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从《清宫秘档》看档案的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是历史学术语,是2014年公布的建筑学名词,是指文物作为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能够展现人类历史的相关方面,对历史文献具有证明、纠正或补充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清宫秘档》看档案的历史价值,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型电视纪录片《清宫秘档》将要向您讲述25个清王朝的故事:关于帝王后妃起居婚恋;关于你死我活的皇位之争;孝庄皇太后是否下嫁;乾隆皇帝究竟出生在哪里等等,所有这些故事和紫禁城、清宫秘档都密切相关,所以,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北京的紫禁城,以她金碧耀眼的古代宫殿和90余万件珍贵文物而著称于世。
清朝有10位皇帝在这里度过他们的统治生涯。268年的清王朝,给人们留下了扑朔迷离的景象和挥之不去的惆怅。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坐落在故宫的西侧。这里,珍藏着记录清王朝真实面目的大内秘档,透过那些秘档,人们可以用眼睛去抚摸紫禁城曾经真实跳动过的脉搏和心脏。
可是,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向红墙内的这个角落,因为它并不在故宫的游览开放路线之中。但是,有幸走进这幢大楼的人,几乎无一不因这巨大的发现而目瞪口呆,甚至屏住了呼吸。
清朝灭亡以后,安放档案的内阁大库,也就是档案库房吧,由于年久失修,档案都暴露到外头来,有的流散出去,有的是日晒雨淋,生(霉)晦了。在1921年的时候,北洋军阀政府,曾经把清宫的部分档案装了八千麻袋,一共有十五万斤,卖给了造纸厂作为造纸原料,所以那些档案也遭到了很坎坷的经历。当时幸亏有识之士,知道这个消息,赶紧到造纸厂把它抢救了下来。
这件事,就是有名的“八千麻袋”事件。当时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清华周刊》上撰文,把这八千麻袋的清宫档案、安阳殷墟甲骨文、西域木简和敦煌汉唐写经一起,并称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四大发现”。
1924年11月,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被国民党将领冯玉祥驱逐出宫,接着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清点登记清宫的财产和文物。至此,以清内阁大库和宫中各处档案为主的,大批珍贵清代官方档案陆续被发现,一时间在社会上引了起很大的轰动。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下设文献部管理这部分档案,后更名为文献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改称故宫博物院历史档案馆,1955年,这部分档案划归国家档案局管理。1980年改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正是在这幢简朴的大楼里收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268年间的秘密档案,共一千多万件。假如一个人每件档案看一分钟,每天连续不断看8小时,那么全部看完需要60年时间。
眼前的每一个库房、每一个档案架上,都是珍贵的清宫档案。
在这些档案里,有记录了十多万皇室成员生卒年代的皇室族谱,有无数件皇帝的指令和批示,有十多万件历代大案要案、冤案、疑案的卷宗,有皇帝传位的绝密遗谕,有记载着皇帝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每日膳食、医疗病历等档簿,以及丧权辱国条约签订过程的原始记录等等。
这里有清朝最早的一种档案。文字刻在木简上。现在这种木简仅存26块了。
这些满文木牌,是传递两军作战消息的,它记载了清朝太宗皇太极的弟弟武英郡王阿济格等将领,在与明军作战时追杀敌军的情况,它是用无圈点的老满文书写的,因为篇幅有限,所以记事很简约。
作为清代官方文字之一的满文,皇帝和满族官员都必须要掌握。现在清代档案中约有200多万件,是用满文或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的。
现在一般满族人都不会讲满语了,满文成了只有专家才能认识的文字。
这个库房,叫舆图库。今天,收藏在这里的明清时期有关疆域地理、天文历象,江河水系、名胜古迹以及陵寝庙宇等各类古图有近万幅,很多都是稀世珍品。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和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和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分别绘制过一幅《坤舆全图》,也是稀世珍品。尤其是蒋友仁绘制的《坤舆全图》,对中国新疆地区的地图绘制更为准确。
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开始,康熙皇帝就任命法国传教士白晋等中外科学家进行大地测量,经过十年,完成了这幅《皇舆全览图》。
这一套图共有15幅,是清代中后期绘制全国地图的蓝本,也是后来欧洲绘制亚洲国家和中国地图的基本依据。
在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雍正、乾隆时期分别绘制的《十排图》和《十三排图》,扩大了测量范围。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绘成的《十三排图》,东至库页岛,西至地中海,北至北冰洋,南至海南岛,地理范围比《皇舆全览图》大了一倍。《十三排图》实际上是18世纪的亚洲地图,当时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绘制成的《京城全图》,是我国现存古代城市地图中最大、内容最详细、绘制最精细的一幅,绘有内城九门、外城七门,98条街道,779条胡同、2000多个景观地名。
可惜,这些珍贵的地图,却被康熙、乾隆的后代们束之高阁。仅仅过了不到一百年,就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英国人打进中国、占领了我们的家园时,道光皇帝和他的群臣们、竟然不知道英国在什么地方。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有那么多地图可以找出来看一看。
在戏剧舞台上或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台词:“皇上‘圣旨’到”!
“圣旨”是对皇帝发布的各种指令的笼统的俗称,通常分为诏书和谕旨等。诏书,只有遇到重大政典,如皇帝传位、登基、大婚、册立皇后等,需要告知全国臣民时,才会颁布。
诏书一般要由内阁拟稿,皇帝审阅后再誊写下来,盖上“皇帝之宝”大印,选择吉祥的日子由礼部官员在天安门城楼颁布,然后用黄纸誊好,颁布到全国和各藩属国,正本则收入内阁保存。
皇帝平时针对某一具体事情、或大臣的请示而发的命令批示,都称为谕旨。谕旨有书面的也有口头的即口谕。清代皇帝的谕旨多是由大学士或军机大臣草拟,呈送皇帝审阅、修改,而后发出。
这是军机处存档的每日编录谕旨,叫《上谕档》。皇帝修改的地方,在天头处以“硃”或“御笔”等字标注出来,一是显示皇帝的尊严,同时明示是皇帝的原话,以保持其原始性。
诏书、谕旨都是公文,难免官样文章。还有一种皇帝以硃砂笔亲自书写的“朱谕”,许多属于便条,反而更能体现皇帝本人的情感。
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康熙亲征噶尔丹时,在宁夏收到手下进呈的瓜果,他叫人带回京,分赏宫里的后妃们品尝。这是他为此事而写的朱谕,不仅说明了此瓜的来历,还特意交待了吃法。
这是康熙皇帝晚年时给大学士李光地的一份朱谕,真切地反映了康熙皇帝作为一位老人的怀旧情感。
更有趣的是康熙在学习数学时的草稿。是目前收藏的篇幅最小的皇帝手书档案了,它只有巴掌大。
《起居注》和《穿戴档》等档案,是清朝皇帝每天重大活动及其日常生活的原始记录。从现存的《穿戴档》、《节次膳底档》、《脉案档》 这些档案中,可以知道皇帝每天都吃些什么,穿些什么。有人说皇帝一顿饭要上好几百道菜,都是珍馐美味,其实并非如此。这些就是皇帝每餐的菜谱,烹制方法多数是炖、烩,是比较典型的山东和东北菜。
皇帝作为全国最高统治者,中央各部门必须将各种事务向他报告,由他亲自裁决施行。
这种档案叫题本,就是按惯例报告的文书。这份乾隆16年(公元1751年)刑部汇总全国刑事重案的刑科题本,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最长的档案了,全长将近1000米,题本上开列了上千命案、要案的结案意见,前面的批红就是内阁大臣代皇帝作为最高法官签署的判决书。
清代还有一种更为机密快捷的文书就是奏折。奏折最早出现于康熙时期,开始时只有皇帝的亲信,才有资格上奏折,就像君臣间的私人通信,直接呈送皇帝,皇帝批示后,再还给本人。
雍正时期,开始对奏折制度进行了规范,成为一种正式的公文,乾隆初年形成了相应文书制度,皇帝朱笔批示后,先交军机处抄录一份副本备查,朱批原件发还本人阅看后定期缴回宫中保存。
在这个库房里,就收藏了皇帝亲笔批示的奏折70余万件,而抄录的副本就有90多万件。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是发生在清末同治、光绪年间的影响全国的一件大案,也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这份题本和奏折都详细叙述了案件经过,案情从一个豆腐店小伙计暴病死亡开始,案件的审理过程极其曲折复杂,历经数年,涉及到县、州、省级许多官员,甚至到差役都分别受到了撤职、降级的处分。主人公杨乃武与葛毕氏也就是小白菜最终被平反。
这里有个库房叫玉牒库。玉牒——就是清代皇室的族谱,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历史资料。为了维护皇权,正名分,区别远近,清朝皇帝把纂修皇室族谱看作一件大事,规定每十年重修一次。现在档案馆存有各种玉牒2600多册,整整一个库房。
清代玉牒以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大宗,大宗又分近支和旁支,皇帝的直系亲属都属于近支,称为宗室,近支的玉牒是用黄绫做的封面。非直系亲属为旁支,满语叫觉罗,玉牒为红绫封面。每次所修玉牒都要抄成满汉两种文本。清代玉牒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设有专册记录皇族女子,这是清朝以前所有朝代都没有的。
每次重修皇室族谱,都要把新生人口添加进去,这样玉牒就越来越厚。这就是1921年溥仪小朝廷最后一次修订的宗室玉牒,总共7000页,80多公分厚,记录了清代宗室男性10余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份族谱。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保存着清朝的大、小“金榜”上百幅。 这是极为稀罕的史料。
所谓金榜,就是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成绩排名榜,小金榜是送给皇帝看的,大金榜一般长约15米至20米,宽0.8米,满汉文合璧。在考试结束后,文科金榜悬挂在东长安门外,武科金榜悬挂在西长安门外,昭示天下。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清宫秘档,实在太多了,如果把清宫秘档比做一座冰山,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如果把它比做一本清代三百年历史的百科全书,我们刚翻开的不过是其中的少数几页。
第一历史档案馆有一千万件档案。数量非常浩大。这一件档案,不是一片纸或者是几片纸,而是一大堆的文书。这个档案对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它是我们历史研究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来源。所以我们用这个档案,用真实的历史来告诉人民群众,吸取经验教训,这是非常好的形式。
那就是历史的真实,这个不是在这戏说,不是在这开玩笑。以后再拍片子,就要以这个为准了。
清代《玉牒》、《金榜》、《秘密立储档案》,2002年荣登《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清代《内阁秘本档》中有关17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档案共24件,全部是满文,主要内容涉及“康熙历案,又称“汤若望案”,于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清王朝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许是因为离我们最近,它也成了人们议论最多的一个朝代。所有这些议论,所有这些关于故事里的档案和档案里的故事,都会在大型电视纪录片《清宫秘档》中向大家展示。
【从《清宫秘档》看档案的历史价值】相关文章:
《明清宫藏地震档案》序12-10
《明清宫藏地震档案》面世12-11
从历史语法角度看《国语》的语料价值12-10
试析档案的现今社会价值12-09
谈谈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12-12
关于界定气象档案价值的思考12-08
弃档黑档现象:直击人事档案管理软肋12-07
高三档案自我鉴定05-01
价值视野的社会历史观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