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认识

时间:2023-04-30 09:22:13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认识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重点科研课题。自1997年3月在 广东省汕头市的12所中学实施实验,从去年12月举行的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观摩竞赛课来看,这个课 题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在语文的阅读和写作中,普遍表现出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是实验之前 的语文课堂前所未有的。

对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认识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产生,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形成的推动力,也有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形成的 爆发力。因此,一开始就得到章熊、于漪、张定远、陈金明等专家的关心和支持,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这 个课题,抓住了语文教改的牛鼻子,既让学生能动地学习语文,在听说读写中习得语文,又在读写中创造性地 获取和运用语文资源,成为有创造力的学生。经过整整两年的实验,我获得了一些深切的感受。

    一、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是诞生在世纪之交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的。这个历史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与高度融合。冲突的焦点是恪守传统还是建立现代化,融合的熔点是中国的人文主义 与西方的科学主义的结合。这种冲突和融合,表现在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上,就有了年轻学者何清涟的《现代 化的陷阱》,她在书中真诚告诫:“转轨期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人文精神。没有植根于人文精神这 块沃土上的人文关怀,人只会沦为纯粹的经济动物,丧失人所应具有的一切生存意蕴。”这种冲突和融合,表 现在关注中国现实的当代文学上,就有了人文精神的讨论,就有了“文学的危机实际上暴露了当代中国人人文 精神的危机”(王晓明语),“这种人文精神的丧失,在文艺创作上的最严重的表现,就是想象力的丧失”( 崔宜明语)的结论。这种冲突与融合所带来的人文精神之争,也深刻地影响了语文教学,语文界对盛行一时的 纯粹工具理性也开始作出反思。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多次指出:“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离开了 ‘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程红兵的《语 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一书的出版,更可看作是这种反思的一个标志。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就是 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构建起来的综合了科学、艺术、人文为一体的语文教学理想国。

    作为背景的另一方面,是知识经济的加速登陆,“创造力”被世界空前重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知识经济,是靠创造力催生的,更要靠创造力去使其可持 续地发展。明天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就是今天在校的学生;明天生产力的水平如何,就要看今天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创造力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不得不反思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视程度,“创造”的话题 在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素质教育中热了起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成了学科教学的重大问题。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正是为解决这一重大问题而问世。

    世纪末中国语文教学的大讨论是“读写创”教改实验诞生的又一宏大背景。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是一个世 纪难题。一百年来,语文教改的热烈讨论时有发生,但一般都在语文自身争来论去,少有痛痒。世纪末的大争 论是因为语文的应试教育已经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人们思索的是语文教学与育人的关系,在人的全面发展 的理论层面上讨论语文必须改革的问题。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实质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 语文知识、情感丰富,视野广博、思维敏锐,语文能力、自学能力高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够胜任现代 化社会发展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可以说既是对世纪末语文 教学大讨论

[1] [2] [3] [4] 

【对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认识】相关文章:

杜郎口教改实验样本调查05-02

读写生态链写作教学实验案例04-26

物理实验教学在职高教改中的思考与探讨04-29

科学实验与科学实验中的能动认识04-26

南科大教改追踪:实验班考生拒绝参加高考(图)04-26

学校早期读写训练对儿童读写成绩的影响04-29

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图片资料的认识和运用05-01

家庭早期读写训练与儿童读写成绩间的关系研究04-29

教改与说课的论文04-27

英语教研教改计划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