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3-03-10 13:13:15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5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5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

  摘要:

  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中,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处于基础的核心的地位。没有与文本的高效对话,就没有高效的阅读教学。与文本的高效对话,必须有科学的对话策略作保证:巧选对话的切口,优化对话的方法,找准对话的着力点,巧妙处理对话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对话策略

  巧选与文本对话的切入口

  对话思想,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和思想方法之一。就阅读教学而言,语文新课程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高效实施,取决于“多重对话”的成功展开。

  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像一部交响乐,是需要多声部有机协调的系统工程。从理论上讲,这种多重对话是个蕴含丰富的分层级命题。它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环境的对话等等。这些对话立体的交互的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但是这些对话不是杂乱无章的没有轻重主次的。其中,师生与文本的阅读对话在先,师生之间以文本为中介的教学对话在后。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没有成功的阅读对话,教学对话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前提。也就是说,没有师生与文本的成功对话,就不可能有成功的阅读教学。

  “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的提升。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即是说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文本和读者自我“相互发现”的过程,是文本意义和读者发展的双重实现。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与文本的对话并不等同于文学欣赏,但是它具有文学欣赏的性质;与文本对话也不同于文学批评,但是它有文学批评的成分。“与文本对话”与“对文本解读”也不尽相同。对文本的解读是以把握文本的意义为旨归的,体现的是“文本中心”,读者只能向文本靠拢与挺进。与文本对话不但要发现与建构文本的意义,而且要在这个发现与建构的过程中,还要发现与建构读者自我,是一种双重的发现与实现。对话所体现的是读者与文本的平等互动与生成。

  对话是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与文学作品对话就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有深入的了解。这是成功对话的保证。

  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实用文章。实用文章的语言是以“求真”为旨归的,言与意是一致的。而文学作品不同,文学作品的语言虽然也追求准确,但文学语言并不以信息的准确传达为旨归,而是以意义的创造、心灵的发现为目的。它是‘向善“的、“求美”的,文学作品的言与意往往有很大的距离。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学作品的语意丰富性和阅读难度都远远超过实用文章。

  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作品。文学作品是以语符化的形式重现在读者面前的,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提供直接而实在的形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是靠文学语言间接的提供给读者的,文学形象必须由读者通过语言借助主观想象来获得。文学语言本身所蕴含的审美信息既有作者给定的一面,又有未给定的一面。就阅读者而言,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的解码、编码,主动地加以解释和创造。这样以来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与对话也就是根据作者给定的可能性,赋予不存在以存在,即通过客观想象和主观创造,使原来并不存在的形象,在读者头脑里逐渐呈现出来。根据姚斯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文本的意义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出来的,而且这种创造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是一个历时性的动态的丰富过程。由于这种原因,文学作品欣赏的思维空间远远大于其他艺术

  文学表现艺术的规律,往往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要窥斑见豹,见微知著,由特殊显观一般。因而文学的语言是隽永的,文学的形象是多义的,文学的文本还要留下许多艺术空白,供读者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创造性的加以补充与丰富。所以读者常常能够从作品中发现和挖掘出作者没有意识到的意义。即所谓“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高而基所说的形象大于思维就是这个道理。

  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对世界的形象反映与艺术表现,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特的意义世界、情感世界和文化世界,她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又迥然不同。文学作品的这些个性特点,为阅读对话提供了丰富的话题和广阔的空间,使阅读活动充满了好奇、变数和挑战,同时也给阅读教学带来了无穷魅力和难以驾驭的困难。面对作品,不少师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致使阅读对话茫然又盲目,或失之过浅,或失之过深,或失之过偏,甚至出现远离文本的虚假对话、胡乱对话以及无效对话的现象。因此,这就出现了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怎样才能保证与文本的阅读对话扎实、深入又高效呢?

  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例举几点,就教于方家。

  与文本对话,如同庖丁解牛,切口的选择十分关键。笔者以为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以提高对话效率。

  一、从作者的预设入手。

  预设是指先于表达和接受而存于文本之中的经验信息。预设作为隐匿在话语深层的无形力量,既规定了表达者的话语权,也规定了接受者的解释权。抓住了预设信息,就等于找到了一把打开文本的钥匙。

  例如,茅盾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首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是对抒情主题的预设:“赞美”是全文的抒情基调;“不平凡”是对表意载体即象征物特点的概括,也是全文的抒情线索。由此入手全文主题便一目了然。蒲松龄小说《促织》开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这是对背景的预设。不仅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而是对读者理解小说主题提供了信息,“尚促织之戏”可见宫廷荒淫,“岁征民间”正是悲剧原因,小说锋芒所指已初见端倪。另外,如《三国演义》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对全书情节发展的预设;鲁迅《藤野先生》中“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对写作语境的预设实践表明,从预设入手是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的捷径之一。

  二、从文体特点入手

  文体是文本解读途径中的一个强制性规范,与文本对话必须按文体规范来展开。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语言方式、结构方式、形象类型和表现手段。我们不能用读诗歌的方式来读小说,用把握散文的方式来把握剧本因此,与诗歌的对话应以感受情感意境为主,对小说的把握应从人物入手,而对于剧本的欣赏则需要从矛盾冲突入手。

  例如,阅读余光中诗《乡愁》,可从诗中四个意象(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入手,去触摸诗歌内在的情感意蕴:海外游子对故国的思念。同时抓住意象按照时光流转(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的形式美,领悟诗中表达的情深意浓的乡愁,不仅是地域上的更是历史的民族文化的乡愁。

  从文体特点入手,是与文本有效对话的基本途径,也是与文本对话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

  三、从文本的关键处入手

  1、从题目入手

  文学作品的题目多数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斟酌而拟定的,题目中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和构思的丰富信息,由此入手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读此文章可先从题目发问:什么样的悲剧?何以称为“伟大的悲剧”呢?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文本,作者就会告诉你:斯科特探险队的悲剧在于失败,而伟大在冒险精神;悲剧在于作为失败者要为胜利者的胜利作证,而伟大在于诚信的绅士风度;悲剧在于生命的毁灭,而伟大在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又如,《世上最美的坟墓》,从题目中“最美”入手与文本展开对话:托尔斯泰的坟墓美在哪里?既然是“最美”,能够超过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吗?由此进入文本的阅读,恍然发现原来这世上最美的坟墓是世上最为朴素的坟墓,从而领悟作者在此文中所要表达的不同凡俗的思想与情感。其他,诸如钱钟书的《围城》,契诃夫的《变色龙》,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托尔斯泰的《复活》等均可从题目切入,展开对话。

  题目是文学作品灵魂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往往可以直达作者的心灵。通过对题目的审视可以和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更好地理解作品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匠心。

  2、从观点句入手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往往有一些流露作者观点的句子,这些句子在文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抓住这些句子就抓住理解文本主旨的关键,例如鲁迅《故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不愿意他们要一气,都如我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从理解这几句话入手,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情感就非常容易了。

  3、从抒情句入手

  抒情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抓住文本中关键的抒情句就可走进文本(作者)的情感世界。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在一篇写景为主的散文里,作者急不可奈地把这情绪很强的句子放在篇首,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好的读者应该善解人意地由此倾听下去,把握作者的情绪脉络:不静→求静→得静→出静。沿此线索进入文本,有如与朱自清携手漫步于荷塘小经,观荷塘美景,赏月色朦胧,听朱先生娓娓叙谈南朝妖童媛女的.风流,以及他本人淡淡哀愁和婉婉的心曲。古人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其实“缘情以入文”,岂不正是与多情的作者倾心悟谈的最佳途径吗?

  4、从总括句入手

  许多文学作品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引领之语,结穴之语。由此入手,或追根溯源,或拾级而上,即可登堂入室。例如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开头即是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便是全文的总纲,由此“纲”入手,纵览全文,即可“纲举目张”。抓住“清`静`悲凉”三语,与文本展开审美对话,则如同庖丁解牛,桀然而解。

  四、从文本的反常处入手

  1、从不合常理处入手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常理,“乌云遮不住太阳”、“真理战胜谬误”、“美善取代丑恶”也是常理。如果文中出现了不合于这类常理的反常句,读者就要格外留意,追问这是“为什么”。比如,爱国诗人闻一多《死水》中有这样的句子:“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细心的读者就会发问:追求真善的诗人,嫉恶如仇的诗人,为什么向“丑恶”作出了妥协,还要把死水让给丑恶来开垦?在你真诚地追问之下,隐含幕后的作者就会通过文本告诉你,这是反讽的手法,是愤激之语,其主旨正在它的反面。

  2、从不合常情处入手

  文学作品往往是用“这一个”来表达人类共性之理反映人之常情的。按照人之常情结构文本是艺术创作的规律。故事可以离奇,手法可以创新,人物可以虚构,唯独一切皆应合乎常情,即使表面的反叛,亦应有常情的铺垫。奇幻如《西游记》,表现的也是神怪世界里的“人之常情”。如果文本中出现不合常情之语,则应格外留心,往往是作者有难言之隐或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情外之情。读者就该停下脚步,耐心倾听,耐心思考。

  余秋雨在《道士塔》中痛惜敦煌文物流失,激情不能自已,恨不能手持利刃与强盗于长城脚下决一死战。但是文中在写到文物散失时,却突然冒出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如此“犯傻”的话要表达什么呢?原来是作者对祖国的稀世珍宝惨遭毁坏痛心无比,忍无可忍,爱护文物心切,情急之下就说出了这样不合常情话,是痛之极爱之深的生动表现。

  3、从语言陌生处入手

  文学作品中常有一些不合常规的令人陌生的语言,这些陌生的语言,不仅仅是作者对艺术创新的努力,而且往往饱含着作者别样情感与意蕴。比如:“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郑愁予《错误》)。“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月亮升起的晚上响起”(席慕容《乡愁》)。“咣地一声,黑夜就到了,一个昏黄的方方的大月亮出现在面墙上”(王蒙《春之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这些“陌生”的语言是读者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绝佳话题,由此不仅可以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而且可以进入作者创造的崭新的艺术世界。

  五、从创作空白入手

  “空白”是指作者在创作中,有意无意地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省略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读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发现创作空白,就找到了与文本对话的窗口。

  1、从省略处入手

  文本中有形或无形的省略,都是读者介入文本的艺术空间。有形的省略往往用省略号表示。例如鲁迅《祝福》中的“可恶,然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原来发此”,曹禺《雷雨》中的“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句中的断续省略,都是含义丰富的空白。在此空白处作出补充、联想与想象,即可领会作者的不言之言,丰富文本的内涵。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虾皮熬白菜,嘿!”虽然没有省略号,但这“嘿”字也是一种无表达的表达。如果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的方法把“嘿”字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那么,这句话可变得丰富,诸如“虾皮熬白菜,好啊!绝啦!妙极了!人间美味!那还有什么好说的!”由此品味即可体会出北京人的易于满足,自得其乐的心态。北京市井饮食文化的传统习俗,都在一个“嘿!”字中透露了出来。

  2、从中断处入手

  连续叙述的中断,戛然而止的结尾,隐含着的悬念,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莫泊桑的《项链》在叙述路瓦栽夫人以十年的辛劳偿还三万六千法郎可怕的债务之后,突然中断了叙述,插进了一段感慨:“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副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人生多么奇怪无常啊”这一连串的感叹和诘问,明显表达出作者对于人生的偶然性造成的主人公的命运悲剧、人性扭曲而产生焦躁不安。至于小说结尾于“我那一串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处,戛然而止,这种出人意料的突然中断,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令人情不能自已,思不能自止,如余音绕梁,袅袅不绝。由此思想开去,会生出无穷的命运感慨和深刻的人生启迪。

  3、从作品的隐喻入手

  隐喻与象征是文学创作的常用手法。隐喻提供了人们观察世界的新角度和新途径,它把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形象的熟悉面貌。它在建构话语和文本意义的同时,也建构了人所置身的精神世界,扩大了人的认知范围和认知方式。用隐喻与象征手法创作的文本,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房龙的《〈宽容〉序言》,文中的山谷、老人、小溪已不是现实中的老人与小溪,而是经过作者眼中的山谷、老人、小溪到作者心中的山谷、老人、小溪再到笔下的山谷、老人、小溪转换和提升的隐喻——“在宁静无知的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因怀疑而探索外部世界的村民被杀害;可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人皆曰可杀的“异端”,被人们树起了“勇敢先驱”的墓碑,他又成了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的溪谷缓缓地流着”房龙所构建的这样一个隐喻结构,简直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缩影。如果能引导学生从文中物象和人类文明的某些理念之间的相似处入手,即可破解隐喻的密码,领悟象征性的主题。否则,学生就会如坠五里云雾。

  4、从语言的冗余处入手

  简洁是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一。但是在一些经典的文本中却常常出现一些冗余的“废话”。阅读时若能从这些“废话”入手,往往可以读出丰富的意义信息和情感信息。例如《社戏》中有这样一段:“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可谓啰嗦至极。一向惜墨如金行文洗练的鲁迅,为何一反常态,在此废话连篇?若引导学生联系叙事语境稍加思索,即可恍然大悟:这啰里啰嗦的描述,正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急急渴盼着心仪的景象出现而未得的心理感受。在孩子们的焦急等待中,时间好象被拉得老长老长,有一种度日如年的感觉。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不厌其烦的叙述中自然流露出孩子们不胜其烦的情绪,一石数鸟又不着痕迹。至于《秋夜》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重复而冗赘的句子,更是传达出百无聊赖之中无限寂寥的人生况味。引导学生从此处起步即可走进作者笔下“沉沉秋夜”的思想深处和文本独特的艺术境界。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2

  一、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前初中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学生没有东西可写,写作资源十分贫乏。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在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业负担较重,尤其是升学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就导致学生难以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教材之外的文字阅读,因而每当进行写作时,就感到无从下手,也不知道该写什么。教学实践表明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其阅读量有正相关的关系,较大的阅读量不但能够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信息的分析与获取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意识的培养。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相较于以往,现代教学具有更为大量的信息资源优势,而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时也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信息资源优势。与此同时,在课堂上以阅读心得分享的形式开展班级讨论,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培养阅读意识,通过班级讨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教学效率。具体而言,教师在选取课外阅读资源时可以针对学生这一阶段的阅读能力去选取一些难度适中的优秀文学作品如《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利用现代技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课,无非是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点评,或者是规定题目对学生写作进行简单地指导后让学生动手去写。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课堂教学过于死气沉沉,索然无味。而这种教学氛围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作文课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技术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则成为了关键。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电脑资源,将抽象的写作教学变为动态的、形象的课堂教学。对于初中写作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美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为学生协作学习营造一个多感官参与的教学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投影设备,将具有代表性的作文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与探讨,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对作文进行审视,从而提高学生的改评意识以及自我修改能力,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此外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可以结合一些社会热门问题例如“环保”,并用多媒体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

  三、利用信息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对于写作教学而言,教师所起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写作能力的提高一部分依赖于教师对写作技巧的讲解,一部分依赖于学生长期以来写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写作实践。写作教学是一个教师指导,学生感悟的过程。然而许多教师在进行初中写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过于偏重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过于注重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地位,而忽视了对学生感悟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教师教的东西不少,学生学到的写作知识却十分有限。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缺乏一定的灵活运用能力,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写作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强教师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外,同样还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多给予学生感悟知识、自主学习的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自主学习,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紧密结合起来,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中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资源布置一些开放性较强的作文题目,让学生以“我眼中的放弃”为题,结合网络上有关放弃这一话题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自主学习,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辩证性思维。

  四、结合生活资源,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写作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没有充分的生活体验,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是难以写出好作文的,是难以深入地表达出写作情感的。由于初中生年龄的限制,其所经历的生活实践较少,写作教学也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这就导致初中生在进行写作时往往是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缺乏真实的情感基础。随着现代信息资源的飞速发展,日常生活之中充斥着丰富的生活资源。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资源,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生活信息资源,以生活资源为出发点,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弥补学生所欠缺的生活体验与生活实践。通过生活资源的引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资源,从生活出发,给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实践任务,“为父母做一次饭”、“当社会志愿者”、“在植树节植树”等,加强学生的生活实践,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生活实践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通过切身的生活实践,丰富学生的写作情感,让学生将真实情感融入到作文写作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初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语

  总之,现代教育信息资源对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说话、独立思考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3

  1、明确最基本的朗读要求,把握各类文章的朗读技巧

  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教学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有:第一,字正腔圆,声音要真实,不夸浮或飘动,其次,节奏要平稳的变化,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每个词之间的疏密度要恰到好处,最后,结合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掌握文章中的重音,进行适当的停顿,还要掌握其他的技巧进行朗读。同时对于各类文体的朗读要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朗读中国古典文学,语气要温柔、深沉,清晰而响亮,从而能够清晰而准确地揭示文章的涵义;朗读诗歌,要掌握好押韵及节奏,跌宕起伏的节奏通常是诗句的特征,这就要注重停顿、快进等;朗读散文要体现情感发展脉络,明确作品中流露的或激昂、或低沉、或明快、或舒缓的情感节奏等。

  2、通过范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朗读兴趣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范读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快速走进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起强烈地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因为,"知之者不如好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变色龙》,一个可笑、可悲、可怜的奥楚蔑洛夫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引发同学们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在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名篇时,对于经典段落,要反复朗读,读出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等,在范读的过程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幕幕多彩的情意,激荡在同学们富有创造的想象中,再者初中生形象思维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好,只要范读得好,就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朗读出"成果"来。

  3、巧妙利用音乐等多种手段,营造气氛,引领学生入境

  新课标中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的独特体验,就必然离不开朗读这个环节,叶圣陶先生认为,朗读与研究课文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一堂精彩灵动的.语文课,必也离不开学生入情入境的琅琅书声。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除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一步,我们还应该看到:情绪具有感染力,如见到月缺花残易触发感伤情绪。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相应的音乐,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浓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环境中,似见其物,似闻其声,变作品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让学生闻"声"动情,进入朗读的最佳境界。有人说,音乐是"美丽的画",是"流动的诗"。特别是对于初中年级的学生,他们情感饱满而易触发,想象力丰富。音乐反映的画面和形象,与课文内容融为有机整体,他们的想象力即刻被调动,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能快速的进入情境,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例如,在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在欣赏了星空的美丽景色后,我播放《星空》的钢琴曲,让学生跟着时而寂静时而跳跃如闪烁星空的钢琴曲试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作者情感,作者对天上街市的喜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他们读完后我设问:"如果你在如此繁多星星的天空下,看着这半明半昧的群星,你心里怎么想,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这样,在音乐声中,学生放飞自己思绪,似已伫立星天下,入情入境,争先描述自己"眼前"所见之景,抒发他们的喜爱向往之情。再通过老师适当的点拨、范读,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朗读欲望,在此情此境中进行朗读,从而使朗读引人入胜,叩人心扉。课堂将再不是枯燥的读书,而是学生带着美好的心灵与文本对话,这样的课堂,怎会不享受?学生的朗读能力怎能不提高?总之,朗读就是要运用普通话,将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并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一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只要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能坚定信心,正确应对朗读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加以分析改进和完善,就一定能迎来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春天。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4

  阅读的重要性无可争议,但是,历年来大多数师生对初中语文阅读感到头疼是不争的事实,教师觉得语文阅读头绪多,没法教;而学生觉得语文阅读无从下手,没法学。要想改变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局面,就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探讨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策略。在此,笔者谈几点肤浅的见解。

  一、更新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不断自我完善,扩大阅读量,提高自身阅读水平,因为教师阅读能力的高低会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上,对其影响深远。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有能力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辅导,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知识的渴求。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改变教学观念,尤其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重训练轻积累的观念,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变深入分析为整体感知。在传统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的灌输,将知识点讲透彻,但也不要忽略学生是会思考的、有自我意识和兴趣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只会死记硬背。以教师为中心大搞题海战术,机械训练,学生缺乏主动性、思考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老师形成依赖性,成为应试的机器,缺乏阅读兴趣,甚至厌学。这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症结。

  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亲其师而信其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心理认可。1.教学语言幽默风趣要想激活课堂,就要把深邃的道理讲得显浅易懂,形象生动,因为有声有色的描绘,风趣的语言都可以感染学生,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学生既学到知识,还能加深记忆,享受学习的快乐。2.增强师生互动教师为学生创设交流式、开放式、互动式的课堂,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参与课堂教学。例如,笔者在讲授《鱼我所欲也》时,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方法:师:那位同学能翻译这句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生甲:不仅仅是贤者有这样的心胸。师:基本准确,只是对“心”的翻译有偏差,这里的“心”不是指心胸,而是思想的意思。师:请大家回忆一下,能否列举出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有关“心”的其他解释?(学生各小组热烈讨论,翻阅词典和书籍)生乙:文言文《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这里是指心胸的意思。生丙:《岳阳楼记》中还有“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里指的是思想感情。生丁:《醉翁亭记》中有“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里的“心”翻译为心里。这样通过将新旧知识进行联想和整合,不仅可以更好地跟学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意识,还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阅读教育相辅相成,抓好课外阅读可以敦促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张志公先生认为:“课外阅读实践是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来源,课内阅读只占很少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尽可能多读一些知识类、传记类、文史类、文艺类、评析类的文章,慢慢品评、体味、鉴赏。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阅读知识大赛,让知识渊博的学生大显身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知识;举办小型辩论赛,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爱好,促使学生大量阅读;教师还可以设置情景短剧,例如,课文《威尼斯商人》是一篇歌颂仁爱、爱情的著名喜剧,戏剧情节波澜起伏,戏剧冲突紧张激烈,塑造了夏洛克贪婪残忍、唯利是图、老于世故和鲍西亚聪明机智、行事果断、善良仁慈等典型形象。学生们可以在情景剧中,通过角色的扮演,深切体悟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点。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累积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语文知识的.积累是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活水之源,只有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给予学生阅读资源

  给予学生更多更好的阅读资源,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杂志为日常读物,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类经典美文,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积累语文知识,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精思、悟神、明白,阅读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哪一个学问大家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要做到这点需要教师做更细致的工作,在读书过程中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让他们勤于动笔,善于动笔。

  3.引导学生质疑思考

  读书贵在有疑。因此,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如思考《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题目中“消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社戏》中仅仅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罗汉豆,为什么作者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总之,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并在教学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学生学会阅读必然指日可待。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5

  鄂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4页专门对如何制作读书卡片做了详细的介绍。本单元学前导读明确要求“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求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领会其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学做读书卡片。”因此,我认为制作读书卡片是信息的筛选和材料的处理的最为恰当的方法。以下我将以《甘露的秘密》这一课堂实例,简单介绍读书卡片(以摘要卡为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意义。

  一、卡片要点的摘录及其意义

  读书摘要卡的内容包括篇名、作者、类别和要点。《甘露的秘密》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显然类别是“知识”,作者是“仇春霖”。要点根据篇名的不同而不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设计了一个问题:“甘露的秘密是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课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同学们寻找的结果有:1.“甘露在我国古代人们的心目中,……,一向作为吉祥的瑞征。”2.“传说甘露还是一种延年益寿的‘圣药’,……,所以称为‘天酒’‘神浆’。”3.“所谓的甘露,……,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4.“蚜虫的排泄物俗称蚜蜜。”对此,我提出第二个问题“是不是同学们摘抄的这些信息都是紧扣题目的?”有学生发言说“第一和第二个答案不是,因为这两个答案都是在介绍古人对甘露的错误认识,真正的甘露的秘密是什么还没有揭晓。”接着,我让同学们参考课文第155页关于‘甘露的秘密’的读书摘要卡中的要点。”很显然,刚才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最后,我引导同学们总结出第一个要点:制作读书卡要注意必须从原文中筛选与篇名相关的`正确信息。接下来,我又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把答案3、4和第155页的例子进行对比,是谁的错了?”很显然,书上的例子中的要点没有同学们的答案3,而多了一句“蚜虫是一种附生在草木枝叶上的小虫,……,全世界已发现的有两千多种。”片刻的安静之后,一位同学发言说“我认为是书上的例子错了。因为篇名是甘露的秘密,那么要点就应该紧扣篇名,我们找的答案3就是对甘露的秘密做的最直接具体的介绍,而书上的例子说的是蚜虫而不是甘露的秘密,应删去。”然而,又有同学说:“我认为这句不能删去,因为后面说‘蚜虫的排泄物俗称蚜蜜,也就是所谓的甘露。’甘露是和蚜虫息息相关的,要知道甘露的秘密,就必须先介绍蚜虫是什么。我认为它是有用的信息,不能删去。”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碰撞后,同学们的关于“甘露的秘密”的读书卡制作好了,其中要点是“蚜虫是一种附生在草木枝叶上的小虫,又名蝣蚁、地蚤、木虱、油虫,种类很多,全世界已发现的有两千多种。所谓的甘露,根本就不是什么天降的“神灵之精”,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蚜虫的排泄物俗称蚜蜜,也就是所谓的甘露。”最后,大家总结出制作读书卡的第二个要点:制作读书卡要学习必须从原文中筛选与篇名相关的有用的信息,并且尽量全面。紧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读书卡片不能太大,要便于携带。我们刚才制作的读书卡怎么删减?”经过各个小组激烈的讨论,卡片内容变为“蚜虫是一种附生在草木枝叶上的小虫,又名蝣蚁、地蚤、木虱、油虫,种类很多,全世界已发现的有两千多种。甘露即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蚜虫的排泄物俗称蚜蜜,也就是所谓的甘露。”最后,同学们总结制作读书卡的第三个要点:较长的语句应选择性的摘录或进行概括。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硬生生地给学生讲授应如何阅读科学小品文,如何学习筛选科普文中的有用信息,如何学会概括主要内容等。而是通过制作读书卡片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切实地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卡片篇名的设置、排序及其意义

  在制作了篇名为“甘露的秘密”的读书卡片之后,学生们都知道如何从课文中摘录要点了。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设置篇名和该设哪些篇名。为此,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除了明白甘露产生的秘密外,你从课文中还获得了哪些与蚜虫有关的信息?请以小组为单位设置篇名,并将这些信息也分类制作成读书卡片。”设计这一题目,其主要目的是想让学生带着问题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走进课本,在阅读的基础上学习概括知识要点的能力。随后,我将学生设置的篇名按照发言的顺序一一写在黑板上。设置的篇名是有“蚜虫的种类”、“蚜虫的名称”、“蚜虫的危害”、“蚂蚁和蚜虫的关系”……很显然,学生发言的顺序不是作者写作的顺序。为了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我让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先后顺序给黑板上同学们设置的篇名进行排序。最后,讨论出篇名的顺序依次是:蚜虫的名称、蚜虫的种类、蚜虫的生活习性、蚜虫的危害、蚜蜜的产生、蚜蜜的化学成分、蚜蜜的危害、蚂蚁和蚜虫的关系。篇名设计好后便是复习上一个环节,小组进行制作读书卡片比赛。在这一环节中,读书卡片的篇名的排序是重点。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性学科,不管学习哪篇课文、哪种文体,语文老师都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然而,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要基于对无数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思路的了解和深刻体会的。因此,在我看来,在科学小品文的教学中,制作读书卡片,尤其是读书卡片篇名的设置和排序是一种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文教学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艺术,读书卡片就是一种切实落实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读书笔记形式。

  作者:杨星 单位:重庆市武隆中学

  参考文献:

  [1]龙晓燕。浅谈作文教学指导———讲故事式[J].小学教学参考,20xx,(06)。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示范课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CD].电化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6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教师深思并加以改正,努力探寻创新的教学方法。

  1.阅读教学脱离实际

  阅读文本中包含空间地理知识、人文思想文化素养、实际生活经历等多重内容,学生只有紧密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年代,才能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介绍人物及相关的历史背景,也没有详细解释作者的写作风格,只是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内容,生硬地解释其所表达的.含义,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的语文成绩始终得不到提高。

  2.教学方法不正确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仅仅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而没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如在推荐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教师不能紧密联系课本教材,或只依据自己的喜好带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致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降低学习动力。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善策略

  许多教师通过分析研究语文阅读的教学现状,共同探讨出新型的教学方案,决定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定期阅读的好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然后挑选不同作家的作品,引导学生适量阅读,自主领悟文章表达的感情。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即教师先根据阅读文本的基本内容,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设计相关的阅读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当时的生活处境。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心理,真切地体会其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在阅读文章之前,教师应详细解释课文中的生僻字词,为学生消除阅读障碍,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整篇文章的内容,提炼出文章“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思想。在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字表达所隐藏的作者的内在心理,然后教导学生掌握这种表达方式,并把它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不仅能锻炼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7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教师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进。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给予充分的重视,从而使得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综合技能。为了使得学生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应该不断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输出的重要体现。教师应该在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能力表达方面找到因材施教的有效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和学校的重视力度不够

  近几年应试教育的压力比较大,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和能力上,而疏于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学校和教育部门也是将注意力放在了提高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方面,对于语文课时和课业的安排也不够充分。这也导致教师在比较短的课时里除了授课不能很好的兼顾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课业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升学的针对性安排,没有把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放在重点。学校和教师的这种应试态度违背了新课改的.理念,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限制了学生在表达能力方面的长远发展。

  (二)学生自身对提高表达能力的认识不足

  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提到在应试教育的强压下,教师和学校所采取的态度,也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表达能力的不重视。再加上我国的教育体制尚不完善,学生自身素质有待于提高,所以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技能,但是很多学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就是由于学生缺乏深入认识,所以对于语言表达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师有限的语言表达的训练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鼓励学生的口语表达

  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仅仅包括书面表达也包含口语表达,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为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做好关键的铺垫。口语表达可以在课堂讨论中、问题回答时、精彩辩论时巧妙实现。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中有一篇课文叫《孔乙己》,教师可以摈弃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交流和勇于表达。教师首先可以这样问:“大家都读过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呢?”学生1:《呐喊》学生2:《阿Q正传》学生3:《祝福》师:很好!那么你们在阅读过程中,你对鲁迅的作品有什么印象呢?学生1:鲁迅的文章总是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的语言风格学生2:鲁迅的文章充满了对被压迫群众的诚挚关怀,以及人人应该懂得自尊又应该懂得尊重别人的热情呼喊。学生3:鲁迅的文章充满了浓烈的爱国情怀,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这样的引导很流畅地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也给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同时教师要注意合理的引导,倾听和鼓励,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或者讨论完毕,教师在耐心聆听之后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这样会激励起学生热爱表达勇于表达和敢于表达的热情。

  (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造成学生表达能力低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可能是因为担心自己表达的不如别人好,也可能是不知道怎样合适地说出来造成的,甚至怕自己说错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久而久之,学生们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种不良心理严重制约着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克服恐惧的心理,树立自信。首先,老师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要让学生感受到真诚和被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针对性地做好分析,进行恰当地沟通,从而帮助学生战胜心理困扰。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关于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方法。比如,多阅读,学习在阅读中,课文中的,如何更合理的表达,多交流,在交流中给予自己鼓励,使得自己的焦虑的心理得到改善。只有学生克服了不良的心理障碍,才能使表达更加轻松自如。

  (三)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形象直观的表达更吸引人,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和观摩一些精彩的演讲类的视频。例如近期很火热的节目《朗读者》《超级演说家》等。通过观看欣赏这类节目,让学生领略了表达的风采和魅力,就会引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紧接着,教师可以安排模仿类的活动任务,以此吸引很多学生踊跃参加。举办辩论赛不失为另外一个有效的策略,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充分锻炼了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思辨能力。书面表达是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可以开展优秀作文竞赛,优秀作文展评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表达。不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语表达,都需要长久的积累。如果学生的知识储备不丰富,是无法实现流畅的、恰当的、优美的表达的。所以阅读是加强学生积累最好的方式,教师应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阅读。比如说建立读书角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表达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修养,综合能力,是为将来走上社会做的基础性铺垫。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要摈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8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合理开发与利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能够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还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是指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被运用,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并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总体目标实现的不同种类的各种资源。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科,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要求较高,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有效丰富课堂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开发和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自然和社会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内容时结合生活实际,感知自然和社会中的美景,感悟自然和社会中的人和事,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农村生活中有绵延起伏的山群、金黄美丽的油菜花、潺潺流水的.溪流、稻香遍野的田园、青砖黛瓦的房屋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关注起来,成为学生情感的停留地。这样一来,学生在平时的观察和感悟之后,热爱自然的情怀得到提升了,养成了善良勤劳的良好品格,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的心灵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二、开发和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修养

  每一个地区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成就了一方文化资源。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勤劳而有智慧的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资源,如,民歌、民俗、故事、小戏等都可以被引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也给学生上了一次生动的德育教育课,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区探索民间文化资源,如,观看电视节目、网络查询、阅读文本等等都可以让学生的文化修养全面提升。

  三、开发和利用淳朴民风资源,陶冶学生情操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不仅仅包括自然和社会资源、民间文化资源,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即淳朴民风,将这一资源引入语文课堂中,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形成真诚善良的精神品质。在初中语文课堂中不乏淳朴民风的教育资源,如,桃花源的温馨、把酒话桑麻的情怀、衣冠简朴古风纯真等都是良好的资源,通过这些可以让学生受到熏陶,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袁金华。课堂教学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艺术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9

  摘要:现代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很强的艺术性,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人文精神。但是目前我国初中语文中的现代诗歌教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提出了现代诗歌教学的改进策略,加强对现代诗歌的了解,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内涵进行感悟,从而提高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诗歌;课堂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我国的各个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现代诗歌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他们在情感体验方面的素养,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

  1.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及不足之处

  1.1过于追求形式

  在新的课程标准落实之后,初中阶段的现代诗歌教学工作形式变得更加的多样化,教师领读、学生合作阅读、班级集体朗诵等等,较之前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是,仅仅是形式上的多样化是无法提升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程度的,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的朗诵只是机械性的重复。所以,教学工作者必须要尽快的认识到现代诗歌学习中吟诵与阅读的差异,让学生能够领会到诗歌中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能够感受到诗歌的每一个韵脚中蕴含的韵律之美,才能在进行吟诵的时候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诗歌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

  1.2填鸭式教学缺乏实效性

  初中阶段的现代诗歌教学工作中,教师们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诗歌的精髓,都会将教学重点放在讲解诗歌的主旨上,对于诗歌所展现出来的美好感情却是草草带过,不予详解。很多时候都会将现代诗歌教学变成程序化的僵化的填鸭式教学,更有甚者直接将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诗中的情感体验直接灌输给学生们,让他们在课堂上记笔记,在课后死记硬背。可以说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教学方法,把学习诗歌最本质的目标掩盖掉,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标准答案,这对于学生而言显然十分不利。

  1.3课堂教学过于僵化死板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进行现代诗歌讲解的时候往往非常敷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得不讲授这部分内容,这就造成了课堂教学工作僵化,流程化的问题。纵观我国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工作,基本上都是沿着解释题目、讲授诗人生平以及创作背景、带领学生进行朗读、分析感情、确定主题思想以及背诵记忆这几个阶段进行教学。诚然,这种教学方法是规范的、标准的,也是无一遗漏的,但实际上这是把富有情感的诗歌变成了流水线般生产的产品,对于学生们而言是毫无吸引力的。

  2.现代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

  2.1加强诵读提升感触

  现代诗歌中的许多句子的表达都十分优美,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诵读十分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重点在于,不能把同一种诵读方式套用在所有的诗歌上去,否则就会归于平庸,失去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说教师必须要对诗歌进行分析,找到其不同之处和特色所在,在学生进行诵读之后尽可能的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朗读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这样才能把诗歌中每字每句的韵律感体现出来。第二,教师要善于制造氛围,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中的情感所在。并且利用好阶段性的提问,让学生们逐步的跟随教师的思路去体会和思考,让他们对诗歌的情感有一个充分的`理解。

  2.2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美

  在全新的语文教学标准中明确的指出了阅读作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要节点,关乎到学生的情感塑造,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学工作者务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把过去填鸭式教学方法摒弃掉。很多现代诗歌中都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意象作为寄托情感或者是隐喻思想的方式,让学生们深刻的体会意象之美,也是保证学生们现代诗学习质量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师务必要让学生有一个自己的理解,而不能一味地去灌输诗句该怎样理解,否则诗歌学习就失去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意义。

  2.3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

  不同的诗歌中寄托着不同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手段也是各有千秋,所以说教师必须要牢牢抓住诗歌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避免诗歌教学僵化的问题。有的诗歌体现的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之情、有的诗歌表现的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这种差异化,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思路的差异化,保证学生的自主解读。

  总而言之,教学工作永远是有提升空间的,特别是初中阶段的现代诗歌教学,由于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其可提升空间更是可观。现阶段很多现代诗歌教学工作都存在着不足之处,给学生的能力发展带来了阻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尽快的找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教学工作的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负责。

  参考文献

  [1]杨萌萌.文本细读与中学现代诗歌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 20xx

  [2]田明明.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 20xx

  [3]郭玉霞.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xx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0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

  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时,首先应当了解鲁迅先生创作的背景和风筝在课文中的作用。对此,在教学进行之前,可先用多媒体详细介绍鲁迅先生的基本资料、文学创作特点、文学创作发展以及鲁迅先生的主要文学作品等。然后,将《风筝》这篇文章的选用文集展现出来,并加以阐述,展现《风筝》创作时候的历史背景。与此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播放与《风筝》有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从中感悟“风筝”的象征意义和文学内涵。进入正课后,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风筝》的优美段落朗读,引导学生在倾听朗读的同时进行课文默读,进而感受《风筝》的整体文意。在多媒体播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穿插一些诸如“同学们都有什么感受”、“鲁迅先生通过《风筝》回忆了怎样的故事”等问题。再如,在学习《旅鼠之谜》一文时,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课前预习,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旅鼠的相关纪录片,让学生深切感受旅鼠的生活习性、特点和生活方式等。教师在播放过程中可穿插“同学们知道北极旅鼠吗”、“旅鼠到底有什么值得科学家们探索的奥秘”等问题。第二,通过多媒体展示旅鼠的生活习性、特点和生活方式等,逐渐引出旅鼠为何迁徙的问题,进而引入课文教学。第三,在多媒体技术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教师可挑选一些值得品鉴的段落进行朗读播放,加上一些相关的影音资料播放,让学生随着朗读进入旅鼠踪迹的寻觅过程。第四,利用多媒体展示《旅鼠之谜》的全文,通过明显的字体或者图片将学习目标展示出来。以上四个步骤,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又可以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二、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承载了大量的情感信息,大多数教材内容都是从各个方面展现作者对于社会、自然及人生的感悟。故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尤为重要。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利用自己的情感对教学内容进行再现,将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教学当中。例如,对于现代文教学,教师可以在对一篇课文主题思想的阐释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设定明确的情感目标。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选择相对轻松和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此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情感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再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当仔细研究课文,深挖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以自身对课文的情感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并将这种情感感悟保留下来。如此,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回忆美好童年,热爱自然环境,渴求知识,反对封建教育体制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情感过程进行教学。

  三、开展情境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和开展情境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是学生自然融入课堂教学的途径。例如,在讲授《背影》这篇课文时,除了要进行必要的课前知识储备,还要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仔细研究。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注意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一些细节,积极尽孝并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背影》一文中洋溢着的人间真情,并让学生不断感悟文中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内心情境。其后,教师可以通过有关“火车站”的音乐播放引导学生进行遐想,让学生将自己置于作者的位置,对文中的情感进行把握,这样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最后,让学生分组感受父亲四次不同的送别情景,并阐述自己的情景感受。这样,课堂中就充斥了一种浓厚的父子感情氛围。再如,在《桃花源记》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描绘和营造世外桃源的美丽景色。具体来说,教师可在教学前让学生欣赏一幅幅超凡脱俗、单纯美好的图片,让学生观赏“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同时教师要积极提出诸如“同学们看到美景的同时是否想到了世外桃源”等问题,进而引述出《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与世隔绝的美好安乐的环境。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事业的进步之举。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教育形式。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1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可谓是教学领域内的一次变革,为了响应课程改革,许多教师的更新了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而语文写作作为语文教学实践中综合性最强的教学内容,它对学生的要求也高于其他语文部分的学习。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教学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情景教学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利用生动、直观的教学形式,加深了学生对写作内容的印象,也增强了学生对写作实物的感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情景教学的这种方法在初中语文教材的很多内容上都有体现。

  一、情景教学概述

  理论上的情景教学是指教师为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而利用语言、实物或借助音乐、舞蹈等手段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进行再现,它是教师青睐的、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情景教学往往能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并加深他们的印象,往往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情景教学在语文写作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采取一些学生喜欢的、易于接受的的方式,对写作的内容进行情景的创设,加强学生对写作内容的直观感受,引起两者之间的共鸣,从而能更深刻地进行创作。情景教学这种方法在初中语文写作中使用的比较广泛,它对语文写作写作具有很大的促进意义,值得广大教师重视。

  二、情景教学的特点

  1.情景真实,形象鲜明可感

  情景教学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创设的情景真实,形象生动、鲜明,使学生对其有亲切感。情景教学除了用实物对教学内容进行再现外,在条件比较简陋的情况下还可以用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通过合理的编排达到实物再现的效果,同样也能给学生以鲜明的感受。如在学习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时》,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他们关于高贵灵魂的理解,并搜索生活中具有高贵灵魂的事例,将他们的感人行为做成PPT放映,以强化学生对高贵灵魂的理解与感受。

  2.适应教学目标

  情景教学的目的便是借助这种方式,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所以情景的创设必须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设定。情景通常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展现给学生,加强学生的印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情景创设的合理性,借助情景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想象与思考,最好能使学生沉浸在情景中,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背影》这篇文章中,旨在让学生理解父亲含蓄深沉的爱,这和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是相适应的。

  3.进行情感的渗透

  情景教学通过借助有形的或无形的物体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景的再现,在再现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此来加强学生的感受。情景教学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激情。教师运用激情的语言、丰沛的情感对情景进行渲染,调动课堂气氛,通过积极、轻松的氛围影响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使学生投身于学习实践中。在学习《背影》时,以文中父亲的爱为主导,引领学生进行情感的感悟。

  三、情景教学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

  1.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与写作实物的共鸣

  语文写作作为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教学内容,它不仅需要学生对其内容进行理解,还要求学生必须对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自己的见解,甚至可以借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将情景教学运用到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写作内容,还可以借助学生对写作产生的共鸣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文章时,可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父亲对自己的爱,从而感受《背影》中所表达的深沉的父爱。

  2.活跃课堂氛围,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情景教学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不仅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率。并且,情景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想象,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设置问题等方式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创设情景时,根据情景的基调渲染课堂氛围,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活跃性和积极性。

  3.通过情景创设,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悟水平

  初中生的感知能力多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认知理解能力有限,且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这一阶段的教学运用情景再现的方法再现具有教育意义的思想内容,以此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教授给学生。情景教学再加上教师的讲解更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思想感悟水平。对一些学生接触较少的方面教师可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全身投入创设的情景之中,从而得到切身的体悟,为写作获取素材。例如在《背影》学习结束后,可以安排学习写一篇关于展现父爱的作文,可以加深他们对情感的体悟。

  四、结语

  由大量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情景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量和情感体验,保证了教师语文写作教学的高效性,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此,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实践中,要高度重视情景教学的运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让情景教学模式得到充分的展示。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2

  论文关键词:语文 理解性阅读教学 探索

  论文摘要: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是以理解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是理解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它是长期以来对灌输式教育和独白式教学模式的颠覆,是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革。从三个方面对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

  阅读教学的最终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主体精神的发挥,传统教学中,老师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桶,其严重的后果是压抑和束缚了孩子们的天然的感觉、想象,荒芜了孩子们纯真的情感。理解性阅读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它以理解为核心,重在引导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实现个性的发展和生命意义的表达。

  一、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内涵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他们要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摆脱小学那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和对教师及教科书的依赖。一方面,他们不愿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先要审视,有时甚至持过分怀疑和批评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看法,表现在阅读上是对文学艺术作品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对文本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理解上有了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看法,而且急于发表,此时,如果教师加以适时恰当地引导,不仅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也会得到提高。

  二、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过程探索

  1.诵读:理解的情绪感染

  诵读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种丰富的情感活动,是文本语言文字由唇齿浸入思想、心灵的过程,诵读要做到以文本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激情,以学生的激情激活文本的语言。教师在诵读教学中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诵读情境,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指导诵读方法,拓展思维感悟的空间。创设情境,激发诵读欲望,可采用如下方法:

  (1)多媒体渲染

  多媒体可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它声画结合,可以逼真地模拟或再现文本中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如在教读《安塞腰鼓》一文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仿佛置身在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就会随着擂鼓者的那股冲劲和节奏激烈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就闻于耳而会于心了,学生在这种震撼中诵读文本就会以激情感染激情。

  (2)音乐介入

  多媒体的画面有时用多了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想象力,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不妨单纯地让音乐介入。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而文学的音韵、节奏就吸取了音乐的技巧,时而柔和,时而铿锵,伴着美妙的音乐诵读,让音乐帮助诠释文本,在音乐的氛围中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就会对文章的格调风采、层次脉络、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加以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如我在教学《黄河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一课时,首先播放了中央乐团合唱团田浩江演唱的《黄河颂》,那浑厚的男高音、雄壮的乐曲旋律把同学们带入了一种精神为之振奋的境地,纷纷对着歌词大声地跟唱,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学心。这首歌带领学生感受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历史,对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使学生进入了课文情境。这一课结束后,我又完整地播放了《黄河大合唱》,让同学们酣畅淋漓地感受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尤其是《保卫黄河》一曲,那铿锵激昂的.节奏,如急促的鼓点,敲打在同学们的心灵之上,强烈地激发了同学们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音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挖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构建了积极健康的心理结构。

  2.体验:理解的必经途径

  理解性阅读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把对文本的阅读权力还给了学生,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和理解,自主建构,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这给沉闷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1)现场观察

  体验总是和主体的自身经历相联系的,阅读的意义也只有通过读者的体验才能得以展现。苏霍姆林斯基把大自然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的语文和思想的源头”,他带领孩子们走进“蓝天下的学校”,他说:“到田野、到公园去吧,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成为智慧的探索者,成为寻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成为诗人。”他把大自然看成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它是丰富多彩现象和无限美的儿童智慧的源泉。他提到要获得广阔的知识,就要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人原本是,而且永远是大自然之子,所以应当把他同大自然的血肉联系都利用来让他吸收精神文明财富”。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上升,但形象思维不是完全退出了舞台,特别是初一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其思维中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形象性较强的文章,与其闷在教室里静思默想,不如领他们走进生活,走近大自然。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心理学的一种实验方法,把它放在阅读中,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选取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当演员,扮演某个角色,进行表演,变学习者为当事者,来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超越时空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中,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初中生天性活泼好动,富有表现欲望,只要给他们参与的机会,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戏剧性较强的课文可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角色扮演积极参与。

  3.感悟:理解的哲思所在

  理解性阅读教学注重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去接近文本,在体验中品味,在感悟中把握文本意义,构建文本世界,陶冶心灵,使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从而提高其生命的质量和价值。

  下面是蒲松龄《狼》一文中的一个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从屠夫对付狼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屠夫。

  生:老师,我并不觉得屠夫机智勇敢!

  师:何以见得?

  生:其一,屠夫很笨,他先“投以骨”让“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何不同时投两骨,让两狼同时得骨止,然后借机逃走,这样就会避免后面的麻烦和危险;其二,文中“乃悟前狼假寐”意思是说,才明白前一只狼是假装睡觉,一个‘才’字,说明屠夫反应迟钝,事后才明白过来,这就不能说明他聪明机智;其三,至于他能够知道“奔倚其下”,跑着躲靠在麦秸垛下,这是一般人的本能。

  从这一点上根本看不出他有什么机智!

  师:说得有道理,这一点我以前还真没想到,既然屠夫的形象变化了,那么狼的形象呢?

  生:老师,据我所知,狼是很聪明而且很有个性的动物,它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所以狼的攻击一般很少失误。

  师:那么文中的狼怎么失误了呢?

  生:那只能怪人的狡诈了!

  师:为什么说是狡诈呢?

  生:因为我看过《聊斋志异》中的另外两篇写狼的故事。其中一则写两个孩子利用狼的母性让母狼奔跑劳累至死,另外一则最后批判了人的残忍性。

  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要么“赞扬了什么”,要么“抨击了什么”,把人物简单地归为某个类型,内容概括为某种模式。如《我的叔叔于勒》概括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毫不涉及那些小人物生活的辛酸;《故乡》中的杨二嫂被概括成“尖酸、刻薄、自私贪婪、冷酷”的人而给以无情的抨击,没有看到她也是那个黑暗社会的受害者也应加以同情。这些概念化空泛的理论说教,掩盖了作品中撼人心魄的美,使学生的阅读陷于迷雾之中。感悟式阅读就要去除蒙蔽在作品上的理论说教,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还原作品的真面目。

  以上几个环节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关联,彼此交融的,它表现的只是一个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师生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就是相互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理解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开阔了自己的精神视野,生成了新的意义。因此理解性阅读教学就是为“理解”而存在的教学,“理解”既是它的手段,更是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

  [2]朱立元.理解与对话[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3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现在的学生大都疏于阅读,或根本不阅读。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就真的无能为力了么?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有必要把握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向,使他们不但能很好地完成课堂阅读,而且还可以很好地完成课外阅读。

  一、阅读的重要性

  中学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听、说、读补天然之不足读、写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离不开阅读。因为阅读可以扩大你的知识面,在短文里,蕴涵着丰富的语法,这对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很有帮助。阅读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语言的兴趣。阅读还可以扩大词汇量。所谓词汇量不是指你知道它的意思,而是知道它怎么用。阅读可以增加对该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大量的阅读,可以形成一种语感。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足以长才,读书补天然之不足。”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比如:

  读书,可以增长见识;读书,可以净化心灵;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读书,可以提高口才;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读书,可以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阅读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在陌生的情况下,通过阅读这一桥梁构成的一个心灵间的互动过程。让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从而使读者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与学生主动积极阅读课文关系。在互动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从而让学生从中得到美和享受。

  二、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

  阅读更是一种追求思想美德、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写到:“对于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现在的学生大都疏于阅读,或根本不阅读。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有学生自身的问题,比如懒惰、缺乏阅读兴趣、不重视阅读等;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可供吸取外界信息的方式多元化,如广播、电视、网络等,这些因素对传统阅读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热衷于传统阅读的人正急剧减少。据报道。10年前,在大学生中,阅读《红楼梦》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而通过其它方式阅读的占百分之十,而现在刚好相反。这足以说明人们对传统书籍的阅读越来越少。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现象。

  三、初中语文的阅读策略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帮他们指明正确的阅读方向,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阅读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阅读。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愿意读,喜欢读,乐于读,从而逐步提升学生阅读效果。

  1.从不同阶段的学生主体着手,注重学生阅读

  初中学生与小学生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男生与女生之间有了爱慕之情,当然,这主要归结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会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时候,就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推荐一系列关于爱情的中外名著;在课堂教学中,也结合实际,有意识地渗透一些经典的爱情桥段、故事、名言等。与此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爱情,让学生能够清晰看明白爱情的实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可谓一举两得!

  2.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牵动学生阅读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国家,节日多,并且每个节日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20xx年12月17日,我国明确规定将清明、端午、中秋也定为节假日,放假一天。像上面这些节日,包括春节、重阳节等都属传统节日的范畴。这些节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有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作为学校中主要的语言学科,初中语文就担负着传播民族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责任。能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神话传说,有民间故事,有诗词歌赋,不胜枚举。而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宝贵的阅读的资源,让学生阅读这些资源,因为故事情节紧凑,他们会非常感兴趣,在学生带着兴趣阅读的同时,也就潜移默化地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3.课堂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

  教师在上课时,不能一味平铺直叙,这样教师充当的不是“授课者”,而是“催眠者”,学生不多久就会恹恹欲睡,提不起精神。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当讲到精彩的部分,学生感兴趣的时候,突然中断讲解,在学生面前卖卖关子,就像评书中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中一样,给学生留下悬念,留下思考的空间,掉掉学生胃口。然后告诉学生,后面的内容我们自己可以阅读找到结局,然后就告诉书的题目,让学生内心深处驱使自己去阅读。

  学生的学习与阅读联系紧密,是永远分不开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内容都是通过阅读来完成的,有太多太多的信息是通过阅读得到的。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从各方面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让学生的阅读由被动变成主动,由不自觉变为自觉,逐步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4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建愉悦趣味高效课堂

  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有助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从而有利于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的基本前提,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尊重、热爱,某种程度上会引起情感迁移,产生对该教师所授学科的学习兴趣。首先,课外,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所谓良师益友,课外时间,教师应多关心学生喜好、思维方式,消除学生与自己的隔阂感,关系近了,学生就会打开心房,及时的表达自己所知所感。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其他情感、生活、心里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得语文课堂充满“爱”,真正活起来,而不再是一潭死水。其次,课上,如果说课外师生关系偏感性,那课堂中师生关系则偏理性,毕竟课堂是学习的平台,是汲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所以教师正确把握师生关系,综合学生情感态度和思维认知极为重要。教师不能过于严肃古板,缺乏亲和力,也不能肆意亲切,丧失威信力。课堂是“动”的,教学是“活”的,教师的语言、表情或是行为对课堂氛围都有重要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浅尝成功的满足感;亦能打击到学生,使其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以“心”动情,以“情”铺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打开思路。比如,在提问的时候,多说:“大家先自己思考一下,希望能听到不同的答案”;如碰到羞涩腼腆的学生不愿意回答,不妨微笑鼓励:“你先试试,不管对错,轻轻说给我听听”“说的挺好的”;学生答对题时,不吝啬的给予赞扬。在这种愉悦有爱的课堂中,教师才能教的游刃有余,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得更轻松如鱼得水,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二、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构建开放型教学

  有创新才有突破,有突破才有进步。语文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探索出适应时代需求的真正利于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愉悦高效课堂。首先,学风、教风的开放,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方式的开放、课堂氛围的开放、教学场地的开放等等。以教学方式的开放为例,加强授课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方式下高效地进行语文教学。在讲《二泉映月》一课时,通过播放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让学生从二胡声中先感悟情感基调,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推测作者的主题思想;这样不仅能快速实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也能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思维的开放,教师应鼓励学生摆脱人云亦云的'坏习惯,积极思考、大胆思考、独立思考,能够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探索出个性的、独特的、有价值的见解。开展智力竞赛,来激发学生思维中的亢奋感,如《杨修之死》,可以“杨修该不该杀”为议题展开辩论,每个学生可自选正方反方,畅所欲言,积极辩论,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学生的聪明才智,并让学生在辩论中分析和掌握杨修的性格特征,一举两得。再次,教学资源的开放,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今的多媒体设备和科学技术越来越完备,除却粉笔、黑板、课本的利用,各种教学设备、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资源都能辅助教学,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构建愉悦高效课堂。比如,讲解《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重现以前绿草如茵、绿树环绕、牛马成群的景象,并展现现今遍地黄沙、尘土飞扬的罗布泊,通过视觉反差迁移到情感认知,从而领悟该篇文章的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合作探究,构建愉悦趣味高效课堂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忽略学生的学习活动载体,即使某些问题需要展开谈论,也局限于同桌或者个人,集体智慧很难得到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相对缺乏。同样,不利于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与锻炼。合作探究型教学,旨在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单一、僵硬的关系,以小组为活动主体,展开民主的、自由的讨论、探究,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构建愉悦高效课堂。在讲《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时,我提出:“愚公移山的行为到底是愚蠢,还是大智若愚?”这个问题只是为了引出文章主题,却不知引起了学生的强烈讨论,于是我顺势建议:分组讨论愚公移山的利弊。各小组同学都十分投入,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充满生机。结果众说纷纭,有的小组认为愚公移山行为值得赞扬,因为虽然过程艰辛并且漫长,但是目标长远,特别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更值得现今的我们学习;有的小组认为该行为费时费力,害己害孙,实属愚昧;还有几组有不同的看法。各小组各抒己见,辩证的对待此议题,在辩论中,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组讨论因碰撞而精彩,体验因碰撞也更为深刻!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多展开小组讨论或是小组合作学习。这里强调的是,无论怎样的小组分配,每小组人数应适量,过多会扰乱课堂秩序,过少则失去集体探究意义,6~8人最适;另外,组员应遵循统筹兼顾原则,以集思广益、发散思维为目的,民主的、平等的、自由的、愉悦地展开互动。总之,构建愉悦高效型课堂,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加以研究和创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5

  摘 要: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运用不同的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随着新课改的贯彻和实施,初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语文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改变,对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主要以初中语文教学为出发点,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传统守旧

  目前,大多数初中语文课堂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课堂交流与沟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主动的地位,只能被动地听讲和学习;而教师也只是负责讲课,缺乏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心理活动,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严重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学生长期在被压迫的课堂气氛下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对知识的理解,因此,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例如,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如此一来一节课就过去了,对于学生对课文理解到了什么,有没有熟练掌握课文中的重点,教师对此全然不知,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教师缺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样语文阅读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是学生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在目前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没有认识到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依然是在教师的讲解下完成的,而没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从而导致很多学生缺乏独立阅读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培养记忆能力。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传统的教师会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对文中的每段表达的意思进行详细的分析,但是这样做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或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懂得如何在课堂中因材施教,运用灵活的手段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明确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看做是课堂主体,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要做好课堂中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而并非放任自流,教师要懂得如何维持课堂秩序以及把握教学主体,只有合理安排教学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例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主阅读和分析,在阅读的过程中若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教师提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增强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高高在上的课堂权威,学生经常处于被压迫学习的地位,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因此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平等和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3.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其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按各小组都要有好、中、差的同学来编排小组。千万不能把好的同学编在一组,差的同学编在另一组。一般每个小组可设置两名组长,正组长由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当,副组长由组织能力最强的同学当。即使是后进生,只要他的组织能力强,教师也可任命他为副组长。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

  对于语文来说,一个人的思维也许不能对整篇文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认识,因此教师应该经常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对文章进行全面的分析,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推动和实施,语文教学的目标已经不单单是要求学生对课本的内容进行学习,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对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张瑜。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品牌:理论版,20xx(10)。

  陈曙霞。实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几个转变.考试周刊,20xx(28)。

  崔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新课程学习:上,20xx(1)。

  李玉兰。试论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魅力中国,20xx(34)。

  杨文成。推进新课改之初中语文教学应如何落实“以人为本”.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xx(5)。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02-10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论文09-19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论文09-09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过渡论文09-13

浅谈初中语文字词的教学论文09-14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09-19

浅谈初中语文专题整合教学论文09-19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07-22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浅论论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