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故事

时间:2022-03-05 17:46:21 好文 我要投稿

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故事八篇

  你都知道哪些关于教育家的知名故事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故事八篇

  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故事1

  有一天,陶行知先生到一位朋友家去,见朋友夫人正在打孩子,孩子正在地上委屈地哭着。

  陶先生忙问怎么回事。朋友夫人指着一块被拆的乱七八糟的手表,气呼呼地说:陶先生,这块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您说可气不可气?

  陶先生听笑笑,说:坏,恐怕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枪毙。

  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这样做不对吗?

  陶先生摇摇头,夫人又接着问: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坏呢?

  孩子怯生生地望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有滴答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在响

  陶先生说:你很好奇,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跟我一起到钟表店去好吗?

  孩子问:去店里干什么?

  陶先生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么拆,又去怎么修,怎么装配,你不喜欢吗?

  孩子高兴得跳起来:我去!我去!

  陶先生跟朋友夫人大声招呼,就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子一起到一家钟表店。

  修表师傅看看坏表,说:要1元6角修理费。陶先生说:价钱依你,但我要带着孩子看你修,让他长长见识。师傅同意。

  陶先生与孩子站在一旁,满怀兴趣地看师傅修表。看他怎样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他加油后,把一个个零件装起来。从头到尾,整整看一个多小时。

  全部装好后,师傅上发条,表重新发出清晰的滴嗒声,孩子高兴的欢叫起来:"响,响,表修好!

  陶先生临走又花一元钱买一只旧钟,送给孩子带回去拆装。孩子连声说:谢谢伯伯,谢谢伯伯,伯伯真好!

  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故事2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 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哥哥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老师,并向老师请教。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耐心地为他讲“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总结:尊重孩子的天性,适当放手,让孩子探索,对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行合理的引导,激发孩子的天赋。

  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故事3

  1796年的一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两道数学题,像往常一样,前2道题目在2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但青年发现今天导师给他多布置一道题。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他也没有多想,就做起来。然而,青年感到非常吃力。

  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感到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没有什么帮助。困难激起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一口气,他终于做出这道难题!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您对我的栽培……”导师接过学生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他的声音都颤抖,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是的,但我很笨,竟然花整整一个晚上才做出来。” 导师让他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做这道题。青年很快就解开这道题。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牛顿也没有解出来,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你真是天才啊!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给你的题目里。”后来,每当这个青年回忆这件事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可能就无法解开它。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总结:孩子大都少有循规蹈矩思想,少有畏惧心理。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孩子往往能够做得更好。其实,畏难情绪害怕的不是困难,而是害怕自身,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以自己的眼光把畏难情绪也灌输给孩子;应该鼓励孩子敢想敢做,建立自信。

  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故事4

  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从小曾经被认定是一个坏孩子。母牛走失,树莫名其妙被砍倒,每个人都认定是他做的。甚至父亲和哥哥都认为他很坏。人们都认为母亲死,没有人管教是拿破仑·希尔变坏的主要原因。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他也就无所谓。有一天,父亲说要再婚,大家都担心新妈妈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希尔也打定主意,根本不把新妈妈放在眼里。陌生的女人终于走进家门,她走到每个房间,愉快地向每个人打招呼。当走到希尔面前时,希尔像枪杆——样站得笔直,双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着她,一丝欢迎的意思也没有,“这就是拿破仑,”父亲介绍说,“全家最坏的孩子。”    令希尔永生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她把手放在希尔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最坏的孩子?”她说,“一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

  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继母造就拿破仑·希尔,她相信他是个好孩子。对一个人有这种信心,他就会成功。

  总结:不是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将决定孩子不同的命运。可是,当孩子表现不好时,许多家长却往往一味地指责,抱怨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行,而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结果,很多父母把原本活泼可爱、朝气蓬勃的孩子,变成没有志气、没有理想、自暴自弃、平平庸庸地度过一生的人。

  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故事5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后者,从此开始一生都教书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一套自学经验。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等于不读。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他几年中就写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上册,他就买一本阅读。后来听说有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解比上册深刻。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由此,他又得出一个结论: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这个行列。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到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日子?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到60岁时后悔,那更迟,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

  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故事6

  徐特立60岁的时候,在一篇3000字的自传里,提到自己一生都是教书。从蒙馆、初小、高小、师范、一直到高等师范,我都担任过教员。在高等师范当教员时也没有脱离小学校职务,因为我爱教小学生。徐特立从宁乡速成师范毕业以后,怀着创造事业的理想,就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梨江高等小学堂。半年以后,徐特立应邀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辛亥革命以后,为发展小学教育,徐特立白手起家,办起长沙师范。当时,为解决家乡农民子弟求学问题,还自费办一所五美小学。后来,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参加革命以后,他在中央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培训扫盲骨干,开展扫盲运动;又艰苦创业,办起中央列宁师范。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徐特立也没有忘记自己教育家的职责,抓住每一个机会,教战士们学文化,他的热情、耐心使战士们深受感动。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向历史的'偏见挑战。过去,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收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先例。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一些人的闲言碎语,有人嘲笑他是补锅的,还给他起个绰号——徐二镥锅。徐特立反而很高兴、很自豪。在教学实践中,他平日最喜欢贫苦学生,他办过夜校以给他们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知道他们并不缺乏聪明才智,从他们中间是可以造就人才的。

  徐特立主张教育民主,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的时候,当时14岁的田汉和几个喜欢文学的同学,经常在自修室的窗户上贴一些打油诗,逗得人们捧腹大笑。其中两首是学习藏头诗的作法,把校长徐特立、老教师首之龙和黄竹村的姓名也嵌进去。一首说: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之龙。另一首写道:黄竹村中鸡犬喧。两位老教师看后气得浑身颤抖,要求校长严斥学生。徐特立安慰两位老教师后,就立即找来学生。田汉说:我们对黄先生和首先生毫无恶意,是一时兴起,开开玩笑,逗大家快乐。徐校长确信他讲的是真话,又觉得诗句中透露着学生的才智,便和气地告诉他们:喜欢写作是一件好事,只是不要把时间、心思花在游戏笔墨中,最好写些有意义的文篇,锻炼自己的才干。校长的谈话鼓励学生们办《窗户报》的积极性。一时像雨后的春笋,几乎每个自修室的玻璃窗上都贴出窗户报。田汉办的《祖鞭报》尤为突出,他用痛快淋漓的笔调,抒发爱国爱民的思想。徐特立便经常把《窗户报》上的优秀诗文,转载到自己编的《教育周报》上,老教师们的态度改变,学生们更是高兴。

  徐特立不喜欢用强硬的方法管理学生。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时候,他明确提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为实行诗教,他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一块大黑板,专门用来写诗。有一次,他得知有一个姓汤的学生和一个姓余的学生,拼命读书,影响身体健康,觉得很不好,就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算对大家敲一下警钟。诗是这样的:

  我劝汤生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

  徐特立很注意节俭治校。有些教师上课,粉笔头总是随手扔掉。而徐特立见,总要捡起来,留着自己上课、写黑板诗时用。有些学生说他小气。他就写下这样一首黑板诗:

  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读这首诗,说他小气的学生明白自己错。发现有同学浪费饭菜,徐特立就找她们谈话,并且写诗教育大家;看到有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突出,徐特立就写诗鼓励她们,说明女生智力并不比男生差同学们每天都要去读读黑板诗,不论是表扬、批评,还是规劝,都是一次思想品德教育。徐特立给黑板诗起一个总题目,叫做《校中百咏》。

  徐特立也有严厉的时候,却又与众不同。一次,一个叫粟福基的学生闹事,经过校务会议讨论,决定给予开除处分。徐特立开始是赞成的,可是事后心里总不踏实。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门不管,他想到这个同学学习不错,也有组织才干,不该轻率开除。他马上派人把粟福基从家里找来,跟他做一番严肃、诚恳的谈话,然后介绍他到长郡中学继续上学。粟福基十分感动,后来成长郡中学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故事7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

  徐特立断指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科书。1906年,他在周南女校教书,有机会阅读《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发生变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指引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09年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他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无所不至的侵略,列举一桩桩传教士毒害中国人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他用鲜血写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因为流血不止,他晕倒。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着位置报道这一消息,徐特立的爱国壮举教育各界人士,激发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这是一本难得的修身教科书。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的生活节俭,就是全校闻名的。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箱,没有大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出门都要坐轿子,显示绅士派头。可是徐特立却从来不坐轿子。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一些教师看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子。

  1937年,徐特立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党中央刚进驻瓦窑堡的时候,当地只有一所学校。一天,徐特立去听课,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绳子,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有两首小诗描述他在延安时的俭朴生活: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建国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质条件好,他依旧保持节俭的作风。他常对亲属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他的衣被鞋帽都是从延安时一直穿用到解放后,只要能补的,他就坚持不换新的。后来,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双皮鞋,平时也不穿,只是因为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宴会和参加外事活动的需要。他在饮食上也十分简单,一直爱吃五谷杂粮和蔬菜。开始,他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房子很旧,也较挤,孙辈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1952年,组织上要给他盖几间房子。他几次表示不同意,说等将来生产搞好,人民生活富裕再考虑。后来经过多次说服,并将修建费减去1/2,他才勉强同意。他住在香山时,很少一个人坐小车。他跟警卫员算过一笔帐:汽车、汽油是用实物或黄金从国外进口的,从香山到城里,来回几趟就把一个中农的全年收入跑掉。后来进城居住,他还常常以步代车,保持优良传统。

  1968年11月28日,91岁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伟大的师表,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永远为人们缅怀,被人们称颂。

  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故事8

  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注明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早年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放弃神学研究,38岁开始从事一项教育贫苦儿童的计划,让学童一面纺织一面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机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项计划最后终于失败,只是取得一些宝贵的经验。由于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就转而从事写作。

  1798的,瑞士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海尔维第(瑞士)共和国。在斯坦兹城,由于贵族和天主教教士的煽动,爆发农民,政府从法国借兵进行镇压,受到顽强抵抗。法军大肆烧杀,祸及无辜,斯坦兹城遭到空前的浩劫,留下111个老人和169个孤儿,还有237个儿童无家可归。

  新政府决定在斯坦兹成立孤儿院,裴斯泰洛齐谢绝友人所荐的高官厚禄,于12月5日毅然接受政府的委托,负责孤儿院工作。当时他很兴奋,说道:我为实现我一生的梦想,不惜牺牲一切,我的热情达到那样的程度,几乎可以说:只要让我开始工作,即使在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上,没有火、没有水的地方,都是可以的。(《教育改革家》英文版第358页)

  裴斯泰洛齐到斯坦兹以后,把修道院改成孤儿院,收容80个(此数由政府规定)孤儿,这些孤儿大部分患有严重的疥癣,无法行走,头上长满溃烂的脓疮,身上穿着生满虱子的破烂衣服。个个面黄肌瘦,牙齿暴露,深锁愁眉,并以猜疑的目光望着人。头额上的皱纹充分表现他们饱经忧患与疑虑的生涯。有的养成虚伪等恶习,难以纠正;有的受悲惨环境的折磨,虽然表面意志坚定,却猜疑、冷酷、胆怯;懂得ABC的,十个中无法找到一个。面对贫儿的这般境况,一般人早就会望而却步;裴斯泰洛齐却迎难而上,一心扑在工作上。

  除雇用一名妇女做饭以外,裴斯泰洛齐承担孤儿院的一切工作。象慈父一样,他以极大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把整个心灵献给孤儿。他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他们不知有世界、有斯坦兹,只知道跟我形影不离。他们的饮食就是我的饮食。我没有家园、没有朋友、没有仆人,只有他们,晚上我最后一个就寝,睡在他们中间,陪他们祈祷、读书,一直到他们睡着;早上我最早起床,替他们换洗脏衣服,并给他们洗涤身上的污垢。(见《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证着选》第196至199页)

  这位慈父以孤儿院为家,视孤儿们为亲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他充分发扬民主,培养孤儿们的道德习惯,并提高他们读、写、算的能力。

  战乱再次降临。1799年6月8日孤儿院被迫关闭(被法军征为野战医院)。裴斯泰洛齐为此声泪俱下,但无济于事。他因伤心与劳累过度,以致吐血。

  裴斯泰洛齐在功成名就、成为世界名人之时,竟不顾高官厚禄的诱惑,以其崇高的品质,把整个心灵和爱心都献给孤儿,为贫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这种无私的情怀,这种伟大的精神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故事八篇】相关文章:

乌鸦的故事03-04

小鱼的故事03-04

麻雀的叹息的故事03-04

熊的新年故事03-04

破釜沉舟的故事03-04

买梦的故事03-04

笨鸟达达的故事03-04

秀才和姑娘的故事03-04

民工父亲的“幸福”故事03-04

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