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代宗教哲学发展脉络及未来走向论文
由于当代学术观念的发展,作为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的宗教哲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上发生了变化。在研究内容上,宗教哲学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对宗教的本质的研究,即将其视为一种对宗教的哲理性思考,而是站在宗教全球化背景下,提出了“全球宗教哲学”的主张;在研究目的上,宗教哲学的反思性和为其宗教信仰辩护的目的已经转变为如何处理各宗教间的关系。
由此,笔者认为,当代宗教哲学的未来走向,应在全球化视域下将普世的宗教对话模式作为处理各宗教间关系的一个有效途径。
英国著名宗教学家约翰·希克(JohnHick)认为,现代宗教学研究按其研究方法可分为两大门类,即规范性的宗教学和描述性的宗教学。宗教哲学属于规范性的宗教学,它站在宗教信仰之外,通过对宗教最具普遍意义的问题进行哲理性透视来为宗教辩护。这是最初对宗教哲学的认识,即认为它是一种对宗教的哲理性思考。
但随着宗教哲学的发展,其研究内容和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在当今多元宗教并存的背景下,“全球宗教哲学”主张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处理宗教间关系的普世的宗教对话模式的产生。
1 当代“宗教哲学”的发展
(一)作为宗教学分支学科的“宗教哲学”
1974年,国际宗教史协会秘书长夏普(Sharp)提出将哲学方法作为宗教研究的方法之一,至此,宗教哲学才得以树立自己的学术地位,成为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但是在过去,宗教哲学被理解为宗教的哲理化,是一门运用哲学思维思考宗教现象和问题的学问。这种广义而古老的宗教哲学形态就是为宗教信念所作的哲理性辩护。本文立足于当代学术观念,将它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来加以研讨。
当代学者是如何看待宗教哲学呢?希克认为在狭义的理解上,我们还是可以给“关于宗教的哲理性思考”这一类东西保留“宗教哲学”的名称,即承认广义的宗教哲学形态。但是,宗教哲学不属于神学,更不是为宗教教义服务,而是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站在与神学立场完全不同的立场,即非宗教的客观立场,对宗教中最基本问题进行哲理性思考。
同样地,耶格尔·赫德森(YeagerHudson)教授通过比较宗教哲学和神学所特有的立场得出结论,他认为宗教哲学是客观地研讨宗教教义和宗教现象,不以任何特殊的宗教立场作为其出发点而进行的“非教条化的研究”。另外,宗教哲学完全是退开一步看待它所研究的问题,因此,它的一个研究方式即是反思,反思就是站在自身之外而思考自己,这也是哲学的最大特征。所以按照希克的说法,宗教哲学就是通过反思来理解各大宗教,判断其有无合理的根据,而不是支持或者削弱任何一个宗教信仰。
以上是西方学术界尤其是希克对“宗教哲学”的认识。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对宗教哲学的狭义理解,就其概念而言,过分强调了其对宗教的哲理性思考,很容易陷入一种“哲学化”的困境,消解了宗教自身特有的神秘性,忽略了宗教一大特性,即“信”,很难将哲学的“思”与宗教的“信”结合起来理解宗教哲学。另外,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人们满足于物质享受后,必然追求精神上的提升。
宗教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物,就需要发挥其特殊的功用,而上述“宗教哲学”更多的是处理各宗教的本质问题,诸如“宗教的根基是什么”等哲学问题,而较少联系当代社会多元宗教并存的大背景以及人们对宗教的精神需求,因此这样的一种哲学理论在论述时就很有可能只局限于其哲理反思上,而不能真正发挥宗教的巨大作用。因此,王志成教授立足于当代社会宗教全球化的背景和宗教对人们的精神性影响,提出了对宗教哲学的新理解。
(二)全球视域下发展的“宗教哲学”
站在全球视域下,面对当今多元宗教并存的状况,王志成教授在其《全球宗教哲学》一书中,提出宗教哲学旨在分析各个宗教中的种种宗教问题,对不同宗教的基本信仰和概念进行理性的批判和评价,以此建构出新的活动。因此,宗教哲学的目的不再局限于提高人们的反思能力,而是得到了延伸,即可以通过对宗教的哲理性思考,使我们通明宗教的神秘,体悟宗教的拯救功能,以此呈现真爱本身。这样也许就能消解传统宗教哲学中关于哲学的“思”和宗教的“信”之间的矛盾,使哲学和宗教真正地结合起来。
另外,对于宗教哲学的研究,也不能再局限于孤立地站在特定的哲学立场的角度来研究某一种宗教,而是应顺应宗教全球化背景,以全球化的视角站在更高的立场去研究它,以此解决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或者说是对人类生活能够提供某种启发,满足人们的精神性需求。因此,王教授所理解的全球宗教哲学,在笔者看来,更多的是以全球化视角对宗教哲学的目的或说是功用性做了解释。
谈到“全球视域下的宗教哲学”,就必然要提及何光沪先生对它的理解。其实早在1996年发表的《全球宗教哲学的含义、根据和方法》一文中,何先生就看到了:伴随当代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和生活也随之发生剧变,并导致了很多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的出现。这样,全球宗教哲学就被顺势提出,它旨在探索一种有益于人类和平与个人生活的、全面系统的全球宗教哲学。
此种意义的全球宗教哲学具有三大特征:全球性、宗教性、哲学性。因此,他对全球宗教哲学下了如此界定:它是以作为整体的人类之不同历史、社会和文化中的不同宗教内的共同因素为资源,以说明人类生活之整体性、精神性和全球化的根据为宗旨,采用理性方法而又结合超理性的宗教要素的一种哲学。
将其与原初宗教哲学的定义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宗教哲学的研究内容发生了改变。原初的宗教哲学是一门对宗教进行哲理化思考的学问,主要研究的是宗教的本质问题,很少涉及对人类生活的思考;而何先生的全球宗教哲学主张更多的是立足于宗教全球化背景下,对不同宗教的共同因素进行思考,从而对人类生活形成一种指导作用。
很明显,二者所研究的内容不同,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简单来说都是对宗教问题的哲学思考。所以,在研究目的上,宗教哲学也不再局限于对宗教的反思,而是将“思”和“信”相结合,以便在全球视域下思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从而正确处理各大宗教间的关系。
我们看到,“全球宗教哲学”已然成为理解“宗教哲学”的一个工具。对于如何处理各大宗教间的关系,宗教对话被适时的提出,成为理解它的有效方式。从而,当代宗教哲学的未来走向也就逐渐显露出来。
2 当代“宗教哲学”的未来走向
如前所述,宗教哲学已经由最初单一的规范性宗教学转变为全球宗教哲学,这种转变是学术发展的必然。同时,在全球视域下理解宗教哲学,更多的是处理各大宗教间的关系。毋庸置疑,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各宗教间进行对话。这不仅是各宗教内部需要对话,在处理各宗教之间的关系时更需要宗教对话。这也是当代宗教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即探寻宗教对话的新模式。
世界宗教虽然呈现多元主义的模式,但是各大宗教在实质上都是一致的,都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性需求。我们已然了解到,现在大家对各大宗教都有了理论上的认识,宗教哲学对各宗教上的本质研究也基本定型,但是对于各宗教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却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因而,王志成在当代宗教哲学家约翰·希克和雷蒙·潘尼卡(AgrimonyPalikar)的影响和启发下,提出了运用灵性实在的假设而建立一种普世的宗教对话模式。
宗教哲学的目的就是在全球视域下通过运用哲学思维考察宗教教现象以便将人引向对于终极奥秘的思考,那么致力于解决此种问题的“宗教对话”必然就针对现实难题和困境,试图使对话双方通过彼此的互动,共同解决现实中对教义的分歧,将人引向终极奥秘的探索中去。
为此,王教授强调宗教对话应以灵性实在为中心,以打通各有神论之间、有神论传统和非有神论传统之间、宗教界和世俗界的关系,开拓真正的普世宗教对话,完成宗教哲学本身所固有的终极目标,使哲学真正为宗教服务,宗教为人类服务。同时,此处的打通关系,是立足于每一个宗教的自我完善和各宗教之间的彼此尊重、彼此发现的。所以宗教对话也在理性层面上进行,关注和考察不同宗教的宇宙观、世界观、人性观、生死观、修行观等。
笔者认为,这种宗教哲学对话的未来走向符合时代发展,必将形成一股力量,为跨文化对话的发展提供了空间,逐渐形成一种整体主义的普世的宗教对话模式。但是也应该注意到,这种宗教对话首先预设了各宗教之间愿意接受互相的灵性指导,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欠具可行性。
因为这种预设容易使各大宗教走向一种共同的新模式,而消解了各自所特有的宗教神秘性。从历史上的实践层面的对话来看,各宗教容易形成统一的概念,但是在灵性修养方面,很难达到一致。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灵性对话对各宗教彼此的灵性成长是有特殊的意义的,这点不容忽视。
总而言之,当代宗教哲学经过最初的对宗教的哲理性思考,到全球化视域下将其作为解决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问题的一种工具,这种性能的转变,是宗教哲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而普世的“宗教对话”模式更是解决当今宗教哲学需要处理好的各宗教间关系的最好出路,笔者相信它在未来将长期存在并得到显著发展。
【当代宗教哲学发展脉络及未来走向论文】相关文章:
计量经济学发展走向的几点思考论文12-11
当代大学生诚信论文11-19
经典的哲学论文(通用10篇)10-10
人生哲学的论文范文08-05
吴晓的教案-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04-25
商业银行发展论文02-28
当代大学生升学优于就业辩论论文09-02
当代纸质媒体编辑如何加强策划意识论文11-20
个人未来发展计划10-29
个人未来发展规划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