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沙与沫读后3篇
沙与沫读后感(一)
对比《先知》中的直面人生,《沙与沫》就显得较为含蓄,但它句句箴言,字字珠玑,表面凌乱的文辞蕴涵着难以言状的深意。这也是许多读者挚爱《沙与沫》的重要原因。
“一粒沙子就是一片沙漠,一片沙漠就是一粒沙子,现在再让我们沉默下去吧。”
“我在埃及的沙土上躺了很久,沉默着而忘却了季节,然后太阳把生命给了我,我起来在尼罗河岸上行走。”
如此抽象的意境,更具有诗的韵味,品味愈久,回味愈浓。
当然,文中出现更多的还是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
“求上帝喂养那些穷奢极欲的人吧!”
“一个伟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在沙与沫的世界中将他的思想的大气展现得淋漓尽致。“求”一句一反常态,改抨击为怜悯,使得追名逐利之人霎时变得渺不可及,也极好的反映了纪伯伦晚年顺从自然的豁达情怀。一个“求”字意境深远——就连上帝都鄙视痛恨的小人,却博得了智者的同情,纪伯伦的胸襟是何等宽阔!而“一”一句更是精彩中的完美:什么样才算是伟人?血染沙场,为国捐躯的是伟人;建功立业,强国富民的是伟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是伟人。然而,他们却拥有一个共同的人格特质,那就是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或许他们面对的是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困境,是国破家残、民不聊生的现状,是世浊我清、众醉我醒的痛楚。可是伟人从来没有看见自己流血的心,而是用另一颗心把做人的最高境界现实地演绎出来。
缥缈却可见,虚幻却真实。大自然的美学艺术就是光阴流转,日月轮回,就是凯库勒梦中巨蟒首尾相接的的经典时刻。
沙与沫读后感(二)
“我们所有的词语,不过是思想筵席上散落下的碎食屑。”纪伯伦曾这么说过。这部《沙与沫》就是他创作的,虽然我并不能读懂每一句,但却依然能从字里行间读得一些深奥与纪伯伦的沉思哲理。
纪伯伦是黎巴嫩阿拉伯诗人、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娇子“。这部《沙与沫》是纪伯伦用英语写的。有人说:”在这部诗集中诗人以自然景物“沙”与“沫”为象征,暗喻人在浩瀚世界如尘沙般微小,诸般事物如同泡沫般虚幻。是呀!我们在这个宇宙中是多么微小,金钱、地位以及一切事物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如“泡沫”一样虚幻,即使美丽诱人,但终究一碰就碎,不能永久保存。
“沿着海岸,我漫步了很久很久,在那细沙和泡沫之间,涨起的潮汐抺洗了我的足迹,海风也将泡沫拂掠而去,但是,浩瀚沧海与伟岸长堤将会永恒……”
我读了几百句,可就偏爱这句:粒沙即为广漠,广漠即为粒沙。也许诗人将我们比作粒沙,我们本是世界中的微小一份,可若没有这“微小一份”何有世界呢?兴许诗人也想告诉我们,我们或许是广漠中的粒沙,属于这个世界,或许世界不过是我们心中的粒沙,而我们则是广漠……谁也不知是什么意思,但也许可以领悟一些。这仅仅是其中的粒沙,可这每粒沙中都蕴含着一样的哲理。
这本诗集就是如此奇妙,令人不禁赞叹,却又舍不得放下。所以,去看看这本《沙与沫》吧!我讲得不过是沧海一栗而已,快随我一起探究去吧!
沙与沫读后感(三)
昨日是今日的回忆,明日是今日的梦想。亿万年前我是宇宙中的以太,亿万年后我是沧海中的遗珠,而现在我只是一粒沙,你脚踩着的那粒。——题记
浮生若梦,朝歌夜弦,尘世中难得的一方净土便是沙与沫。
我们都只是渺小的虚幻的泡沫,没有人可以永恒。
沙与沫点醒了所有不可自拔的人。生命从何而来,又要到那里去?我们是谁,我们的过去抑或将来又如何?没有人能给我们答案。即使是被称为先知的纪伯伦也不能。他只能将他思想的碎屑轻轻地播撒在地球上,也许会有人悟出这大千世界的奥秘,也许会有人什么也没知晓。深邃的宇宙隐藏着太多我们难以理解的秘密。人类的存在有何意义,意义就是走下去,在这黑暗寂静的宇宙中走下去,走向那无人知晓的光明去,走向那我们无法预知的黎明去。我想,“先知”所做的仅仅是去思考,以超我的境界洞悉生命与爱的真谛。
所以,他是孤独的。
正是孤独的灵魂,才能清晰的看见这世界的空洞,心灵的矛盾。“我们的心是一块海绵;我们的心怀是一道河水。然而我们大多宁愿吸收而不肯奔流,这不是很奇怪吗?”醉酒的清醒,以寂寞的姿态瞥见了人性的弱点。纪伯伦写道:“当人们夸奖我多言的过失,责备我沉默的美德的时候,我的寂寞就产生了。”当我们难以理解那启迪众生的话语时,我们难以明白那指引前行的话语时,纪伯伦便寂寞了。可惜,在他的一生中,都没有出现那个可以与他对话,消除寂寞的人。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将来一定会有,只是他或者是她还没有出现。或许人们只是人云亦云的夸赞着他,但看过他作品的人多少都是有收获的。我们在这些文字里窥见哪怕一丝一毫,都足以让纪伯伦欣慰了。真理谁敢说纪伯伦就看透了呢?“先知”所做的仅仅是启发人们,他永远只说一半,另一半等待着人们自己理解,等待着那个懂他的人参悟。
“树暝栖翼喧,萤飞夜堂静。遥穹出晴月,低檐入峰影。”在每一个月夜里,纪伯伦是怎样醉着酒,孤独中求得一醒,又怎样回忆着在山野中静听着风涛阵阵与流水潺潺的童年。他在白昼充满燃烧的见解,在夜晚沉浸于梦幻的海洋。他得不到父亲的温暖,得不到爱情的慰藉,在接连失去了最爱的妹妹、哥哥和慈母,看到的是祖国“富有欺凌贫穷,教士欺骗虔诚,婚姻牺牲妇女,传统压抑青年”的黑暗。他呐喊,他控诉,他对着自己逆来顺受的同胞发出宣言,他痛斥着“光天化日之下昂首阔步的恶棍”,诉说着东方民族的“奴性”悲剧,叹息着阿拉伯民族的命运。纪伯伦的“疯狂”是十足的清醒。他没有用面具掩饰自己,赤裸裸地站在真理的阳光之下,以不可以阻遏的狂狷之气,掀起摧枯拉朽的叛逆风暴,打倒偶象,破坏那个用旧制度、旧传统维系的所谓“完美的世界”。
纪伯伦是如此爱恨鲜明,他狂热于他那伟大的民族,厌恶着这肮脏的社会,他在帝国的勾心斗角间坚守着人类一体、地球一家。他把孤独化作爱送给了全世界,教会了我们“大我”。
我看了一些他的画作,立体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他的诗的理解。然而,他的画对我而言如此抽象。大都是冷色调,沉郁而压抑。此外似乎纪伯伦偏爱于从裸体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但这裸体绝不似我前些日子见的潘玉良笔下的丰润饱满,而是一种静谧的美的、纯洁的化身。他们或是哀痛,或是欣慰,都笼着一层稀疏的淡淡的氛围,叫人捉摸不透,却又异常真实。在画面上,常有作为衬托的人体,总觉得有一股神圣的死亡的、纠缠的、郁苦的、忧愁的、沉闷的、恐怖的、扭曲的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即使是鲜艳的色彩构成的画都有一种莫明的凄凉在其中。
沙与沫里有着纪伯伦对爱情的理解。他有一幅画叫做“love”,一对拥抱的男女,背景好像是有着乌云的地方,深深地蓝,似乎有一圈圈光晕由两人向外散开,这些光晕又似乎幻化成灵魂,默默地注视着这对人。纪伯伦在论爱中写道:“爱为你们戴上冠冕的同时,也会把你们钉在十字架上。”这也许是他对他自己终生不娶的回答。但他已经追逐过爱,理解了爱。在沙与沫中,他写:“许多女子借到了男子的心;很少女子能占有它。?每一个男子都爱着两个女人:一个是他想象的作品,另外一个还没有生下来。”这世上本就是这样,人们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纪伯伦认为一个没结婚的女子生机勃勃,一旦结婚,就会使她身上生命的火焰熄灭,凋蔽。“只剩下一个女人的形骸”!“先知”所做的仅仅是欣赏美,而不是毁灭美,正如他与玛丽柏拉图式的爱。
“当你达到生命心中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高过罪人,也不低于先知。”我们都是辽阔的仿若无尽的大海,都属于永恒。
纪伯伦,我爱他是一个孤独的战士,一个桀骜不驯的反叛者,一个更诗意、更温和的尼采,一个更激烈、更年轻的鲁迅。
走进纪伯伦,走进沙与沫,走进那个我们从未直面过的内心……
【沙与沫读后】相关文章:
致沫沫作文07-21
鲁人曹沫原文、翻译03-04
沙皮的作文09-18
海浪沙作文09-02
珠与沙作文10-14
滑沙的作文08-06
玩沙的作文08-12
沙与石作文11-06
玩沙记作文12-02
游沙湖作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