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时间:2024-05-25 00:05:31 诗琳 教育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上学期间,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欢迎大家分享。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如此看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生动、有趣、多样的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生活”展现情境

  在小学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内容非常贴近现实生活。这时教师不妨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主题选取这一生活具体场景进行教学。只要做到感知目标鲜明,带入情境有序,观察情境有所悟,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也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古诗《小荷》时,正值盛夏荷花盛开的季节,我就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未到荷塘边,先让学生听“潺潺”的流水声,闻空气中散发的荷花“清香”;来到荷塘边,指导学生欣赏塘中美景,观察“初放、盛开”的荷花,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含苞未放”的荷花,体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优美;然后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背诵诗句,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以“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形象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利用画面创设情境,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展示课文中的插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教材中内容丰富,形象鲜明的插图放大展示出来,有助于学生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观潮》一课,作者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教学时,放大书中钱塘江大潮的插图,让学生细心观察不同时段潮的变化,真正体验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让他们在这样的情景中受到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2.为课文画简笔画。简单的线条,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意境,直观形象,不仅使课堂充满趣味,也让听课老师眼前一亮。在教《登鹳雀楼》这首诗时,二年级小学生不容易理解诗意,我就把诗句的前两句画成一幅简笔画,作为板书。只见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间,夕阳下,山下的黄河滔滔东流,进入大海。学生很快就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诗句大意,效果甚佳。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画面更能带给学生一种新奇、真切的感觉。它可以真实地再现课文内容,展现自然景观,以动画形式播放故事,展示搜集的资料,让我们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

  教《南海上的明珠》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富饶美丽的海南岛逛一逛。我用课件展示这里水果挂满枝头,名贵水产品不计其数,天然气蕴藏量丰富,让学生充分了解这里丰富的物产。接着又展示了海南岛迷人的景色,加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也诱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通过旋律的起伏变化,节奏的抑扬顿挫,使人的心情得以陶冶。在情境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

  在教四年级《卖报的小姑娘的歌》这篇课文时,先引导学生体会在当时的社会现状下,卖报小姑娘的悲惨生活,然后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卖报歌》。聆听着美妙的音乐,同学们仿佛看到卖报小姑娘在街头卖报的艰辛和不易,对她十分同情,同时还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幸福,应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并且边唱边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意境中,一些孩子声音都哽咽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表演”体会情境

  爱表演,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课文中一些难以理解或掌握的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往往会得到解决,且让学生印象深不易忘掉。例如教《陶罐和铁罐》一文,引导学生领悟一些做人的道理是学习本文的关键,学生只有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才能深入体会寓言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因此在熟读课文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性格之后,我便让学生自己表演陶罐和铁罐两个不同的角色。顿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示演。在表演过程中,我指导他们突出角色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把陶罐的谦虚友好和铁罐的傲慢无礼表演得惟妙惟肖,加深了学生对寓言道理的领悟。这样通过分角色表演,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还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了寓言蕴涵的深刻道理,教会学生懂得了做人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五、以“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创设情境,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相当强的示范性、主导性、形象性、启发性,使学生听后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文本,进行思考。

  如在教《瑞恩的梦想》一文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非洲人窘迫生活的画面,教师结合画面用语言详尽描述:非洲这里水资源缺乏,人们常常用马尿洗头。这是一个非洲小男孩的手臂,几乎没有肉,看上去像一个干枯的树枝……老师沉重的解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这时加以引导,学生会认识到非洲那里急需水,人们的生活贫困,那么,瑞恩的梦想能实现吗?学生带着疑问,会仔细读书,认真思考,学习兴趣十分浓厚。经过独立学习和思考后,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诱人的魅力在于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那种如痴如醉的情境,因此,教师应因文制宜、因时而设、积极创设出美妙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这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著名的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切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能够打开学生创造思维的门扉,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所以教师如何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和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现阶段提高高效课堂的关键。近几年来我在教学中实施了情境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实现高效课堂呢?

  一、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实效。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同一出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课堂教学的成败优劣虽然不能说取决于导语的好坏,但是可以说精彩的开讲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在上课伊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导语能迅速把学生分散的思想集中到课堂上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清楚地提出整节课的目的要求,并点明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同时注重情感性,激发情趣,搅动学生的情感波澜,形成情趣交融的教学氛围。新课的导入应因文而异、不拘一格,应力求制造悬念,切记平淡、死板、冗长。导言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用语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提高课堂实效。语言是人们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不同的语言在不同人听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语言艺术,在教学上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把学生带进你所教授的内容的特殊境界之中,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每节课,如果教师上课就照本宣科地读教材内容,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有学生会讥讽说:“这些字我们都会读。”没有具体生动的叙述、引导,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上课要讲究语言艺术,想尽办法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语言,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有求知欲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探究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的教学,某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一开头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抒发的是诗人对周总理沉痛缅怀之情,表达了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对这位世纪伟人的共同心声。但由于时空造成的感情阻隔,今天的学生已不易产生感情共鸣。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诗歌感情,该教师剪辑了记录片《十里长衔送总理》的历史场面,编入教学软件,进行课前感情导入,播放了十里长街人民送别总理的视频影像:哀乐声中,天安门前,总理灵车缓缓开过,十里长安衔两旁站满了为总理送行的群众,人们手捧白花,臂缠黑纱,眼含泪水,悲痛欲绝;天安门广场降半旗,北京在悲哀,整个中国在哀悼……并伴有沉痛的画外音:“1976年1月8日9点57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长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呕心沥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催人泪下,令人难忘。利用多媒体营造的悲哀氛围成功地突破了时空造成的教学上的难点,迅速有效地让学生在感情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四、用音乐创设情境,以意激趣,提高课堂实效。音乐对人有很强、很直接的感染作用。音乐向来具有陶冶情操、增添美感的作用。古有项羽“闻四面楚歌”而失兵败军,最终乌江自刎,可见音乐能渲染情境、创设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音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配上情调和谐的音乐作背景,就更能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更强烈的情感氛围。背景音乐的选择同范读语调的选择一样,也应同文章的基本情调一致才行。否则,背景音乐非但不能促进情境的设置,反而会影响课文本身的感人色彩。比如《荷塘月色》配以《月光奏鸣曲》,显得恬静和美。

  五、巧插趣味故事,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实效。课堂中插入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它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故事的结果产生探知心理。在教学中用一些故事情境来参与课堂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情境法就是教师所授的内容用一些故事把它穿插进去,使课堂生动活泼,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在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故事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地理课时,有一位教师在讲“气候”一节时,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诸葛亮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求佛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所以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更加高涨。

  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高效实效。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以此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以提高高效教学。

  总之,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相关文章:

创设情境教学学习心得12-02

学习的兴趣作文02-05

学习的兴趣作文04-07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11-21

B2创造真实学习情境学习心得(精选19篇)12-16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读书心得(精选11篇)10-18

如何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03-04

如何激发家长参与课程活动的兴趣02-15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论文(精选19篇)12-29

随兴趣自由飞翔:我的英语学习经验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