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质疑导读法”浅探
导读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所谓导读,是指教师运用某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发掘问题,主动领悟,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里说的“相机诱导”,亦即“导读”。在一般情况下,导读的实现是凭借质疑的手段进行的。众所周知,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应。有了这种反应,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个道理古人早已懂得。明人张洪在《朱子读书法》中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由此可以看出:质疑—思考—领悟这一思维过程,不仅反映了人的思维规律,也是课堂导读的基本活动程序。显然,课堂导读的核心是激发思维,常用的手段是质疑。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之高效率地获取知识,训练阅读能力。
笔者常用的导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启兴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有动力作用和定向作用。凡是使人兴趣盎然的东西,特别能激活人的思维。教学中,运用质疑的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认真读书,达到导读的目的。
学习《荷蓧丈人》一课,教师借助导引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注释《论语·微子篇》,“微子”是什么人?同学们看过电视剧《封神榜》,商纣王有三位忠臣:微子、箕子、比干。《微子篇》第一章写道:“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引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2页。孔子很赞赏这三个人,称他们是殷商时代的三位仁人,即成仁取义之人。尽管纣王无道,把微子废掉,但他们以死相谏,关心、参与政治的精神孔子十分赞赏。这就是儒家的“入世”思想,而隐士的主张恰恰是逃避政治。因此《微子篇》中写了许多孔子和隐士发生冲突的故事,很有趣。本课写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国同一位隐士发生冲突的事。
学习本课,请同学们围绕以下问题阅读、讨论:(投影出示)
①“丈人”在文中指什么?
②丈人为什么要批评孔子?
③子路见丈人骂孔子为什么还要“拱而应”呢?
④丈人对子路的态度为什么前后明显不同?
⑤孔子为什么命子路“反见之”呢?
导引语紧扣课题有机延伸,点明课文的难点:孔子“入仕”的政治态度,并用质疑发问提挈全文的主要内容,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直接兴趣,学好课文便有了基础。
2.寻路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思路。叶老说,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凭借质疑引导学生摸清文章的脉络、作者的思路,使之体会课文构思的精妙,领悟课文谋篇布局之道,以为读书
[1] [2]
【“质疑导读法”浅探】相关文章:
数学美浅探05-01
瀚海的释义浅探04-27
老子哲学的发端浅探04-30
英汉亲属词浅探05-02
量词头源流浅探04-28
英语语态的认知浅探04-27
浅探孔子与晏子的关系05-02
道德评价问题浅探04-28
体育消费文化浅探04-30
数词+大+名词短语浅探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