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论文

时间:2024-06-14 16:04:47 体育论文 我要投稿

体育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体育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体育论文

体育论文1

  [1]郑杭生,杨敏:《中国社会转型与社区制度创新:实践结构论及其运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史柏年.《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史柏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xx.

  [4]于显洋.《社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5]刘翠霄.《各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6]熊斌,董志强.《残疾人力资源开发一般分析以及基于重庆的实证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xx.

  [7]康少邦、张宁.《城市社会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8]徐永祥.《社区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9]郑杭生,李迎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10]杨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11]郑成功.《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

体育论文2

  1、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1.1、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学内容的走向,而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虽然传统体育教育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普遍采用统一设置的教材,但是对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内容没有进行准确界定与指导。高职院校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很大问题,这便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具备一定创新能力,但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中却开始陷入了迷茫,这也是传统高职体育教育质量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应该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内容设置,教师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内容设置上以学生身体素质作为出发点,不仅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与技术,更要确保学生可以具备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

  1.2、体育教学管理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将教学管理工作作为核心内容,而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对体育教学实践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但是当前体育教学管理与体育教学实践不匹配现象十分普遍,很多院校都没有将体育教学管理放置在与其他课程教学管理同等地位,导致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无法有效达成。很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指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堂的管理水平会对教学质量产生极大影响,而且这一理论在很多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实践中也得到了印证,所以当前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加强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确保体育教学质量可以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方法是一个重要环节,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质量,但是当前很少有院校具备科学、完善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制,无法对体育教学实践效果及教学质量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与分析。因此,高职院校在发展中不仅要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同时也要根据教师课前准备、课堂时间、教学效果以及教学风格等,形成一套可以适应高职院校发展需求的'体育教学质量考评体系,这样才能确保其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1.3、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不仅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参与者,也是体育教学计划的主要执行者,其整体素质、业务能力会对体育教学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很多高职院校一般会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分析,来进一步评定体育教育质量,所以为了适应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体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必须要通过专业培训来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意识与能力。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来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心理、身体素质的变化情况,使不同阶段学生的运动技能及思想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都可以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要基于学生的个性来选择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整体体育素质及思维能力的同时,确保每一个学生在高职体育教育阶段都能培养出终身体育意识。

  1.4、体育教学质量评价

  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课程设计中的主要根据,只有科学、合理、准确的评价,才能帮助体育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才能使教师通过再教育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确保自身的业务素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难以满足其发展要求,其评价机制无法对体育教师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不利于体育教师专业技术及素质水平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要将完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作为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内容,评价体系建设的成败将会对体育教学质量产生决定性作用,这便需要教育工作者在针对这一方面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汗水。

  2、结束语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内涵不仅包括教师教学质量,同时也是与学生学习质量等两个部分组成,而体育教学质量一般会受到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师素质以及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所以高职院校要在创新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

体育论文3

  摘 要:体育科研合作对促进学科的建设,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的产出以及学科整体科研水平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CSSCI引文数据库,以1998-20xx年均被录用的6种体育期刊刊载的16 055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在知识图谱的视域下,运用文献资料法、文献计量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合著率、高产合著作者的合作、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基金资助研究项目论文和各区域的合作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合著率不断提高,各区域之间合作的广度和力度不断加强等特征;发现体育科学研究比较稳定的合作团队还比较少,各区域间的合作不够均衡等问题。最后,对我国体育科研合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体育科研;合著;CSSCI;知识图谱;社会网络分析

  科研合作是科研工作者为了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或实现各自的科研目标而进行的协同互助的科学活动。作为科研生产要素间和各要素内部次要素间的桥梁和纽带,科研合作贯穿于科研过程的始终,成为科研生产诸要素的结合形式[1]。在当今大科学时代背景下,以“闭门造车”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是行不通的。没有科研合作,就不可能有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更不可能有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化发展形势的推动,科学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科学研究的方式和途径更加灵活。

  虽然我国体育科学的发展历程只有几十年,但是随着国家和政府的不断重视,体育科研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由于体育科学自身的特点,即体育科学是综合性的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特点[2],有些领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才能完成。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

  等方面的资源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仅依靠个人、单一学科、某个单位或某个地区很难完成一些重大科研项目。为了将资源进行互补,实现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各学者、学科、单位和区域之间必然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研究体育科研合作有助于我们制定体育科研计划和人才政策,组织科研活动,从而提高科研质量和效率。就目前而言,我国体育科研的合作状况如何,取得了怎样的发展以及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等研究较为鲜见。体育科研论文合著是体育科研合作的直接表现形式。因此,本研究在对我国体育科研论文合著状况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我国体育科研的合作状况,发现其存在的不足,期冀为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国体育科研论文的合著状况,本研究选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库1998-20xx年收录的体育学期刊论文作为对象。考虑到该引文索引库来源期刊每年会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作出一定的调整,在选择期刊来源时,最终确定这12年均被入选的《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与科学》6种期刊的学术论文为本研究的文献来源。

  1.2 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法是一种对文献资料进行量化,采用数学与统计学等方法对文献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文献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由于本研究涉及文献数量较大,且研究内容较为广泛,采用文献计量法能够更加充分地揭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

  1.3 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一种将社会关系进行量化的一种方法,对作者之间、区域间是否有合作关系,以及合作关系的程度如何,我们不能用直觉进行判断,需要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中。也就是说社会网络分析更多地聚焦于成员之间的联系而非个体的特征,把共同体视为“个人的共同体”,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建立、维持并应用的个人关系形成网络[3]。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作者之间以及各区域之间的合作关系,并尝试用图式直观地表现出来。

  2 结果与分析

  2.1 合著率状况分析

  2.1.1 各年份合著率分析 论文合著率指的是合著的论文数与全部论文数之比,在科学计量学中通常用来表征某一学科的合作情况[4]。最早对科学研究合著率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K. Subramanyam。1992年我国学者汪冰认为合著率这一指标可以较好地揭示科学研究合作程度[5]。

  通过表1和图1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从1998年至20xx年合著率呈上升趋势,前8 a合著率在50%以内,后4 a均达到60%以上,其中合著率最高的是20xx年,达到了65.9%。说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合作。统计表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合作程度远远高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合著率26.9%[6],但却低于自然科学合著率83.9% [7]。这是由于体育科学的性质所决定的,即体育学具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特点,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与其它学科(如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进行广泛的合作。在独著论文中可以看出,独著的数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而2人、3人和4人以上的合著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篇均作者来看,我国体育科研论文篇均作者为两人左右,但数量在不断上升。从总体情况看,我国体育科学合著率和篇均作者量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可以预测在今后的体育科研中合作力度会不断加强。

  2.1.2 各期刊合著率分析 期刊是科学研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学术资源。它以其连续性和及时性、反映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为特征,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8]。近年来,随着学术的繁荣,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期刊的学术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由苏新宁主编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从被引次数、被引速率、影响因子等7个方面对各学科的学术期刊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然而对于我国体育科学各期刊的作者合著情况如何,以及各期刊间合著情况有什么差异等方面还少有研究。本研究选取的六种体育学术期刊在本学科都有较大影响力,从整体上能够反映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水平和质量。

  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这6种学术期刊的合著状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合著率最高的是《上海体育学院学报》,高达71.2%,其次是《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与科学》。从篇均作者情况来看,《体育科学》篇均作者为2.6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和《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均为2.2人,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与科学》都在两人以下。在合著人数方面,《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两人合作比例最高,以41.3%超过了该期刊的独著率28.8%,《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以21.5%的3人合作比例高于其它期刊,而《体育科学》以25.2%4人或以上的合作团队远远超过其它期刊。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合著状况都有各自的特点。

  2.2 高产作者合著状况分析 学者是科学研究的主体,他们的学术影响主要来自于他们所发表的成果,以及其成果被他人引用的情况[6] 13。发文多少体现了学者的科研生产能力,特别是在CSSCI期刊上发表文章本身就是学术界的一种肯定[6] 1117。在科学研究中,作者的科研成果要么是独立完成,要么是与学者合作完成。在本研究第一部分我们分析了从1998-20xx年之间不同年份的合著状况,以及各期刊的合著状况。因此,该部分主要从高频作者合著的数量和深度来探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在本研究的16 055篇科研论文中,共有9 466篇为合著。合著论文共有作者27 194位。除去多次发文作者,共有作者11 800位,其中有6 939位作者只出现过1次。受篇幅限制,现将合著次数在25以上的作者和次数列入表3。如表3所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合著次数大于25次的作者有36人(含非第一作者发文),其中最多的是田野教授,共合作58次。据统计,在11 800位作者当中,合作次数大于5次以上(含5次)的作者共有265位。

  对合作次数大于5次以上的265位高产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共现分析,共得出220个合作对。利用Netdraw软件进行合作网络图的绘制,最后得出高频合著作者社会网络图。如图3所示,图中的每个顶点代表一个作者,顶点越大代表该作者的合作发文量越多;作者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次数越多,没有连线则表明作者间没有合作关系。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比较固定的研究团队还较少,仅有田野+曹建民+赵杰修+金丽+郑弘溶等研究团体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其它大部分都是两两之间的双向合作关系。据考证发现这种两两合作的关系大部分为师生关系,而顶点较大的学者基本上都为高校的教授,如田野教授、虞重干教授、曹建民教授等人都是某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通过该图我们也可以发现当前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核心力量。图中的两两合作关系凸现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合作还不够广泛,合作关系只局限于学校内部的合作。为此,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应加强单位间(甚至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壮大我国体育科研合作团队,从而促进我国体育科研更快发展。 2.3 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合著状况分析 评价学术论文的影响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论文和著作分别发表在有影响的学术期刊或出版社;二是得到大量研究论文和著作的引用[6]。据相关统计,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被以后论文引用的比率不到10%。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讲,论文的被引次数反映了该论文的质量,也就是说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越多,说明该论文的科技含量越高,越具有影响力。分析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的合著状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高质量体育科研成果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本研究选取被引15次以上的论文为对象,从表4可以看出,截止到本研究统稿日起,共有24篇论文被引15次以上,其中最高被引66次。

  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研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合著率高达79.2%,均高于各年份以及各期刊的合著率,并且重要学术影响力文献独著率只有20.8%,也低于各年份和各期刊的独著率。值得注意的是: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中,两人合著的比例最少,但四人或以上的合著比例最多,高达37.5%。从篇均作者来看,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篇均作者为3.5人,比全部论文的篇均作者多1.4人,比《体育科学》的篇均作者2.6人多出近1人。由此可见,团队合作更有利于创造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2.4 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状况分析 基金项目论文是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等拨款资助的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或项目完成时所发表的论文[9]。近年来,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科研资助的方式,从而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我国也形成了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级基金、教育部基金,其它部委基金、中科院基金、省市级基金等多种科研资助方式。从某种程度来讲,基金项目论文反映该学科科学研究创新和学科前沿动态,代表一个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较高难度和较高水准。本研究通过基金项目论文与非基金项目论文的合著状况进行对比,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从表6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研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率为74.2%,与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合著率较为接近,而非基金项目论文的合著率为57.1%,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率远远高于非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率。同时也可以看出,非基金项目论文的独著占了很大的比例,四人或以上的合作形式所占的比例只占了11.6%,而基金项目论文作者分布结构较为均匀,均分布在25%左右。

  2.5 地域合著状况分析 科技论文中不同地区的作者完成同一篇论文即表明该篇论文是一项地区间合著的研究成果[10]。由于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条件和人力资源等不同,同一地区很难同时拥有各种必要的科研要素。因此,各地区需不断优化科研结构、整合科研资源,从而提高科研水平。本研究以省和直辖市为

  单位(国外以国家为单位),以20xx年、20xx年、20xx年和20xx年4年的合作数据为样本,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区域合作进行研究。最后利用Netdraw软件绘制出各区域的合作关系。如图4至图7所示。图中各顶点分别代表各个地区,顶点的大小代表该地区的合作次数,顶点越大说明该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合作次数越多,连线代表两区域的合作关系,连线越多说明该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合作越广泛,连线的粗细表示区域间的合作力度。

  从图4~7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区域合作关系不断拓宽。20xx年各区域之间的合作次数非常有限,并且各地区都只以北京地区为核心展开的合作,其它区域之间的合作很少;20xx年出现了以北京、湖北、上海、江苏为核心的合作区域,并且其它各区域间的合作也不断展开;20xx年出现了以北京、武汉、山东、河北、上海、浙江、江苏、湖南等区域为核心的区域合作;20xx年各区域间的合作关系最为广泛,并且各区域间的合作力度也得到了加强。同时可见,区域合作发文量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反映出该地区学术影响和科研水平,而且能折射出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方面的综合发达程度。从图4~7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与国外(如美国、日本、瑞典、加拿大、德国)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但是合作的广度和力度还有待加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我国体育科研论文合著率逐年上升,篇均作者为两人左右;各期刊的合著率和篇均作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合著率最高的是《上海体育学院学报》,高达71.2%;在体育科学研究队伍中,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核心队伍,他们大部分是高校的教授、研究生导师,并且他们创造的科研成果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团队合作创造的科研成果更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率比非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率要高;各区域间的合作不断扩大,并且合作的力度也不断加强。

  与此同时,我国体育科研论文的合著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大部分合作都是两两相向合作,而且这种合作仅局限于单位内部,尚未建立较为固定的合作团队;其次,各区域间的合作不够均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科研合作还有待加强;最后,国内与国外的体育科研合作非常有限,还没有形成较为固定的科研合作关系。

  3.2 建 议 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和体育科研的不断深入,必然会产生很多复杂的问题和研究项目。要将这些问题和项目一一解决,势必要通过多方面的合作。因此,为整合资源,促进体育科研开展长期有效的合作,可采取如下措施:1)倡导体育科研合作文化,提高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合作素养,并为体育科研工作者参与合作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2)完善体育科研合

  作机制,优化体育科研合作模式,鼓励多形式、多渠道、多方法、多语种、跨学科、跨区域和跨国界合作,推行“引进来”和“送出去”科研工作者互调政策;同时,应兼顾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科研人才的交流与培养,促进体育科研区域均衡化发展;3)构建体育科研合作平台,拓宽体育科研合作途径,建立体育科研合作专家支持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科研论文合著本身就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例如论文的类型、基金项目的等级与来源、署名的排序、合著者之间的关系及虚假署名等。本研究对体育科研论文合著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揭示体育科研合著特点及发展规律,以期更好地为体育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 谢彩霞,刘则渊. 科研合作及其科研生产力功能[J] .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xx,23(1):99-112.

  [2] 鲍冠文. 体育概论[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25.

  [3] 刘则渊,陈悦,候海燕,等. 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38.

  [4] 姜春林,丁堃. 关于我国高水平管理科学研究合作现象的统计分析[J] . 研究与发展管理,20xx,16 (1):72-78.

  [5] 汪冰. 中国情报学期刊论文合著现象研究与思考[J] . 情报科学, 1992(2):8-17.

  [6] 苏新宁.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xx:23.

  [7] 庞景安,赵弘. 我国合著论文分析与广义洛特卡分布推导[J]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xx,26(5):417-420.

  [8] 苏新宁. 中国期刊影响力报告[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xx,1.

  [9] 王天军. 体育核心期刊基金项目的载文情况分析[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xx,26(20):173.

  [10] 刘盛博,丁堃,杨莹,等.中国科技管理领域论文合著现象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xx(3):229.

体育论文4

  一、情境教学法概述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分析不足和总结经验得出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内容是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为学生相应课程的学习创造一种轻松、活跃和高效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来达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对课程学习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情境教学法以其创新的教学思想和显著的教学效果,正在广泛地应用在教学中,并且发挥着更大的价值。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并且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情境教学法正是针对学生的这一阶段的年龄和学习特点进行的有效的体育教学。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活跃、轻松和趣味性强的教学情境,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大幅提升。因此,情境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2.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自身身体素质的重视和全面素质发展的关注,进而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小学体育教学也充分地践行这一教学目标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全面素质发展上面。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氛围和环境中,逐渐形成体育意识,并且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可塑性强和思维活跃的特征,教师要抓住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思维和素质的提升进行培养和提高。在情境教学法的有效应用中,教师运用多样化的创新策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在模仿、学习和教师的科学引导的过程中,思维水平和自身能力得到了提高。情境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意义重大。

  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1.创建活跃的体育游戏教学情境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和对游戏的兴趣,为学生创建良好而体育游戏情境。将体育游戏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之中,合理设置游戏内容和安排游戏的应用时机,保证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将游戏融入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就能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巧。例如,教师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短跑效果时,可以通过“红绿灯”游戏对学生的反应能力进行锻炼。学生可以在一块规定的场地上行走,当听到老师喊红灯时,学生就要立马停下,喊绿灯时,学生就可以继续行走。一旦有学生反应慢没有跟上节拍就要做两组老师规定的体育动作,蛙跳或者是高抬腿等。

  2.营建良好的问题情境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大程度上是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质疑和解疑都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为学生营建良好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巧。教师选择的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并且要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符。例如,在学习跳远这一体育课程时,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跳远这项运动,对于跳远的动作知道多少。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会产生极大的兴趣,进而学生会对跳远学习有一定的期待和兴趣,学生在真正学习完成后也会记住教师教授的技巧的体育知识。

  3.创造舒适的音乐情境

  音乐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和轻松愉悦的心情,并且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轻松舒适的音乐情境,能够将学生从枯燥呆板的单纯体育教学中解放出来,拓展学生的天性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教师要注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或者是感兴趣的音乐,吸引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励志类的歌曲《水手》《团结就是力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做放松操时,播放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放松身心。

  四、总结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应用价值极大,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注重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创建良好的游戏情境、问题情境、音乐情境等,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而实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体育论文5

  摘要:正如人们常说,高校健美操教师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是“塑造人类健美的建筑师”。也就是说,高校健美操教师应有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以自己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活泼开朗的性格及谦逊宽容的态度,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影响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其师而乐于学,在师生友好合作中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健美操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现能力,极大地释放自己的热情、活力、自信,将优美的健美操动作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进入一个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佳境,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生动、精神愉悦、心情舒畅的教学氛围和环境中学习、领会、感受健美操的“美”。总之,高校健美操教师是大学健美操课程的实施者、设计者和管理者,其职业素质关系着健美操教学质量的成效,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而且关系着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高校健美操教师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提高职业素质,使学生获得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健康和谐发展,切实推进我国健美操项目向终身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和大众体育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师,职业素质

  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目的的一项体育运动。健美操教学是一项典型的师生双边活动,并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来完成的。所以,健美操教师的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是否充分展示健美操的“健、力、美”,是否提高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和热情,是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否促进健美操项目在高校广泛开展。也就是说,健美操教学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高校健美操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素质呢?对此问题,我阐述了一些个人见解。

  1.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

  古人云:“无德无以为师。”恪守职业道德、热爱事业、敬业是成为优秀健美操教师的先决条件,是个人和事业发展的动力[1]。并且教师的思想情操、品德、人格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楷模。因此,高校健美操教师应热爱健美操事业,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度的事业心和较强的责任感,以身作则,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从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教育学生。同时在健美操课教学中,对待每一次课都应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全身心地投入到传授健美操知识、技术和技能中,全心全意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富于同情心,不管身体素质好的还是身体素质差的,甚至身体有缺陷的学生,都要做到平等对待、认真负责;把健美操教学工作同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和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紧密合起来,为加强全民族的体质建设作奉献。

  2.具有新型的体育观

  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要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能够保持终生健康是每一个人的最大愿望。而“健身”体育观,是一种以健康为理念、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体育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20xx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将体育课程主要使学生获得运动知识、技术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扩展到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强调体育课程的健康促进功能”。大学生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是全民健身运动的主力军,其学习和成长、认识和行动、习惯和意识都影响着对终身体育思想的理解和投入。因此,高校健美操教师应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这一理念的指导思想下,树立新型的“健身”体育观,实现由社会功用性目的驱动的身体开发向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自由和谐化,由追求强身的一种“客体”为中心的对象性改造向以“主体”为中心健身为目的的优化发展转化,由意志和毅力支撑的一种“刻苦锻炼”为中心向心理丰满的一种社会化发展转化[2]。

  3.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3.1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

  健美操运动中的任何一个动作都包含着科学的理论,健美操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以确保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具体主要包括教育学、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健美操的概念与分类、健美操的起源与发展、健美操的特点与功能、健美操术语、健美操音乐与编排、健美操比赛的组织与裁判等健美操专业理论知识。只有具备广博和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3.2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

  专业技术是健美操教师的基本功,它直接关系到示范动作的质量。健美操是一项直观性很强的运动,学生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直观感觉模仿教师的动作,在教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在跟随教师的示范动作中获得感官效果与动作方法,从而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因此,高校健美操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从而做到示范的动作准确优美,编排的.成套动作优美流畅,选择和编辑的音乐既紧密联系动作强度,又富有个性与新颖性等。

  3.3高超的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高校健美操教师应具备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业务能力。它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动作技术示范能力、教学提示能力、技能观察分析能力、运用教法能力等方面。

  3.3.1教学设计能力

  健美操教师为了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往往先进行教学设计,就像工程师造房先要有蓝图一样。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教学科学化、最优化的要求,对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作出合理的安排,并围绕完成教学目的这个中心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方法,制订出完整的教学方案。

  3.3.2动作技术示范能力

  健美操教师的身体姿态和动作技巧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因此,教师的示范动作应准确、标准、流畅、充满活力,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示范点、示范面,且示范面的转换要合理适宜。这样才能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教师的示范动作,并快速掌握动作技术,感受到教师优雅健美的身体姿态、娴熟的专业技术技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3.3.3教学提示能力

  提示是一门学生在做练习前被告知应怎样做的艺术技巧。成功的提示能使全体学生整齐划一,在同一时间完成相同的动作。因此,健美操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与运用语言提示和非语言提示两项技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口令、动作提示与手势等。

  3.3.4技能观察分析能力

  学生在学习健美操各种动作技术和技能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动作,这就要求健美操教师具有观察分析错误动作的能力,即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及时分析找出错误动作的原因,并选择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使学生迅速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

  3.3.5运用教法能力

  线性渐进法、金字塔法、递加法、连接法、过渡动作法和分__解变化法是健美操教学中常用的六种方法。教师在健美操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及不同动作难度,灵活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起来感觉不到学习的困难,特别是对复杂的动作组合,而是觉得简单易懂、有趣、不枯燥,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健美操的技术动作。

  3.4科研能力

  科研可以革新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活动,不断吸收新知识、创造新成果,才能把这些新知识、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科学性和超前性,提高教学效果。高校健美操教师也应具备科研能力,深刻地把握和理解健美操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在健美操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

  3.5创新能力

  现代的教育理念提倡创新,创新是教师取得成就的重要保障。因此,健美操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并敢于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的技术、新的动作、新的成套练习,还要善于广泛吸取不同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要有健美的形体和充沛的体力

  健美操是一项艺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教师的体态、体力、仪表等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健美操教师,最理想的莫过于身体力行,会讲、会教、会做;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应具有美的吸引力,不仅示范动作要美,而且形体要保持健美,更要有充沛的体力。因为健美操课的教学特点是教师的示范量大,许多练习都需要教师来带,体力消耗多,再加上教师还要以表情、情绪来感染学生,所以如果没有好的体力,将不能胜任健美操的教学工作。由此看出,健美的形体和充沛的体力是顺利进行健美操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健美操锻炼的一种无形力量,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5.要有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

  健美操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技术动作、情感情绪、神态目光、语言文化的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其个性决定和影响学生的个性素质。正如人们常说,高校健美操教师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是“塑造人类健美的建筑师”。也就是说,高校健美操教师应有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以自己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活泼开朗的性格及谦逊宽容的态度,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影响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其师而乐于学,在师生友好合作中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健美操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现能力,极大地释放自己的热情、活力、自信,将优美的健美操动作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进入一个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佳境,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生动、精神愉悦、心情舒畅的教学氛围和环境中学习、领会、感受健美操的“美”。总之,高校健美操教师是大学健美操课程的实施者、设计者和管理者,其职业素质关系着健美操教学质量的成效,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而且关系着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高校健美操教师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提高职业素质,使学生获得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健康和谐发展,切实推进我国健美操项目向终身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和大众体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萍等.健美操教师素质的剖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20xx:88-89.

  [2]王广虎.健康理念内涵的把握与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7(4),20xx:29-33.

  [3]杨薇.高校健美操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20xx:55-56.

  [4]王洪编著.健美操教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xx.

  [5]吴义,赵少雄主编.现代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程.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xx,9.

体育论文6

  【摘要】:为了让中小学体育教师进一步明确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导体育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比较的方法,对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体育课程论与体育教学论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明确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范畴问题,从而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关系

  1. 前言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是从学校体育学中分化出来的理论学科,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又是课程与教学的下位概念,两者都统一于教育学这个大系统。课程与教学相互独立,它们属于不同学科范畴。同时,两者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程是教学的前提,课程理论必然要考虑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没有课程理论作指导,教学活动就会陷入困境;教学是课程的表现形式,通过教学活动将课程理论转化成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课程理论,从而引领新一轮课程变革。因此,弄清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对体育教育的理论建设有价值,而且对体育教育实践也有重要意义。

  2.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概念的研究

  2.1研究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概念的必要性

  体育属于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学的发展为体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令人遗憾的是体育学科研究还不够成熟,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研究更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起步较晚,关于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研究的专著和书籍并不是很多。我们要了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相关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含义;要了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含义,我们必须要了解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

  2.2体育课程概念的界定

  要想界定什么是体育课程,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课程?我国教育学家胡德海认为:课程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为一种载体而把作为观念形态的教学内容规范化、程序化和具体化[1]。这一观点为我们探讨体育课程概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当前关于体育课程概念的研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例如李艳翎对体育课程下的定义:体育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学生自主发展目标所赋予的体育内容及其结构、进度和进程 [2]。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体育课程概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体育课程概念界定的理由和依据是这些概念中所欠缺的。对于体育课程概念的界定,本人倾向于张学忠的观点:体育课程是国家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的体育课程内容结构、时限、进程、学习或锻炼方式的过程,以及学生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文化和技能素养、实践能力和体质健康标准的总体规划或设计[3]。这一概念的提出,进一步阐述概念内涵的基本问题以及体育课程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功能特点,基本明确了体育课程的范畴。

  2.3体育教学概念的界定

  中国古代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分别出现“教”与“学”两个字。比较甲骨文中“教”、“学”两个字的构成,一般认为“教”字来源于“学”字[4]。据《礼记学记》中叙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5]在西方,learn与teach是同一词源派生出来的,关系十分密切,美国教育学者史密斯曾说:teach自古以来就同learn结下了不解之缘[6]。因此,从词源上讲,“教”与“学”被原始地规定到了一起。

  根据以上对教学的阐述,结合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观点,本人将体育教学定义概括为:体育教学是为实现体育教育目标,以体育课程内容为中介,特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而进行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完善的个性品质和思想品德,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过程。

  3. 学校体育课程论与体育教学论

  3.1什么是学校体育课程论

  根据现代课程论的思维观和方法论为依据,张学忠等人提出:学校体育课程论是研究学校体育课程领域最基本的理论、实践、管理和相关学科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论体系[7]。这一理论体系的提出,为解决体育课程范畴领域诸多复杂的关系问题,以及处理体育课程内部和外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学校体育课程论研究时间较短,仍然只是一种新兴理论体系,还没有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因此,学校体育课程理论体系建设中有许多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补充和完善。

  3.2什么是体育教学论

  根据教育史料的考察,德国的拉特克第一个提出“教学论”概念,他的教学论主要研究怎样教的问题,提出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夸美纽斯在拉特克的理论基础上完成《大教学论》,他把教学论定义为“教授术”,后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把这些理论用马克思主义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了传统的教学论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影响颇深。教学论发展到现在,有三种主流观点:①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学科;②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③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一种理论。

  教育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教学论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这些理论为我们研究学校体育教学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教学论的基础上,体育教学论发展形成新的学科体系。在王伯英和曲宗湖著的《体育教学论》中阐述:体育教学理论是以特定的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揭示学校体育教学的规律,探讨和阐明体育教学的本质、过程、原则、内容、方法和组织,以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学论是研究体育教学现象、特征、本质和规律等问题的一门学科[8]。

  4.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4.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现代课程论的基本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属于目的.与手段、内容与途径的关系,课程与教学虽然相对独立,分别侧重于教育的不同方面,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影响着教学,教学也不断地反馈课程。美国学者塞勒等人曾经用三个隐喻来说明这个问题的实质,对我们颇有启示。隐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作为设计图纸,会对如何施工做出非常具体的计划和详细的说明。这样,教师便成了工匠,教学的好坏是根据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即达到设计图纸的要求来测量的;隐喻二: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员和队员根据对手和本队的具体情况共同制定的比赛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尽管球员要贯彻事先制定好了的打球方案或意图,而达到这个意图的具体细节则主要由球员来处理,他们要根据场上的具体情况随时做出明智的反应;隐喻三: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首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有不同的演奏,效果也会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主要不是因为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他们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同样的课程方案,不同的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的欢迎,有的教学效果不好,不受学生的欢迎。其中的问题不在于课程方案本身的好坏,而是在于教师对课程方案的理解和创造性的实施过程中,是否采用创造性的方法和手段。教学的方法科学化,教学的效果相对就好得多,就会深受学生的欢迎。

  4.2小结

  总之,课程与教学之间肯定存在着各种联系和交叉重叠部分,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课程论必然要考虑课程的实施问题,教学理论必然要考虑与教学方法相关的教学内容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首先要摆正和处理好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现代课程不再局限于“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只有正确处理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体育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德海,关于“课程”、“素质”两个概念的认识和界定问题[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81。

  [2] 李艳翎,体育课程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6。

  [3] 张学忠,学校体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25。

  [4]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傅任敢,《学记》译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6]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7] 张学忠,学校体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27。

  [8] 张学忠,学校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xx:10

体育论文7

  一、题目来源

  社会实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到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总会找出种种借口向老师请假不上课或根本不到课堂上课。但如果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克服主观困难,以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很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提出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组织教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国家的体育课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

  现在国内对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和体育兴趣的培养相关的研究很多,如:谢月芳在中分析了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她认为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自身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而关于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杂。

  四、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从中学体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对于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的较新观点,以便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

  2。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需重点研究的是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

  五、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1。查阅相关文献,要求图书馆对我们开放。

  2。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要求学校机房对我们开放,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

体育论文8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1.教学观念改革

  教学观念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环节,也是推动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认识到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2.教学内容改革

  枯燥的教学内容同样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将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差异性教学。如对于男生来说,可以实施自由活动式教学项目,如篮球、足球等,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起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对于女生来说,可以进行简单的防身技术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期待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促进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3.教学模式改革

  教师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设置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体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色,以学生职业需求为导向。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应安排健身操、体育保健等课程,强化学生的形体训练,提升其在特定场所的自救能力;对于工程测量专业的学生,可以安排中长跑、越野、武术等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逆境生存的能力等,以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好地胜任专业工作。

  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首先,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于专业体育教师的引进力度,不断充实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其次,应该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引导其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再次,要强化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形成稳定而均衡的师资力量,确保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性;最后,要加强对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教师利用新的体育信息来武装自身,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进而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二结束语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是开展高职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做好体育教学工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对此,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起来,针对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加快体育教学改革步伐,确保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为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

体育论文9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在小学的教学体系中占据了重要比例。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合理地运用游戏,不仅能培养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还能增加他们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

  一、激发兴趣,调整心态

  在目前的体育课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做简单的热身运动,如沿着操场慢跑或做定位操,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好运动的准备。如此枯燥乏味的准备活动让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从而使体育教学活动达不到理想效果。因此,合理地将小游戏运用在体育准备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进行热身运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比賽,如通过50米跑或100米跑,训练他们跑的速度。指导做关节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对一比赛,看谁做得动作更标准,姿势更优美。这样既能在小游戏和比赛中完成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学生在上室内课时需要全神贯注地听讲,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活动前可以先利用小游戏来活跃气氛,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游戏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锻炼他们的视觉与听力,如组织学生一起做“听口令”游戏,可以说多种语言,不拘泥于普通话。目前小学生已经开设英语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简单的`英语,让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还能学习基本的英语词汇,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听力。再如,通过“找茬”和“分辨颜色”的游戏,可以锻炼学生的视觉。教师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设置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快乐游戏,技能学习

  在体育课上,要想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必须要经过学生的努力才能完成。教师要帮助学生灵活地训练,如果训练方法一成不变或者太枯燥,学生会产生厌倦心理,对学习也会更加抵触。因此,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合理地运用游戏让学生完成体育技能的训练。如进行小组接力跑的游戏时,可对不同体质的学生进行分组,让体质好的学生组成一组并规定他们跑较长的路程,体质较差的学生组成一组跑剩余的路程。

  在练习“耐久跑”时,教师可将学生集中起来进行跑步训练,采用比赛模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但是,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增强安全意识。

  三、因材施教,放松身心

  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差异、年龄、身体状况等方面选择教学游戏,控制教学的时间和训练强度,保证每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运动,防止学生因运动量过大或不足而达不到教学效果。在体育课结束前,教师应让学生做一些放松运动,缓解运动过后带来的疲劳,让学生舒缓身心恢复良好的状态,以便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到下一门课的学习中。如组织学生分组蹲马步,并让一名学生坐在另一名学生的腿上,看谁坚持得时间长。也可做“萝卜蹲”的游戏。这些游戏简单有趣并且不耗费学生的体力,能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精神状态,若学生因运动量过大而身体不适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不良结果的发生。

  总之,将游戏运用到体育活动中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游戏模式下,体育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注重将教学内容和游戏紧密结合,突出游戏教学的趣味性,并且注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生理特点,因人制宜地制定教学方案,从而激发小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游戏运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的意志,又能让教师在工作中缓解教学压力。这样的教学模式,能让体育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体育论文10

  [摘 要]教师了解福建省汉族中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相应的得分和等级,发现所有女生的身体素质成绩都是及格,最高分为78分,最低分为62分;所有男生引体向上均不及格,其他项目都达到及格或良好标准。为了提高福建省汉族中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有必要继续增强各级政府部门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关注与投入,加大引导

  一、前言

  身体素质一般是指人体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柔韧性等机能。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身体素质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他们的体质不仅仅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更与整个民族的素质息息相关。20xx年全国进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发布后的第二次调研内容'>调研,福建省相关部门于20xx年10月~11月对本省汉族中学生进行调研,本文基于此对其身体素质进行分析。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xx年版)得出相应的分数和等级,进而对中学体育教学进行诊断和反馈,为今后的体工作提供参考,指明方向。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20xx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实施方案调查,由福州、厦门、龙岩三地市13~18岁的男生女生分组(每岁一组),共6个年龄组的汉族中学生组成,即初一到高三共6个年级,其中男生1836人,女生1833人。

  (二)研究内容

  身体素质,主要是速度素质(50米跑)、力量素质(主要有代表腹背肌肉力量素质的仰卧起坐、代表上肢及背部肌力的引体向上和代表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耐力素质(800米/1000米跑)和柔韧性素质(坐位体前屈)。

  (三)研究方法

  初中部成绩好于高中部成绩。女生的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达到及格标准,最高分只有68分。

  3.1000米/800米跑的成绩都是及格水平,初中部男生得分高于高中部,男生得分整体高于女生。

  4.立定跳远的成绩都是及格水平,高中部女生成绩得分总体高于初中部,男生得分整体高于女生。

  5.坐位体前屈的成绩都是及格水平,最高得分和最低得分分别是70分(13岁女生)和64分(17岁男生)。

  6.所有中学生的身体素质项目中,17岁男生的得分都是最低的;女生都达到及格水平,得分都比较接近。

  (二)建议

  1.福建省汉族男女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尤其是男生的引体向上水平,建议学校和相关部门设立单项教学训练或比赛,例如迷你马拉松赛等。

  2.继续增强各级政府部门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关注与投入,加大引导与扶持工作,深入贯彻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给予有效落实。

  3.有关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监督各级各类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落实及实施。

  4.加大宣傳力度,力争做到学生人人有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有相应的运动处方,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养成自觉自愿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

  5.节假日开放学校、社区等运动场馆,鼓励更多的中学生参与各种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6.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来提高社会各界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和研究,多方位共同努力,为进一步增强中学生体质健康出谋划策。

  7.教研部门研制并出版适合各年龄段学生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目标通过百度、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查阅与本文相关的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统数理计法

  用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

  3.逻辑分析法

  逻辑法的具体内容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这是本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方法,贯穿于本研究始末。

  4.专家访谈法

  访问有关专家、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班主任及被测试学生。

  三、结果与分析

  (一)速度素质和仰卧起坐/引体向上(见表1)

  ②根据20xx版《国家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90.0分以上为优秀,80.0~89.9分为良好,60.0~79.9分为及格,59.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

  福建省汉族中学生50米跑的成绩,15岁、16岁和18岁的男生达到良好,最高得分为85分;其他全部是及格,最高分为78分,最低分为76分。女生除了15岁年龄段得分78分,其余的5个年龄段得分均为76分。男生的得分都高于女生。

  福建省汉族中学生力量耐力素质的成绩,所有男生的`引体向上成绩都不及格,而且最高得分只有30分,高中3个年龄段的都是10分。女生的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都及格,最高得分68分,最低得分62分。

  (二)心肺耐力素质和下肢爆发力(见表2)

  福建省汉族男女中学生1000米/800米跑的成绩都是及格水平,其中13岁男生最高得78分,17岁男生最低得66分,初中部得分高于高中部。6个年龄段的女生中有14~17岁的4个年龄段的女生都是70分,13岁得分为72分,18岁得分为68分。男生得分整体高于女生。

  福建省汉族男女中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都是及格水平,其中13岁男生得分最高为78分,17岁男生得分最低为68分,14岁和18岁均得74分,15和16岁都是70分,可见初中部男生得分总体高于高中部。而18岁女生为72分,是女生6个年龄段中得分最高的,14岁女生得66分,16岁得70分,13岁、15岁和17岁女生都得68分,高中部女生成绩得分总体高于初中部。

  (三)柔韧性素质(见表3)

  福建省汉族男女中学生坐位体前屈的成绩都是及格水平,17岁男生得64分,15岁、16岁和18岁男生均得66分,13岁和14岁男生得分为68分。 13岁女生得分为70分,17岁女生得66分,其余4个年龄段的得分均为68分。总的来说初中部学生得分高于高中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50米跑的成绩,男生有3个年龄段达到良好,女生全部是及格标准,高中部男生整体得分高于初中部。

  2.力量素质的成绩中所有男生的引体向上成绩都不及格,最高分只有30分。

  初中部成绩好于高中部成绩。女生的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达到及格标准,最高分只有68分。

  3.1000米/800米跑的成绩都是及格水平,初中部男生得分高于高中部,男生得分整体高于女生。

  4.立定跳远的成绩都是及格水平,高中部女生成绩得分总体高于初中部,男生得分整体高于女生。

  5.坐位体前屈的成绩都是及格水平,最高得分和最低得分分别是70分(13岁女生)和64分(17岁男生)。

  6.所有中学生的身体素质项目中,17岁男生的得分都是最低的;女生都达到及格水平,得分都比较接近。

  (二)建议

  1.福建省汉族男女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尤其是男生的引体向上水平,建议学校和相关部门设立单项教学训练或比赛,例如迷你马拉松赛等。

  2.继续增强各级政府部门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关注与投入,加大引导与扶持工作,深入贯彻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给予有效落实。

  3.有关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监督各级各类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落实及实施。

  4.加大宣傳力度,力争做到学生人人有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有相应的运动处方,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养成自觉自愿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

  5.节假日开放学校、社区等运动场馆,鼓励更多的中学生参与各种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6.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来提高社会各界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和研究,多方位共同努力,为进一步增强中学生体质健康出谋划策。

  7.教研部门研制并出版适合各年龄段学生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

体育论文11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体育游戏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动力,还有助于落实“健康第一”思想理念,使学生在乐中练、玩中练,满足学生生理及心理需求,提高学生体育活动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打好健壮体格的基础。

  一、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1.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体育游戏形式活泼、内容丰富,趣味性强,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锻炼身体为目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不仅有利于满足学生好奇心,增强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还有利于满足学生生理及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懂得社会规范,提高学生体育活动能力。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导致一些学生刚刚进入体育锻炼,就产生疲劳感,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兴趣,还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体育与游戏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类体育知识,在游戏过程中开发智力,不仅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性情,开发学生的智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体育游戏多是集体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的应用,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和情感,培养合作意识,通过共同游戏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得到寓教于乐的效果。2.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的应用,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想象力,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获得有效提升。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丰富多彩的游戏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游戏,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可以说,体育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极大的帮助,在平时的体育游戏中,体育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思维和实践空间,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体育游戏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再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游戏,既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体育运动,通过体育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身体承担一定运动负荷,使学生有效地锻炼肌肉,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跑、跳、投、攀登、爬越活动,还会使学生增强身体的灵活性,提高身体素质,在体育游戏中锻炼成长。

  二、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的应用策略

  1.既要做到趣味性,又要保持教育性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的应用,既要做到趣味性,又要保持教育性。体育教师组织体育游戏活动,体育游戏的选材非常重要,既要做到趣味性,又要有锻炼身体的价值,以提高体育游戏的育人效果。作为体育游戏的特征之一,游戏过程中的趣味性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缺少了趣味性,就难以吸引学生,也很难实现体育游戏的育人价值。只有趣味性增加,学生才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其中,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有效锻炼,以达到体育游戏的健身目的.。当然,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的应用,还要注重体育游戏的教育性。不可抛弃游戏的教育性,单纯追求体育游戏趣味性,应坚持将游戏作为育人手段,在游戏中,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游戏的趣味性还表现在欢快活泼,因此,在体育游戏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情绪,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生动活泼地参与其中,通过游戏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的应用还要注意课堂纪律,不能够将体育游戏活动,搞成单纯的游戏,引起课堂纪律松懈,在注重活泼性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组织管理,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果。2.游戏内容要富有针对性,根据学生年龄和性别确定游戏内容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应该以一般身体活动为主。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的应用,游戏内容要富有针对性,体育游戏活动一定要适宜,要根据学生年龄和性别确定游戏内容,这样,才有利于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得到身体锻炼,促进身体协调能力的提升。小学体育教学应用体育游戏,目的是缓解学生的运动情绪,使学生能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锻炼,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小学生不仅好奇心强,好胜心也比较强,因此,在小学体育游戏中,应该重视游戏结束后的评判,就是要根据游戏规则,公正地评判游戏的胜负,以激发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比、学、赶、帮、超的热情,促进学生德、智、体协调发展。在体育游戏过程中,体育教师还要注意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和性别确定游戏内容,在体育游戏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尤其是带领学生从事运动负荷大的游戏,更要提前做好游戏准备,不能随意超越学生的体质,以防止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意外事故的发生,确保玩得愉快、玩得安全。

  三、结语

  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许多小学生都比较喜爱体育游戏,可以说,体育游戏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还有利于根据学生年龄和性别科学地实施健身教育,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论文12

  1运动教育模式引入民办高校体育俱乐部设想

  1.1通过引入角色扮演提升学生参与兴趣

  运动教育模式从表象上看,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与引入角色扮演,在整个运动季中,学生不仅仅学习基本的运动技术,还会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该项目比赛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学生运动水平不同,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程度,在掌握了基本的运动技能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加各队中其他角色的扮演。

  1.2激发团队荣誉感,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从比赛季开始一直到比赛季结束,整个队伍分组固定,每个人都固定成为这支团队的一员,在建队之后,每支队伍要决定自己的队名、口号、吉祥物、队服等,这些都是队伍的独特标识,通过这些独特的标识,也有利于增加队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在比赛季中,整支队伍是一个整体,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整支队伍要一起努力,队长合理组织能提升队伍的效率;教练优秀指导能避免在运动中的弯路;队员积极练习以快速提高整体技术水平;拉拉队员能在比赛中提升本队士气;宣传员广泛宣传提升队伍人气;记录员准确完整记录数据能帮助队员找出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对手弱点等等。整支队伍还要在一起共同制定策略、制定并执行合理战术,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整支队伍所有成员共同努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只有每个人都努力才能带领队伍取得优秀的成绩。而这些合作和配合能在整个比赛季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1.3通过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运动教育模式中,教学方法不同于以往的传统体育课,在整个运动季中,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传统教学和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在练习期,主要是教师的教授为主,全体学生一起学习各项技术,随后,各队开展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他们在队伍中以技术掌握较好的学生扮演教练角色,帮助运动水平较低的同学,提升整队的技术水平,并在队伍中共同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和战术套路,在制定战术策略的时候,整支队伍强调民主,没有绝对的权威,所有队员都需要参加讨论,为本队出谋划策,最后民主的选择最适合本队的合理战术策略,并进行演练,直到熟悉所有战术,以达到获得胜利的目标。

  1.4为学校培养较高水平的比赛组织、裁判人才

  在运动教育模式中,学生要积极参与比赛的组织工作,他们会了解整个比赛的流程,并通过实践学习在组织比赛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整个运动季,教师可以发现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并有意培养,让他们担任更多组织工作。在运动教育模式中扮演裁判的学生他们需要全面学习裁判知识,在整个运动季的'比赛中,他们在执裁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应该可以达到能够熟练运用裁判方法,提升执裁能力。

  1.5通过长周期、多场次的比赛扩大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影响力,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运动教育模式引入体育俱乐部后,体育俱乐部将持续进行长周期、多场次的比赛。每支队伍都有自己的专门队伍标志、吉祥物等独特特征,拥有自己队伍的专门宣传员,在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驱动下他们会不予余力的宣传自己的队伍,在比赛阶段还有专门的啦啦队员为队伍加油助威,尤其在体育俱乐部运动季的最终比赛时,通过多种方法烘托比赛气氛邀请嘉宾、引入正式比赛模式加入开场式、举行颁奖典礼等庆祝活动,这样能大大提升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影响力,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如果执行效果好,体育俱乐部的比赛将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体育文化风景线。

  2结论

  2.1尝试将运动教育模式引入体育俱乐部中,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积极性,更全面学习该项目各种知识,全面发展学生各种素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2.2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教育模式,不仅适用于体育俱乐部,更适用于体育课。

  2.3在体育俱乐部中试用运动教育模式如果取得成功,可以在将来在体育课中借鉴这种模式的经验,提高高校体育课程质量。

体育论文13

  摘要:

  近年来,体育游戏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课堂教学实践方法通过在愉快的氛围中训练体育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锻炼身体,并且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等。本文主要探讨将体育游戏法引入高校健美操教学的作用,并进一步总结体育游戏法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以期促进体育游戏法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体育游戏法;高校;健美操;教学策略

  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这对大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提高十分不利。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体质状况不佳将影响整个国家未来劳动力素质和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以改变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中引入体育游戏法,能够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训练活动的积极性。随着体育游戏法的不断发展和推广,体育游戏法也被引入健美操教学中。

  一、体育游戏法

  体育游戏法,顾名思义就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引入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在遵循公平参与原则的前提下,以游戏的趣味性扩展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形式。在体育教学课堂中设置游戏环节,可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最终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由于体育游戏法具有带入性特点,因此,将体育游戏法引入教学大多是即兴发挥,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将学生带入到某个场景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二、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法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营造活跃的体育课堂氛围。大多数体育教师都表示,在体育课堂中加入简单的游戏环节能够很好地活跃体育课堂氛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较为枯燥沉闷,仅凭教师单方面的课上示范,学生没有参与其中,不足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稳定性较差。而将游戏法引入高校健美操教学活动中,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且游戏的竞争性特点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敢于肯定自己、展示自己。二是有利于结合其他体育项目,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在体育游戏中,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协调与耐力等素质;p>

  出色的课堂设计可以轻松达到教学目标和课程任务要求,并有助于顺利进入下一步的训练课程。为此,将体育游戏法应用于高校健美操教学,教师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教师课前要做好课程准备工作,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有目的地、适时地引入游戏。在设置游戏环节时,要针对不同的训练环境选择恰当的游戏,这样有利于达到游戏预期效果。其次,将体育游戏法引入课堂训练,一定要注意游戏的安全性。在游戏开始前,要提前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和安全意识教育工作,避免由于游戏的竞争性而发生一些不必要的伤害事故。最后,对体育教师而言,不能过分依赖体育游戏法,要认识到其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依赖课堂游戏而忽略教学内容,使整个课堂变成游戏。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授课技能和教学方式,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交叉教学,从而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果。综上所述,从体育教学改革层面来讲,将体育游戏法引入高校课堂加快了体育改革的步伐和改革进度。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并吸取传统教学的优势,做到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应用,从而激发学生长期运动的激情,为国家发展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综合动作,如球类动作、多种器材的应用等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心肺系统、呼吸系统及运动器官功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大多数体育游戏都采用集体参与、竞赛的方式,游戏参与者需要遵守共同规则,团队的成功依赖于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和统一行动。因此,从团队精神培养层面来说,引入集体游戏能够使学生更注重相互间的配合,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三、体育游戏法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体育游戏法在课前准备中的应用

  很多体育教师喜欢将体育游戏法应用于健美操课的课前准备活动。例如,游戏“红旗绿旗”就适宜设置在健美操步伐训练的.准备时段。具体游戏步骤为:喊红旗者步伐前进,喊绿旗者步伐暂停,红旗前进者步伐每次要有变化,步伐变化可以采用弹踢腿跳、向后踢腿跳、开合腿跳,等等。通过课前的游戏环节,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既活动了身体又激发了训练学习的兴奋度,为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奠定基础。

  (二)体育游戏法在健美操基础练习部分的应用

  健美操基础练习部分的训练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且对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

  因此,很多体育教师会在这一部分的授课训练中引入体育游戏法。例如,在基础健美操训练教学中加入“数数拍手比动作”的游戏。具体的游戏步骤为:根据播放的音乐旋律数拍子,在重音时就做健美操动作,并要求做出来的动作有所变化。这个游戏的作用是转变原本比较单调乏味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敏感度,为后续的整套健美操训练做好准备。

  (三)体育游戏法在中期训练中的应用

  在长期的健美操课堂训练教学中,体育教师需要适时加入一些小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当需要确保动作的准确度时,可以引入“镜像游戏”。传统教学一般是通过镜子自我纠正动作,但其缺点是以自我为主,学习的外部动力不足,而在镜像游戏中,体育教师要求两名训练者相互对立,交替做动作,并让对方指出动作的不规范之处,或要求两名训练者相互对立,做出相反的动作。通过这种较轻松的方式可使学生纠正自身动作,并克服长期训练带来的压力,增加了健美操反复练习的趣味性。而对于做得好和想做好的学生来说,这种游戏互动还有利于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增加学习持续性。

  (四)体育游戏法在课堂结尾部分的应用

  在完成一堂健美操训练课后,需要帮助学生从训练的兴奋中恢复相对比较平静的状态,并缓解训练疲劳感。在这一课堂时段,体育教师适宜选择一些简单、轻松、愉快的游戏。比如,利用健美操训练辅助器械进行身体的放松拉伸运动;在课程训练结尾引入“盲人摸象”游戏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具体的游戏步骤是:以器械为“象”,让学生闭上眼睛,放松呼吸,并按照要求摸到器械的不同部位,以此帮助学生消除课堂训练的紧张情绪。

  四、将体育游戏法应用于高校健美操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健美操课堂训练中加入游戏环节,虽看似轻松,但对于教师来说需要精心设计。p>

  出色的课堂设计可以轻松达到教学目标和课程任务要求,并有助于顺利进入下一步的训练课程。为此,将体育游戏法应用于高校健美操教学,教师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教师课前要做好课程准备工作,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有目的地、适时地引入游戏。在设置游戏环节时,要针对不同的训练环境选择恰当的游戏,这样有利于达到游戏预期效果。其次,将体育游戏法引入课堂训练,一定要注意游戏的安全性。在游戏开始前,要提前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和安全意识教育工作,避免由于游戏的竞争性而发生一些不必要的伤害事故。最后,对体育教师而言,不能过分依赖体育游戏法,要认识到其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依赖课堂游戏而忽略教学内容,使整个课堂变成游戏。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授课技能和教学方式,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交叉教学,从而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果。综上所述,从体育教学改革层面来讲,将体育游戏法引入高校课堂加快了体育改革的步伐和改革进度。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并吸取传统教学的优势,做到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应用,从而激发学生长期运动的激情,为国家发展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体育论文14

  1体育有效教学的理念

  如何进行体育有效教学,需要进行反思性实践,在反思中,教师可以不断地进行探究。新课程体育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具备反思能力,不断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习领会,并运用到实践教学当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育教师只有在体育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低效或无效的原因,进行探讨研究,才能有效地贯彻新程的理念,并最终形成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真正走向“有效教学”。

  2如何进行体育有效教学

  2.1体育课堂需要和谐的教学氛围

  (1)发扬教学民主,优化学生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队形队列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一味的学习技术会让学生觉得枯燥,适当的穿插一些小游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愉悦身心,进一步优化体育课堂。

  (2)体育教师要提高专业素质。教师要进行准确的示范和讲解,连贯技术动作,适当让学生观看一些大型赛事,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运动技术动作,从而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继而为终身体育做准备。

  (3)注重情感投入。现在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如果不注重情感投入,学生容易产生敌对情绪,不利于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关注学生情感,投入感情,接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关爱,与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这样,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2教学内容和场地设施要保证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除了让学生学习掌握一项运动技能,还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终身体育做准备。新课程标准肯定了技能教学的重要性,于此同事,对技能教学给出了一个更重要、更完善、更合理的定位,要求体育教学不仅要加强技能教学,更要有针对性、有选择、有整点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因此,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学号教学内容是重点。例如排球运动:首先,学生对排球运动感兴趣,通过基础技术学习后可以进行比赛,而后在比赛中获得运动的乐趣;其次,排球各项基础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可以发展基本身体素质,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场地和器材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也有着重要作用,随着体育场地设施和运动器材的不断完善进步,我们的体育课堂学习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了,学生对场地、器材有了兴趣,必然会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同时在原有的条件下也可以通过改变利用方式提高利用率和学习有效性,达到预期的效果,天然资源包括学校校园的自然资源及附近公园,如,斜坡、楼梯等,通过这些利用改变了传统体育课一定在操场上的思维模式,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练习变得放松,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2.3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把握教学进度

  当我们在进行某一项运动技术教学时,教师布置练习后应该察看每一位学生的练习情况并来回巡视指导,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完成情况差的学生克服困难,让所有的学生感到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从教师那里得到帮助,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某些启示,体会到了关键的动作要求,并积极地投入到练习中,这时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的程序而中断练习,变换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果没有得到保护,即使完成了教案所设计的程序,也并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学习激情,满足学生合理的`练习要求,使之主动学习,渴望学习乃至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4正确运用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理念和教学价值取向的体现,它对课程发展有指导性作用,每一个学习者通过教学评价,都能够有意识的自我反省,寻找自身的不足,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合理利用教学评价,能够让每一个学生了解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不断完善提高自己。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运用学习评价体系: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并明确体育课程评价理念,努力发挥学习评价的激励和进取作用。每节课进行适当的学习评价,让学生清楚的了解本次学习得到某些进步和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2)强化学习过程评价,用终结性评价指出学生应努力的方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有选择的进行学习。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特别是学生年龄、心理活动和认知水平的差异,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身体素质也有较大差别,要区别对待,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评价学生,表扬较为优秀的学生,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要及时进行鼓励,避免出现学生因为自卑而产生抵制情绪,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学校体育教学成果的好坏首先取决于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其次,要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取得学校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体育老师还应该多思考、相互探讨学习,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为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多做贡献。

体育论文15

  [1][德]斐迪南.滕尼斯着,林荣远译.新时代的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19-38.

  [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272-295.

  [3]汪熙,魏斐德.中国现代化问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4245.

  [4]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57-166.

  [5]白友涛.城市社区建设新杠杆一社区民间组织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xx:80-93.

  [6]郑芸.现代化视野中的早期市民社会一“苏州市民公社个案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346-351.

  [7]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拓展: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230-300.

  [8]向德平编着.城市社会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184-192.

  [9]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62-75.

  [10]尹维真.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以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建设试验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49-62.

【体育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体育论文04-27

小学体育论文06-11

小学体育论文15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