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创新性分析论文

时间:2023-05-02 06:11:13 体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新课程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创新性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体育教学思想设计,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为真正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对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学习评价等要素进行了实践性研究和探讨。

对新课程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创新性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 公共体育

  2002年8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当前,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针对《纲要》提及的传统大纲中的内容范围、时数分配、考试项目,、评分标准等均不作规定,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了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1 教学目标的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为: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等方面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纲要》在强调以上内容的同时,突出了通过接受体育教育实现学生的“身、心、社”全面健康发展,反映了体育教育以人为本、以育人为宗旨的根本思想。在课程目标定位时强调了层次划分,将课程目标确定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反映了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照顾。高校体育应该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接轨点,大学应该是应用和实践的场所。在这个时期,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体育态度和习惯,懂得如何评价自身体质与体育锻炼的效果。从体育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我院教师教育的特点、通过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增强其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课程目标的创新和改革,反映了时代的需求、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对《纲要》的分析可以看出《纲要》对公共体育课的目标无论是在表达方式,还是在表述的内容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出鲜明的创新性特点。

  体育教学目标是严格地按照运动技能的固有要素特征和运动技能形成的一般性规律进行教与学的程序设计,把教师活动和教学课程进行确定性的假设和规范,会造成教师无针对性地讲解、示范,学生则被动地模仿。在课堂中自动地固定了角色对号人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不仅是设计学生如何通过有效的学习掌握技能,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学习与交流。让学生在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深人到体育的学习和锻炼中来。在新的教学课标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关心“如何学”的间题,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必须对给出的教学内容不断的进行改革和选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学习内容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学习的内容、南北地理位置差异进行认真的分析,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改掉以往的那种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间题。新的《刚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学生主动获取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进行独立创造的能力,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包括主动进行体育活动、体育欣赏等。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体育天赋,以达到科学锻炼身体的目的。

  2 课程结构的创新

  课程内容是反映教学目标实施的具体计划,改革与发展是我国历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纲要》强调指出,应使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根据我院师范学校的性质、结合培养未来教师为出发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把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运动训练等内容纳人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我们在教学中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在低年级中开展普修课,如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田径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在高年级中开展选修课,如乒乓球、网球、贻拳道、轮滑、游泳、羽毛球、交谊舞等项目。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学生的需求倾向开设不同的学习课程。以上课程的设置是根据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学特点,结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及师范学校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少,身体质量下降趋势的事实而进行的教学创新。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普修课和选修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兴趣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模式是以终身体育、全面育人为指导思想,建立以健康教育、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成为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程体系。

  3 课程资源的创新

  根据《纲要》的精神,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体育资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多方筹措资金,改善体育环境。特别是近几年来,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新增建了体育馆、塑胶田径场和游泳池。补充与创建了学生比较喜爱的运动设施,扩大体育活动场所的面积,开辟高校体育消费市场,提高学校场馆的使用率。部分体育场馆实行体育活动有偿化,以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解决了体育场面积不足的间题。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开展了社区体育、体育夏(冬)令营、体育节、郊游等体育活动,开发课外体育资源,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等环境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体育场馆设施,实现了体育课程评价的创新。

  学校体育评价是根据学校体育目标,建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系统的信息收集和定性、定量的分析,对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进行判断。其目的在于为实现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如:评价时重结果轻过程,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单一;评价的主体单一;对评价主体倡导性不够。这种评价模式与新的课程改革极不相适应,因此体育的评价应从结合过程两个方面给以确定,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提高的幅度,而且要注意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等。一个良好的结果来自良好的过程,评价从过程人手,自然会有效地促进理想结果的产生。发展体育课程评价,应该建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楚的看出,《纲要》中对教师的评价不仅要注重量的评价,即教师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而且更应该注重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仅要看教师的敬业精神,而且要看教师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师范学校的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层次也较多,既要进行多方面横向比较,也要进行发展性纵向比较;既要进行自我评价,又要进行他人评价。对师范学校体育教师的评价是调动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新教学的有利手段。

  《纲要》的实施,必然引发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从而实现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

  《纲要》在给予教师和学生极大的自由度的同时,也把如何实际操作的问题留给了教师。只有全面认真学习、深人领会《纲要》的精神,实事求是地贯彻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才能把“健康第一”的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对新课程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创新性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学的创新论文05-02

高校开设团体操公共体育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05-01

高校体育课程的高效性研究论文04-27

试论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论文04-27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法新探的论文04-27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教学改革刍议04-28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04-30

高校公共体育合作式教学模式分析论文04-27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小学作文教案》04-25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小学作文教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