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时间:2022-12-15 08:46:10 好文 我要投稿

六年级科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科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科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点1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3、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4、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5、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6、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7、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8、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9、探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假设实验:

  (1)、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吗?

  (2)、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

  (3)、实验材料: 三个盘子、三枚铁钉、水和菜油;

  (4)、实验方法:将三枚铁钉分别放在三个盘子中,其中两个盘子分别装上水和菜油;

  (5)、实验现象: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的铁钉有点生锈,放在水盘子中与水和空气接触的铁钉生锈较多,浸没在菜油盘子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6)、实验结果: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其中水的作用较大。

  10、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新物质附着),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变浅),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11、用长柄金属汤匙去一小勺白糖,在蜡烛火焰上慢慢的加热,白糖会发生物理变化(熔化)和化学变化(碳化)。

  1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是(二氧化碳)气体。

  13、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

  答:(1)制成合金;

  (2)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

  (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六年级科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点2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化学的.学习方法

  重视基础知识

  化学的基础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初中化学,很多学生都是刚开始接触的,要把这些化学的基本常识学准了,学精了,才能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不要觉得基础简单没意思,这是一种错语的认识,简单的基础是以后学习高深的化学的第一步。

  重视实验的作用

  化学是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同学们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认真做好每一次分组实验,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记熟悉,弄清楚。

  溶解性表的记忆口诀

  钾钠铵盐个个溶,硝酸盐类也相同

  碱溶铵钾钠钡钙,硫酸盐类除钡钙

  氯化物除银亚汞,碳磷酸盐多不溶

  六年级科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点3

  1、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化学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1)剧烈氧化:如燃烧。

  (2)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

  他们的共同点:

  ①都是氧化反应;

  ②都发热。

  基础学习方法

  1、预习,听课,笔记

  想要学好高中化学,必须完全的了解下节课所讲的内容,所以需要在上课之前进行预习,在预习的时候要将下节课所学的内容自己的阅读以便,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可以试着做一些练习题,带着疑问进行听课,这样可以使学习的效率提升,高中化学的内容非常多知识非常散,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会围绕重点进行,所以需要集中精神来听课,认真的做笔记,这样可以完全的理解重点并且还有助于回家之后的复习,还可以有效的防止上课当中‘溜号’的问题,在记笔记的时候需要注意,在听清老师讲课的基础之上,将难点,重点统统都记下来。

  2、复习

  下课之后需要记住复习,认真的写作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可以在课后复习,周后复习,单元后复习等等,复习的办法有默写、复述等等,只有通过反复的记忆才可以完全掌握知识点,现在高中化学当中有很多的概念,需要了解的符号比较多,并且方程式以及很多的内容都需要记忆,这基本上都是在为以后打基础,如果学不好的话可能会对以后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3、课本与实际

  在学习的时候需要以书本为重点,需要完全的读懂课本,这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所以需要做到预习,阅读等,当然在看课本的过程淡妆不可以忽略小字以及图表等等,高中化学的内容与生活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所以在我们学习的同时需要关联一下实际,从身边发现关于化学的知识,这样可以让其更爱学习。

  六年级科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点4

  一、物质在溶解中的能量变化

  1、两大守恒定律:在不与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体系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体系中的质量和能量都不会改变,分别称为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2、溶解中的能量变化:溶解时,同时发生两个过程。一是溶质的微粒离开固体(液态)表面扩散到溶剂中去,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是物理过程;另一个过程是溶质的微粒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合物和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是化学过程。这两个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表现形式是放热或者吸热现象。

  3、溶解平衡:结晶和溶解是同时进行的相反的两个过程,当单位时间内扩散到溶液里的溶质微粒数目,与回到固体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相等,也就是溶质溶解的速率等于结晶的速率时,我们称之为达到了溶解平衡。这时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称为放热反应,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吸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没有必然联系,而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类型

  比较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定义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形成原因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与化学键强弱的关系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

  表示方法:ΔH﹤0或+QΔH﹥0或-Q

  三、燃烧热和中和热

  1、燃烧热:25℃、在101Pa时,1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单位为/l。

  燃烧热是以1l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来的热量来定义的,且燃烧产物必须是稳定的氧化物。

  2、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l水时的反应热。对于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其中和热基本都是相等的,都约57.3·l-1。对于强酸和弱碱,或弱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中和热一般低于57.3·l-1。

  四.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

  1、表明反应所放出和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热化学方程式。△H<0表示放热放应、△h>0表示吸热反应。

  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ΔH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若为放热反应,ΔH为"-";若为吸热反应,ΔH为"+"。

  (2)ΔH与反应测定条件有关,因此书写时应注明ΔH的测定条件。

  (3)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必须注明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s、l、g)。

  (5)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ΔH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H也要加倍。当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方向相反。

  3、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五、燃料的充分利用

  1、燃料的充分利用:一是燃料的充分燃烧;二是热能的充分利用。

  2、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按反应比例混合;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常见方法有:固体碎化、液体雾化。

  六年级科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点5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 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 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

  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反应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反应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等

  C、反应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六年级科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点6

  一、基本考点

  考点1.物质的变化

  (1)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通常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变化。

  (2)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变化中常伴随有放热、发光、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变化、变化判断依据: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4)变化与变化的关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考点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不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

  二、与综合考点

  考点3.化学变化与能量(实际应用考点)

  (1)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炸药、石油、煤炭、蓄电池等储存的能量,都是靠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

  (2)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有用的物质或获取能量是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考点4.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拓展考点)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其性质。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该物质的物理性质;若在使用过程中,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三、创新考点

  考点5.新情境题中物质性质的辨析(探究性考点)

  依据新情境题中所给物质的信息,分析、归纳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初中历史,通过解答此类题目,培养同学们认识事物和概括的能力。

【六年级科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点】相关文章:

精神激励重于物质激励05-01

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知识点04-26

四年级科学下册期末知识点整理02-18

高三科学知识点提分手段02-18

家乡的变化03-07

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只能买买买吗02-23

小学六年级下册的知识点复习02-21

六年级上册《科学》的复习建议05-04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