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素质教育的桥梁-语文活动课

时间:2023-04-30 05:11:23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走向素质教育的桥梁-语文活动课

一、语文活动课程的概念

走向素质教育的桥梁-语文活动课

  1、语文活动课程的历史

  传统的语文教学的观念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以应试教育为最终目的。在教学评价上忽视学生的语文技能的形成和运用。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语文教育观念发生根本的转变,认识到语文作为一们基础的语言学科,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到的多方面的作用。为了弥补语文传统教学上的不足之处,人们开始重视语文的各种课外活动。然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着难以实施、无法把握教育结果等等困难,所以伴随语文教学改革深化,语文活动逐渐从课外走向课内。近年来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课如雨后春笋,争春茁壮。福建省从去年开始将活动课列入语文教学计划中,并编写了一整套的语文活动课教案,教师人手一本。

  以上可以说明,语文课外活动课程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作为历史客观地存在着,并代表着语文教学观念的改变。

  2、语文活动课概念的确定

  在课程研究历史上的“概念重建主义”理论曾对活动课程进行了深入而丰富的研究,他们的观点很值得我们加以参考,并从中对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进行一番审视。比如格林关于活动课程开发的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两方面。其一是“参与性”。强调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的“生活世界”中主动而积极的参与,在师生围绕“主题”的对话中开发其内在生命力与“存在体验”。其二是“距离化”。格林在活动课程中注重艺术科的开发。她认为艺术科能使主体与客体“距离化”,从而能为自我意识的反省与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生成创造空间,最终完善“审美理性”,超越“工具理性”。又如皮纳的观点。皮纳把活动课程的开发指向于自我意识的提升。他认为当今课程的主要弊端是对自我意识的压抑和使个性扭曲,(摘自棗《“概念重建主义”理论对我国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启示》张华)

  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中,对活动课程的论述实在是难以寻觅。仅见的是一些有关课程的论述。如《教育学》教材、著作中,都认为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即学校全部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学科。受此观点影响,中小学长期以学科课程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训练,而诸如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及个性完善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受到不良影响,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语文教学中这些弊病又表现的特别的显著,语文教学长期只见工具性,忽视在语文教学中对形象思维的培养以及蕴涵其中审美性,而在应试教育下更连语文中的听说等综合技能的培养也在实际操作中被抛弃。

  参考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论述,我个人认为语文活动课程最主要的特征有这几点:其一,它是语文课程的一种,都需要教师的参与,并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其二,语文活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并将语文课程内学到的间接经验和知识技能进行运用,使之熟练并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挺进,在使语文的工具性得到掌握的同时,使之与语文的审美性相互融合,达到一种如格林所论述的“审美理性”。其三,语文活动课程的主体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参与。目的也在于激发学生内心的语文学习冲动,并努力通过活动课程使之定型,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并促进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二、语文活动课和语文课以及语文课外活动的区别

  (一)、语文活动课与语文课同是学校的正式课程,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1)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语文课的目标侧重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活动课的目标侧重于学生语文技能的训练,各种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个性特长的发展等。

  (2)从课程内容相看,语文课的内容以间接经验为主。语文活动课的内容以直接经验为主,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发现和获取各种语文知识,并使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能力、得到训练和培养。

[1] [2] 

【走向素质教育的桥梁-语文活动课】相关文章:

数学活动课教学与推行素质教育方法谈04-29

语文活动课方案08-27

浅谈语文活动课的实施04-28

小学语文活动课教案01-21

如何促进语文素质教育04-28

有关小学语文《走向生活》教案04-29

语文活动课方案7篇08-27

语文活动课方案(精选15篇)12-28

语文活动课方案(精选12篇)12-15

语文活动课方案(7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