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名校等于是成功是个伪命题

时间:2022-02-23 17:15:57 好文 我要投稿

进名校等于是成功是个伪命题

  前两年,耶鲁大学前教授、美国高等教育圈的知名“愤青”威廉·德雷谢维奇在其撰写的《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曾经犀利地痛批美国的精英教育,他用“藤校弱智症”形容名校精英,并历数常春藤学生的“数宗罪”:过于自信却输不起;朋友圈同质化,故步自封;思维僵化,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性聪明”等。

进名校等于是成功是个伪命题

  看到这儿,外滩君不禁好奇,假设这些藤校学生果真有以上种种弊病,那他们在进入名校以前又是怎样的人呢?难道这些曾经的佼佼者们都在一夕之间发生了改变吗?

  机缘巧合之下,我见到了耶鲁北京中心主任李恩祐女士,从这位担任了12年耶鲁面试官并掌管耶鲁北京中心的女掌门那里,外滩君听到了另一番“新鲜”的答案。

  那些被耶鲁选中的“幸运儿”们

  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代,2000年从耶鲁毕业的李恩祐想到的都是她那些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背景和种族的同学们。在她眼中,并非只有藤校的学生才能成为精英,而精英也绝不只有一种模样。

  她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当年的室友在大学的时候曾经是个十足的“吸血鬼控”,沉迷于一切有关“吸血鬼”的书籍和材料里。这样有个性的学生也许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好学生的定义,但后来她成了畅销全球的《暮光之城》电影的制片人,成为好莱坞难得一见的女性高管。这样说起来,显然成功不止有一种定义。而我更好奇的是,耶鲁是如何慧眼识珠地发现了这些个性不一的未来人才。

  作为拥有12年丰富经验的耶鲁面试官,李恩祐说,其实每年这5%的“幸运儿”绝大多数不像德雷谢维奇教授所说的那样“堕落不争”,相反他们很有理想,而且她常常发现,中国孩子甚至比他们的美国“对手”们更优秀。

  “比如美国硅谷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这儿的很多学生都是斯坦福教授或创业家的孩子,你看见他们可能都住在一个大房子里,生活很安逸。所以这些孩子可能想象不出人类正遭遇的某些苦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他的人生目标不一定清晰坚定,也不一定那么勤奋。”

  有一次,李恩祐面试了一位中国学生,他在高中时就为一些报纸和杂志撰稿,算是一位小小媒体人。当时面试时他还带着几本书,不是课本而是几本关于国际事务的书籍,面试中他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侃侃而谈,后来他顺利地进入耶鲁。因此在李恩祐看来,“藤校弱智症”就好像是“盲人摸象”,书中写的就是尾巴的部分,更多的学生是有着清晰的人生目标,立志成为未来领袖和社会精英的。

  从李恩祐那里,外滩君还听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接触国际教育多了,总觉得国际学校里出来的孩子视野更广,各方面的能力素养也更强,但李恩祐却有不同的体会。

  她觉得那些接受国际教育的孩子,其实只是比别的孩子要幸运,因为父母有更好的经济条件去支持他们的学业。但有时候国际学校就像一个大泡泡,好比有的国际学校把体育馆包裹起来把原本的空气抽走,里面都是经过过滤的空气,这不是自然的环境而是一个温室。

  “其实我们考虑一个人,不仅仅考虑他的成绩和视野,还会考虑他来自什么样的背景,有怎样的人生经历,我们是全方位地看一个孩子。” 在李恩祐看来,公立学校的孩子们有一样的机会。她所面试过的许多来自公立学校的学生,他们在普通、更接近真实社会的环境里长大,他们看得更远、更广,更有能力为这个世界贡献积极的力量。

  面试也像“相亲”

  李恩祐对面试有个特别有趣的比喻,她说有时候面试有点像“相亲”,而她要做的就是看看这些申请者和她的母校耶鲁有没有缘分。于是,就好像“相亲”一样,她会从爱好兴趣这些所谓的入门问题开始,随后就是自然而然的交流过程,这样的面试更像是轻松快意的聊天。

  当我问及如何辨别哪些学生的`申请是真心实意而哪些是靠后期包装的时候,李恩祐反问我:如果你新认识一个人,和他一起吃一小时的饭,你能分辨他是在忽悠你还是在说真话吗?仔细一想,我似乎明白了点什么。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就是最好的测谎仪,所以我们在一个小时的面试里就会慢慢发现某个学生真实的样子。我们的校长苏必德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现代社会和企业广为流传和看中的“情商EQ”概念就是他提出来的。在面试过程中,你会发现学生的情商水平,这也是考验自己情商的好机会。

  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透露出的信息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语言只占了30%,70%是眼神与肢体语言。在这70%的部分,你可以捕捉到大量的有效信息,这是后期包装所无法做到的。”

  在李恩祐这样资深的面试官眼中,那些所谓可以被安排的后期包装是很容易识别的,而这种扭曲的申请观的确会起到反作用。

  “我们常常会发现,如果某个孩子是做了ABC课外活动进入了一所名校,大家就会觉得如果照着这个方式也能进某所名校,似乎成功是有迹可循的。

  然后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孩子都没有什么差异,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反而最终被选中的就是那个跟别人不一样的孩子。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自我认知的能力和为世界、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目标和愿景。”

  名校即成败是一个伪命题

  外滩君曾对话哈佛上海中心的王颐,他也告诉我,作为父母或教育者,我们总在努力让孩子了解“什么是最好的”,而忽略了其实让孩子了解“什么是好的”就足够了,因为“最好”本身带着外界的期望,而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好的”,即知道一个方向就够了,更多的他们要听从内心的声音。

  而在李恩祐看来,所谓的名校情结的确无可厚非,但大学排名好比浓缩的“果汁”,并非100%还原“果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规划他们每一个的人生。

  有的人进了名校以后发现周围的人都太优秀了,可能自己过去总是考第一,进了名校却再也不是最优秀的那个,就是所谓的龙头凤尾,然后就失去自信了,最终选了一条比较容易走但并不是自己喜欢的路。

  “我还是不认为进名校就一定是好事情,自我认知的过程可能更重要一些,不仅仅是为了考大学,更是为了追求快乐有意义的人生。大家可能以为名校是学生学业部分的终点,进去以后就能舒一口气,这其实是个伪命题,最重要的是永远要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其实进不进名校的确不是最重要的事,但能够获得广博的视野却很有必要,这也是李恩祐目前在北京耶鲁中心工作的原因。在她看来,为中国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开放一些最优质的资源以及直接与世界交流的渠道,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也许未来他们并不能进入耶鲁这样的美国顶尖大学,但知识会像阳光一样,照耀到这些学生的身上,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精英教育的氛围,受到启发,提升自我,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进名校等于是成功是个伪命题】相关文章:

我是个幸运的人作文8篇02-22

高三外语命题误区02-22

播种命题作文导写02-22

我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作文6篇02-22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介绍02-22

名校对课外活动的要求有哪些02-22

专八听力命题分析与应试技巧02-22

是时候说爱你作文02-22

老人五个养生原则02-22

孩子爱咬人是正常吗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