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汉字、西方字母文字、汉英语言与中西文化的关系论文
在印度的《吠陀》中,语言被说成一个女神;在埃及神话中,文字是由智慧和魔法之神索斯发明的;在古巴比伦,人们认为他们的命运之神尼波是造字之神;希腊传说是众神的使者赫耳墨斯发明了文字;中国的造字之神是仓颉。人类文明伊始,是以文字和神话为两大标志。也就是说,人类在创造文字的同时也创造了神话。但另一种可能恐怕更为准确:人类的神话早于人类的文字,因为神话是人类语言的产物。
章炳麟指出,语言文字对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强调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忽视语言文字的建设,就会影响民族文化的发展,甚至连做文章、读古书这样的事都不能做。总之,语言文字是民族生存的基础,民族文化的载体,社会生活的工具,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一能离开语言文字而存在。
一、汉字、西方字母文字同源而殊途
汉字源自原始图画,然后一脉相承的发展下来,其历史没有中断过;西方字母文字也是源自原始图画,不过它的历史是反复被打断过的,它在不同的民族间经过了多次的转借。
原始图画有三重属性:美学的、宗教的和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符号属性。就造字机制而言,汉字是取向或取像于物,与事物和现实一致;而英语为代表的字母文字则是取向,或取像于语音,而不是取像于物或现实,所以汉字形象,而字母文字相对而言不如汉字形象和直观。
二、汉语的语法适应形象思维与直观表达事物,英语为代表的西方语言的语法长于抽象、理性思维
(一)汉英词类和词性对比
汉语的词类无形态标记,常有异类同形现象,如动词、名词、形容词同形现象。譬如:汉语的“思想”、“证明”就是动词和名词同形,而英语单词 think和thought,proof和prove是异类异形词;还有就是汉语里面的“美丽”是名词和形容词同形,而在英语里面,beauty和beautiful是异类异形词。
汉语没有英语等印欧语言的系统的曲折手段以表达性、数、格、时、体、态等语法范畴,汉语表达这些语法常用词汇手段较为直接的表达。语言的使用者是知道汉语的词性的,但并不用语言形式标记出来;接受语言信息的人要确定相关词语的词性也无语言形式可依,而必须取决于相关词语所表示的现实事物,表动作则为动词,表事物则为名词。这说明言说者使用汉语词语的时候不用语言形式标记对事物或动作的属性进行分析,只要能反映出有关事物或动作即可;而信息接受者也不依赖词语形式去寻求关于描写对象的属性的判断,而转向言外求之。比如,汉语句子“他不是过的他了。”可以翻译成 He is no longer what he was。最典型的例证是汉语的他、她和它与相对应的英语里面的he, she, it。比如,汉语句子“昨天下午,他去济南。”可以翻译成 Tomorrow afternoon, he is going to Jinan。还有英语用介词词组的情况,汉语中常用动词。比如,
他用筷子吃饭。 He eats with chopsticks.
他骑车去的。 He went by bike.
那个穿红衣服的是他的妹妹。 That girl in red is his sister.
与介词词组比较而言,动词词组是对现实中动作的直接的反应。
(二)汉语的意合与英语的形合
汉语的主要句法手段是词序,其复句不长于用英语那样的句法手段表示出小句间的逻辑关系,甚至词汇手段也常常省略,结果是汉语里有很多流水句。这种句法特点,言之,即:隐而不显;而英语这样的语言则有系统的关系代词与副词,并且有主从句、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几种不同手段把不同动作和小句间的主次与层级关系用准确的语言形式手段表示出来。即汉语属意合语法,而英语所代表的印欧语法属于形合语法,比如:
风大,不能开船。It is too windy, so we cannot set sail.
他来,我就走。If he comes, I will go.
他不给你钱,我给。If he does not give you money, I will give.
(三)汉、英语的文字与语法对语言运用中涉及的逻辑分析处理方式不同
汉语因汉字和汉语的语法、句法的影响形成了长于直接、直观描写的特点,对语言运用过程中对现实事物所作的分析、所采取的态度则是经过逻辑分析,但不反映逻辑分析。
据思维规律,关于事物的本质或事物间关系的认识往往是逻辑分析或理性认识的对象和结果。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汉语不倾向于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关系较直接地表达出来。换言之,这就是不把逻辑分析的结果展现于语言的表层,而把它当作一个过程和手段,其目的是使对事物的描写更直接、更直观、更接近事物本身。英语与汉语相反,英语不但描写事物,而且还借助一定的语法手段将对事物间关系的分析描写出来。这种分析实际上也是抽象的逻辑分析。这样,在英语句法中,抽象的逻辑分析就不仅是一个过程而是借助于曲折变化、复合句句法结构等语法手段在句法结构上有所表现。因此,英语语法与对事物的逻辑分析有一定的一致性。英语这样语言的文字不长于直观描写现实事物,恰恰相反,字母文字与汉字相比具有较大的抽象性,而其语法长于在描写现实事物的同时也把言说者对现实事物间的关系的分析也用语言手段表达出来。
三、汉字、汉语与字母文字,西方语言与中西文化的关系
(一)中西文字、汉语与中西思维方式的关系
汉字汉语语法长于直观表达事物,长于以形表意,立像以表意。这正适合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而汉语的不重视或不长于传达对事物的逻辑分析的语法特点则对应中国人不长于逻辑分析和理性思维的特点,或者汉语的语法特点与该思维特点具有相适应性。
字母文字与汉字相比具有较大的抽象性,与西方人的抽象思维具有不谋而合的适应性。而西方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言的语法长于对语言运用过程中所涉及的逻辑分析的表征,故有利于养成、促进,并且也适应逻辑分析和理性抽象的思维。所以,可以说汉字、汉语语法应当说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行程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字母文字与英语所代表的的印欧语法则对西方的重理性和注重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应当是产生过影响。
(二)中西文字、语言与中西文学的关系
汉字注重立像以表意,所以中国人注重类比、类推思维,这导致了中国文学对比兴的偏爱。重立像以表意也导致了作为专门的题材的蒙太奇、山水画式的山水诗。而汉语语法的不长于表征逻辑分析而倾向于直观描写的特点也导致了中国文学相对较晚才学习和注意对心理的描写。西方的心理描写出现早,数量多,抒情诗多。
(三)中西文字、语言与中西方哲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学术领域的“述而不作”的传统与汉语重直观再现,倾向于立像以表意、重类比思维关系密切。因为这种语言习惯,汉语形成了习惯以形象表达抽象的习惯。中国哲学家的深邃边界之后,哲学家将重新回到激发起哲学思考的原初之物,事物的意象,不外乎天地人阴阳。
而英语的文字与语法正相反,一个是不长于直观再现,另一个是不长于形象思维和以形象表抽象,而长于对逻辑分析和抽象思辨的反应和再现。所以古希腊就提出了intangible的概念,而且此后的历史上,西方的哲学不断产生新的流派,不断产生全新的概念。
四、结语
研究民族之文字与语言,可以解剖其文化,或更好地了解一个民族的特性。语言文字与文化和思维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制约着民族的文化及其思维方式。汉英语言文字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差异和所呈现出来的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具有一致性。汉语汉字的象形性以及以形表意的特点直接决定了中华民族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又反过来影响着汉字汉语的这一特点;然而英语语言及语法的意合性的特点也直接决定了英语民族抽象化理性的思维方式,同样这种抽象化的思维方式也对英语语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汉字、西方字母文字、汉英语言与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研究对汉英语言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具有深远的意义。
【论汉字、西方字母文字、汉英语言与中西文化的关系论文】相关文章:
汉英语言文字与中英思维方式04-27
汉字与汉语的原始关系的论文04-27
金岳霖认识论与现代西方认识论之关系04-30
抓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的论文04-27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在汉英语言中的体现04-26
论民族文化与民族语言文字的特殊关系04-30
董仲舒论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论文04-30
论口头语言和歌唱语言的关系04-28
论汉语言文字的三维性特点的论文04-27
中西文化对汉英习语的不同影响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