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的课程改革

时间:2024-09-02 08:55:20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改中的课程改革

  改即课程改革,“新”对旧、传统,新课改即相对于旧课程、传统教学所做的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它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观念的改革

  我在上《坐井观天》的拓展部分时,准备先说后写,就提问学生:“同学们,青蛙想不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啊?”学生都说“想”。“对,那青蛙跳出来以后它会怎么样呢?”本来我想引导学生说:青蛙跳出来以后看到天有多大、多蓝,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可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它又跳回井里了。”其他孩子哄堂大笑,有的孩子甚至说:你就是那只坐井观天的小青蛙。可是到了写作阶段,该孩子没有泄气,依然在文中写道:“青蛙高兴地跳出井口,它抬头看看无边无际的天,灰蒙蒙的一片;再看看远处,烟囱里浓烟滚滚,直冲云霄;又看看近处的池塘,水污黑污黑的,一股刺激异味扑鼻而来。青蛙想想,还是回到井里安全,不如跳回去吧,于是青蛙又跳回了井里。”

  通过这个案例,我有了如下深深的思考。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他需要放下权威,以博大的情怀去呵护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学生犯错或者有不同想法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或任由同学取笑,而是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上支持源。在课堂中,最具有个性的学生什么样的见解都可能产生,比如我曾看到过一些这样的案例,《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学生提出邱少云在火烧时他身上的炸弹、手榴弹没爆炸吗?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有学生就问:父亲越栏杆不是违反交通规则吗?……教师面对学生的这些见解难道要回避、甚至斥责吗?传统的教师观,教师就是圣人,说什么,学生做什么。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不再是施教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同样教师对学生的这种态度观念改变了,学生对老师的态度观念也会改变,即学生观的改变。学生没有了不敢接近老师的恐惧感,而在内心深处把老师看成是自己的一个大朋友、好伙伴,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求知。这样就乐于将自己所思所想向老师、同学表白,敢于向教师、教材质疑。教师对待学生,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观念改变了,那教师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也会发生改变。

  二、方法的改革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由字、词、句、文章中心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一字不落的抄、读、记,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的是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新课改理念下改革传统过于强调这些现象的方式,倡导以“活动”设计的方式来展开教学。

  二年级有篇课文《葡萄沟》,这篇文章写景叙事于一体,我在进行本课教学中设计了“小导游带游客游玩”这么一个活动。课一开始,我用课件播放歌曲《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甜美的歌声一下子就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歌曲中。然后我用激励性的话语问学生:老师听说新疆是个好地方,今天我特意来游玩一番,可是我初来这儿,人生地疏想找一个导游带着我游玩,你们愿不愿意当小导游呀?好胜性强的学生都说愿意。然后我引导学生明白要想当好一名好导游,自己应熟练掌握些什么。学生先在小组内练习当导游。随后推选最佳导游带老师这个游客“游玩”。在“游玩”过程中,老师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困惑让导游解答,其它导游也可补充说明。整堂课我和学生就在这种对话式的“导游”活动中进行,葡萄沟的美景学生领略了,各种颜色、不同口味的葡萄学生品尝了,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学生体验了,葡萄干如何做学生懂得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互动交流中丰富了语言,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新课改中的课程改革】相关文章:

新课改中的反思08-15

课程改革教研体会08-09

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反思08-10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备课方式的改革06-14

新课程改革问题的思考文章(精选13篇)11-21

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03-12

新课程中物理教学的个人体会03-15

高中物理新课改反思04-13

改革开放作文09-19

教学改革经验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