发声的几点看法03-04

全民阅读的几点思考02-17

孩子不吃饭的几点原因02-19

孩子睡觉磨牙的几点原因04-25

中国父母的几点错误02-26

施艾时注意这几点04-27

孕妇早上几点晨练才最好02-18

对小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