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可持续发展
人与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是由于人在处理自身及同自然的关系中,过分强调当前自身利益的满足,忽略了今后和后代的继续发展.所以,人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存在的始作俑者.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人的发展,人又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就人的'能力和特点而言,人又是可持续发展的驱动者.
作 者: 郭秀萍 作者单位: 济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刊 名: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0xx ""(2) 分类号: B022.2 F061.3 关键词: 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 驱动者
人与可持续发展2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前进,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不停的演变。本文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同时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新特点,针对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关系,结合自然辩证法,积极运用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去,以协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资源
一、绪论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资源的依赖越来越严重,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远远超过了环境的再生能力,大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了巨大破坏。人类行为及其后果如工业三废的排放,原始森林的滥砍滥伐,越来越多的沼泽变成稻田,草原成为农田然后沙化,全球气温持续变暖等,使大量生物找不到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人类正越来越多地将各种动植物逼入绝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20世纪初,全球人口约有16亿,到了20世纪中叶则达到了25亿,90年代初迅猛增加到52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约增长3倍。人口激增,经济增长,需求扩大,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构成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障碍[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我们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2]。当今时代,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人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人类的未来才有希望。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到谋求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发展观的伟大进步[1]。
二、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人与自然界共处于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之中,二者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谁也离不开谁,共同发挥1+1>2的功能[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它包含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这两层含义。在马克思看来,“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存在物,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3]。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离的,没有孤立的'与自然界脱离的人,同样,“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4]。在“人-自然”系统中,人是其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因为人是有意识、有实施能力的自然存在物,并不是像其他动物那样消极地依赖自然界而生活,而能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按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界,并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完善自身。显然,只有人才把自然界作为自己所“需要的对象”,作为表现和确证自己“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这也就是说,自从出现了人以后,自然界就再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作为人的改造的对象存在着的。
三、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某某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同时也强调这种发展应该保持在自然与生态的承载力范围之内。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侧重于从自然或生态的角度来认识问题,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自然资源与其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的持续发展,包括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改善。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人口剧增、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也是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中国的发展尚未走出“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困境。中国人口的未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
四、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切短视行为,导致没把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没有要求今天的发展能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不仅不能耗尽或毁掉未来发展的基础,而且要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创造和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有的论者把可持续发展观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伦理战略是相当有见地的。某某同志早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仍然是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能再走以资源高消耗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支撑和刺激经济增长的传统现代化道路,更不能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这种“人海战术”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在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比较紧张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状况下,要在某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没有其他领域的相应进展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在中国这种“硬”约束、“紧”运行的状态下,以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实行“单项突进”的发展战略是行不通的。而应该在各个方面比较协调的条件下实行平衡发展的战略。如在过去实施传统发展战略的条件下,主要着眼于经济上的“赶超”,不惜牺牲资源家底和环境质量去片面追求工业增长指标,其结果是人口激增,农业和基础产业发展相对不足,技术进步缓慢,经济效益低下,付出的代价巨大。经济增长受阻,经常出现大起大落。因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是各个方面协调配套,相互衔接,兼顾当前和未来的整体发展战略。
人与自然地相互关系中,人的发展是最本质的。人是发展的主体,没有人的发展需要,自然只是它的自在世界的样子。保护自然环境、节约利用资源也就失去了意义。自然又为人类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摇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共生,在保护自然的同时,是自然更好的发挥为人类服务的作用[5]。在全球生态危机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人与自然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思考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6]。伴随实际能力的提高,人类将会不满足于原来那种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外在的平衡,而主动地调节自然环境向着更加适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的平衡;人类将会从竭力保护自身免受自然界危害的状态发展到凭借科学技术之力努力改造自然,迄今为止,这种努力已在相当程度上取得了成功。现代系统科学如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的发展,把人们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界关系中的协同现象和协同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7]。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振,丁堃,王续琨.自然辩证法概论[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2.敬志伟,武明云.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J].行政与法,20xx,02:35-3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4卷:38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178、122.
5.姜美杰.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可持续发展[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xx,3:43-45.
6.肖婷,叶云招,刘永桃.可持续发展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J].今日南国,20xx,09:182-183.
7.敬志伟.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视域[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8.丁志远,张晓琳.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J].农场经济管理,20xx,04:55-56.
【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文章:
克隆人技术与人类可持续发展04-26
可持续发展与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04-27
能源转换与可持续发展04-26
林业可持续发展之我见04-26
贸易、环境与可持续发展04-27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04-27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底蕴04-27
编辑美学与可持续发展04-26
转向人的可持续发展04-26
生态补偿设计可持续发展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