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以读为主,以讲助读
——评特级教师于永正《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
去年5月,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新沂市实验小学四(1)班上了《新型玻璃》一课。他教这课书,自始至终抓 住读书训练不放,而教师则在“助”字上下功夫,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于老师是怎样抓读书训练的呢?
一、初读感知阶段——教给读书方法,激发读书热情
教学伊始,于老师先绘声绘色地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跃进了陈列 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 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 就发出报警声呢?”学生听得入了神,一个个都瞪大眼睛,期待着老师的回答。此时,于老师便在黑板上工工 整整地写下了“新型玻璃”几个字。于老师设计的这段导语不仅很自然地导入了课题,而且制造了悬念,激发 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接着,于老师便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这课一共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自由朗读课文。他 交代学生: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直到把 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
于老师在座间巡视学生读书时,看到一位叫陆飞宇的同学在读第二遍的时候,拿起笔来把五种新型玻璃的 名字都画下来了,便说:“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陆飞宇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有关的词语都 画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全班同学都要向他学习。”于老师用推广“典型经 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读书,一来可使这位同学受到激励;二来其他同学也会感到这一“经验”亲切、可学, 其效果远比教师直接指导要好得多。
于老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既扎实又具体。学生先是自由朗读了一遍,接着又默读了一遍,还掌握了边读边 画边思的读书方法。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已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奠定了基础。
二、精读理解阶段——帮助解决疑难,引导理解内容
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于老师要求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并因词制宜,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理 解词义。
语言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些词语的意义通常有两个层次:一是字面意义,即词典上所解释的那种通常的意 义——这层意义比较容易理解;还有一层是情境意义,即借助于语言环境而隐含着某种意义——这层意义有相 当一部分学生限于思维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往往不容易体会到位,从而形成了阅读的难点。对这些阅读上的 难点,正是需要教师予以点拨之处。有的学生提出“藕断丝连”一词不懂,他便要求学生说说字面的意思。学 生马上回答:“就是藕掰断了,细丝还连着。”在此基础上,他又引导学生通过相似联想,理解这个词语在课 文中的意思。他要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很快就看出了这个词语在课文中所特有的比 喻义:“这是说玻璃碎片里面的夹丝。玻璃碎了,夹丝把它连在一起。”于老师帮助学生由表及里、从具体到 抽象,逐步深入地去理解词语,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又如有的学生提出“问世”一词不懂,于老师没有马上解答,而是要求学生“再读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不少学生联系上下文稍加思索,便看出“问世”就是“商店里有了”,“是说它早就生产出来了,市场上已 有卖的了”。他又趁热打铁,相机指点学生:“一边读,一边联系课文想一想,好多词语是可以弄懂的。”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 个新词的词义时,所联系的上下文可视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思维组块。学生凭借这个新词与上下文中的其它 词语的逻
[1] [2] [3]
【以读为主,以讲助读】相关文章:
我的梦-读《讲公德守法纪》作文04-30
将助(將助)04-29
输助(輸助)04-29
读《松下幸之助自传》有感11-10
书为我读,我为主用--读书断想04-30
读《有效教学十讲》后的心得体会04-27
读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有感04-30
读《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有感11-08
读《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有感07-24
读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有感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