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郊亭桥西站京郊自驾

时间:2022-02-28 10:28:38 好文 我要投稿

大郊亭桥西站京郊自驾

  4月26日,北京新开了五条公交线路:541路、542路、545路、546路、547路。所过之处,多是郊区,站名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却少有人关注。因此,本版约请两位大学生“公交迷”,在认真查阅文史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周日一天时间,乘坐了这五条线路,通过实地寻访,为您带来公交站名背后鲜为人知的古老故事……

  ■公交541路:小郊亭站、大郊亭桥西站

  ■“郊亭”是元代在湖泊边兴建的亭子

  在北京地图上,小郊亭村并不难找。您先找到东二环路上的广渠门,再沿广渠门外的大道——广渠路一直向东,路的尽头几乎抵到了东五环路。此时,您会发现路北有个小小的村落,也正是我们要去探访的小郊亭。

  广渠路的最东段,路边都是些低矮的小房子。路很宽,车却不多,偶尔有几辆大车驶过,扬起一些尘土。听村民们说,小郊亭一直不通公交车,大家要想进城,只能向西走上大约三里路,到半壁店坐车。这次开通了541路,东端的总站叫“高碑店东”,其实就在小郊亭村的东侧,小郊亭是第二站,乘车非常方便。

  从小郊亭乘车,向西经过半壁店、四根旗杆、东石门等站,就到了大郊亭桥站。这一站得名于东四环路上的立交桥,而桥又是得名于附近的大郊亭村。相隔了三四公里,两个村名都叫“郊亭”,却有大小之别,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根据我们查到的资料,在一千多年前的辽代,现在的大、小郊亭一带是一大片浅水湖泊,水草茂密,禽鸟出没,有“郊淀”之称。值得注意的是,从小郊亭到大郊亭,要经过一个叫“小海子”的地方。这里原是低洼之地,一下雨就积水——在辽代,小海子很可能就是郊淀的一部分。

  辽代太平六年(1026年),一位皇子到郊淀打猎,收获颇丰。随从们看见皇子那么高兴,以为他今后还要来这儿打猎,就找人在湖面的东西两侧各修了一座凉亭。西边的凉亭较大,故称“大郊亭”,东侧的较小,被称为“小郊亭”。皇子是否再来过,已经无从考证,只知道到了金代大安元年(1209年),刚刚登基的卫绍王完颜永济到这里打猎。按说大权在握,应该心情不错,可他一看见“郊亭”俩字儿,就觉得浑身上下不舒服,最后将其改为“交亭”才算了事。到了元代,元文宗也到这儿打猎,听说了完颜永济改地名的事情,他非常不屑,觉得完全是瞎折腾,于是下旨,恢复了大郊亭和小郊亭的地名。

  随着时光的流逝,郊淀逐渐淤塞成陆,两座“郊亭”也都消失了,只有附近以亭子命名的村落——大郊亭村和小郊亭村保存至今。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郊亭建起了北京化工二厂。当时这里的道路非常破旧,也没有什么高楼,附近的东石门有个很大的粮仓。1999年,东四环路通车,给大郊亭注入了一针现代化的强心剂。现在,大郊亭桥北有“金海国际”公寓,桥南有百盛购物中心、红星美凯龙,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使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公交542路:开发区交通服务中心站

  ■亦庄曾是私人庄园

  542路是为上班族准备的“高峰线路”,只在6点到10点、16点到20点两个高峰时间段运营,其他时间无车。542路的路线是环行的,起点站和终点站均为“开发区交通服务中心”。好家伙!一个站名九个字,真够长的。其实,严格地说,这个站名已经是简化的。因为,其中的“开发区”指的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亦庄开发区。

  “亦庄”这两个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成语“亦庄亦谐”。有不少人认为,最初亦庄的命名就来自这个成语。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亦庄”应该是“大庄”的意思,因为在古汉语中,“亦”字有“大”的意思。著名的《诗经》在《周颂》中有一篇《噫嘻》,是赞扬周文王的,其中有一句:“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汉代学者郑玄注释这个“亦”字,写道:“亦,大也。”如果用“大”来理解“亦庄”的“亦”字,确实很不错:一方面包含了兴旺壮大的意思,另一方面也要比直呼“大庄”文雅许多。

  亦庄的来历,与南苑紧密相关。明清两代,南苑是家苑囿,苑内土地禁止开垦。清末,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光绪帝不得不允许将苑内土地招佃屯垦。这一下,许多太监、官僚、军阀争先恐后来到南苑抢占土地,建起了一大堆私家庄园。亦庄就是其中的一个,最初的庄主是谁,已经无法考证。到了民国年间,因为战火频仍,这一带的庄园逐渐衰落,演变成普通的自然村。

  听老人说,20世纪50年代,亦庄是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落。大队部建在亦庄村,人们称之为“亦庄大队部”。附近陆续建起了亦庄供销合作社、煤厂等。南郊国营农场成立后,亦庄作为二分场。当时的人们去亦庄,都习惯说“去二分场”。后来,先后成立了亦庄乡、亦庄镇,1992年成立了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暮春的阳光中,行走在亦庄干净整洁的大街上,看着街边的高楼大厦,我们感受到的,是现代工业蓬勃的生命力。

  在542路的诸多站点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马驹桥站。现在的马驹桥一带,在隋唐之际是朝廷的军马马场。为了方便过河,人们在河上搭了一座简陋的木桥,称之为“马驹桥”,又名“压浑桥”。其后,小桥多次被冲毁,又多次复建。

  ■公交545路:地铁八宝山站

  ■八宝山因八种黏土矿物而得名

  离开了凉水河畔,我们来到了石景山区与丰台区交界的地方,在吴庄乘上545路。

  545路经过重聚园小区、焦家坟路口南等站,到达了地铁八宝山站。提起八宝山,大家最熟悉的是八宝山革命公墓。在革命公墓的北边,就是八宝山的山脉。它由东西两座山峰构成,最高点海拔103米。所谓“八宝”,到底是哪八种宝物?根据我们查到的资料,这是八种黏土矿物:红土、耐火土、青灰、黄浆、白土、马牙石(方解石)、沙石、板石。其中,红土与青灰是良好的建筑装饰材料;白土是陶瓷业用于涂抹表层和制釉的原料;耐火土可用来搪炉子,加白云石可制成耐火砖;黄浆是木器的涂料;沙石和板石是建筑、玻璃、半导体等工业的原料。

  明代的八宝山,曾建有灵福寺、褒忠护国寺。现在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就是在褒忠护国寺的基础上修建的。在出发前,我们在网上查到,八宝山现存一处重要古迹——崇国寺塔。经过多方打听,我们沿着宽阔的上庄大街向北走了两分钟,就到了“博古艺苑工艺品市场”。走进市场,向北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不高的覆钵式砖塔,正是我们要找的古塔!崇国寺始建于元代,其塔院在寺西,分南北两塔院,为崇国寺僧人塔林。现在仅存一座塔,原是北塔林的砖砌喇嘛塔,高9米,方形须弥座。听市场的工作人员说,因年久失修,本世纪初,该塔已有多处残毁,塔铭漫漶不清。2005年,有关部门出资修复了这座古塔,使它重现了昔日的风貌。

  学者陈广斌曾在《八宝山塔林解疑》一文中分析了八宝山塔林的来历。元初,高僧隆安选随蒙古大军进入金中都(今北京),先住悯忠寺(今法源寺),后又主崇国寺。此时的'崇国寺(故址在今白云观西南)寺空人散,颓败不堪。隆安选的门徒定志经过苦心经营,重振崇国寺。隆安选逝世后,定志以其德高望重继主坛庙,“律物劳己,博宏于人”,为传播佛学不遗余力,颇受元世祖忽必烈青睐。中统四年(1263年)忽必烈召见定志,听说他要讲经办学,非常高兴,赐给他鲁郭村(今鲁谷)瞻寺坟旧地二十八顷及果木园林。后来定志创建三学斋讲经堂,一次听讲者就达万僧之众。至元四年(1267年)十月,定志逝世,葬于八宝山塔茔。塔铭有诗云:“都城西北隅,松柏浓荫舍。茔然摩尼殊,寂照巍耸塔。”

  545路由地铁八宝山站向西,便到了老山站。老山原名鳌山,据说是因为山体像鳌身,故而得名。再向西,过京原东站、老山南路等站,到达终点站老山西街。

  ■公交546路:鲁谷公交场站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主审官刚毅葬在鲁谷

  离开了545路,我们来到了546路的起点站——鲁谷公交场站。

  鲁谷公交场站在北京国际雕塑公园西区的南面,离地铁八宝山站也不远。北边,沿街的小房子正在翻修,南边是“远洋山水小区”,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如果您在这附近转一圈,肯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鲁谷原来是个山谷吗?跟八宝山有什么关系吗?

  其实,历史上的鲁谷,最早是叫做“鲁郭”,辽代始见于文献记载,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辽史》当中记载了辽国重臣韩延徽,在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受封为“鲁国公”,任政事令。辽世宗统治时期,他迁任南府宰相。辽穆宗应历九年(959年),韩延徽去世,享年七十八岁,“上闻震悼,赠尚书令,葬幽州鲁郭”。20世纪70代末至80年代初,韩延徽之孙韩佚、四代孙韩资道等韩家墓志相继在八宝山南出土,其墓志皆称“葬宛平县房仙乡鲁郭里”。有学者认为,“鲁郭”的“鲁”指的是鲁国公,即韩延徽;“郭”指的是墓葬的外围城墙,也就是罗郭城。合而解之,即韩延徽墓外的城墙,主要是为了防止战火侵扰。

  有意思的是,《三字经》当中“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窦燕山,很可能也在鲁谷居住过。据元《顺天府志》记载,他是范阳人,其墓“在城西二十里玉河乡之鲁郭村”。据说,窦燕山曾在鲁谷一带呆过很长时间,很有可能活动于现在的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一带。不过,还缺乏过硬的文献证据,也只能当成美好的传说了。

  鲁谷公交场站附近、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内,过去曾有刚毅墓——著名的“杨乃武小白菜案”,正是由刚毅承审和平反的。刚毅(1837年-1900年),满洲镶蓝旗人,曾任刑部郎中。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他随慈禧逃往西安,途中病死,后葬于北京。据方志记载,刚毅墓的祖坟坐西向东,有松柏高墙围护,前有月河及阳宅。刚毅墓在北边下首,占地4800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初,尚存阳宅和马尾松13株。可是,我们在公交场站附近找了半天,又向国际雕塑公园的工作人员打听,也没找到刚毅墓的遗迹。带着些许遗憾,我们坐上546路,开始了新的探访。

  ■公交546路:看丹桥站

  ■看丹药王庙与孙思邈有着不解之缘

  546路从鲁谷公交场站发车后,途经银河大街、焦家坟路口南、吴庄、张仪村、五里店、程庄路等站,沟通了石景山和丰台的多个居民区,很受市民欢迎。我们看到,虽然是第一天开线,546路几乎车车爆满,在这几条新线当中人气最旺。

  我们在倒数第二站“看丹桥”下车。沿着看丹路,由东向西穿过铁路,走向看丹村。过了铁路,都市的喧嚣一下子消失不见,代之以一片片小平房和狭窄的小路,一派乡野气象。传说,唐代“药王”孙思邈(581年-682年)寻铅觅汞,炼丹于此,村子因此得名。在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村名有“戡滩村”、“看滩村”、“看丹村”三种写法,最后一种流传最广,沿用至今。

  不多会儿,我们在路南找到了一座庙——看丹药王庙。它坐东朝西,山门内为普济殿,依次为药王殿和三皇殿,配殿为娘娘殿。传说,有一年丰台一带瘟疫蔓延,人们艰难度日,药王下界路过此地,得知疫情,立即点化村民,制药炼丹,救治了所有的病人。人们感念药王的恩德,修建于这座庙,初建时间不详,可能是明代。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当地“老会”集资重修,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听村中的老人说,旧历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的生日。每到这天,十里八村的善男信女,都来此庙进香祈福。有不少人把自家的男孩送到庙中当“跳墙和尚”侍奉药王爷,以求无病无灾。等到了结婚年龄,在老和尚的主持下,烧香磕头以后,从墙里跳出墙外,就算是还俗了。还有很多妇女到娘娘殿“拴娃娃”,烧香磕头,祈祷完毕,拿走一个泥娃娃,祈求早生贵子。就从这天开始,药王庙开庙三日,大街两侧搭满了摊棚店铺,游人络绎不绝。花乡十八村的花会,包括高跷、旱船、中幡、五虎棍等等,前来走会进香,在庙前耍舞,更是热闹非凡。1949年后,庙会一度改为物资交流会。2003年药王庙被确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重修了庙宇建筑,恢复了庙会。今年的四月二十八日,是公历5月22日。相信到那时,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会会聚在药王庙,再现热闹的庙会场景!

  从药王庙回到看丹桥,向南步行一站地,就到了546路的终点站——富丰桥西。这里的老站名叫做“马场”。顾名思义,马场原为养马厂。听说,马场村东边,靠近现在四环路的地方,原有马神庙一座。可惜,现在都湮没在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中,难觅遗踪了……

  ■公交547路:和平东桥、和平西桥站

  ■鳌拜埋葬在和平东桥南边的八大公坟

  547路从望京北路东口发车后,经过望湖公园、世安家园小区等站,驶上北三环,最后两站是和平东桥、和平西桥。这两站依然属于朝阳区管辖,严格地讲也算“近郊”,在解放前曾是农村。因为离老城区非常近,这里开发较早,1954年便开始建设,当时为了纪念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将这一带命名为“和平街”。现在,和平西桥、和平东桥附近已经有许多高楼和住户,一点儿也看不出昔日的郊野风光。其实,和平西桥南边,和平街十一区、八区的地方,民国年间大多是小黄庄的农田;和平东桥南边的和平街十三区,曾有个村子叫“八大公坟”,埋葬着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鳌拜。

  鳌拜,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早年军功卓著,有“满洲第一勇士”之称。入关后日益骄横,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年少的康熙帝对他非常不满。康熙八年(1669年)鳌拜被捕,次年死于禁所。鳌拜生前,于康熙六年(1667年)以辅政功封一等公,后获罪革除,直到雍正年间皇帝才下诏恢复他的“一等公”。因其是皇封的第八位公爵,他的墓地称为“八大公坟”,后来坟墓附近形成了村落。《民国三十六年北京市城郊地图》清晰地标注了这个地名。听说,十几年前,还能找到八大公坟村,就在和平街十三区和望和铁路(今地铁13号线)之间。现在也已经改造成小区街道和楼房了。

  结束了一天的探访,不知不觉中,月亮悄悄地爬上了天空,星光温柔地洒在京城。京华是博大的,我们所写下的,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还有许许多多古老的地方,等着我们去探索…

【大郊亭桥西站京郊自驾】相关文章:

西六环路赏红一路不停车京郊自驾02-26

北京下江南自驾线路推荐02-27

锡林郭勒自驾3日游02-27

北京自驾出游目的地及线路02-27

伤胃10大坏习惯02-27

战胜迷惘的8大方法02-27

曾国藩做人的八大学问02-27

小玩具意外引出的大商机02-27

易患近视的八大外因02-27

夏季泡脚的六大误区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