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豫东四平调剧种声腔板式及音乐演变论文
内容摘要:四平调源于河南省东部的一个民间歌舞——商丘花鼓戏,它活跃在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及周边地区,是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的一个年轻剧种。四平调的声腔音乐虽经不同时期艺人的创造和改进,但目前仍保留着花鼓戏声腔的那种四平八稳、善于叙事抒情的优美特点。
关 键 词:四平调 声腔板式 音乐演变
商丘花鼓是河南省东部的一种戏剧体裁①,它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及周边地区,四平调是其形成的支脉之一。至今,豫东四平调剧团仍活跃在城乡之中。探讨豫东四平调的唱腔及音乐特色,对于进一步发掘与继承中华民族的戏曲剧种和民间曲艺精华,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四平调的起源
据资料记载,1933年以邹玉振为首的花鼓戏班到山东济南演出,在观众及院主的建议和帮助下,女角脱去高跷,男角摘下花鼓,各自穿上戏剧服装,模仿戏曲化妆,并由艺人王汉臣(花鼓主要演员)向京剧界访师学艺,由此向戏曲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根据花鼓中男女演员均用本嗓演唱,曲调四平八稳,且花鼓中又有[平调]的名称,因而便提出借四平八稳之意,用花鼓[平调]之称,各有所取定格为“四平调”,随后被广大花鼓艺人欣然接受。②
豫东四平调以花鼓的[平调](亦称平板)作为男女声唱腔的基础,减头去尾,保留了其精华。它广泛吸收其他剧种的音乐元素,使其与花鼓的曲调充分融合;借鉴“四句一合”的结构规律,确定四平调为2.1.6.1唱腔落音格式;并删除了多余的虚字和衬词。艺人们不断摸索四平调独有的唱腔特色,并由一把六棱二胡,将“腰码”下移,定弦为bB调(6—3),加入过门。从起名到加入弦乐,经历了漫长岁月,但最终摆脱了花鼓“干砸梆”的原始状态,孕育了四平调这一新兴剧种的雏形。③
二、四平调的声腔板式
四平调声腔有四种板:平板、直板、念板和散板。
1.平板。四平调的唱腔音乐与商丘地区的语言有着密切关系,它隶属北方语言学流,使用中州音韵,十三道韵辙。
四平调唱腔音乐常用的调子为A或bB=1、E或bE=1。近年来又试用了bA或G=1,以及bD、bE或C、D等调。其唱腔旋律多属“宫”调式,“四句一合”(2.1.6.1)是它的基本规律。平板的节奏特点为一板一眼(即2/4节拍),每小节的第一拍称板,第二拍称眼。平板类中又分为[女声平板]、[男生平板]、[慢平板]、[快平板]等板式。它的曲调结构主要特点如下:
开唱前有一个四小节的过门,叫做起板过门。因为梆子要打四次,故又叫四梆过门。
第一个上句有四小节组成,尾音落“2”,随后有一个两小节的过门。
第二句(下句)也有四小节组成,以后半拍(俗称闪拍)起唱,其间有一个小停顿,末后一小节用一个小拖腔,以“1”音收尾,后有一个四小节过门,又叫下四句梆过门。
第三句(第二个上句)仍有四小节组成,以后半拍起唱,中间也有个小停顿,尾部以行腔过渡与下句相连。
第四句同样有四小节组成,尾音落“1”,而以一拍半的短过门补充。
第五句除后半拍起唱外,与第一句相同,第六句与第二句相同,第七句尾音落,结构与第三句基本相似。
第八句由五小节、两个分句组成,随着唱腔落“1”的尾音,同时奏出三小节的过门而结束。这是[平板]常用的终止式,叫[住板]。
显然,构成[平板]的一个相对不变的格式是:起板过门→开头唱句(落“2”音)→上句过门→下句(落“1”音)→下句过门(可长可短)→上句(落“6”音或以唱腔乐汇连接)→住板(结束于“1”音)。
2.直板。[直板]是承袭了原花鼓戏的板式名称,运用了花鼓[念板]的节奏形式(快速,1/4节拍)。但它在节奏上则更多地向[平板]曲调靠拢,同样纳入了“2.1.6.1”落音的基本规律,并逐渐形成了演唱比较自由灵活(既可快打慢唱,又可连句垛唱)、表现力较强的一种板式。④[直板]结构的基本特征如下:
开唱前有一个十小节的起板过门,并伴以九小节的锣鼓点,第十小节自由反复。
在起板过门的自由反复中引出节奏自由散唱的第一个上句(即头句腔)。这个唱句有两个唱腔分句和两个句间过门组成。第一分句落“1”,随之一个前后各作自由反复的六小节过门。第二分句落“2”,后面有一前后各作自由反复的十二小节过门。
第二句(下句)也有两个唱腔分句组成,尾音落“1”,句尾有一个前后各作自由反复的八小节过门。
第三句(第二个上句),同样有两个分句组成,尾音落“6”,句尾过门除曲调不同外,其他均与第一个上句相同。
第四句尾音落“1”,后面的过门与第二句相同。
第五句(谓之“送板”)结构与头句腔相同。
第六句的第一分句后面,有一个前后各作自由反复的四小节过门。第二分句以一个简短而稍慢的尾腔音落于主音。句尾有一个前部作自由反复速度渐慢的五小节过门,随着大锣一击结束。这是[直板]的一种终止形式,即[住板]。
直板类的正格与变格有“起腔过门”“头句腔与过门”等,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二句的落音的变化和过门在旋律音乐上的不同。
3.念板。[念板]亦承袭了原花鼓的板式名称,但在四平调的唱腔中,实际上却是采用了花鼓[直板]的节奏形式(1/4中速节拍)。这是为了使板式名称与它的实际形态和表象性能更加吻合,故将二者换而称之。⑤[念板]的叙事性较强,也可用以表现不同程度的欢快或急迫的情绪。[念板]唱腔的主要特征是:
它由司鼓在强拍上以手扳和右楗各一击和弱拍上的手板的一击作为簧头,引出一个以1=120左右速度,四小节旋律组成的起板过门。
它的上句腔多以闪板开唱,由两个小分句和两个分句小过门组成。第一分句的下行三度落音是它的主要特征(实际是借鉴了花鼓戏[货郎调]的因素)。句尾落音多用“2.6.(6).3 ”。
它的下句腔也多以闪板开唱,由两个小分句和两个分句小过门组成,尾音落“1”。
这种板式的词格以七字句为宜,上句是四、三格律,下句均为六、四格律。
凡上句从顶板起唱,便预示着速度的渐快,唱腔句句紧连。最后一句的散板起唱,预示唱段将要终止。
它的住板,与[直板]很相似,也可以不转板结束,其住板形式与[平板]的住板(除节拍不同)旋律基本相似。
4.散板。四平调的[散板]类唱腔,是在原花鼓戏[哭迷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无板无眼,节奏自由,多用以表现苦痛、哀怨、幽静、沉思或自由豪放的情绪。[散板]类的唱段不宜太长,一般只有四、六、八句。它的板式除[散板]外,还有[引板][叫板][散板哭腔][锣鼓冲]等。[散板]是散板类的基础板式,它虽然节奏自由,却仍有严格的上下句格式。正因为它没有很规整的节奏,在唱腔中对唱词的语调、语气、速度快慢以及旋律的变化和装饰等,都要求更加自然和亲切。[散板]唱腔的基本特点包括:
开头都有一个伴以不同锣鼓点的起板过门。
第一句是[散板]的头句腔。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一句落“1”,第二句落“2”。句尾过门可用锣鼓点也可以不用。有时也可以不用头句腔而直接用上句腔开唱。
上句和下句可由两个分句组成,也可以一句唱完。上句多落于“2.3.6”(有时也落“7”)音,下句多落于“1”(有时也落“5”)音。句尾都有一个随唱腔落音变化的简短过门。其尾音上的大锣一击,可根据感情决定使用与否。
它的住板唱句由两个分句组成。在第一分句的后面可加以强弱分明的大锣两击,也可用行腔或短暂休止,或喘息之后接唱第二分句。句尾结束使用“一锣切”,[住头]或者用“丝边一锣”,可根据感情需要而选择。
[散板]也可以送板。其唱句形式与头句腔相同。它没有压板专用音乐,只用一锣作临时终止;若用压板音乐时,则采用[平板]或[直板]压板的专用音乐部分。
三、四平调的音乐演变
四平调音乐由丝竹乐和打击乐组合而成,其发展及演变过程(除原始花鼓外)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⑥
第一阶段(1945—1956年):从花鼓演变为四平调,除保留了原有的音乐外,只增加了一个板鼓,而弦乐只有一把六棱的次高音二胡。后来逐渐加入了坠琴、三弦、京胡,以及曲胡、月琴、笙、唢呐、竹笛、大鼓、云锣、碰铃、木鱼等乐器。
第二阶段(1956—1978年):1956年大批学员入团,乐队也相应得到扩充,并增加了二胡、低胡等中低音乐器。至1958年末,尝试着放弃高音二胡,而改用高胡领奏,其演奏方法不变。这样在器乐上,初步有了高、中、低之分,为这个剧种乐队的日趋完善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1978年):这个剧种的多数剧团得到新生,琵琶、古筝等弹拨乐器被纳入乐队,三弦也由板制共鸣筒改为皮质筒。西洋木管乐器(如单簧、巴松等)也相继使用(其演奏人员分别由民乐演奏人员兼奏),进一步丰富了乐队的表现力。在试用G调演唱时,又将定弦改为2—6,仍用一把次高音二胡定6—3。其他乐器琵琶四弦降低大二度外,一律按标准音高定弦。这对增强器乐的亮度和立体感,无疑是有显著效果的。
从吹奏曲牌看,四平调的吹奏曲牌,多数借鉴于“东路梆子”,如“昆曲”的曲牌音乐。但在使用方法上,却是灵活地结合本剧种音乐特点不断地进行改进与发展,使之和唱腔融为一体。
四平调那委婉悠扬、优美动听的声腔,正在迎着时代的发展,顽强地生长着。让我们在欣赏它无比美妙的同时,也祝愿有着顽强生命力的这一年轻的戏曲艺术瑰宝,在戏曲艺术的百花园中更加璀璨夺目。
注释:
①③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上卷)
②中国民族音乐集河南省编辑办公室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下卷)
④王应麟著《玉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⑤王骥德著《曲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⑥王灼著《碧唱漫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年
【豫东四平调剧种声腔板式及音乐演变论文】相关文章:
剧种04-30
板式的意思, 板式的解释04-30
金元词曲演变与音乐的关系05-01
论文本阅读认知研究的演变04-26
近年国内园林风格的演变论文04-30
中小企业理论演变探析论文05-01
中国佛教解经方法的演变论文05-01
演变04-29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 音乐论文03-30
板式换热器基本概述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