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论文

时间:2023-02-27 16:31:32 生物论文 我要投稿

生物化学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物化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物化学论文

生物化学论文1

  一、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从事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二、生物化学学科特点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它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临床疾病的诊治方面,如抗菌药、抗癌药物的作用生化机理及体液中特定酶类的检测支持疾病诊断等都离不开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如蛋白质和核酸分离、纯化、分析及鉴定等生化技术也已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组织学及药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利用生化这门工具书去更好地学习及扩充医学专业知识,我们生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围绕学生自身特点和生化的学科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将生化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建立合理评价体系以提高教学互动的实际效能。

  三、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不足

  课时不足是大专院校课程存在的普遍现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周课时仅为3小节,且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各学科的教学课时普遍不足。因此,如何增强教学效果,为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提供条件才是一个积极的措施。

  2.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目前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教改,几乎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把学生看做是外部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特点是:①学得不完整,知识点空泛,知识面脆弱;②惰性学习,无法在需要知识之时运用;③学法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知识。因此,改变医学生物化学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高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学习成绩,是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四、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

  1.职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要求

  生物化学作是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笔试考试内容,所占的分值大约10分左右,所占的分值比例虽然不是很高,却是教学的考试科目和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笔试考试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与理解存在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学生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与生物化学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生物化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相应的专业课程成绩的平均分也高于生物化学成绩平均分较低的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反映这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要高于生物化学平均成绩较低的学生。因此,对生物化学知识学习,不仅是学生参加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的需求,更是学生进行进一步专业知识学习的知识结构基础,怎样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知识构建,有效地与学生专业特征相适应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是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

  2.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

  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将专业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比如:疾病产生的内在机制、药物作用原理、疾病诊断的依据和临床检验数据的应用等都与生物化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专业课程的知识割裂开来,去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如何开展好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为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是进行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五、教学思考

  1.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优化完善教学内容。生物化学作为前沿科学,其进展快的特点,专科的教材相对滞后,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选好教材,划分知识点。此外,还要注意前沿知识的补充,如在学习遗传信息的贮存与表达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提及学生可能听说过的基因克隆和基因治疗,由克隆羊多莉的来由,展望基因器官移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课后查阅相关文献,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医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在学习中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和不自信的表现。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要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去激发学习兴趣,注意他们的弱点激起其主动学习的斗志。过去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虽可保证教学的量但是没法有效确保教学的质。由于缺乏活力,不利于培养创新开拓型高素质人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临床疾病发生的生化机理组织讨论中加深他们对疾病诊治的理解;加强生化基本知识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如在血糖调节的教学中,首先介绍糖尿病的例子,引导学生讲出糖尿病的“三多一少”、“高血糖及糖尿病”后,由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症状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少许自由讨论时间后让学生充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初步的尝试分析。其次引出用幻灯片制作出“三多一少”的生化和生理病理机理动态的流程示意图来解答问题并顺便说明治疗思路,使学生理解胰岛素促进糖代谢作用,同时联系生理学胶体渗透压及水平衡的生理学相关内容与临床诊治的联系,培养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的迁移能力。最后用中常见糖尿病患者和尿毒症患者静滴葡萄糖时为什么要加适量胰岛素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课后的思考,促进学生的自学。

  (2)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有些概念和性质仅仅通过理论讲解显得很空洞,很难使学生深刻理会。而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结合直观的实验现象,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酶学是生物化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酶活力是反映酶的性能的基本指标,但是单纯的理论讲解总显得索然无味、力不从心。通过“唾液淀粉酶活力的测定”“蛋白酶活力的测定”“酶的抑制与激活”等实验,使同学们对酶活力的概念及其测定有了清晰的认识。生物化学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且发展迅猛的学科,也是生物、医药、农业、食品等众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这使得生物化学一方面容易引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比较难学。生物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记忆,但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无济于事,还会抹杀生物化学的活力,使得理论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因此需要进行理解性记忆,并随时进行归纳总结、融会贯通。生物化学实验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实验中,通过观察在加酸、加碱过程中,酪蛋白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和沉淀———溶解情况的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现出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过程,使同学们切实理解了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和等电点的概念;它能够使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联系临床,提高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生化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此外,还可化繁为简,便于记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兴趣,开阔视野,更好地引导学生,达到学而有效之目的。多媒体教学还可帮助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有效地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缓解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不断增加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2.教学评价

  针对生物化学教学特点,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应将生化课程期评总成绩分解为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20%,对一些在临床工作中能够运用到的知识点,在课前、课中、课后采用提问、讨论或问卷的形式考评。比如为什么运动过后肌肉酸痛,一段时间过后又可恢复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体内物质代谢变化情况如何?为什么痛风症患者不宜吃海鲜火锅?让学生尝试用所学过的生化基础知识来解释临床疾病的生化机理,以有效反馈学生对知识的分解归纳的掌握程度,保证课程教学的作用。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学生通过做实验及课后报告,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实验报告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生化基本理论与技术的联系及应用。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70%,教师考前的出题侧重生化基本知识及其迁移应用的考核,考后注重学生的答卷分析,这样方可达到良好的教学互动。

  总之,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基层临床实际应用型专业人才,通过生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获得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思路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专业学习和临床实际工作中,真正达到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

生物化学论文2

  摘要:介绍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从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等方面,阐述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效果

  食品生物化学是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生物化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应用于食品加工、检测技术的基础课程,对于食品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将来从事食品加工、食品检测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大影响。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旨在通过系列基础和综合性实验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掌握食品生化专业基础实验技能,系统地掌握基础生物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相关仪器的操作技能;将生物化学和食品科学理论知识有机融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1确定实验教学目标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的目的是在对食品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加深理解的同时,掌握生物化学基础实验技术。通过实验技能训练,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生物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新型仪器的操作技能。实验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能力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结果修正实验方案的能力,应用知识点并以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素质高低的评判标准不是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否增强,这就是不断改革完善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

  2合理设置实验项目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涉及内容广泛,但由于课时有限,笔者只选择有代表性、实用性较强的验证性实验,如多糖提取及应用、蛋白质的纯化、酶的性质、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焦糖化及美拉德反应的应用等项目。经过阶段性的实验教学,为进一步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其适应社会科学发展需要,笔者重新整合了实验内容,提高了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增设了“微生物酶的分离纯化及检测技术”和“天然活性物质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特性研究”综合性实验;结合蛋白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设置了“酶对蛋白质水解作用”研究性开放实验。综合性实验涵盖了柱层析技术、凝胶电泳技术、液相色谱检测技术、蛋白质检测、酶活力检测、糖含量检测的实验技能训练以及各种相关实验数据的处理运算训练。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渐进深化,使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内容更加充实和具有实用性。

  3理论知识与学科应用研究课题相结合

  理论知识与学科应用研究课题的融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途径,涵盖了两方面的意义:(1)以理论指导实践,设计实验项目,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2)通过实践验证知识的准确性和真实性[1]。学生围绕实验内容,带着问题从课本、参考文献以及网络中了解学科领域及相关行业科技发展信息,提高学生科学设计与评价实验结果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处于求知欲增强和自学能力提高的良性循环中。教师与学生交流科研经验及实验技能的关键点,形成师生互动的场面。食品生物化学实验项目,如“天然活性物质黄酮的提取”“果胶的提取及凝胶特性”“果蔬加工酶促褐变的抑制”“酶对蛋白质水解作用”“油脂的乳化”等就是结合科研课题构建的实验内容。开设的综合性实验,其过程贯穿着样品提取、纯化、定量分析及应用研究等环节,系统反映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4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4.1多媒体教学

  制作和引进了多媒体演示课件,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生化反应和机理,用图像和动画生动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该课程含有大量的化学反应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代谢过程,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课程知识不易理解和记忆,同时也给实验教学带来不便[2]。因此,笔者制作了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多媒体视频课件,内容包括关键基础理论提要,实验仪器设备操作演示,实验数据处理、图谱分析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熟悉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单元操作的.实验过程,了解不同型号、类型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促进其锻炼动手能力,达到形象、生动展示实验教学内容的目的。

  4.2加强师生互动

  实验前要求学生围绕实验项目,查阅资料了解实验内容,做好预习,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或演示实验的一些关键操作,指出实验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实验过程以学生动手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对于一些以组为单位完成的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分工明确,履行各自职责,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实验结束时,教师提出一些综合性的思考题,让学生以书面形式解答,针对实验报告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在实验课上进行总结、启发和点评。

  4.3成立开放实验室

  成立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在开放实验室进行一些探索性实验,可以是自己设计的实验、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等。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准备及实施,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疑问及时查找原因,研究改进措施;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指导。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能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5结语

  新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改革只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学生能力培养涉及多方面。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为重点目标,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实验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3]。但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要发挥其作用,教师需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总结各阶段的实验教学工作,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并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建华,宁正祥,袁尔东,等.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xx,39(32):20266-20267.

  [2]刘志贞,赵建滨,张悦红.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xx,9(2):176-178.

  [3]卞春,谢玉锋.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农产品加工,20xx(4):81-82.。

生物化学论文3

  动物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动物体化学本质及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动物类相关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重要专业课,是学习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营养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1],也是兽医和畜牧等学科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学好本课程无论是对于指导动物生产和兽医临床实践,还是对于有关学生继续深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课程现状

  就课程特点而言,动物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知识体系晦涩、概念抽象,内容繁杂的课程.就学科特点而言,其建立与发展,与实验研究手段的发展密不可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1].课程特点与学科特点的矛盾,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有如下体现.

  1.1教学理念陈旧

  目前,本课程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和相关专业向应用技术型专业转型发展的趋势存在较大差距.

  1.2教学内容冗杂

  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特点是多、杂、难、燥[2].多:涉及到的内容广泛,信息量大,重点、难点和疑点较多,有很多名词、概念,包括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与功能,以及它们的多条代谢途径和多步代谢反应;杂:各章节内容宠杂,每种物质的代谢及代谢途径、反应又很复杂,常给人以杂乱之感;难:本课程理论性很强,内容相对抽象繁杂,晦涩难懂,难记易忘,使学生易产生畏难厌学情绪;燥:内容相对枯燥,常使人感觉积极性不高,无法投入.因此,动物生物化学普遍被认为是一门相对比较难教、难学的课程.

  1.3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由于教学内容的以上特点,本课程教学模式较陈旧,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很好地考虑到教学对象的职业发展需要及生产生活实际,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轻亟需的与职业关联能力的培养.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致使教师讲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4实践教学落后

  本课程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设备仪器等客观原因的限制,使得本课程实践教学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2探索与实践

  根据我校动植物检疫(动检方向)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到基层从事动物疫病防治与检疫的现实需要,基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围绕能力本位新理念,结合作者的教学工作经验,通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强调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加强实验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对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进行探索与实践,为本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抛砖引玉,提供借鉴,以适应学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具体探索与实践如下:

  2.1更新转变教学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教师所信仰、追求、坚守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教育理念指导着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围绕能力本位新理念,从知识传授向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培养并重转变,更加注重职业能力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课本和实际有机结合,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出发,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堂上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更不是抑制学生思考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同时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职业素养、道德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与价值观,使其能够全面发展.

  2.2调整优化教学内容

  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需求,根据课程设置方案中学分、学时的规定,以“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强调能力本位,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教材,结合学生实际,修订教学大纲,删繁就简,轻讲(略讲或不讲)有关物质的化学结构、化学反应等纯化学知识,通过对比梳理,重讲各种物质的代谢及其对动物机体的意义,着力解决“多”与“杂”的问题;紧密联系生产实际,阐述课程知识点与动物疾病防治、动物生产养殖具体问题的关系,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同时,适当加入相关热门话题,既开阔学生视野,又能与时代同步,既符合本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实际,又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枯燥之感,充分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

  2.3适时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改进调整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多样、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具体从以多媒体教学和讲授法为主,向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尝试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转变.如通过趣味引导式教学,引导启发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项目驱动教学,重视课堂内外的讨论环节,让学生对特定的问题开展小组自主讨论,教师引导点评,培养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主动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提升学生就业后动脑、动手的能力;通过归纳总结式教学,以图表的形式、对比归纳的方式以及口诀等总结、提炼相关知识点,将一些复杂易混淆的内容转变为轻松易学易记的知识;通过形象比喻教学,将一些抽象繁杂内容的讲解变得形象直观、具体生动,使学生容易理解,既可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又可活跃课堂气氛;利用网络条件,建立课程共享交流平台,收集上传相关内容的影音动画,引导学生就课程的一些重、难点展开讨论,教师参与回复;还可以尝试师生互换角色,就某些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准备,鼓励学生走上讲台.

  2.4加强实验教学,将其与科研活动融合

  通过积极争取学校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的更新投入,努力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基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的设置比例,努力提高实验室开放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借助学校科研类活动课程平台,就本课程相关内容,鼓励学生成立专题研究小组或参与教师承担的相关课题研究,进行科学研究活动.通过课题申报立项,明确工作任务与研究进度,按规定时间完成相关课题任务,形成一定的成果,成果形式一般为论文、设计及调查(咨询)报告等.这样,既巩固拓展了学生所学,也是对学生的一次基本科研训练.

  2.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它既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学习的督促方式,具有从教与学两方面检验教学质量的功能[4].本课程考核力改过去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结合学校“课外延伸五个环节”的规范要求,将本课程课堂教学内外的基本教学环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纳入课程考核.在理论课考核中,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比例设置为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又有课程预习(占20%左右)、课程作业(占20%左右)、课外阅读(占20%左右)、课外讨论(占20%左右)和中期考试(占20%左右)构成;实验课考核中,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比例设置为70%和3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占20%左右)、实验习惯(占30%左右)和实验报告(占50%左右),期末考试以实验操作和学生口试为主.这样既综合反映评价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以及学习成效,又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督促,同时可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协调沟通能力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生物化学论文4

  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1]。实验是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技术,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源动力。长期以来,运动生物化学理论课的教学都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由于存在实验室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致使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实验课学时、实验课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一致。实验教学是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老师们一直在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方面做着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基于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考虑,作者就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希望对改善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有所帮助。

  1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课程性质

  实验是生物化学的基础,也是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技术。时代正在快速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转为具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因此,高等教育应顺应这一需求,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多下功夫。运动生物化学的实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和全面健身的领域。正确而合理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对于培养高等t体育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目的及必要性分析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主要是学习一些常用指标的测试方法与应用方法,由于需要使用生化仪器和试剂等,所以传统的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都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多为验证性实验。自20xx年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传统的实验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是有利的,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则极为不利,而且也使该门课程的应用价值打了折扣。运动生物化学的教学模式应进行大胆的突破与创新,既要增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要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运动实践;既能够彰显学科特色,体现学科价值,又能够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钻研精神。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3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3.1基本思路

  以5~8个人为一个小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报告,阐述实验的思路和可行性,经教师和全体学生讨论后确定实验方案;可以创设真实的运动情境,在运动场上进行测试,以获取运动数据。这种实验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形式新颖、做到了与运动实际紧密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实验课,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与解释的能力、对于突发问题的解决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而且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还锻炼到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以及与他人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运动生物化学学科的认识和了解,即知道了运动生物化学是做什么学问的,运动生物化学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展示了学科的`特色与价值,学生会自觉投入时间、精力和热情去进行运动生物化学的学习和探索。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举例:实验为“血乳酸的测试与应用”,首先分组,之后是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实验所用仪器、讲解并示范微量血的采集技术,阐述实验的基本要求;留出一定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实验设计好之后,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报告,然后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实验的可行性,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提醒。如果学生设计的是篮球、田径等室外项目,应提示学生是否考虑到天气因素,如果设计的是羽毛球、乒乓球等室内项目,应提示学生考虑到场地、器材等因素。对于出现的较难解释的数据,教师应着重进行引导和讲解,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3.2实验考试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考试是必要的,通过实验考试可以提醒学生平时就用心做实验,认真完成实验报告,也能够起到督促学生及时复习的作用。但考试不能流于形式,应使实验考试成绩占有期末总成绩一定的比例,试题可以设置成操作技术和实验知识问答两组,学生抽签决定考核项目,可依实验步骤、细节、熟练程度等具体情况给分。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考试不仅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同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课程理论学习和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3]。

  4小结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实验教学模式应注意紧密联系运动实际,突出课程特色,展示学科价值。实验教学改革实践表明,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对于全面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是有效的。

生物化学论文5

  一、配位化学、生物配位化合物简述

  1.1配位化学

  配位化学是在无机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重要化学分支学科。1893年,Werner创立了配位化学,从创立到现在,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历程,配位化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现代测试技术和量子力学理论技术应用到其中之后,配位化学更是获得了飞速发展,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上,配位化学都有了显著的进步。中心原子更加丰富,由以前的过渡金属、稀土金属元素发展到主族及非金属元素;配体也从以前单纯的有机分子或离子发展到氢、氮、氧、二氧化碳等;研究内容更加复杂深入,以前只是停留在研究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上,现在研究更加深入,更注重研究配合物功能和应用;研究对象也有了显著变化,之前只是研究简单的配合物,随着技术的更加成熟,研究的配合物也更加复杂。发展到现在,配位化学的发展已经超出了无机化学的范畴,逐渐独立成一个二级化学学科,同时配位化学在化学发展中还占据了重要地位,它既与化学中的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联系紧密,同时也与很多学科密不可分,例如:生命科学、医药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配位化学发展到这个状态,对配位化学工作者既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配位化学工作者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配位化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1.2生物配位化学

  生物配位化合物就是生物体内金属离子和生物配体形成的配位化合物。生物配体主要包括蛋白质、肽、核酸、糖、糖蛋白及脂蛋白等大分子,也包括一些有机、无机离子如有机酸根、碳酸氢根、磷酸氢根等,以及某些维生素和激素小分子配位体。在广义范围内,一氧化碳分子和氧分子也是生物配位体。生物体内的一些金属离子,如果单独来看,这些金属离子是没有任何活性和功能的,但是一旦与其他生物配体结合后,形成了生物配体,那么这个配体就会根据不同的金属离子、配位体、结合方式等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活性和功能。金属配合物在生物化学中以其重要作用因而占有重要地位,并广泛:存在生物体中,例如各种各样的酶,许多都是一些复杂的金属配合物。酶的.作用非常大,由于它的催化作用,使很多无法在实验室中完成的实验,得以在生物体内完成了。经研究,生物体内的能量转换、各种代谢、氧气的输送等过程也都与金属配合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生物配位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概述

  2.1血红素、叶绿素等都是生物体内复杂的金属配合物,它们在生物体内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叶绿素是以Mg2+为中心的复杂配合物,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叶绿素的作用非常关键,它将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经过一些列的作用合成为复杂的糖类,以供植物生长需要,这个过程实现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血红素是以Fe2+为中心的复杂配合物,血红素与有机大分子球蛋白相结合即为血红蛋白。

  2.2血红蛋白自身是蓝色的,当与大量氧结合时则呈现鲜红的颜色,如果氧含量低则呈现蓝色,这也就解释了静脉血颜色暗,动脉血颜色鲜艳的原因了,因为动脉含氧量高,而静脉含氧量低。血红蛋白H2O(暗色)+O2血红蛋白O2(鲜红色)+H2O,这个平衡对氧气的浓度很敏感。

  2.3在肺的部位,由于氧气浓度较高,导致该平衡主要向右倾斜,氧气以血红蛋白配合物的形式被红血球吸收,通过血液的传送,输送到各个细胞组织,以满足各个组织新陈代谢所学氧气的需要。然而,CO或CN-这些分子或负离子,它们会优先与氧气分子,它们与血红蛋白会形成更加稳定的配合物,因此,血红蛋白会跟加容易与这些分子或负离子结合,这样就会造成血液对氧气输送量的不足,从而导致各个细胞组织缺氧,阻碍了各组织的新陈代谢,从而造成中毒现象,这也解释了煤气中毒和氰化物中毒的原因。

  2.4除了上述两种关键的生物配位化合物外,还有维生素B12、血清蛋白、固氮酶等都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维生素B12是Co的配合物,血清蛋白是Cu和Zn的配合物,固氮酶是Fe和Mo的配合物。维生素B12是人体代谢和生长所必需的维生素,血清单位起着重要的免疫作用,固氮酶是植物固氮菌中的重要活性酶。正由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些生物配位化合物的重要性,世界各国对该领域的研究力度也逐渐加大,深入探索生物配位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能和一些反映机理,并进一步利用这些研究成果研发出一些仿生手段,该领域研究已逐步受到关注和重视。

  2.5除了上述的这些方面,在医疗药物方面,配合物也逐渐显现了它的优势,并已成功应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EDTA可以作为Pb2+、Hg2+等中毒的解毒剂;顺式[Pt(NH3)2Cl2]也称为顺铂,由于其在抗癌方面效果表现较好,因此已用做治疗癌症的药物。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深入研究了生物配位化合物尤其是金属配位化合物,主要目的是为了透彻了解金属配位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和金属配位化合物生物体内机能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加明白生物体内复杂的运行机制,以便为一些病变的治疗提供更可靠、更有效的解决方法。然而由于生物配位化合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对于很多生物配位化合物还没有研究清楚,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发现。

生物化学论文6

  摘要:当今时期,由于生物型化学工艺在铅检测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应用,而且此项工艺的技术水平亦在持续提升,而其中化学组分铅的毒害作用非常大。以往沿用的检测工艺逐步失去了利用的效能,而当今生物型化学检测工艺的问世亦逐步获取了生化工程界的认同。文章将此作为论述切入点,系统阐释一下铅成分检定中生化工艺的运用。目的在给更为广泛的研究过程赋以基本的参照,一起为铅检定工艺及生化工程技术的进步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关键词:铅成分检定;生化工艺;检测程序;技术策略

  在全部的环境毒害品类一族中,铅成分是一类极为普遍的毒性元素,它不可给人体造成相当程度的毒害后果,而且还可在很大程度上损害到各类自然生物的身体健康和生态条件之间的平衡效果。过去的检定手段则更是五花八门,其中涵盖光谱测定、电泳分析法、液态色谱测试法及二硫腙比照法等多种方法,虽然以往的检定手段是依托于精密型的测试装置,此类精密设备促使其检定数据的精准性很高,然而其运作程序和检定费用均不可能达到多维度的铅成分检定目标。所以业内行家们持续追逐于探求更为节约、便捷、实用的检定工艺,此种形势下生化工程检定工艺随之出现,而且其凭借于自身丰富的特点,让它在目前受到了极为有效的运用。在这一形势下对于铅成分检定中的生化分析工艺运用展开深入的探究,有助于给推进本工艺研修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相关的借鉴。

  1核酸定量检测工艺

  核酸定量检测工艺,其总称为分子型信标核酸定量检定工艺,英文缩写FRET。此项工艺原理是依托荧光动态能量的共振迁移来实施的化学组分检定工艺,依托此手段来求取寡型核苷酸类探针,让其和对应的核酸成分呈现互为弥补功能,在靶型分子混交的生物反应效力作用下,产生出荧光效应,依照荧光效应的高低水平来给检测过程的实施构建出对应的条件。在铅离子浓度检定过程当中,分子型信标核酸捡定工艺的运用也是依托此项工艺原理来实施的,在通常温度条件下,可以完成铅离子的快捷测试,有助于减低温度变化对探针式反应产生的相关效力,而且其约束指标的`功能亦被减低[1]。大量研究表明,混合物中铅离子的浓度高低完全决定了铅检定反应的荧光能力大小,利用此方法可以检定出的铅离子的浓度最低值是1.69×10mol/L。再有业内学者特别把此项工艺的探讨构建于脱氧型核酶的催化性水解专属条件之上,且以此作为根据对其检测工艺实施了深入化的探究,把它利用到了铅离子的检定过程之中,获取了相当惊人的效果[2]。

  2免疫型检测工艺

  免疫型铅离子检定工艺重点是依托于抑制体及抑制源之间的专属性反应条件下拟定的生化检定方法,它的特点在于检测精准度极高而且奇特性极强。立足于抑制体具备着相异的类别,所以免疫型检定方法也可区分成单型克隆出的抑制体及多型克隆出抑制体两类,现阶段应用比较普遍的检定方法重点包括酶联型免疫方法及荧光型偏振式免疫方法。而其中酶联型免疫方法是应归为单体克隆型抑制体检定方法,依托人工合成铅离子抗源体来做小鼠的免疫试验。欲求获取铅离子的真正抑制体,即应当先求取铅离子。依托功能的二螯合模式,求取反应过程的原性,尔后再利用螯合制剂和载体型蛋白推进其获取免疫的原生性,在其小鼠身体内注入以后再分离出抑制源,从而实施铅成分的检定过程。而采取荧光型的偏振式免疫方法的操作原理基本是利用分析样品内所含的铅离子与超量的螯合剂之间产生的溶液态反应,依托免疫型复式结构化合物之间存在的竞争状态,求取多型克隆抑制体当中的个异性,最终利用荧光型偏振分析仪展开测验过程,将获取的数据结论对照于基准型性能曲线,即可求得二价铅离子浓度的具体测定数值[3]。这种测试方法运用的便捷性能已经被大量研究结果所证明,譬如有某些的研究过程选取由螯合物反应制得的多型克隆抑制体在荧光类偏振测试仪当中检验出了139个土壤型样品结构中的二价铅离子成分含量,荧光型偏振法的免疫功能同火焰型原子吸取光谱方法以及电感型耦合体等离子化合物所测定出的和其结果密切相关的运算系数选值各自为0.96及0.93,由此可知其检定的领域范围极广,而且其重合反应比率很低,在真正实现可在室内圆满检测的过程中,尚可进行室外部的检定过程,并且可获得理想的测定结果。

  3超分子Pb2+生物化学传感检测技术

  在超分子化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作用下,用于检测Pb2+的多种检测技术已被研发生成。此方式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超分子生物化学传感仪来实现,原理是在离子诱导的作用下使超分子荧光信号产生相应的变化[4]。已有研究采用在PVC膜上固定乙醇介质的荧光传感器用来检测Pb2+,优势特点表现为具有着极强的敏感性与选择性,反应快速而及时;另外还有研究采用一种新型荧光肽金属离子传感器形成新的螯合物,该传感器的特点是含有酰胺与色氨酸,在与金属离子作用后,用于检测,能够通过荧光的响应来识别。

  总而言之,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此领域技术亦在进行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加之现代社会对生态环境和谐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铅离子的检测也将朝向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方向发展。

  引用:

  [1]食品中重金属铅污染状况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赵静,孙海娟,冯叙桥.食品与发酵工业.20xx(09).

  [2]生物化学技术在铅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戢太云,张春华,周培.上海农业学报.20xx(01).

  [3]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在植物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J].左山,刘洋,邹媛媛,刘琳,刘家熙.生物技术通报.20xx(04).

  [4]酶法检测食品中铅离子的研究[J].张桂,赵国群,李秀缺,张会军,张薇,姜娟娟.食品工程.20xx(02).

生物化学论文7

  教育部、卫生部为推进临床医学教学综合改革提出了以医学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创新为核心,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为目的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湖南中医药大学着眼于培养卓越中医生,在中医学专业中设立了“临床拔尖班”。培养目标包括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内涵。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必需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构建以提高学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标的新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中医学临床拔尖班的培养目标。

  1重构生物化学理论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科研思维

  1.1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其理论与技术已经渗透进包括中医药在内的生命科学各领域,是医学生步入现代医疗和科研领域的必备工具。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拔尖班的组建,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临床拔尖人才培养要求学生不仅有精湛的业务水平、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协调能力,更要有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可能满足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仅仅把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作为讲授的全部,然后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样,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纳入教学内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近年来,在对拔尖班的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联用,特别注重应用PBL、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蛋白质和核酸的理化性质时,让学生讨论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哪些现象是它们理化性质的体现;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它们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另外,在教学中还注重采用“翻转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血糖及其调节时,我们就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前教师将制作好的大约10分钟视频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并结合临床及科研实际案例向同学发布“过关任务”。然后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参与在线答疑、讨论等环节完成“过关任务”。课堂上采用PBL、讨论式教学等方法解决课前学生所发现的问题。课后教师总结教学情况并发布相关资料供学生复习和检测,同时发布适量前瞻性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拓展和拔高。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思考、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1.2注重联系相关理论在中医药研究中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科研思维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化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及意义,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每个专题安排1到2个课时系统讲授相关理论在现代中医药研究中的科研实验内容。临床拔尖班是从我校优势专业中医学专业学生中优选的高素质学生。根据拔尖班同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强,接受新知识较快等特点,在原有的教学大纲基础上,增加了与讲授内容相关的科研内容介绍,与时俱进,将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与中医药科研进展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了解新的科研动态,逐步建立科研思维。比如在讲授基因表达调控的内容时,对于RNA干扰在药用植物代谢工程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加以介绍,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查阅文献,了解其尚未解决的科研难题。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启迪了学生的科研思维,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动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2.1重组经典实验,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科研精神,培养学生的科研习惯是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2]。以往的实验课程设置是以验证性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少。根据拔尖班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科实验内容进行了取舍和重组。改革后的实验教学内容由经典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构成。另外,考虑到今后科研实践中,配制试剂、准备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是一个人独立科研能力的体现[3]。每次实验轮流安排部分学生参与试剂配制、原材料制备等课前准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实验准备工作对实验过程的影响程度,熟悉一些常见缓冲液的配制方法、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样使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学生的实验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科研热情。

  2.2建立开放实验室及开放性科研实践平台

  以大学生创新课题为依托,生物化学实验室根据拔尖班学生培养目标和现状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开放了以在校研究生正在使用的实验室为主的部分实验室,通过自由双向选择,让拔尖班有科研热情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及早进入实验室成为研究生和老师的科研助手,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参与科研活动。

  3实施形成性评价体系,改善学生评价机制

  将终结性评定体系改革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定体系。设置综合成绩=平时成绩(20分)+实验成绩(20分)+期末成绩(60分),平时成绩包括随堂测验、教学过程中导入的加减分机制、小综述书写。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考试、设计性实验流程设计、小论文书写。通过近两年实践,发现形成性评价体系比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以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两个支撑平台为基础,建立的以提高学生科研素质为中心的生物化学教学新模式为中医拔尖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支持,也为以后在所有中医专业学生中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物化学论文8

  关键词: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摘要:在生物科学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笔者结合本院的教学实际,对动物生物化学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从生源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对学生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因异而变,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动物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有机体化学本质的一门学科。作为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学、动物科学、兽医专业、兽药专业、饲料专业和畜牧及畜牧兽医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在教学中起着联系基础专业的桥梁作用,同时也是畜牧兽医类专业考研的必考科目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动物生物化学的授课对象绝大多数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二年级大学生[1]。课程本身具有理论性强、抽象复杂、知识更新速度快等特点。随着学科的迅猛发展,需要学习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2]。同时许多新技术也越来越尖端化,远离临床实践,导致学生学习出现畏难情绪,加之对于所学专业又不知道如何应用,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为适应学科发展,开展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动物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是生物化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当前本院动物生物化学教学面临的几个问题

  1.1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目前教研室不乏具有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但是多数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缺乏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授课技巧;而对于教学经验和授课技巧丰富的老教师而言,由于缺少专业相关交流机会,信息相对闭塞,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触有限。因此,提升老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拓宽知识结构和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1.2学生生源复杂,基础参差不齐

  本院生源有两大来源:一类是普高生源,化学基础扎实;另一类是对口生源(职业高中),这类生源的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薄弱。本院在现在的专业分班当中有些班级将两种生源混合编制,这样就造成了教师在授课时面临一些问题,例如讲深了对口生听不懂,讲浅了普高生听着又简单,另外在考试中也会面临一些相类似的问题。

  1.3课程授课内容与学科当前发展相比有些滞后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其理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这给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实验课开设方面,目前开设的实验多数都是以基础生物化学为主,主要为一些定性、定量分析实验。而且实验课的开设不分专业特点,都是一样的内容,这样并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实践的需求。因此,各专业实验设计亟待更新;然而增设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又会面临实验经费不足等问题,实验设计需要改革与新增实验成本较高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矛盾。

  1.4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师单纯的教授,教学方法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初步研究

  在综合分析了本院当前在动物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教学改革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2.1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教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为跟上生物化学发展的节奏,积极争取经费,本院鼓励老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使其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学科发展动态,补充新技术和新知识。为加强对青年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养,一方面可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当面讲授教学经验和技巧;另一方面可组织年轻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然后彼此交换意见,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鼓励年轻教师外出继续深造。

  2.2依据生源分班授课

  以本科生为主,打乱原有班级编制,按照生源的不同分为强化班(普高生源)和普通班(对口生源),分开教学。强化班在授课时针对各个章节的重点、难点仔细讲解,深度剖析,并结合前沿和应用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普通班针对其化学基础差的特点,采用由线到点的方法,先给他们讲一个轮廓,让他们了解各大物质代谢的过程;然后根据其掌握程度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兴趣再进行深入讲解。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自由选择在强化班还是普通班上课,这样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使学生学习时能各取所需,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3优化教学内容

  在理论教学上,课程安排、教学大纲制订及课时设置顺应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进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学时的调整,计划减少经典的生物化学学科内容,例如物质代谢及代谢调控的.学时数,增加分子生物学内容的学时数(包括基因工程技术、DNA序列测定、PCR技术等学时数),以便学生能在有限的学时里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成就,提高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而对于基因工程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技术这些章节,围绕这些重点和难点,分不同专题开展主题讲座,使教师能在生动、形象的教学过程中把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传授给学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在实验教学上,更新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地展开教学;根据培养目标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和项目,让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实验技术。

  2.4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4.1讲授教学法

  用讲授法系统地对整门课程进行阐述,使学生熟悉本门课程都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在头脑中形成大概轮廓,并知道学习本门课程后将会有哪些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2积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例如糖类、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二、三、四级结构)及DNA的复制、转录和蛋白质的翻译等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三维彩色图片和三维动画,学生通过这些能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4.3将理论联系实践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

  例如讲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糖的酵解过程产生的乳酸会引起肌肉的疼痛;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失的人吃了蚕豆后会发生“蚕豆病”;缺乏酪氨酸酶的人会导致黑色素合成障碍,引发皮肤、毛发变白,眼睛怕光的“白化病”;以及为什么减肥药中会有肉碱,磷脂代谢解释了某些毒蛇毒素的作用原理,等等。

  2.4.4多运用比喻式教学

  例如在生物氧化过程中,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二磷酸腺苷(ADP)与无机磷合成三磷酸腺苷(ATP)的偶联反应,即氧化还原反应和磷酸化反应偶联在一起。把呼吸链比喻成一条河,把磷酸化偶联的部位比喻成一座座水电站,电子(水)在呼吸链(河中)上传递(流动)的时候,就会产生能量,这个能量推动ADP磷酸化生成ATP。这样讲解学生很快就会理解什么是氧化磷酸化。

  2.4.5启发式教学

  教师不能一味的讲解代谢的过程,而应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糖代谢一章中,糖异生和磷酸戊糖途径讲授完之后,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把两节内容互联起来。当机体受伤需要大量的核酸而不需要大量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时,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的代谢如何发展?反之,当机体不需要核酸而需要大量的NADPH时,糖酵解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的代谢又会如何发展?这时就要分析两个途径的特点及产物,还有两者之间的联系,他们共有的联系就是磷酸戊糖途径的非氧化分支阶段,当机体需要核酸而不需要NADPH时,糖酵解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的非氧化分支阶段的代谢会增强;反之,磷酸戊糖途径的氧化性分支代谢会增强,糖酵解代谢速度会减慢。

  3结语

  动物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动物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这次探索,结合本院的教学实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贵吉,刘维全,刘.动物生物化学教学现状及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xx(09):51-53.

  [2]张源淑,邹思湘,刘仪.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xx,38(2):254-258.

生物化学论文9

  在医学院校课程规划中,生物化学是一门较早开设的医学基础课,主要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本质,其理论知识体系和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在医学中作为桥梁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实验教学是该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意识,并使学生掌握常用实验技术以及了解科学前沿热点,相对于理论教学,它更具直观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必须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的结合,并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实验教学常被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导致了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这在教学安排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表现,例如在实验教学安排中以安排年轻老师为主,目的是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但是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实验教学整体实力薄弱。笔者在参加了几轮五年制和七年制的理论教学后,今年有机会再次参与实验教学,以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体系为背景,在实验教学中尝试了教学模式的改进,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1PBL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PBL(Problem-BasedLearning)也被称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多伦多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次提出并运用的目前是中国高等院校教学方法改[1],革的热门话题,也是各个高校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各学科多是在理论教学中进行PBL教学模式的尝试,实验课很少采用这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法是否有助于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就此我们在课堂上作了一点尝试。在人血清α1-抗胰蛋白酶(α1-AT)的分离及鉴定的系列实验中,人血清经过分段盐析得到初步纯化的α1-AT样品中含有大量用于盐析的硫酸铵,如何去除粗提样品中的大量残余硫酸铵并且保持α1-AT酶活性呢?学生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和查阅资料提出了透析、超滤、有机溶剂沉淀以及利用凝胶过滤层析技术几种纯化方案,并逐一分析:透析和超滤的方法利用了半透膜的选择性通透的原理,能够允许小分子物质自由透过半透膜,而大分子蛋白质则不能来进行分离浓缩蛋白质的,操作简便且回收率高;有机溶剂沉淀法,常用丙酮或乙醇沉淀蛋白质,需要在低温下小心操作,并且沉淀后要迅速分离,防止蛋白质变性;凝胶过滤层析技术是根据待分离物质的颗粒大小,使待分离的物质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反复分配,并以不同速度流经固定相而达到分离蛋白质的目的。经过这种设计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再到比较各个方案的学习过程,学生一方面能够更加深刻理解蛋白质的理化特性是设计该实验方案的依据,另一方面改变了按照实验教材的实验流程机械操作的状况,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真正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PBL强调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把教学内容置于有意义的、具体的若干问题中去,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和学习的能力。但[2]是,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的PBL不同于一般理论教学中的PBL教学,要根据生物化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结合即将进行的具体实验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运用理论课学习的知识来设计一个实验,从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方法等方面入手完成实验设计,解决提出的问题;然后,课上再将各个实验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他们的利弊,但是最终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能够亲手操作的还是我们实验教材中的实验。这种改良的PBL教学法还是能够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但PBL教学法也存在某些问题,如课时耗费较多,教师课后工作量较大,学生容易产生整个实验课业繁重的感觉,所以在尝试中有少部分实验用这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只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的实验操作还是结合传统教学法完成的。

  2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并不是简单的将文字或图片放入幻灯片中放映,而是一种综合运用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等多种媒体信息制作的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这[3],就需要授课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学目标明确、内容连贯、演示生动的教学课件。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强,尤其是一些实验原理的阐述,例如分子筛效应,它是凝胶过滤层析技术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不同分子分离的基础,但是在这两种技术中它的具体分离效应是截然相反的,对于这种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复杂过程,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展示可以易化教学内容,缩短讲解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实验是在体外完成的DNA复制过程,每一个变性、退火和延伸循环都完成了一次DNA模版的复制,这一抽象的、微观的过程通过多媒体视频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这是单纯语言讲解无法做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展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观察到的现象,使微观事物宏观化,使抽象事物直观化,整体过程动态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得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把先进的实验技术以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做科普式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4]

  3交叉学科的衔接教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更应该是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者。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随着科学的发展,融入了生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理论和技术,其研究内容已渗透到医学学科的各个领域,使之与众多学科有着广泛地联系与交叉,因此,它也是医学基础课中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如果实验课授课教师有理论教学经验,那么在实验教学中就能够游刃有余的与交叉学科衔接,结合临床、科研,以PBL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能够有机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相结合,既起到强化理论知识的目的也有助于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多与临床实际疾病、临床病例和临床见闻联系,既能引起他们对医学基础课的重视,也能够为后续的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进行教学方法尝试的同时也展开了学生问卷调查,反馈数据中多数学生认为生物化学实验课非常重要,与后续的医学课程联系比较紧密;PBL教学模式使他们非常明确实验目的,并且能够仔细观察、积极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和问题;学生反映比较喜欢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使他们能够高效的利用实验上课时间(70%-90%),使他们在实验课中获益非常大。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在带来勃勃生机和无穷动力的同时,也给生化教学带来了很多难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问卷学生的反馈意见,笔者体会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掌握足够深度和广度的生化知识,一方面要对教授的知识了然于胸,能够衔接交叉学科知识,还要注重授课时启发学生的能动自主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到达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2]王艳,张明辉.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发展[J].医药前沿,20xx,2(12):112-113.

  [3]汪晨净,马春英,王可毅.多媒体辅助药理教学的体会[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xx,23(2):46-49.

  [4]彭帆,肖方详,王艳林.多媒体应用于《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势[J].健康研究,20xx,6:236-237.

生物化学论文10

  [摘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培养生物技术类专业的创新性人才的重要课程。文章从实验项目、教学资源的利用、课程的考核方式、创新性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使此课程的教学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已成为医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及生物化工、生物制药等学科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而且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和食品等很多领域。因此,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类的学生除了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外,还必须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就如何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教学质量进行一些探讨。

  一、调整实验项目,不断优化实验内容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从事各个学科研究、实践的基础,因此对这门实验课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完成一些验证性实验,更重要的是加强生化实验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那么首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就要调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实验项目,不断优化实验内容,除保留一些典型的、能训练生化实验基本技术的基础性实验外,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增加创新性实验的项目。例如:选择一些与生产、科研有着密切联系的实验项目,替代一些过时的实验;将一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研方面的新方法、新成果(如现代电泳技术、液相和气相色谱技术、免疫化学技术、生物大分子提取技术等)转化为生化实验教学。

  其次,还可以将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到综合性实验中,用新颖、前沿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化技术的内涵和现实意义。[1]

  二、合理利用资源,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生物技术专业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两门课程的实验合起来的专门实验技术课程,只有20个学时,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课分别为56学时和40学时。实验课学时偏少,不利于创新、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将实验技术课学时增加到40个学时。由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实验之间衔接性比较强,因此,在理论课后,应选择相对集中的时间连续开设实验课。为了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合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应对具体的实验采取不同的安排,一般情况下以两人为一个实验小组比较好,这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验的空间,减少相互间的干扰。同时应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工作,在配制试剂、材料时多准备几组,以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而在实验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学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实验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而且还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明显的增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当中,有很多时间是在等待结果,在这个时间段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安排一些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的讲解,将相关的实验内容制作成课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术、规范和技能,还能通过多媒体教学形象地掌握一些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另外,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进行实验的分析和总结,可以结合教师的具体的科研课题来介绍科研课题设计的基本思路,启发学生的科研思考能力,还可将相关的科研实验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快速地积累相关的实验经验和教训,可以使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课题时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少走弯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并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实用型人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实验课程,它的内容和实验项目很多,要在20个学时的实验课堂上完全做完这些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开放实验室,使实验室不受上课时间的限制,这需要更好地管理好实验室,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实验的操作训练,让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实验有一个可以进行实践操作的基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社会急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四、增强实验考核,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的主旨就是要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以及科研工作能力。考核实验成绩是对学生所掌握的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评定,通过考核能够促进学生重视实验、认真操作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因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课程组教师应当将社会需求、学校的现实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能准确、客观地评价体系来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实验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素质。这个考核体系应包括学生的上课、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分析及实验拓展等几个方面。通过学生上课的出勤率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督促学生重视实验课;通过实验操作的考核,规范实验操作技能,这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通过实验报告的考核,使学生明白每个实验项目的设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必须是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后,才能得到最终的结果。通过实验报告的考核,能过考察学生在实验课中的操作与实验结果以及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实验分析和讨论,考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能动性,了解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拓展的考查,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五、加强师资培训,重视创新的师资队伍

  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师资队伍才有可能做到。因此,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这门课程的师资力量的配备上,必须学校领导重视,安排具有创新能力,敢于创新的教授当任课程负责人,配备有能力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老、中、轻相结合的教师当任任课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深造,还可以派遣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各种实验室建设管理培训班,提高本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重视他们的职称评定,提高本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实验教师的知识更新、与时俱进,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动态,促进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论文1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校20xx级临床医学专业1班的考核为例来进行,此班共60名同学,考核分组来同时进行。每组12名学生,分设4个考点:A血清胆固醇测定;B血清ALT测定;C血清甘油三酯测定;D胰岛素对血糖浓度的影响。每个考点1名老师监考3名学生。学生抽签进入对应的考点教室,进行相应的实验项目考试,考试时间为60min,主考教师根据评分标准打分。

  1.2方法

  为了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我们在开课前就制定了较详细的实验考试规则,开学第一次课就告知同学们,让他们对每一次实验都重视起来。而我们在实验课堂上严格按照考试的规则指导来要求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动手按照实验要求严格规范操作,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练习。

  1.2.1实验考核内容与评分的标准考试内容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进行,以常规项目为主,有血清蛋白质测定、血糖测定、血清ALT测定、尿淀粉酶测定、血清胆固醇测定、血清甘油三酯测定、层析技术、电泳技术、SOD活力测定等。考核内容包括基本技能、仪器操作两个部分,通常把这两部分穿插在一个实验项目中同时进行考核。我们在考试规则中对每一个实验项目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促使学生进行广泛的综合性的技能训练,同时也加强了考核的严密性。下面以胰岛素对血糖浓度的影响这个实验为例来介绍评分标准。

  2结果

  2.1考核成绩分布本组共60名考生,他们的得分在50~95分,平均76.13±9.11分;95%的可信区间为74.02~82.67分。优秀、1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的比例为4︰5︰6︰4︰2。优秀率为20.00%,不及格率为8.33%。A、D两项实验考核的.成绩分布合理,呈正态分布,较好地区分出了成绩优秀与成绩不好的学生;B、C两项实验考核的难度较A、D小,但也有区别性。见表2。4项实验考核成绩的分布按C、B、D、A依次降低,方差齐性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2.2考核成绩的有效性、可靠性分析根据教学大纲,我们将考核的内容与课程培养目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具有明显相关性,考核内容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所以,此次考核是有效的,其有效系数r=1.03。2.3实验考核成绩与平时实验及理论考试成绩相关性分析实验考试成绩与平时实验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26(r0.05=0.24,P﹥0.05),与理论考试成绩相关系数为0.337(r0.05=0.29,P﹤0.05)。

  3讨论

  4项实验操作考核结果表明:

  内容难易度有差异,能将学生成绩优劣区分开来。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是影响学生考核成绩的一个主要因素,而且考核内容均是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掌握的内容。因此考核内容是可靠的,可靠性系数r=1.03(r﹥0.9),表明考核成绩具有可信度,可以用于评价考生。实验考核成绩与理论考试成绩相关性分析表明,实验考核成绩单独计算很有必要,尤其对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2],有的学生认为将来要当临床医生,能不能做好实验无所谓,就对实验课很不重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发展是理论和实验方法相结合的结果[3],而对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来说,学好生物化学的关键在于运用生化实验技能来解决各种各样的临床治疗和医药方面的问题[4]。

  实验考核成绩与平时实验成绩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平时实验课中学生之间存在互相依赖的行为,只要做完实验按时上交实验报告即可,每一组的几个学生实验报告一模一样,甚至一个班千篇一律[5],不主动思考实验中的问题,并且,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课上指导实验时也并不能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去做,操作示范中也有错误出现,而批改学生实验报告时也不能严格按照评分细则批阅,从而致使学生平时实验成绩的真实性降低。因此,采取这种全面、客观的成绩评定方法,具有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特点。

  克服了人为因素对评分的影响,对提高学生做好实验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学生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对教师而言,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从而促使实验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

生物化学论文12

  摘要: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课,其理论性强,内容复杂、抽象、难懂,学生较难掌握。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要合理进行分组,对学习效果要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及时进行反馈和交流。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自学能力

  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其理论性强,内容复杂、抽象、难懂,知识更新快,这也使之成为众多医学科目中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被越来越多教师运用于课堂的教学。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采用组内及组间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学,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和轻松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机会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教师布置的任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有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及创新意识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求大同而存小异,所有成员都有所收获,让他们懂得在互助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合作学习的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真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让学生自觉地探索知识,主动思考,从而敢于对问题进行探讨、质疑和批评,形成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总是教师自问自答,学生几乎不用过多地思考,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在分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每组学生都有明确的目的,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而能主动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完成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消化。综上所述,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很好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生物化学课程自学的难度比较高,在该课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许多地方还需要特别注意。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地进行分组

  要想有效实施合作学习,就要科学合理地分组。首先要确定小组规模。合作学习小组的规模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分组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学生的交往技能、小组学习的时间、学习任务的.难易度、合作学习的类型、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地确定小组规模。通常遵循异质分组原则。异质分组现已成为合作学习概念的一部分。组内异质,会产生更多的合作思维、更大的信息量,便于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能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这种分组还会产生组间同质,使全班各组基础相同,更利于所有学生发挥出潜力。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异质分组,则需综合考虑学习成绩、性别、综合能力等因素。

  2.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价采取多元化评价模式,包括教师评价、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等。教师评价可分阶段进行,教师考评可从小组学习方案设计情况、学习资料收集情况、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小组内互评可从协作精神、积极性、主动性、个人贡献等方面考评。小组间互评则是对一个小组的总体评价。

  3.及时反馈和交流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时,经常会遇到问题,教师要及时与之沟通,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各个小组之间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交换信息、资料等,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必须结合传统教学进行,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

  参考文献:

  [1]粟敏,龙昱,刘立鹏等.促进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基础医学教育,20xx.10

  [2]王丽燕.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xx[3]蒋波,谭顶良.合作学习:种种误识与基本要素[J].全球教育展望,20xx

  [4]程晓兰.论合作学习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xx

  [5]邹雯娟.合作学习方式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

生物化学论文13

  【摘要】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高等医学院校需要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动手和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高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高校医学院培养的医学人才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也要取决于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加强对实验室课程的管理,对于提高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医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实验管理;医学院;生物化学

  在医学院设置的各项课程中,《医学生物化学》是其中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课程。多数学生的反应,这门课程知识点繁杂,内容抽象,理解和记忆的难度较大。相对于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更加生动、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实验课程,学生可以将理论课程上学习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让实验技术得到巩固,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因此,高等医学院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需要注重实验设施的完善,实验教学的改进,通过多种方式并用全面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1、重视实验室管理建设,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高等医学院的本科教学中,生物化学的实验课程较为密集,部分实验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涉及的器材较多,操作流程复杂,因此给实验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实践能力,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加强试验管理。对于学生而言,需要保持科学的实验精神,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实验操作,才可能得到准确客观的实验结果。而加强对实验室的规范管理,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在进行实验课程教学之前,实验室老师需要将本次教学所需要的器材进行准备和整理,并进行规范摆放;然后对实验操作记录表进行规范填写,并根据参与上课的学生人数,将各项实验所需要的仪器的名称、数量、规格、操作方法和备注等内容在记录表上完整填写。为了便于学生和教师快速了解仪器的性能,避免操作不当对仪器造成损坏,每一台都提供了详细的参数说明和操作指南。此外,学生使用完仪器后,需要填写旁边的使用记录本。实验室管理有多种制度需要遵循,包括《生化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制度》以及《实验室安全责任制度》等,通过出台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管理制度,能够确保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学生在参加实验时,每人领取一套玻璃仪器,这些仪器由每位学生自行保管。在进行实验时,如果发生仪器损坏学生需要在登录表上进行记录,并承担一定比例的经济赔偿责任。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进行实验的品格,同时有助于学生养成爱护器材、规范使用器材的良好习惯。在生物化学实验室中,卫生管理也是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由学生轮流负责打扫实验室,打扫完毕还要接收实验室老师检查。通过这些管理措施的执行,既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又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管理的质量。

  2、及时更新实验教学项目,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在过去较长的时段内,实验室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高校只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的实质只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验,通过检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在实验课上,通常是由教师先将实验原理和步骤等理论,然后由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因此从之前的实验教学来看,主要存在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目的存在偏差,对学生的启发性思维培养和综合素质效果较差等弊端。对此,高等医学院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应该降低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的数量,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开放性实验安排学生提前自己配置试剂,自己先进行预实验,并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以此提高实验成功的概率。

  3、努力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能力

  实验技术人员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须大力改善实验技术人员的队伍结构。实验技术人员除了具备一流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对各类实验器材的性能、使用要求和检修维护等有足够的认知,这样既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导,还能够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当前高等医学院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应该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和培训,不断学习先进的实验设备操作技能,吸收新的理论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辅导。对于大型的精密仪器,需要安排专人对其进行管理和操作。

  4、坚持课前做预实验

  从反应稳定性的角度看,生物化学实验与常见的化学实验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生物化学实验更容易受到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提高实验的成功率,让学生得到预期的实验收获,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实验技术人员需要先进行一次预实验。通过预实验的效果,判断实验方法是否需要完善、实验试剂是否需要更换,实验步骤是否需要优化等,通过预实验,能够提高学生实验的成功率。对于预实验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记录和分析,对于预实验中的成功之处,需要进行分享和总结,这样便于提高后期实验教学的质量,还能够为后期生物化学教学实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5、及时听取学生反馈意见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完成实验教学后,需要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通过学生反馈了解教学实验的效果,并根据学生的意见对实验教学提出新的完善思路。听取的学生意见包括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对实验技术的掌握情况、实验条件的优劣、实验设备的管理等多个方面。在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后,对学生意见进行归纳整理。重视学生意见反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信息的反馈,增强师生沟通。运用计算机管理手段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数量和种类都有很大幅度增加。由于仪器设备在学生使用过程中要如实反映每台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努力提高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姜丽伟.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xx,31(6):193-195.

  [2]张立新.加强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J].教育探索,20xx(12):98-99.

  [3]江锦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xx,28(12):12-15.

生物化学论文14

  生物化学是一门探讨生命本质的学科,在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代谢规律,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推动了医学诊断及治疗的发展,每一名科研人员及临床医生都应掌握这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由于生物化学知识点抽象,概念混杂,不同的代谢过程之间互成网络,既有相同,又有不同,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这对于刚入大学校门不久的大二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也许他们还没来得及去思考医学的真正意义就被推向无底深渊,成为学生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然而,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望而生畏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学科本身,教师不当的传授方式也会令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加平淡无味。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填鸭式教学基本贯穿整个学科始终。21 世纪初,多媒体的引入令传统式教学发生巨大的变化,图片 + 动画视频将学科的特点及本质丰富而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而不熟悉计算机办公软件的教师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现在看来,每一位教师都可称为电脑高手。不得不说这项改革大大推动传统式教学的进步。

  时代在发展,当一门教学辅助工具使用过久而缺乏新意,甚至逐渐背离其用途时,另一种变革也在酝酿之中。在这十多年里,多媒体教学虽已占主导,但仍旧伴随以教为主的授课方式。当学生逐渐耐受这种听课方式,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在逐渐降低。那么,当再次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便是真正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挑战的开始。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变“教”为“学”的教学方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problem - based learning,PBL) .

  由于人们对 PBL 教法的涵义已并不陌生,在这里不再赘述。本文就 PBL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开展方式进行探讨,为改革生物化学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方向。

  1 PBL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施方式。

  1. 1 PBL 与科研相结合 生物化学最强大的号召力在于身后有庞大的科研资源为其源源不断地提供最新的信息,同时支撑并推动这门学科的发展。所以讲好生物化学,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科研经历。那么,如何把科研融入生物化学教学? 以往,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穿插一些生物化学相关的科研技术或结果,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但讲解分寸却很难拿捏[1].毕竟单纯靠想象而没有亲眼所见的科研对学生来说就是天方夜谭。而传统生物化学授课方式也限制了科研植入。但 PBL 教学本身并不束缚于教与学的观念,它主张一种自由的教学模式,通过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举例来说,生物化学核心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联系,也是开篇要讲的内容。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预习这部分知识点,接下来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带学生参观他所在的实验室,简单讲解蛋白或核酸提取过程、浓度测定方法,联系到理论课讲到的大分子理化性质,同时也可简单讲解蛋白或核酸电泳技术。回到课堂,师生以讨论的方式对提出的问题次进行答疑与扩展。让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定位有清楚认识: 生物化学主要是了解正常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借此探究疾病状态下生命活动的改变,从而为诊断并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当然,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教师所展示的科研内容也可逐渐扩展。只有了解生物化学的意义,学生对科研才会产生兴趣,这样才能打破应试教育的弊端[2].

  1. 2 PBL 与临床相结合 PBL 也称病例式教学。生物化学揭示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源头,一切疾病都能用生物化学中的知识来解释。因此,有强大的临床背景支撑,PBL 才能游刃有余地应用到生物化学教学。比如,物质代谢是生物化学中最难理解的部分,里面涉及的不同大分子合成与分解及其相互关联往往令学生叫苦不迭。掌握由于代谢紊乱或代谢酶缺失所引起的`疾病比单纯了解代谢过程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可利用这些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有条件的教师可提前一周安排学生去临床与本学科相关科室,如内分泌等进行参观并参与查房及病例讨论。这样可使学生对疾病成因及临床诊断治疗有初步认识与关联,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与期望。同时,在 PBL 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辅助者,更是引导者。学生的思维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无法预测,但教师却需要掌控所发生的一切,要应对并能总结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因此教师在 PBL 的角色转变中更要扎实自己的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多搜集临床相关的资料。否则,PBL 的开展最终也仅仅是个虎头蛇尾的过程。

  1. 3 PBL 与网络相结合 PBL 教学大致可分为如下阶段: 教师课前提出问题 - 学生查找资料 - 分组讨论 - 教师总结。当前,移动终端的发展使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触手可得。另外,大学生最受欢迎的社交软件如 QQ、微信等,可以将学生获得的信息共享,更加节省时间[3].这样,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教师进行互动。例如,教师针对不同的班级可以在微信设立XX组,设立负责人。

  教师可以在群里定期分享自己查到的资料,学生也可以上传。另外,教师也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发送不同的资料,进行个性化指导; 同时,学生也可借助网络平台向教师提出意见,教师会结合实际情况及学生建议改正教学不足,对教师和学生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果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直接与教师联系并咨询。由于学生平时对移动终端的操作较为熟练,应用起来更加简单方便,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目前,基于微信的各临床教学也在陆续开展,期待在生物化学这门基础医学也能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1. 4 PBL 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多媒体课件在过去十几年里已经得到很好应用,但仍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关联,虽然加入动画、视频,但课件还是中规中矩,依旧按照灌输的方式来制作。而 PBL 教学模式完全不同,需教师重新准备课件外,内容也要有所变动。学生已经不再有兴趣重复看到书本上的内容,更多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讲解还有生动的画面。仅以肝的生物化学这一章为例,教师的课件应该将学生所要查找的内容作为重点,由于这一章是物质代谢的总结,肝是物质代谢的核心场所。因此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①为什么说肝在物质代谢中处于中心地位? ②肝参与了哪些代谢过程? ③从代谢角度回答蜘蛛痣产生的原因。④高胆固醇血症的成因及治疗。⑤黄疸的类型及原因等。问题的提出可在上一次课结束前布置下去,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利用网络平台与教师及时沟通信息。在讨论环节,学生可作为课堂主体,多媒体课件也不再是教师特权,学生可将获得的知识点及信息应用于自己的课件之中,向大家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并展开讨论。最后,教师需要将总结性内容以课件方式展示给学生[4].为便于学生理解,课件应图文并茂,多以流程图或动画为主,加入若干相关临床病例供大家扩展讨论。最终教师要将本章内容用简短的语言概括,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否则,学生只会以课件作为教材而不去思考和记忆。

  2 PBL 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虽说 PBL 教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传统式教学已根深蒂固的中国,这种改革短时间内还是不容易被大家所认可。首先,从大环境来看,PBL 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配合才能完成,缺一不可。而现有条件下三者还不能完全形成一致意见,因此无法覆盖大部分学生。其次,我国学生已习惯于被约束,若放任他们去调查,部分学生效率可能会下降,无法按期完成任务。再次,PBL 教学的评估环节并未建立,因此,对实施过程以及结果,对学生以及教师都无法进行有效评价及检查。另外,一旦PBL 教法开始实施,传统的考核方式就应适当改变,考试的内容也可适当灵活,让学生有一种学以致用的收获感,更加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未来适应 PBL 教学的题库建设也是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

  当然,万事开头难。中国若要与世界接轨,教育首先要与世界接轨。可喜的是,我们已经意识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未来医学教育的大方向,许多临床学科已经相继实施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已经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接下来如何进行教育观念与思想的转换将是医学院校共同面对的难题,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将科研、临床、教学优势相结合,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晓霞,牛勃,解军,等。 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20xx,9 ( 2) :140 - 143.

  [2] 张兰杰,辛广。 PBL 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xx,11( 2) : 45 -48.

  [3] 许娜,赵长安,王聪睿,等。 QQ 网络平台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 1) : 56 -57.

  [4] 董玲,张鹏,殷玥,等。 编写基础医学 PBL 案例的体会[J]. 基础医学教育,20xx,15( 3) : 243 -244.

生物化学论文15

  1目前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化学课程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它还是一门实践课程。然而,在中职卫校教学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实践教学相对较少,教师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匮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直接关系,由于长期以来形成了“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较为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环节。另外,也与中职卫校的实践设施缺乏有关,由于学校资金等问题,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在校外也难以找到实践基地,这些客观困难的存在,也导致了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

  2中职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知识并不是空想产生的,它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对生产生活具有很大的帮助。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相关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生物化学知识应用能力,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种生活与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高血糖和低血糖”相关知识时,就可以采用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学生都会遇到或听说过某人高血糖或者低血糖,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高血糖和低血糖人群,以及血糖异常带来的人体损害。根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7000万人,处于糖尿病前期人群占总人口比例达15%,也就是说我国高血糖者的比例达四分之一”。而血糖过低则会出现头晕、心悸、出冷汗等症状,对人的身体健康都是有害的。通过这一问题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如果掌握好相关知识在生活中就可以为这些人提供建议和帮助。通过教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并激发他们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不断开拓思维,增强创新能力。由于生物化学课程的性质使教学过程充满了复杂的化学知识和理论分析,导致很多学生不喜欢该课程。作为教师,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特别是对这门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要认真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想法,倾听他们在学习中的难处,帮助他们走上学习正轨。另外,还要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联系,特别是遇到难以理解和抽象的知识时,要及时询问老师,及时解决问题,否则越积越多,学习更跟不上步伐。

  2.2采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网络教学是最近几年较为流行的教学方式,它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网络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采用网络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进行补充丰富。例如,当前非常流行的网络交流工具QQ,教师可以在上面建立群,并开展网上视频教学,并在上面开展提问、答题等教学活动。网络教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及时为学生解决困难问题。例如,“酶的结构与功能”这一知识,通过网络动画和多个角度展示,有助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不用直接面对面,减轻了学生的紧张感和压力,有助于活跃思维和拓展想象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说教式教学,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当前,多媒体教学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得到重视,应当说,多媒体对提升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化的特点,能够将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对学生来说较为容易接受。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减少教师的板书时间,当然,这也需要教师提前做好课件,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此外,通过多媒体的教学形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对问题举一反三,对问题进行延伸理解,从多个角度寻找问题的答案,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2.3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自学能力

  生物化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操作较多,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特别是实验结果,一般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实验要素,分析能力对实验结果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在学习“血糖的测定”知识时,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学生密切注意来进行结果分析。如抽血测定前病人是否空腹、试剂是否稀释或浓缩、质控值是否在质控范围以及检验结果与病人是否对应等。良好的问题分析能力是学好生物化学课程的重要因素,对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帮助。良好的自学能力也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在新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可以自己预习,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标注,积极思考并在学习过程中向教师请教。具有自学意识和能力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有效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自主学习,不要害怕困难,要善于思考和分析,并与同学、老师及时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2.4加强实验课程中学生操作教学

  在进行实验课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全程参与到其中。首先,在实验准备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实验药品和仪器的准备,并对实验操作技术和难点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做好预习准备,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实验过程和仪器操作,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发生危险。其次,在实验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对实验进度和实验资源进行掌握,如延长实验室使用时间,开放更多的实验设备给学生使用,让学生开展自主实验活动,例如让学生自行完成“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因素的实验设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意义,同时监督学生实验过程并进行指导,避免学生做无用功,浪费时间精力,提高每个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最后,在完成实验之后,应当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查缺补漏并分析实验结果的正确性,确保实验课程取得较好的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要积极进行改革,特别是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并加强实验课程的操作,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生物化学论文】相关文章:

肿瘤生物化学论文12-09

生物化学与医学论文12-11

生物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激励机制论文09-25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的实践论文09-18

浅谈《生物化学》的教学12-09

生物化学教学谈12-10

生物化学教案下载12-17

生物化学心得体会04-11

浅谈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