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情感教导是语文教学的本色论文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到寿敬吾先生的朗读,其实这是古人传承几千年的读法,现代人却觉得迂腐可笑,很少有人去践行。当然,我们不是要所有人对所有文章都这么去读,但是,一些情感真挚强烈、抒写性灵的文章,必须要考虑如何朗读。笔者有时在教学中就提倡像古人那样朗读,有些同行很不理解,认为不需要这么“夸张”。其实,这不是夸张,而是有没有真正理解,有没有进入意境,有没有与作者同感受,有没有与作品产生共鸣的问题。譬如,在读《离骚》时,节奏就该是拖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读古诗文和现代诗歌时,一定要有情感、有节奏,这样,才能获得情感的熏陶。情感或悲凉凄恻,或激越愤慨,或欢娱轻快,读出来很不一样。都用一种语速、一种音调、一种情感去读,怎能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呢?笔者曾在淮安中学上过一课,朗读了李瑛《一月的哀思》《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就义歌》,整整一堂课,学生备受感染。很多届学生毕业很多年后总爱问笔者“:老师您还记得第一课上的什么吗?”然后他们就提醒,上的什么什么。这说明,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意境,体验到作者的那份情感。真的,笔者有时觉得讲解就是一种多余。
情在赏中
很多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法、教案目标意识很浓重,是带着很强的任务性、目的性去教学的,结果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学生如在云里雾里,教学效果很差。譬如,笔者曾在某省重点中学听讲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是作者在1927年白色恐怖之下写的,流露的是一种前程渺茫、极度郁闷悲苦的心境和寻求解脱的希望。很感人的文章,教者不是让学生反复诵读体悟,偏偏找来很多注音、用词、段落阅读理解的练习。读两句,做一做、读一段、练一练、学生被牵着鼻子忙碌,听课教师也不知教师在讲些什么。评课时专家委婉地说道,这节课就像遇到一个精明的上海人吃螃蟹,一路吃,一路抠,还带着个小袋子把吃剩的蟹壳带回家汆汤。语文教学是一种整体感知,关键是要把握情感、美感、文感,而不在于学了这篇文章马上能解决多少问题,更重要的是使接受的东西慢慢消化,成为滋养。如果我们在孩子吃苹果前就吩咐,赶紧吃了,吃过之后,我要测试你体内的各种矿物质元素和营养均衡情况。试问,这样孩子还会想吃苹果吗?还会乐滋滋地接受吗?再如,看到一位美女,也是整体感知,体会她的性情、内涵、素养。如果非要弄清身高多少,体重多少,各部分比例如何,那还有真切的美感吗?这不是几乎在做解剖吗?语文教学,多么残酷幼稚啊,难怪课程中唯一有较多乐趣的语文课,学生也越来越不感兴趣,越来越反感了。
情在写中
千写万写,写人性情。千古名篇佳作,都离不开写人,写人就要写人的个性、写人的性情。稍有一点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其实写作主要就是一种驾驭语言的功夫,而语言的表达需要思想、情感、理智的牵引驱使,没有积淀,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自己的想法,怎么能流畅清新地输出呢?平时很多学生写作时都苦于没有材料,写不出。其他不论,就是从小学到高中学过的文章也不少呀。我们说,即使其他没看多少,哪怕把学过的文章进行抽取、扩充、延伸、嫁接、聚合,也会写出不错的文章啊。为什么写不出?因为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从来就没有认认真真地读。没有深入到文本中去,没有强烈的感染,自然没有深刻的印象。都是囫囵吞枣、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怎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强调只有深刻而广泛地阅读,才能促进自己的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纯真感情的熏陶,对学生的个性、品性、做人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而忽视这些,不但会影响孩子的语文学习,造成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最终,还会反馈到学生的写作中来。不少学生在写作时胡乱虚构,捏造事实,以一种伪情感来骗取阅卷老师的同情。有一次,笔者把在全县统考中作文得高分的试卷集中在一起,竟然发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写的不是父母罹难,就是父母离弃,或者同学罹患绝症死去。笔者提议将他们的原作都寄给家长看,结果遭到教师们全票的反对,弄虚作假的文风由此可见一斑。愿语文课多一些情感的亮色!
【情感教导是语文教学的本色论文】相关文章:
还“劳教”教育的本色论文05-0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论文04-28
试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论文04-28
本色的意思, 本色的解释04-30
高中语文情感式问题教学论文05-02
本色04-30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无限魅力教育论文05-01
情感训练音乐教学论文04-30
语文教学论文04-28
深入品味语言彰显语文本色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