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应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
一切生物和环境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所以一旦生物所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也将受到威胁。因此,保护环境,优化环境,使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得以延息生存和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非常重视的问题。在我国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纳入社会政治生活轨道。
一、中学生物与环境教育
保护环境,恢复和重建已被破坏的环境也是靠人的努力,所以提高人的环境意识才是环境保护的根本。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道德观形成时期,中学生物课又与环境知识紧密相连,因此中学生物课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中学生环境意识的重任。提高中学生的环境素质,以此来带动全社会,提高整个国民的环境意识。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看,对环境教育的重视还不够,对环境知识的传播和传授尚未纳入教学主渠道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环境教育尚未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尤其在中、小城市及农村中学这方面做得更差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的初中阶段培养目标,在思想教育方面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培养以及良好品德、品质,分辩是非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将环境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明确纳入《计划》中,从而使环境教育正式化、法规化,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重视,并付诸于教学实际中。《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行)》在政治思想方面的目的要求中充分体现了环境教育的观点,新增加了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目的要求。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上,从“三个面向”出发,也适当考虑了环境保护的知识。这就为广大生物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依据和内容,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和先进性。
二、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
针对我国教育实际,环境意识的培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的基本途径,应该是重视以“寓他”为基础的“渗透式教学”。即将环境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中,从而渗透于每个教学环节及每节课。
中学生物课教学大体可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
在课堂教学上,可结合课程内容将环境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载体作用”、“渗透作用”。例如,《皮肤》一章,介绍皮肤的保护功能时,一并阐明皮肤也会受到伤害,紫外光、大气污染物都会对皮肤造成伤害。将有关臭氧层遭破坏,大气污染以及如何减少这些污染的内容引入教学内容中。又如,有机物的制造一节,不仅介绍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维持了大气中CO2和O2的平衡,使人类和其它动物得以生存和发展。还应进一步引伸到植物的其它作用(减少噪音、保持水工等)以及保护绿色植物资源的重要性。
在课外活动中,首先是尽量安排学生做实验。这些实验不仅是正向的,亦可从反面去做。如在小实验区域内,有目的的制造一个逆境,然后观察
[1] [2]