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1何人不起故园情-鉴赏“思乡”意境的古诗词(少英修改)
·文学赏读·
编者按: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综观古典诗词的历史长河,很多优秀的作品便具有优美的意境,诗人们常常通过营造意境来表情达意,并给读者留下无穷的艺术想象空间。这其实也为我们阅读古诗词提供了一把钥匙——从解读意境入手来理解全诗的思想主旨。从本期开始,本栏目将以几种典型意境的 “意”(思乡、离情、隐逸等)为统领,结合教材、高考出现过的古诗词及其他作品,具体讲解如何来鉴赏古诗词。
何人不起故园情
——鉴赏“思乡”意境的古诗词
思乡是中国古典诗词百写不厌、历久恒新的主题。他乡风物、异域人情,极易触动游子思念故乡的情怀,生发出动人的诗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即以表现因偶然机遇触动的乡愁而为人传诵: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2年高考全国卷古诗鉴赏题选诗) 洛城春夜,宁和甜美,却有不知何处传来的笛声,绵延断续,起伏低昂,如一只撩人的手,掀动沉沉夜幕的一角,缓缓地、执著地渗入听者的心田。温薰春风浸润花香,拂过返青的柳枝,笛声余韵也随着这风而洒满全城。这是《折杨柳》的古曲,诉说着无数岁月积淀起来的浓重乡愁——“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折杨柳枝歌辞》)。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眼前飘拂的绵绵柳枝已令洛城游子目不忍视,今夜不期而遇的惆怅笛音更加令人如醉如痴。笛声清丽飘忽,乡愁缭乱牵缠,皆无形迹可以捕捉,诗人却巧妙地化情为景:一个“暗”字,除了表现笛声的不知所起,更引入黯然销魂的听者;一个“散”字,除了表现笛声的余音袅袅,更将陡变愁城的洛阳推到读者眼前。笛而名之为“玉”,城而沐浴春风,今夜弥漫无际的故园之情纵然令人心驰神伤,却亦如此醇美温馨。这是李白的声音,典型的盛唐之音。
春天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思念的季节。下面两首创作于初、盛唐时期的早春
思乡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又题《江南意》)
这两首诗在体裁上同是五言律诗,在内容上同是描绘江南初春美景,而且都刻意强调物候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具体对比:
二诗在结构上非常相似:首句直接点明诗人身份(“宦游”与“客路”),中间四句以对江南春景的描写为主,最后二句归到思乡之情(“归思”、“乡书”与“归雁”);
二诗的时间定位几乎是一致的,都选在由冬入春、昼夜交替之时。在这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时刻,诗中所写景物无不突出“变化”。前者写海日初生,曙光乍现,云气折射成绚烂的朝霞;从江南到江北,梅花次第绽放,柳枝先后转青;温暖的气息催促黄莺婉转啼唱,明媚的阳光映绿水中飘摇的萍草。这幅画面色彩明丽,给人春意盎然之感,出、渡、催、转四个动词尤具传神之妙,它们赋予云霞、春天、淑气、晴光以人格化的性灵,从而使诗歌画面呈现一种流动的美感。与此诗注重描绘具体物象不同,后者则展现了更为宏大的场面:青山绿水,潮涨江阔,平静江面上一帆醒目高悬,越发衬托出浩渺烟波的壮美,给人独特的视觉感受。残夜将尽,红日从江面冉冉升起。春天来得格外早,春天的气息似乎直伸入旧年的年夜。对比两诗,前者依次描写天边云霞、江岸梅柳、枝上黄鸟、水中绿萍,视线俯仰回旋,笔触细腻轻盈,意境优美清丽;后者则集中笔墨描绘江面孤帆、初升海日,让浩瀚江水充盈读者的眼睛,让春天的气息充塞天地之间,视线基本水平推进,笔法洗炼挥洒,意境明快雄奇。
二诗都以季节变化引发的乡愁为主题。诗人客居千里江南,置身良辰美景,不约而同生发“虽信美而非吾土”(王粲《登楼赋》)的感慨,但是情感却有细微区别:前者可以用“惊”字概括,这其中有“惊慕”,透露江南美景对诗人眼睛造成的冲击力;也有“惊叹”,暗示宦游人对物候变化、岁月流逝的特殊敏感。诗人怀着这种复杂感情注视春天为江南带来的变化,景色越是美丽,越容易引发“归思”,以至于泪湿襟袖。后者则以“平”为基调,绿水拥抱青山,孤帆悬挂江面,夜色渐渐淡去,海日冉冉升起。景物之中无一不蕴含动感,却是一种平和的运动;此时此刻,甚至时间也是交替复又交错着的。旧的一天就要消逝了,旧
的一年就快过去了,诗人心中飘过淡淡的乡愁,他希望北飞的大雁能够将书信带给远在洛阳的亲人。
上面两首诗都是北方诗人因江南初春美景的感染而生发思乡之情,祖籍钱塘(今杭州)、在京城为官的周邦彦,目睹盛夏荷花,却在做着返回江南的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帘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此词起笔点明时令及盛夏的气候特点:室内燃着沉香,以消除雨后潮湿炎热的暑气,烟雾缭绕,似乎暗示着客居词人纷乱抑郁的心情;无知鸟雀却因雨停而兴奋异常,一大早就在帘边探头探脑,叽叽喳喳,竟像是在呼唤着帘内人共享这一片晴光。诗人将目光移向荷塘,看到一幅清丽美景:一泓圆池清澈如镜,水面浮荡着碧绿的荷叶,叶上积雨已被旭日蒸干,亭亭袅袅,在轻风中摇摆,折射出一片跳跃迷离的光彩。诗人眼前出现幻影,仿佛自己驾着轻舟,正摇向故乡荷塘深处。水上捕鱼的乡人,你是否还记得这漂泊的游子?词的上片以实笔描绘眼前真实的荷塘,下片以虚笔点化幻想中的荷塘,思乡怀人的情绪成为联系二者的纽带,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融成既清晰似画、又迷离如梦的优美意境。
相比之下,似乎以秋季为背景的思乡之情,于温柔缠绵之外,更多了几分凄凉,下面这首有“百代词祖”之称的《菩萨蛮》堪称情景交融的绝唱: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此词由秋景写起:远方林木笼罩在暮烟之中,广漠迷濛;林外秋山绵延,浸透寒意。形容碧山而用“伤心”,其意不在山色,而在人心,自然地引入一个抒情主体。他站在高楼之上,林木寒山正是他眺望的方向;夜色一分一秒侵入这幢小楼,吞没楼上这位忧愁的旅人。一个“入”字,不仅暗示时间的推移与愁人伫立之久,也暗示随着夜色降临,“愁”正丝丝渗入此人的心中。以暝色弥漫楼中,暗喻乡愁萦绕心头,形成幽渺空灵的意境。词的下片展现一个“归”字:归飞宿鸟的身影划破愁人暝色,“急”,与其说是形容无知的飞鸟,莫如说是刻画游子此刻的心情;鸟的归巢,引起游子归乡的想象——乡路遥遥,亭亭相连,急切的心跋涉在虚拟的漫漫长途之中。心情的急切与现实的延迟在此处形成强烈对立,形象地展现了回乡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
最后,我们以王勃的一首小诗《山中》结束全篇: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诗人仕途失意,离开长安,到蜀中漫游。可是“他乡山水,只令人悲”(王勃《游庙山赋》)。这首五言绝句大约写于四川乐山一带,抒发了强烈的乡思之情与羁旅的哀愁,虽然只有寥寥二十字,却显得波澜起伏,气势宏大:诗人登上高山之巅,遥望山下江水,似乎澎湃激流都因愁情而凝滞。“悲”,本是诗人之悲,却移用来描写深秋江水,融情于景,景亦生情。次句直接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是全诗的主题句。但诗人并没有进一步渲染感情,而是掉转笔锋,转写深秋景象:飒飒寒风横扫长空,山山黄叶飘飞零落。这些黄叶飞舞在诗人视线之内之外,浑融交织,造成旷远辽阔的悲凉意境,为这首单纯明净小诗增添无穷的余味。
*用书面语言将鉴赏结果表达出来时,要注意语言的专业化和规范性,上文中粗体部分可作同学们组织语言时的参考。
“思乡”意境的阅读提示:
起因:物候变化 时间交替 触景生情
关键词:杨柳 故园 古调 归思 宦游 客路 客居 乡书 归雁 故乡 羁旅 宿鸟 归飞 归程 将归
情感基调:温馨 惆怅 无奈 哀愁 悲凉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1何人不起故园情-鉴赏“思乡”意境的古诗词(少英修改)】相关文章:
故园情05-01
愛情判官~不情願的婚禮104-29
故园情作文(精选46篇)11-11
09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104-30
古诗词鉴赏04-26
‘教案’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04-28
关于秋天思乡的古诗词08-09
指望不上任何人的句子12-07
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