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不管在日出之前还是在黄昏之后,在云南省许多高校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轻人手持智能手机,酣畅淋漓的奔跑在各个角落。这是学校公共体育教学部给每一位在校学生安排的课外作业,采用运动世界校园版手机APP为搭载平台,与学校教务系统相关联,使学生的课外体育运动成为体育教学评价的一部分。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究竟如何?需要长期的实践进行评价和补充。本文以云南省部分高校使用手机运动类APP评价学生课外体育运动量的现状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研究应用此方法的价值和意义,了解不足之处,促使其更加规范、合理、高效。
关键词:手机运动类APP;云南省;体育教学
1手机运动类APP研究现状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手机已经是人类生活中的必需品。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健康日益增长的追求,群众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健身活动中去,运动健身领域再次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智能手机和可穿戴技术的运动类APP成为大多数人们关注健身的首选。王苗在查阅文献资料调查总结:“运动类APP目前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据市场调查机构HIS发布报告称,运动及健身方面的应用程序将会越来越受欢迎,其下载量将从2012年的1.56亿次增长至2017年的2.48亿次,增长率为63%[1]。”龚琼在对健身健美类手机APP进行的毕业论文研究中指出:“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群体,缺乏体育锻炼并且作息时间不规律,希望这种严峻的情况能引起对于体育锻炼的关注,并结合手机上的运动类APP来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大家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2]。”石璞对北京体育大学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对于当前手机运动类APP认可程度差距较大,术科生大体认为现有手机运动类APP专业性较低、记录的数据不准确,学科生对运动健身APP则是持积极态度,认为其能够有效指导其课余运动,并且提供相对专业的服务[3]。”赵志辉在对手机运动类APP使用时发现一个问题:“不同身体素质的人即使做相同的运动,热量消耗也有所不同。手机运动类APP如果仅靠年龄、体重、身高计算出来的能量消耗,是极其不准确的。假设一个专业运动员和一个平时极少参与运动的人以同样的速度运动相同的时间,平时极少参与运动的人消耗的能量肯定就比运动员多[4]。”何江明等在手机APP设计过程中总结出:“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利用“互联网+”都已建立起每个学生的体育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如果构建一个高校体育相关的手机运动类APP,结合本校体育教学信息发布,课外运动锻炼数据收集、利用此数据对学生进行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手机运动类APP未来的发展方向[5]。”
2高校大学生关于手机运动类APP使用情况调查
本次研究在云南省昆明市部分高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学校涉及了已经使用运动世界校园版APP的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学院等6所高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8份,其中有效问卷347份。有效调查对象中男生和女生为178名和169名,分别占调查对象的51.29%和48.71%,平均年龄为19.53岁,能够充分代表当前高校大学生层次特点,数据真实可信。问卷从手机运动类APP使用原因、使用频率、使用效果、跑步里程等方面入手,具体数据见下表: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不止限于学校官方要求的运动世界校园版APP,还包括悦跑圈、咕咚、乐动力等一些其他平台。但是在以年轻人为主的高校校园里,主动使用手机运动类APP的同学不多,超过半数的同学是因为学校的要求才开始使用。学校要求每一位同学使用运动世界校园版APP进行课余跑步,每学期里程不低于100KM,运动世界校园版APP上还会规划不同的路线随机提供给供学生,这种类似捉迷藏的跑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趣味性。虽然APP平台和学校绞尽脑汁让学生倾向参与这种运动模式,大多数的学生选择跑步的目的还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调查发现,有超过60%的高校大学生是因为需要完成相应的任务、获得应得的学分才去使用运动世界这一APP的。这一数据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学校官方没出台这一规定之前,校园里经常参与跑步的只有少数固定的人群。以减肥和锻炼身体为目的的这部分同学,动机与为了完成作业的同学不同,应该能够长期坚持,但是也只占了一少部分。问卷调查选取的是使用过手机运动类APP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大部分的同学使用的是学校规定使用的运动世界校园版APP,并且在这些人中,超过半数的同学是被动的接触到了这种运动方式。在认知方面,有57.53%的同学还是认为这种运动方式在使用效果方面都是有效地,还有一部分同学可能刚开始接触这种方式,暂未发现有明显的效果。只有3.71%的同学认为这种运动方式无效,导致这一观点应该是因为主观因素。
3手机运动类APP使用效果分析
3.1社交功能
目前几乎所有的手机运动类APP都有着一定的社交功能,有一部分拥有自己平台搭载的聊天、分享功能,另一部分是结合微信、QQ等社交软件进行统计、分享、PK等功能。此类功能的普及充分的增加了手机运动类APP的社会性,让使用者每天的运动数据都能够及时分享到大家的视野中,从而使其他人起到了一个监督的作用。更多的用户因为社交功能的感受性,更加持之以恒的参与锻炼,这种附属内驱力是形成正确的锻炼态度,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前提。
3.2反馈功能
W.F.Book与L.Norvell的反馈实验已经论证了反馈在教学和练习中的重要作用,除了社交功能之外,手机运动类APP最大的功能就是反馈。在日常跑步过程中,用户能及时准确的知道自己每次的运动量。拿目前已经推广使用的运动世界APP来说,用户每次跑步之后都能及时准确的知道自己的跑步距离、时间、速度、运动轨迹等数据;经过和身高、体重的计算,还可以知道消耗的卡路里、步频、步幅等精细的数据;如果连接上外接设备,如手环、智能跑鞋等,还能测量到心率、脚掌的着力点。在智能大数据时代,在消耗极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条件下,这些数据对用户的吸引是无比巨大的。
3.3趣味功能
运动世界校园版APP平台中管理员可以规划不同的路线,随机分配到学生手机上,学生只需要按照这一路线在限定时间内跑完,当天的作业就算完成了。这种运动方式类似近些年比较火热的定向运动,有一种体验捉迷藏的感觉。让学生在枯燥的跑步过程中,能体会一种发现的乐趣。在完成跑步任务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识别地图的能力和方向感。随机规划了路线的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一位同学持有多部手机替跑这一状况,这种一举多得的设计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4手机运动类APP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4.1安全因素
体育运动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素,我们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就规避体育活动,应当将其处在一个可控范围内。本人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在校园中跑步时,不可避免的要经过学校的主干道。目前在学校的主干道上,车辆还是比较多的,来往的车辆就产生了极大的隐患。试想学生在跑步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不停的看手机,了解下一步行进的方向,另一方面还要在一定范围内控制自己跑步的速度,在这种条件下,难免发生注意力涣散,从而就会引发一些安全问题。部分学校在一些跑步路线上公共基础设施设置并不完善,比如夜间照明,路面平坦程度等。高校大学生因为白天需要上课,并且昆明地处高原,白天紫外线强烈,多数学生选择夜跑。如果没有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就很容易发生意外。使用手机运动类APP进行课余锻炼的时候,这些不安全因素都应详细的考虑到,应当合理规划路线,尽量避免车辆较多、灯光昏暗、非常偏僻的地方。
4.2管理因素
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自由的利用手机运动类APP进行跑步锻炼,过程的监督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想要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必须通过合理的体育锻炼,但是这种手段最能让人联想到的是一个同学持有多部手机,代替别人跑步的现象。虽然经过运动世界校园版中的路线规划,可以消除一部分。可校园面积就那么大,合适的路线就那么几条,学生的人数却是非常多的。随机分配给每一位同学,必然会出现相同的路线,同样可能出现代跑现象。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已经出现了雇人代上课,代记笔记等现象,随着手机运动类APP的普及使用,未来一段时间代跑的出现也并非不可能。学校或者APP平台的管理员应该针对这一现象制定不同的对策,比如可以规定每个人不同的跑步时间段,或者利用手机的自拍功能在跑步过程中进行刷脸监测,或许对改善这一情况有所帮助。
4.3动机因素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Ausubel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其中只有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前文调查的使用目的,完成作业和减肥分别属于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都是外部动机,只有锻炼身体属于认知内驱力、是内部动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锻炼态度,能够认识到体育活动的意义所在,才能够长时间的支撑学生参与到运动中去。学校这种强制性的规定,虽然让每一位同学都实实在在的运动了,如果消除这种外界干预,学生能否继续坚持的情况不容乐观。
5结论与建议
本次研究发现,将手机运动类APP平台作为体育教学媒介,不仅丰富了教学过程中常用器材,节省了教育资源,同时能够实时监控学生体能、体质、运动水平及运动量。有利于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同时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深化教学改革。目前为止已经有多所高校使用手机运动类APP作为评价学生课外运动量的一项指标,云南省部分高校也已经开始实施。建议更多的高校能够选取这一媒介成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在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多方面共同合力,改善安全、管理、动机等不足之处,将此种教学方法广泛的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王苗.运动类app传播效果研究[J].科技传播,2015(03):128-125.
[2]龚琼.健康健美类APP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03).
[3]石璞.不同类型大学生对运动健身类APP的选择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学生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2016(02):56-57.
[4]赵志辉.健康运动APP靠谱不[N].北京日报,2015(07):1-3.
[5]何江明,刘晨,韦洪雷.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体育手机APP设计初探[J].体育前沿,2015(27):7-9.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学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体育游戏与高校体育教学研究论文04-27
高校体育游戏教学研究论文04-28
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中健美操教学研究论文04-27
CAI在高校体育的应用论文04-28
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研究论文04-27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思考的论文04-28
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研究论文04-27
教学研究论文12-13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研究论文04-27
现代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运用论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