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审美特征探析论文

时间:2022-11-10 19:00:46 音乐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电影音乐审美特征探析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影音乐审美特征探析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影音乐审美特征探析论文

电影音乐审美特征探析论文1

  摘要: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与音乐的一种结合,又被称之为“背景音乐”,是电影艺术中一门重要的象征语言,具有审美关联性,画面指向性,情感渲染性和视觉延展性特征,本文通过对电影音乐审美定位及其特征的分析,试图推进对电影音乐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理解。

  关键词:电影;音乐;审美;艺术

  一、电影音乐具有审美关联性

  为电影需要而创作的音乐与其他音乐不同,它并非只追求自身单纯的艺术展演和听觉效果而是为整个电影的叙述逻辑服务的,是要传递该电影在画面、台词方面无法传递的意涵。当音乐进入电影叙事之后,便成为电影的一部分,将与电影镜头、台词一同展现人物的性格、情绪以及烘托具体的场景,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镜头呈现、人物特征和故事情节的关联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影音乐对正在发生的故事情节起到烘托和反衬的作用,而画面中的故事则是对电影音乐试图表意的内容的一种坐实、一重具体化的呈现。例如意大利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配乐就深刻体现了导演试图传达给观众的思考,影片中反复插入的主题曲《1900'sTheme》只有跟具体的故事情节、人物和画面结合起来,观众才能领悟1900对对大海、对置身其中的邮轮的`爱与恨,苦与愁。因此,当电影音乐被赋予直观、生动的画面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时,观众对电影音乐的体悟自然便同故事情节关联在一起,便能与导演的心思产生共鸣。

  二、电影音乐具有画面指向性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内容和情感表达都是围绕着电影里具体的画面和故事情节展开的,即以电影画面的审美为指向。因为当音乐进入电影画面中时,就意味着其基调必须要与正在发生的故事情节相匹配,要么渲染画面氛围,调控剧情节奏,或烘托人物感情,切换场景过渡,总之,电影音乐必须在与电影画面艺术和故事情节相吻合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感官和视听上的艺术价值。另,就电影音乐的创作来说,必须依据电影主题、情节设计和主题思想来创作,在此基础上,电影音乐还要试图深化观众对电影具体情节的认知和感受,让观众通过电影音乐更加准确、具体的把握导演在幕后试图表现的思想实质。所以说,电影音乐必须要丛书与电影画面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国产电影《建国大业》中,导演运用不同主题风格的背景音乐来展现画面中我军和敌军士兵的精神面貌,当画面切换到我军战士在前线的奋勇冲锋时,使用了激昂奋进的音乐,以突显我军气势如虹的进攻场面,当战争结束后一片狼藉的战场画面,又使用了悲怆凄凉的音乐来表达战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并且也试图引发观众对战争的反思。

  三、电影音乐具有情感渲染性

  《尚书尧典》中记载着舜的一句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意思就是作诗以言志,高歌以咏言,作声以依咏,演律以和声。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中重要的艺术语言之一,其关联着整个影片的故事发展情节、不同场景的氛围环境以及每个人物内心的感情起伏,因此,在一部经典的电影作品中,导演往往会对电影音乐的创作提出极高的要求,合适恰当的电影音乐不仅可以准确的将电影表达的思想主题和型塑的人物形象传递给观众,而且还能起到渲染观众感情和烘托影片画面的作用。电影音乐对影片的重要性除了渲染画内人物和画外观众的情绪情感,还烘托着电影的宏观基调和微观情节的作用,既可以感染观众的情绪,还有助于观众理解影片的画面和内容。例如在电影《霸王别姬》中表现的作为淋漓尽致,其音乐随着程蝶衣和段小楼相遇在不同时代背景,面对不同人物时准确而精致的抒发了他们各自心中的感情纠葛,不仅表达了两位京剧伶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也引导观众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

  四、电影音乐具有视觉延展性

  事实上,在一部90-200分钟的电影中想要表达导演和编剧的全部思想主旨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受制于影片时间的限制,影片所能展现故事情节是有局限性的,而如何在计划的的时间、有限的镜头和政府的审查中将电影主旨更好的延展下去,电影音乐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它能通过自己的音调、节奏、曲风引起观众对画面和故事情节的联想,赋予影片在有限的时间和镜头之内变现出一种无限延伸的意义,观众即可在这种开放式的情境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对导演意图的领会。因此,电影需要依赖电影音乐表达和延展其意犹未尽之处,而电影音乐则需要依赖观众听觉来延展他们视觉上的想象。例如在电影《秋日传奇》中,以《LegendsOfTheFall》作为背景音乐,开头恢弘大气的交响乐烘托了画面的沧桑之感,而后半部分悠扬婉转的苏格兰风笛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站在苍茫草原之中的身心体验。在影片的最后,《OffToWar》响起,预示着战争结束,让人不禁联想起整个战争过程中那美好、坚毅却又处处遭遇绝境的爱情传奇,没有一句旁白解说,单凭这一娓娓道来的背景音乐便能给观众对故事结尾无限的瞎想和思考。这便是电影音乐对观众视觉的延展效果。

  五、结语

  通过对电影音乐的上述四个审美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电影在作为电影音乐载体的同时,也得到了电影音乐对其思想主题的升华,两者彼此关联,相互衬托,共同构成了电影作品——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弄清楚了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才能对电影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有更加全面、综合、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卢磊,王永法.从美学角度解读电影音乐的功能和特质[J].芒种,20xx,01.

  [2]刘玉山.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浅析[J].电影评介,20xx,03.

电影音乐审美特征探析论文2

  作为现代电影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音乐正在被赋予无可替代的重要使命。电影音乐具备音乐艺术性和影视艺术性的双重审美特征。具体到表现上,主要体现了音乐的唯美性、情感性、空间性等;电影的蒙太奇性、人屏交互性、画面传递性等。音乐艺术性和影视艺术性独特审美表现的相互融合,形成了电影音乐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具有多种审美特征。

  一.电影音乐的相关范畴概述

  1.电影音乐的分类

  从音乐素材的获取与使用来看,电影音乐可以分为原著音乐和非原著音乐。原著音乐是专门为该影视作品设计的音乐素材,是剧作家与作曲家以及导演共同构思且创作的专项音乐,具有展现影视作品和推动电影音乐发展的作用;非原著音乐的使用相对较为普遍,是在音频作品中发掘适合影视作品的既有音乐,由于非原著音乐的使用更为方便快捷,因此现有影视作品中,使用非原著音乐占有比例较大。尤其是在电影发展初期,电影音乐中的音乐艺术,主要是由已有的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进行画面配音,或者对既有音乐进行简单修改,而直接使用,后期逐渐出现异类音乐。

  2.电影音乐的表现形式

  音画关系是电影艺术得以成立的基础,音乐在电影中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画内音乐和画外音乐,其中画内音乐也可以理解为客观性音乐或现实性音乐,画外音乐可以理解为功能性音乐或主观性音乐。画内音乐是对屏幕画面中的音源概括,包括各种画面场景中出现的各种音乐,不仅包括影视作品中的人物的唱、奏等,还包括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会、舞会、歌舞、小唱、街头音乐等多种形式。画外音乐主要是屏幕画面上没有展现发音源头,但是却又有音乐的匹配;画外音一般是有剧作家专门为该电影设计的音乐,重在为剧情服务,尤其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和环境变化的烘托等。

  3.电影音乐的艺术作用

  作为有声电影发展中重要的构成因素,电影音乐从简单的音符到复杂的配乐、插曲音乐、主题音乐等阶段,是一个从单一层面向立体层面转化的过程,具有渲染人物心理、烘托环境氛围、折射时代气息,塑造人物、表现叙事、创造情感等多项功能。电影中的音乐艺术是受众在第一时间接收到的影音讯息,发展到现阶段,电影音乐成为电影综合艺术表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强大的塑造功能,还具有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调节功能,已成为现有电影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电影音乐也成为音乐艺术的一种重要载体。

  二.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1.电影音乐美感的非独立性

  电影音乐与传统音乐美感审美方式上有着诸多不同,电影音乐之所以是电影音乐,是因为依附于影视作品而富有更加深刻、扩张的生命属性。对于普通音乐的认知而言,必然被赋予更多的音乐属性。电影艺术无论是时空还是时间,都是相互依附,画面与音乐素材的共融融合共同构成了电影唯美成果。电影音乐的美感并非独立存在的,极端的分析开来,电影音乐唤醒了人类感知力的立体属性。在电影的艺术表现中,使用的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往往更加的紧密,尤其是电影中原创的音乐作品,没有电影的衬托,或许并不具备同样的生命力与感召力,而失去影视作品的电影音乐,必将难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充满扩张力。普通的音乐能够流传的因素主要源于自身的生长属性,从一开始诞生即拥有自身的受众群体,而电影音乐是伴随着影视作品而诞生的,先入为主的审美原则必将对其审美层次和审美群体所接纳,而脱离开来重新定位,必会因失去画面受众的群体而失去相应的生命力。因此,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难以独立存在,必将伴随着影视画面的具象化表达而加深观众对审美对象的感受。

  2.音画结合的互动性

  电影音乐与影视画面的最普遍审美特征就是“音画同步”,是影视画面与音乐旋律相互融合、彼此互动渗透、节奏步调一致的常见依存关系。不论是从传播学上的考量还是心理学上的考虑,音乐元素都是影视画面、人物对话、文字穿插、音响烘托等其他元素无法表达的元素。影视画面传达给受众是直观的、富有冲击力或吸引力的视觉美感,而音乐的附加更增添了受众感官上的立体感受。画面与音乐的统一协调,让受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让渲染的氛围更加具有唤起性。在《菊次郎的夏天》电影中,主人公正男和菊次郎在受困于车站时,一段小提琴音乐随之响起,伴随着钢琴声两者与影视画面相融合,将受众带入一个凄美的雨夜,随后响起的大提琴再次奏响了影片的主题,将受众的心境仿佛带入到了一段深沉而又布满哀怨的记忆中,在记忆中,主人公寻找着自己的母亲,而与之相伴的大提琴奏乐更是让受众沉寂在寻找中,在奏乐临近尾声部分,伴随着雨滴的减小,欢快的小提琴奏乐将受众从沉寂拉向欢乐,这段人们熟悉的小提琴旋律让深沉的回忆包袱放下,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奔向希望的道路。这种音画融合的特性,激活了画面的单调与直白,让画面更具有想象空间和立体质感,实现了两者相互衬托下的具象化。在《天使爱美丽》电影中,同样的古典手风琴音色和悠远的旋律犹如一阵微风,将欧式特有的典雅和浪漫扑面而来,欢快的音乐如同女主人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活灵活现,像天使一样可爱。这些电影音乐之所以充满美感,是“音画同步”的接触效果,如果将音乐与画面割裂开来,无论是画面还是音乐的美感都将大打折扣,也难以成为彼此领域的经典之作。

  3.电影音乐对画面的叙事性

  在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中,音乐对电影叙事的烘托与渲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音乐在电影叙事中的表现形式大致有情景音乐、剧情音乐、背景音乐等。对于叙事的情景音乐,音乐的选取主要是根据影视画面的内涵而确定,此时的音乐对画面主要是烘托气氛和透视画面本质,是对氛围的进一步提升。比如,在《海上钢琴师》电影中,故事是对一位诞生于海上的钢琴音乐奇才进行的讲述,通过不同的音乐讲述其具有争议的传奇人生。在画面的配乐选取上,主要是大师级的作曲人,对不同的画面和环境进行独立原创,所创作出的钢琴为主,管弦乐和室内乐为辅的乐章,深深吸引了受众,并在影视作品之外对立成为出色的乐曲。在画面的配比上,主人公舒缓柔和的钢琴声,伴随着望向窗外“望向自己”女孩的画面,平静之中带有激动与惊讶。随着1900灵动的琴声,将观众带入了他的内心世界,讲述属于他的事件,纯真而自由,让受众纷纷沉浸在音乐最纯粹的欢快中,伴随着灵动的钢琴声,主人公传奇的一生显现在受众面前。影视作品自身就是故事的讲述者,而音乐的渗透,让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更加透彻深刻。电影叙事中,无论是影视人物还是作品环境的塑造或是各种情节的交叉,任何一个成功的部分都无法离开音乐而独立存在。通过优秀的电影音乐不仅对电影主题进行了画龙点睛,更大的作用就是让人们更深刻地去理解这部电影的主题。

  4.电影音乐的片段之美

  电影音乐相对于普通音乐而言,篇幅相对短小,通常音乐都是作曲家情感认知的完整表达,然而在电影之中的音乐,鉴于电影音乐难以进行完整的“陈述”,只能与影视作品相对应采取片段式的采用,因此电影音乐具有片段之美的审美特征。在经典电影《钢琴家》选用的音乐《升c小调夜曲》中,平静舒缓的开始,忧伤宽广的基调,预示着千百万犹太人的生命即将终止的厄运。影视中这个细微音乐片段,正是为德国军官的人性与品质所做的对比铺垫。在影片中,钢琴家发现德国人到来之时听到悠扬的《月光奏鸣曲》驻足聆听时,一方面体现了杀人成性的德国军官内心中仍然残留着人性的善良和对音乐之美的追求,但另一方面又暗示了德国军官刽子手的嗜血本性。这两首原本具有特定美感的音乐在影视作品的片段之美,打破了原有的审美特征而焕发出新的审美特性。对于影视作品环境氛围、人物心理变化的渲染与烘托,既不刻意描绘场景也不特别地去表述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但是伴随着音乐声音的扬起,画面的定格表达了更为深邃的'穿透性,让抽象的影视画面借助音乐的形象顺利的表达出来,让人物形象与环境特征更加生动、感人。可谓是片段之中尽显人性丑恶。

  5.音画非同步的对立美感

  电影音乐与影视画面在“音画同步”方面是早期和现下主流的审美组合,新生代叛逆族的成长让“音画同步”之外诞生了“音画异步”的受众群体,并在时间的推移中有扩大趋势。电影音乐虽然历史上是与电影画面同步进行的,无论从音乐美感角度还是影视画面传递角度,都是同步表现同样思想的有机统一,但是从多元化的发展来看,“音画异步”也将是未来电影产业或者电影音乐产业的“新生代”,这种对立的关系,从表象上看是同步的,这时的音乐与画面都具有双重的含义,在彼此含义的另一面而言,存在着异步的本质,但是诠释的又都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多层次化含义。音画异步的作品较为少见,但是在获得奥斯卡大奖的《泰坦尼克》作品中也有细微表现,比如在船体即将下沉的过程中,歌手以“啊”为代替歌词,与当时画面表现的景象已有不同,似乎是通过简单的歌词来将旋律更加“悠扬”的飘向远方。这种音画不同步的画面,在诸多的影视作品中都略有表现,只是由于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难以被受众所接受,因此也仅仅是某几个画面的展现。“音画异步”的对立之美,是表现多层次感的对立之感,细分为多层次探讨,实则仍然是剧作家的内涵对应。这种对立的审美特征所传达的异样之美,在未来多元化发展中,必然成为“同样”之美。

  三.结语

  电影音乐的多个审美特征,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与受众感官之中,往往是本质的一种结合和延伸,是彼此衬托的相互协调,更是对影视作品展现内涵的进一步抒发。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审美的标准也是多元化分布,多元的审视也早已融入到对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的评判中。电影音乐已经与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概念日趋模糊,而音乐的艺术扩张力早已将音乐艺术带进了千家万户,逐渐世俗化、大众化、日常化;电影艺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提升,逐渐走进新生代的日常生活中,电影与电影音乐从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另类音乐一路走来,潜移默化地对各类受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多元化的电影音乐顺利地体现了电影画面的纵深感,甚至完全与影视画面相异的音乐配音,在新常态下的影视作品中将日趋多见。

【电影音乐审美特征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探析12-10

审美道德功能探析12-13

西方用典的发生及审美探析12-08

略论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基本特征12-10

《沙漠独居者》的生态审美探析12-14

论叙述的审美特征12-12

模糊语言的审美特征12-11

谈掌布景区的景观审美特征与审美开发12-08

草原文化的审美特征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