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传承人文精神的责任论文
[摘要]针对传统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而且改革还在不断深入中。此番改革提出了一个新理念——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的根本意图来看,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所获得的具有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语文能力,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文底蕴与时代精神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全新人才。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多元解读;人文底蕴;时代精神
前几天,在给学生讲解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时,我课前进行了详细的准备,设计好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本以为可以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走,但在实际教学中,预设往往与生成不能统一,课堂上一个小小的插曲,让我思考了很多。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点感想。《项链》是一篇经典的文章,影响了很多人,所以当我成为老师后,讲起这篇文章感觉比较熟悉与顺手。《项链》这篇文章的中心十分明确,条理比较清楚,模式几乎是固定的。它的中心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虚荣和追求享乐的思想。现在教育界提倡“素质教育”,所以《项链》又有了一层新意,即对玛蒂尔德的遭遇表示同情,同时对玛蒂尔德通过诚实劳动偿还债务表示赞同,这两点说法也被教育界大多数人士认同。不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不管从哪方面讲,这两点都可以说得通,本以为上课的时候很容易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走,但是我发觉这种想法是非常武断的。Liaowang瞭望梳理文章情节的时候,我讲到了女主人公的“七个梦想”。这最能反映主人公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但是也有合理的一面,它反映了人的一种生活需要,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因此我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从现实出发,畅谈一下自己的梦想?”刚开始被提问的几个学生,他们的回答都顺应我的教学思路,也符合现在大多数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都是所谓“高尚的”,令大多数人能接受也能满意的答案,无非是一些“现在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现在好好打基础为将来工作做准备……”。本以为最后一位被提问的同学也会如此回答,那么,这个问题的提问也就结束了。没想到他的回答却是:“我的梦想是将来要赚许多钱,拥有花不完的钱,做一个人人羡慕的大款。”面对许多在场听课的教师,我一时不知如何总结其回答,只好草率地说:“这个回答不准确,境界也不高,更与本课无关,希望你仔细思考问题再回答,请坐。”为了避免陷入尴尬,我马上转移话题,往下接着讲解课文,可是我一直不能忘记这个问题,总对这位同学回答的点评感觉不安。课后,我在思考,是不是给那个同学下的结论有些欠妥:一是有些伤学生的自尊心;二是我的总结是不是有些过于“片面”。他的回答哪里不对呢?难道只有用那些我们认为所谓“高尚的语言”来回答才正确么?当时我随口说的“不对”,是不是某种固定的观念在我的潜意识里作怪呢?中国教育有一个古老的传统——“伪圣化”。教育理念中有一套“公共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对师生的思维方式、说话方式是个严重的禁锢。我们师生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更是不敢说出一些个性化的语言。我们只能用一套固定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用同一种声音说话。记得自己的学生时代,老师总喜欢引导我们“说崇高的话”“说赞美的话”“写有意义的事”。写作文时,如若有胆子大的写了“早恋”,或所谓的“低劣的语言”,那结果简直不可想象。
我们曾经用一种声音解读文章。例如在学习曹禺的《雷雨》时,一提到它我们脑子里马上会出现这样的印象:揭露封建大家庭的丑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一提到《白杨礼赞》我们立即感慨这是对英雄的赞美。可是,静下来仔细思考,这些文章难道只能这样去解读吗?我们教师与学生是不是可以放开胆子,作出有自我个性的、多元化的、合情合理的解读呢?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的民主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是点燃其心灵之火的重要条件。我们的语文课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而是要在一种平等、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有这样的解释: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极地表现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独有的品质,能恰当地运用到适当的情境中,这就是一种素养的构建。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要把语言知识、能力和思维方法、品质综合表现出来。在教学中,这其实就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新课改之后,我们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素语文教学应负起传承人文精神的责任浙江省桐庐富春高级中学于艳林养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包括语文知识,同时更包含语文能力、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泛指一切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包容性大,外延广。而语文核心素养则不同,它必须聚焦在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人格修养与关键性语文能力上。由此,我们看到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发展核心素养,把人文底蕴素养定位为首要的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人文底蕴。这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的社会与国家发展的需要。作为有思想的人,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价值与命运,更要珍视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明,其目的就是要肯定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它表现为人类的自我关怀。语文这门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传达人文精神,这是其他学科不能与其相比的。人类价值和精神是语文学科所蕴含的重要课题,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的人文性,作为一门学科,它承载了人类独特的精神文化。语文之所以让我们着迷,也许它的魅力就在于此。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他们关注生活的能力,关注生活,学生才会去真正品味生活,去寻找生活的内涵。我们都知道,生活是思想的根本源泉。当下,我们的教育体制还无法完全改变,学校和家庭是学生主要的生活范围,主要的生活程式还是以读书为中心,生活内容仍然是大量的课业。这种情况,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要善于利用手中有限的资源。教材中精选的篇章几乎都是经典,富有名家情怀与人文关怀,这些优秀的文章就像一面面旗帜,能引导学生远离不良倾向,拨开迷雾重新认识世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也就随之而树立起来,因此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挖掘经典篇章中的人文情怀。综上可知,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这四个层面,我们需要认真领悟其精神实质,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面去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试想,假如我们在上课时不敢对学生表达自己独立的思想,只是一台复制知识的机器,教学生只会迎合考试,说一遍前人讲过的话,背一段教参中死板的标准答案,长年累月下去,我们还能承受得住这份压抑、沉重和无奈么?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敢于直抒胸臆,要敢于抒发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更要做一名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师,我们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同时更希望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因为他们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但现实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学生们不敢甚至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肯定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压制,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不负责任。长此下去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学生也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拍马屁,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迎合人们想听的话,而把自己的真实体验与想法隐藏起来,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失败的。语文应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理应是最具人文特性的学科。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实已经向我们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所以,我们在教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了书本知识以外更重要的东西。前文案例中,那位学生的回答不能说错,也不能说与本节课无关,他的回答反映了一个现象: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向更高的人生目标看齐,人不仅仅是为金钱而活。北大教授钱理群关于《项链》主题有过这样的论述,正因为作者经历了人生的变幻莫测,他也许曾为生命中的偶然左右,所以他感到对生活的不理解。教授的解读似乎给我们另辟了一扇窗,让我们眼前一亮,有种豁然开朗之感。莫泊桑自己也曾说过,人生是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一千个读者眼中,肯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新课改后,我们提倡阅读要有自己的想法,在结合时代精神的前提下,应引导学生独特的有见地地解读文章,同时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生命体验,进行富有见地的自我阐释、自我解读。我们一直提倡教育要有人文观,倡导真正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可是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文观呢?教育不是喊喊口号,也不是走走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参考文献:
[1]潘庆玉,王。关于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对话[J]。语文教学通讯,2017(28)。
[2]刘晓花。人文精神当代价值探析[J]。今日湖北,2011(7)。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语文教学传承人文精神的责任论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论文05-02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论文05-02
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04-30
中职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05-02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05-01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05-02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育05-02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策略论文05-02
将人文精神的培养寓于语文教学中04-30
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